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对高校图书采访工作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采访是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图书馆实现"为读者找书、为书找读者"服务目标的前提。以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为例,探讨了高校图书馆做好图书采访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广州图书馆为例,分析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图书馆“找书难”的原因,借助智能技术和移动技术,探讨了解决公共图书馆“找书难”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王慧灵 《科技信息》2013,(23):237-238
阅读指导是指通过馆员的各种努力,利用图书馆的各种服务手段并在研究读者的基础上,引导和影响读者提高阅读效率,提高选择阅读文献的能力,真正做到"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取到读者与书刊的桥梁纽带作用。本文从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指导的意义、阅读指导的内容及措施三个方面探讨了高职高专图书馆应如何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4.
“值得公共图书馆骄傲和引以为荣的,并不在于它拥有多少珍本书,有多少十六世纪的版本或十世纪的手稿,而在于如何使图书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流传,吸收了多少新读者,如何迅速地满足读者对图书的一切要求。”列宁这番话,至今仍对我们各类型图书馆的工作都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图书馆工作的实质就是“一切为了读者”、“为书找人、为人找书”。也就是说,图书馆的全部工作必须以读者为中心,广、快、精、准,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图书资料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以天津图书馆借阅部I247.5类新体长篇、中篇小说馆藏藏书现状为例,阐述了缓释和消除"找书是件痛苦的事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读者服务工作是整个图书馆工作的中心环节,它是最经常地,直接地与读者打交道的第一线工作,图书馆的各项主要职能都要通过它才能体现出来。流通工作做为读者服务工作中的一种主要服务方式,在日常工作中应力求既将图书馆的大量馆藏文献及时、准确地提供给广大的读者,又要千方百计地满足带着不同需求前来利用图书馆的读者的需要,真正起到“为书找人”“为人找书”的桥梁作用。本文就流通工作做为高校图书馆面向读者的一个“窗口”,在新形势下,应当树立怎样的职业形象,以怎样的服务,才能赢得更多的读者;应采取哪些措施来加快图书馆流通工作的发展;在新形势下流通工作应如何更好地为广大读者服务等问题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建议与想法。  相似文献   

7.
刘开琼 《科技资讯》2014,12(16):253-254
预约图书是图书馆个性化服务,体现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本文以广西大学图书馆预约书服务过程中存在的四个问题:预约单已发但书找不到;预约时间久但都不成功;预约书到馆后读者真正按时借的不多;自助借还机上还回的有预约的书常常出现丢失现象,探寻了解决这四个问题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书次号和辅助区分号的概念及现状,详细阐述了济南大学图书馆如何将考试用书书次号及辅助区分号进行变通应用,以利于读者找书。  相似文献   

9.
何苗 《科技信息》2011,(17):I0198-I0198,I0158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图书馆服务方式逐渐由"坐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服务转变为"为信息找人"的主动服务。作为医学院校图书馆,根据医学专业的特点,主动为读者提供信息,开展"文献推介"服务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对医学院校图书馆开展"文献推介"服务的必要性进行阐述,提出开展服务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来说明医学院校图书馆在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是当今图书馆员的工作方法和服务理念。分析了“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理念与提高馆藏图书利用率的关系,指出应把它融入图书馆工作的各个层面及全过程,加强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深化“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理念,以提高馆藏图书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副词“真”、“很”、“太”在语义上都有表示程度高的意思,但是三者在语义特征及语法功能上还是存在许多差异。文章从语义内涵、组合能力和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对外汉语教学者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直觉模糊集定义及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基础上 ,利用 F -格的序关系 ,研究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给出了直觉模糊逻辑 t-范及 t-余范的定义 ,同时给出了两种新型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 ,探讨了直觉模糊逻辑“与”、“或”算子的 t-范及 t-余范所具有的性质 .拓广了模糊逻辑中关于生成子的概念 ,给出了阿基米德直觉t-范及 t-余范的表现定理 ,并对不同算子分别进行了研究 .  相似文献   

13.
"巂""雋"二字字形相近,但两个字形又是记录汉语中不同音义结合的词语;在古代文献中,"巂""雋"两形体产生混用问题。利用传统语言文字学的知识,对这两个字的形、音、义进行考辨,得出"巂""雋"二字因为在楷书阶段形体相近,造成音义的转移。传世文献中存在的错误应当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14.
知识经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为此,高校应着力在强化心理健康知识,丰富健康活动;造就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构建多向互动、效果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以及注重大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培养等方面加大教育力度。  相似文献   

15.
司艾华  刘伟 《枣庄师专学报》2002,19(6):45-47,56
我们平时所说的战国时期的滕文公 ,实际上是滕元公 ,至于他为什么后世称他为“文”,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考虑 :其一 ,作为谥号的“元”和“文”差别并不是很大 ;其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谥法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其三 ,我们还要注意到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文化影响的渐进性。  相似文献   

16.
由《老子》中的“水”看其“不争”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老子》人生哲学的论述很多,而我们则从《老子》中的"水"所反映的"不争"思想的角度去审视其人生哲学。要理解这种哲学需要用"不争"的心灵和态度,把"不争"作为处世为人的准则,并将之升华到对人生存状态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能”和“可以”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探讨中得出在语义上“能”主要表示有能力,“可以”主要表示可能性。针对于一些学者认为的“能”和“可以”的义项与人称主语和疑问语气有密切关系的论断持不同的态度,经过分析得出两者义项的选择与语境的关系最为密切;本文还把“能”和“可以”的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现象用表格的形式,清楚地列了出来;对“不可以”的扩大使用的现象通过语料库得出它使用的范围比较窄;最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能”和“可以”进行了辨析,希望对对外汉语教学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不”和“没”是言语表达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两个词,二者表意基本相同,使用环境也非常相似,然而在语言的比较教学过程中,更多凸现出来的却是二者混用带来的表意不清。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角度看,Z-者在语义指向上所呈现出的主客观的差异与所在语句的时范畴、否定对象的不同有直接关系,而在语用上显现的差异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群经音辨》为宋代贾昌朝所著的中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此书收录的字均见于《广韵》,一般认为,此书与《广韵》属于一个语音系统。但是,将此书的注音与《广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属同一语音系统,《音辨》却对《广韵》的反切仍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一、将类隔切改为音和切;二、按照当时的实际语音进行改变,表现出实际语音的音系情况。因此,《群经音辨》不仅反映了实际语音风貌,同时为《广韵》反切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0.
“天道”与“人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中国古代化的研究,应注重古人对“天道”与“人”关系的认识,本举物质、制度、学等三事以证中国古代人本于天道的民族传统及其影响,并从多方面相互印证说明中国古代“拟天道以成人”是一个悠久的无所不在的传统,从而全面把握华夏化的根本及其成因;由此出发,才可能总结出中国特色的人科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