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联谓—状中歧义:仅有VP+VP这种PT结构存在联谓—状中歧义例如,“四舍/五入”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四舍并且五入”,是联谓式;“非破坏/读出”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按非破坏的方式来读出”,是状中式。这样,VP+VP这个结构,既可以为联谓式,又可以为状中式,故有联谓—状中潜在歧义,是异焦歧义结构。当这个PT结构为“四舍/五入”时,只能解释为联谓式,不能解释为状中式,潜在歧义消失了;当这个PT结构为“非破坏/读出”时,只能解释为状中式,不能解释为联谓式,潜在歧义也消失了。七、联体—定中歧义:仅有N+N这种PT结构存在联体—定中歧义例如,“字母/数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字母和数字”,是联谓式;“磁/头”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有磁性的读写头”,是定中式;因此,PT结构N+N就有联体—定中歧义,当这个PT结构为“字母/数字”时,只能解释为联体式,不能解释为定中式,潜在歧义消失了;当这个PT结构为“磁/头”时,只能解释为定中式,不能解释为联体式,潜在歧义也消失了。八、主谓—定中—状中歧义:下面的PT结构会产生主谓—定中—状中歧义(1)N+NV:例如,“条件/转换”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条件被转换了”(主谓式),又可以解释为“条件的转换”(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条件来转换”(状中式),都是后焦型结构,所以,它们是同焦歧义结构。“信息/处理”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信息被处理了”(主谓式),又可以解释为“信息的处理”(定中式),也是同焦歧义结构,但状中式的潜在歧义消失了。“消息/宿”的字面含义,只能解释为消息的所宿,即通讯系统中接收消息的那一部分,只能是定中式,变成了无歧义结构,主谓式和状中式的潜在歧义都消失了。(2)N+NVP:例如,“条件/转移指令”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由条件来转移指令”(主谓式,“条件”是施事主语),也可以解释为“条件的转移指令”(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条件来转移指令”(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光学/字符识别”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光学的字符识别”(定中式),也可以解释为“按光学的方式来进行字符识别”(状中式),但主谓式的潜在歧义消失了。(3)NVP+NV:例如,“组传输/结束”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组传输被结束了”(主谓式,“组传输”是施事),也可以解释为“组传输的结束”(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组传输的方式结束”(状中式),是同焦歧义结构。“多数决定/运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多数决定的运算”(定中式),也可以解释为“按多数决定的方式来运算”(状中式),但主谓式的潜在歧义消失了。九、述宾—定中—状中歧义:下面的PT结构会产生述宾—定中—状中歧义(1)V+NV:例如,“延迟/编址”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延迟这种编址”(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延迟的编址”(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延迟的方式来编址”(状中式),其中,定中式和状中式是后焦型结构,述宾式是前焦型结构,因此,这是一种异焦歧义结构。“迭代/运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迭代的运算”(定中式),也可以解释为“按迭代的方式来运算”(状中式),但述宾式的潜在歧义消失了。(2)AV+NV:例如,“重复/运算”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重复这种运算”(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重复的运算”(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重复的方式来运算”(状中式),这是一种异焦歧义结构,潜在歧义都转化为现实的歧义。(3)V+NVP:例如,“链接/编辑程序”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链接这种编辑程序”(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链接的编辑程序”(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链接的方式来编辑程序”(状中式),这是一种异焦歧义结构,潜在歧义都转化成了现实的歧义。(4)AV+NVP:例如,“集中/数据处理”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集中这种数据处理”(述宾式),也可以解释为“集中的数据处理”(定中式),还可以解释为“按集中的方式进行数据处理”(状中式),这是一种异焦歧义结构,潜在歧义转化成了现实的歧义。十、联谓—状中—述宾—述补歧义:仅有V+V这种PT结构存在联谓—状中—述宾—述补歧义例如,“改变/转储”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按改变的方式进行转储”(状中式),也可以解释为“改变这种转储”(述宾式),是状中—述宾的歧义结构。“译/印”的字面含义只可以解释为“又译又印”或“译而且印”,是联谓式结构。“读/出”的字面含义,只可以解释为“读得出来”,是述补式结构。这样,V+V这个PT结构就具有联谓—状中—述宾—述补的潜在歧义,这是异焦结构,这种潜在歧义,在具体的词组型术语中,有的保持了一部分,有的消失了。十一、联谓—联体—述宾—定中—状中—主谓歧义:仅有NV+NV这种PT结构存在联谓—联体—述宾—定中—状中—主谓歧义例如,“输出/输入”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输出并且输入”(联谓式),又可以解释为“输出和输入”(联体式),是联谓—联体的歧义结构。“控制/操作”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控制这种操作”(述宾式),又可以解释为“控制的操作”(定中式)是述宾—定中歧义结构。“存储/分配”的字面含义,可以解释为“存储的分配”(定中式),又可以解释为“按存储的方式来分配”(状中式),还可以解释为“存储被分配了”(主谓式,“存储”是受事),是定中—状中—主谓的歧义结构。这样,NV+NV这个PT结构就具有联谓—联体—述宾—定中—状中—主谓潜在歧义,这是异焦歧义结构。上面我们讨论的“潜在歧义”是由于汉语术语的PT结构与FS结构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而产生的,而这种不一一对应的情况,正是汉语语法的真正特点之所在。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教授在《语法答问》一书中谈到汉语语法的“真正的特点”时指出:汉语语法的特点,“要是细大不捐的话,可以举出许多条来。要是拣关系全局的重要方面来说,主要只有两条。一条是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就是通常所说的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二是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朱德熙教授这里所说的汉语语法的第一个真正的特点,即“汉语词类跟句法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就是汉语术语中存在潜在歧义的根本原因。正因为这是汉语语法的真正特点,所以,“潜在歧义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简称PA论)的研究,就必定是汉语术语结构分析的关键之所在,在汉语术语的计算机处理中,这是我们必须加以认真研究的问题,绝不能对这个问题掉以轻心。朱德熙教授指出的汉语语法的第二个真正的特点,即“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这个特点对于汉语词组型术语的结构研究也有指导意义。因为这个特点意味着,汉语词组型术语的结构研究,将会大大有助于汉语句子结构的研究,以汉语词组型术语结构的自动分析为目的而提出的“潜在歧义论”,将会在汉语句子结构的自动分析中大显身手,从而有力地推动我们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近年来,从事中文信息处理的一些学者使用“潜在歧义论”来对汉语句子进行自动分析,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事实证明,“潜在歧义论”不仅可以用于术语的自动分析,也可以用于日常汉语的自动分析。这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术语学理论。* 冯志伟研究员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2.
词组型术语的字面含义是由构成该术语的各个成分的意义和结构完全地决定的含义,所以,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对于理解术语的字面含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描述汉语术语的结构,本文提出了三种不同的结构来进行汉语术语的描述,这三种结构是:词组类型结构(PT结构)、句法功能结构(SF结构)和逻辑语义结构(LS结构)。这三种结构是研究汉语术语字面含义的基础。1.术语的字面含义及学术含义任何术语都有字面含义(literal meaning)及学术含义(academic meaning)。语言学家在研究术语问题时,应该着重研究术语的字面含义,而专业科学家在研究术语问题时,应该着重研究术语的学术含义。词组型术语的字面含义是由构成该术语的各个单词以及把这些单词结合起来的句法规则完全地决定的含义。而术语的学术含义则是相应学科中科学地加以定义的含义。术语的字面含义是术语的学术含义的语言基础。因为任何一个专家也同时是一个普通人,所以术语的学术含义不可能脱离术语的字面含义而单独存在。术语的学术含义,其内容应该比术语的字面含义更丰富,但是,术语的学术含义不能与术语的字面含义发生矛盾,它只能在术语的字面含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以科学的界说而形成。术语的字面含义是独立于任何上下文的,而术语的学术含义则与它出现的上下文有关,特别是与它所适用的专业领域有关。术语的字面含义又是独立于时间的变化之外的,它不考虑任何的历时变化,而术语的学术含义则会随着学术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其内涵。例如,“决策/量”这个术语,其字面含义是由“决策”与“量”这两个词的含义以及“定语+中心语”这种句法结构决定的,它表示“决策”方面的量的大小;而其学术含义则可定义为∶“从有限个互不相容事件中选取某个给定事件所需的决策数的对数测度,用数学记数法表示时,这一测度为∶H=log n,其中,n是事件的数目。”这样的学术含义与它的字面含义是一致的。如果术语的学术含义与它的字面含义不一致,或者彼此冲突,那么,就必定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所以,术语的字面含义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术语的字面含义是术语的学术含义的语言基础,对于术语的字面含义的研究,必然会有助于对其学术含义的理解,因此,语言学家有必要注意术语的字面含义的研究,并把这种研究看成是语言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外,术语字面含义的研究还有助于术语结构的计算机自动分析,促进术语信息的自动处理和知识工程的研究。本文作者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研究术语数据库时,就使用计算机来自动地分析术语的字面含义,提出了“潜在歧义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简称PA论),这是我国术语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个成果,而术语字面含义的自动分析,是“潜在歧义论”研究的出发点。为了研究术语的字面含义,本文提出了汉语术语描述的三种结构:词组类型结构、句法功能结构、逻辑语义结构,以这三种结构作为术语字面含义研究的基础。2.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PT结构)汉语的词组型术语可以用一个二叉的单标记树形图来表示,这种树形图的标记,或者是词类,或者是词组类型,每个结点上只能容许一个标记,而在树形图的每个层级上的树枝又都是二叉的。这种由多层二叉的树枝构成的树形图,是以各个二叉的树枝作为其结构的基本单元的。树形图中某个层级的树枝上的两个相邻结点的词类或词组类型标记组成的结构,叫做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phrase type structure,简称PT结构)。按构成PT结构的标记种类的不同,可把PT结构分为四种:(1)词类标记+词类标记PT结构由两个词类标记构成。例如∶A+N(绝对+误差),V+N(触发+电路),N+V(系统+测试),V+V(抽点+转储),N+NV(信息+处理)。其中,A表形容词,N表示名词,V表示动词,NV表示名词-动词的兼类词(如“处理”既可以做名词使用,又可以做动词使用,是NV兼类词)。(2)词组类型标记+词类标记PT结构由一个词组类型标记和一个词类标记构成,词组类型标记在前,词类标记在后。例如∶VP+N(直接插入+子程序),NP+VN(事务数据+处理)。其中,VP表示动词词组,NP表示名词词组。(3)词类标记+词组类型标记PT结构由一个词类标记和一个词组类型标记构成,词类标记在前,词组类型标记在后。例如,V+NP(监控+穿孔设备),V+VP(归并+排顺序)。(4)词组类型标记+词组类型标记PT结构由两个词组类型标记构成。例如∶NP+VP(微型计算机+联机监控)。术语的词组类型结构可以直接从二叉单标记树形图中表示出来,因此,它是一种显性的结构。例如,V+N(触发+电路)这个PT结构可以表示为如下的树形图:使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剖析技术(parsing technique),计算机就可以自动地造出这样的树形图。3.术语的句法功能结构(SF结构)树形图中某一层级的两个相邻树枝结点上的句法功能信息,叫做术语的句法功能结构(syntactical functional structure,简称SF结构)。这种结构在二叉单标记树形图中没有标出,因此,它是一种隐性的结构。这种隐性结构与显性的词组类型结构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对应关系,这是汉语词组类型术语的最重要的特点。由于二叉树形图中的子树都是二叉的,术语的句法功能结构也相应地由前后两个句法功能成分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主谓式∶由主语后加谓语构成。简称SP式(SP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主语+谓语例如∶“标记/读出”。(2)述宾式∶由述语后加宾语构成。简称PO式(PO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述语+宾语例如∶“编制/程序”。(3)述补式∶由述语后加补语构成。简称PC式(PC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述语+补语例如∶“读/出”。(4)定中式∶由定语后加名词性中心语构成。简称AH式(AH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定语+名词性中心语例如∶“数据/媒体”。(5)状中式∶由状语加动词性中心语构成。简称DH式(DH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状语+动词性中心语例如∶“多重/穿孔,再/启动”。(6)联谓式∶由前后两个动词性成分联合而成,而且这两个动词性成分的功能地位是平等的。简称 RP式(RP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动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例如∶“输入/输出”。(7)联体式∶由前后两个名词性成分联合而成,而且这两个名词性成分的功能地位是平等的。简称RN式(RN construction)。其格式为∶名词性成分+名词性成分例如∶“字母/数字”。复合量词也属于联体式。例如,吨/公里。汉语术语中的各种词组都是由这些SF结构组合而成的。4.术语的功能焦点在由前后两个句法成分组成的句法功能结构中,句法功能的着重点可能有所不同,这种着重点,就叫做功能焦点(functional focus of term)。有的结构的功能焦点在前,有的结构的功能焦点在后,有的结构的功能焦点则是并列的。按功能焦点的不同,可以把术语的句法功能结构(即SF结构)分为三种类型∶(1)前焦型∶功能焦点在前一成分的SF结构。它包括∶i.述宾式∶功能焦点在述语上。ii.述补式∶功能焦点也在述语上。述宾式和述补式的前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往往是相通的。例如,述宾式前焦型结构“读/数据”和述补式前焦型结构“读/出”,其基本的字面含义彼此相容。(2)后焦型∶功能焦点在后一成分的SF结构。它包括∶i.主谓式∶功能焦点在谓语上。ii.定中式∶功能焦点在名词性中心语上。iii.状中式∶功能焦点在动词性中心语上。主谓式、定中式和状中式的后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也往往是相通的。例如,在“信息处理不了”及“信息的处理很成功”这两个句子中,“信息/处理”是主谓式后焦型结构,“信息的/处理”是定中式后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彼此相容。又如,“立即的/编址”是定中式后焦型结构,“立即地/编址”是状中式后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也是彼此相容的。(3)并焦型∶功能焦点在前后两个成分上的SF结构。它包括∶i.联体式∶功能焦点在前后两个体词性成分上。ii.联谓式∶功能焦点在前后两个谓词性成分上。联体式和联谓式的并焦型结构,其字面含义也往往是相通的。例如,在“计算机的输出输入系统”和“它们输出输入数据”这两个短语中,前一个“输出/输入”是联体性并焦结构,后一个“输出/输入”是联谓性并焦结构,而这两个“输出/输入”的字面含义显然也是彼此相容的。可见,从功能焦点的角度来看问题,述宾式和述补式比较接近,主谓式、定中式和状中式比较接近,联谓式和联体式比较接近。我们把功能焦点相同的结构叫同焦结构,把功能焦点不同的结构叫异焦结构。各类SF结构形成的同焦结构(记为“+”)和异焦结构(记为“-”),如下表所示∶主谓式- 述宾式- + 述补式+ - - 定中式+ - - + 状中式- - - - - 联谓式- - - - - + 联体式从表中可看出,“主谓式—定中式”、“主谓式—状中式”、“述宾式—述补式”、“定中式—状中式”、“联谓式—联体式”等SF结构对,都是同焦结构,其他的各个SF对,都是异焦结构。5.术语的逻辑语义结构(LS结构)树形图中某一层级的子树中两个相邻树枝结点的逻辑语义信息,叫做术语的逻辑语义结构(logic-semantic structure,简称LS结构)。这种结构在表示术语结构的二叉单标记树形图中亦未标出,也是一种隐性的结构。术语的逻辑语义结构主要是指以逻辑谓词为中心,各个主目与逻辑谓词之间的关系。例如,施事者、受事者、工具、目的、范围、结果、方位等。术语的PT结构、SF结构以及LS结构之间的关系可表示如下∶汉语术语的特点是,这三个结构之间,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同样的PT结构,可以解释为不同的若干个SF结构;同样的SF结构,又可以解释为不同的若干个LS结构。例如,形式为V+N的PT结构,它的SF结构可以解释为定中式(“响应/时间”),又可以解释为述宾式(“查/表”)。可见,PT结构与SF结构不一一对应。就是V+N的SF结构被判断为述宾式之后,这个SF结构的LS结构还可能不同。例如,述宾式的V+N可以解释为“谓词+受事者”(“查/表”),又可以解释为“谓词+施事者”(“跑/带”),又可以解释为“谓词+结果”(“印/字”),又可以解释为“谓词+目的”(“归/零”),又可以解释为“谓词+方向”(“面向/问题”)。可见,术语的SF结构与LS结构也不一一对应。正因为汉语中这三种结构关系错综复杂,在传统的汉语研究中,长期以来,许多学者把这三种不同的结构混同在“语法”这个科目下进行研究,并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混乱。在现代汉语研究史上的两次大规模的讨论(“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和“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中,尽管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前辈学者,已初步涉及到这三种结构之间的某些复杂关系,摆出了许多有趣的语言事实,但是,不少人往往把这种极为复杂的关系简单化。在“汉语词类问题”的讨论中,就有人把语言成分的PT结构与SF结构混为一谈,不知道同一PT结构中的成分,可以在SF结构中具有不同的句法功能,结果得出“汉语无词类”的错误结论。在“汉语主宾语问题”的讨论中,又有人则把语言成分的SF结构与LS结构混为一谈,不知道同一个SF-结构中的成分,在LS结构中可以具有不同的逻辑语义关系,结果他们根据逻辑语义关系来决定主语、宾语等句法功能成分,把“施事者”一律定为主语,把“受事者”一律定为宾语,不惜削足适履,因果倒置,弄得汉语语法体系犹如一团乱麻,令人望而生畏。这种语法研究所得出的种种“语法规律”,尤其不适合于在汉语的自动处理工程中使用,为了促进汉语术语自动处理的研究,我们必须首先明确地区分PT结构、SF结构和LS结构这三种不同的结构,研究出它们各自的特点和规律,然后再进一步研究这三种结构之间的各种极为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科学地解释汉语术语结构的规律,给汉语术语结构的研究理出可循的头绪来。  相似文献   

3.
隐喻语句在进行非字面义表达时,需要基于一定的前提信息,这些前提信息和字面表达的预设没有本质区别。但相较于字面表达的预设,隐喻的预设更为复杂,即使是最简形式的隐喻语句,也存在不同类型的预设;且隐喻的预设介于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之间,它既有相对确定的形式,又高度依赖于语境,具有动态性。通过将一个隐喻语句所使用的预设区分为隐喻概念预设和源域性质预设两类,说明两者在层级上的差异,可以解释隐喻预设和一般预设在投射性和可取消性上的区别。继而遵循动态语义学传统,可以提供一种贯通表层语句结构和深层认知结构的方式,在同一框架下刻画两类预设投射的不同情形,揭示动态语境中的隐喻语义。  相似文献   

4.
赞成直译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原子量”和“分子量”是长期采用的科技术语,但在使用中往往与国标GB3102.8-93“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文献中将它们与原子质量、分子质量混淆的现象并不少见,以致于需要联系前后文或视其是否为量纲一的量来解读。二、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可以避免上述使用“原子量”和“分子量”可能产生的歧义。三、如果重申“原子量”和“分子量”的定义,即明确它们分别是“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简称,将它们保留,无法改变过去它们含义上的多重性,恐怕还会使这种情况得以延续。四、科技名词的翻译,应尽可能直译,以避免在交流中产生误解。五、在现阶段,应采用《量和单位国家标准实施指南》中“在实用中应有计划地逐步采用本标准的名称”的做法,在出版物中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两个名称。六、为了照顾由历史造成的现状,在标准、特别是在教科书中,需要对可能不再采用的“原子量”和“分子量”这两个名称加以恰当的说明。  相似文献   

5.
汉语术语的PT结构和SF结构之间,一般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在计算机和人理解汉语术语的时候,如果一个PT结构对应于一个以上的SF结构,就可能产生歧义。这种歧义是潜在的,所以,叫做潜在歧义。本文以计算机科学中的术语为实例,分析了汉语科技术语中的十一种潜在歧义结构。这就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潜在歧义论”(Potential Ambiguity Theory,PA论)。  相似文献   

6.
邬焜的信息哲学开辟了一条阐释存在问题的新路径,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存在的含义和范围的新认识。讨论存在与非存在问题先要从存在的层次划分入手。根据信息哲学的存在分割可以将存在归纳为四个层次:A.客观直接存在,B.客观间接存在,C.主观自为存在,D.主观再生存在。一个事物的存在层次可以完全或部分地涵盖这四个层次。与存在对立的非存在概念也因为存在概念范围的变化而有了变化。如果存在是"有",那么非存在就可以解释为"无"。存在和非存在是相互转化的,在他们的相互转化中有几种性质,它们分别是:延续性,发展性,偶然性,可回顾性和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7.
一、关于“生态环境”一词。日常用语和科学用语不可混同,“生态环境”在日常用语中用是可以的,但是在科学术语和政府行文中应该规范。“生态”是关系,“环境”是实体,组成“生态环境”确实不妥。应该改为“生态与环境”,科学用词必须明确,不能似是而非,含混不清。“生态环境”一词从词汇结构上有三种理解: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和其他结构。这很容易引起歧义。所以对“生态环境”可以理解为:由生态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或是生态与环境。作为政府文件或科学用语应该避免语言的泛化,使一个词有不同的内涵。在政府文件和科学用语中,为避免歧义,应该使一个词的词义上有惟一性,并在一个时期内相对固定。二、关于“生态建设”一词。“建设”有两层意思,一是指construction,是对有形物体而言的,另一层意思是对无形的事物而言的,如政治制度建设。“生态建设”从广义来讲也不错,是可以使用的。  相似文献   

8.
《科技术语研究》2011,(2):37-37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反复提到加强“改革顶层设计”这一全新的概念。我们知道,顶层设计这一概念来自于“系统工程学”,其字面含义是自高端开始的总体构想。换句话说,在系统工程学中,顶层设计是指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蓝图”,总的特点是具有“整体的明确性”和“具体的可操作性”,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按图施工”,避免各自为政造成工程建设过程的混乱无序。  相似文献   

9.
形式系统超前于语义解释的逻辑关系使形式释义成为必要。形式释义是科学解释中对定律解释具有决定作用的部分,其逻辑过程在宏观上显现为“解释者的前理解——形式系统——经验事实”的模式,在微观上则可用P1—TT—EE—P2来描述。形而上学信念是形式释义的出发点和终极理由,形式释义的这种限度可以在人的历史性中获得理性的理解与解释。  相似文献   

10.
作为理论创新的源泉和方法,思想实验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如何通过逻辑结构等科学史之外的方法对思想实验是否有效做出判定,却一直存在困难。使用索伦森模态反驳模式和彭罗斯熵的粗粒化定义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思想实验中同时对熵的“粒度”与“测量”做缺省配置,会破坏不相容场景与反事实条件的解释相关性。对于涉及层级与突现的思想实验而言,其逻辑结构的有效性,建立在概念基础所依赖的呈“正交补”关系的两个技术细节不能同时缺省的基础之上。这种覆盖了布里渊对麦克斯韦妖的“负熵”解释,揭示了索伦森与丹内特两种研究进路存在着内禀关联,论证了从科学史之外的判定条件为科学思想实验划界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一、空间和太空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 ,“空间”(space)一词都是含义十分丰富的 ,其中都包括了“宇宙空间”的意义。用“空间”来表达“宇宙空间”、“地球大气层以外的空间”都是可以的 ,特别是在英文中 ,没有另外一个专用名词来表达这一具体的含义 ,space一词并无争议。但是在中文里 ,却另有一词 :“太空” ,它自古以来就是专门用来表述“宇宙空间”这一层意义的(尽管当时人们对“太空”的理解和现代人们的理解相去甚远 )。《辞源》( 1915年版 ) :太空 ,谓天也。指包围地球之空间而言。天本积气。望之无际。故曰太空。空间 ,常与…  相似文献   

12.
“金蝉脱壳”是用加减解决乘除运算的一种算法,是中国古代数学中,特别是珠算中比较重要、浅显易懂的乘除计算方法,后来发展成较为复杂的“凑倍乘除”“剥皮”“扒皮”等算法。一些珠算辞书或著作对“金蝉脱壳”等术语进行了解释,但各有不同,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文章通过追溯其源流并分析不同算书中“金蝉脱壳”及其相关术语的含义,对“金蝉脱壳”的数学含义及演变过程进行了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也谈robustness的中文定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1期上有文章对robustness的译名提出建议,该文提到:“robustness在信号处理和声学领域中经常出现,国内专家有按音译为‘鲁棒性’的,在国标中也定为鲁棒性;robust是一种信号处理技术或算法,它对模型的失配不敏感,所以robustness恰当的翻译应当是‘宽容性’。”[1]笔者完全赞同上述文章的建议。今结合土建结构工程专业领域,提出一些看法供讨论。robust的含义一般有“稳固”、“结实”、“强壮”、“有活力”或汉语方言中“皮实”的意思。英文往往一词多义,用在不同的场合常有不同含义或延伸出差异,需按具体情况和情景译成相应的汉语。在信号处理领域将robustness翻译成“宽容性”甚为贴切。近年来,robustness一词在英文的结构工程专业中牵涉到结构的安全性时经常出现。国内结构工程领域的不少人士就套用了其他专业中已有的译名,于是在中文的专业书刊和论文报告中出现了新奇的术语“结构鲁棒性”,即英文中的structural robustness。从事结构工程专业的人士习惯于与杆件、板、壳之类打交道,如今怎么又来了一个棒,不知底细的人搞不清楚。其实,structural robustness的意思比较清楚,就是“结构整体性”,或者叫“结构整体牢固性”。1968年,伦敦Ronan Point地区有一幢22层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公寓因一户厨房发生煤气爆炸,爆炸压力推出房间的一整块外墙板,于是上层房间的外墙板和楼板就失去了支撑而下坠,坠落的楼板依次撞击下层的楼板,使得公寓楼房的一角发生连续倒塌,一直塌到了底层的现浇混凝土结构。这起事件引起了国际结构工程界的极大关注,开展了相关研究,并相继在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增加了要加强结构整体牢固性的具体技术要求(但我国至今尚无细致的规定和要求),robustness一词在结构工程领域的频繁出现也始于那个时候。所谓structural robustness,就是结构出现局部破坏后不致引发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我国唐山地震的直接死亡人数有24万,而9年后同样大小的7.8级地震袭击智利百万人口的瓦尔帕莱索城死亡人数仅150人,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唐山当地房屋的整体牢固性太差。2003年湖南衡阳发生震惊全国的火灾,当时着火的面积相当有限,但却有16名消防战士牺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太差而引发连续倒塌,最终酿成惨剧。这几年由于恐怖袭击盛行,对structural robustness的研究更成热门。要避免因为恐怖爆炸而造成建筑物的损伤,是很难做到的,但是可以设法避免爆炸造成的建筑物局部损伤引发大范围连续倒塌的灾难性后果,这就要靠建筑结构的整体牢固性。在1988年的国际标准ISO2394《结构可靠性一般原则》中有一段定义:“structural integrity(structural robustness)是结构的一种能力,能在火灾、爆炸、撞击等类似事件或发生人为错误的情况下,其破坏程度不会扩大到与开始遭受局部损坏不相称的地步”,这里将robustness与integrity即整体性作为同义语。欧洲EN规范《结构设计基本原则》中,对robustness的定义也相同,在提到robustness时,专门写成“robustness,or integrity”。在英国规范BS81101-1:1997《混凝土结构设计》中,专门有一小节解释robustness,译文如下:“结构的设计应使结构不敏感于偶然作用。尤其是,当结构出现局部的损坏或有个别构件失效时,不会引发大范围的结构倒塌。”在不少的英文结构工程论著中,讲到robustness时往往再加上or integrity,大概与robustness这个词汇在不同场合可有不同理解有关。前面已提到,“robust”有“皮实”之意,即身体结实,不易得病,或经久耐用,不宜损坏,意为适应性强,对非常情况也不敏感。在信号处理中对模型的失配不敏感,这时的robust用中文表示意为“宽容”。在结构工程中对爆炸、地震等偶然作用不敏感,坏了局部也不会扩大,这时的robust用中文表示意为“整体牢固”。可是现在,这些都变成了“鲁棒”,而此鲁棒(宽容)又非彼鲁棒(整体牢固)。本来在中文中比较清楚的含义都成了稀里糊涂的“棒”。笔者以为,在传统的老学科如土木工程中引入“鲁棒”这样一个词,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不如“整体牢固”通俗确切,也有可能“鲁棒”一词能会显出更大新奇的学问,但除此以外,似乎很难看出有什么别的好处。维护中文的纯洁性不排斥中文中有外文的音译词,但如果已经有了确切的中文词汇时,就不建议再用外文音译,在国标中也应慎重。  相似文献   

14.
一个科技名词的确定,涉及对历史和现实使用情况的分析以及对学科发展趋势的前瞻,有关“空间”一词的讨论也是如此。现就此谈点个人看法,内容仅限于该词在基础研究中的使用问题。的确,“空间”作为对远离地球环境的泛指,它不是唯一的一个词,宇宙、乾坤、天等等都有相同的含义,而后者的使用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但另一方面,“空间”一词在特殊限定的情况下又具有专指的含义,这种含义由于历史的原因,似乎没有必要用一个新名词来代替,例如“日地空间”,“地球外层空间”,“星际空间”等,意思是非常明确的。在这种专指的意义下,研究这些特定区域的学科也冠以“空间”二字,如空间物理、空间化学等。在这些特定区域内发生的不同于地面的现象,以及从这些区域对地球和其他天体进行的研究也常加上“空间”,如空间天文学,空间生命科学,空间微重力科学,空间遥感等。就上述例子而言,这些词似乎也已经约定俗成,专业同行决不会发生误解。但对不同领域的人,以空间作为修饰词的组合名词可能产生某些歧义,这也许是问题讨论的焦点,例如,“空间科学”可能被认为是讨论某种数学抽象的(点、线、面、空间)科学,甚至联想到与建筑空间结构有关的科学,这个问题需要具体分析。首先,一词多义是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外语也是如此。“空间”来自英语space,所有上述歧义在英语中同样存在,如要换一个新词,其原则应当是,或者新词的歧义少,或者原有的歧义存在严重误解的可能,而且,新词尽可能不要太冷僻。其次,同一术语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内涵也是难以避免的,要想在不同学科中对相同的词都加以特殊的限定会使术语变得非常累赘,因此除特定场合外,一般不加限定并无大碍,例如“容量”,不同领域的人很自然的会有各自正确的理解,不必在任何场合下都要严格地用“水库容量”,“电机容量”,“交换机容量”,反而增加麻烦。另外,空间一词已在许多场合下被广泛使用了多年,形成了大量的组合名词,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在任何场合下都用一个统一的新词来代替,少量的组合词经过同行讨论适当代换是可以的,如空间物理、空间天气、空间碎片改为太空物理等,优点是歧义较少,非专业人员也许更易理解,但也仅此而已,倒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文献检索问题,一个曾经大量使用过的名词,在某个时刻换成了另一个词,将会给通过关键词或主题词开展文献检索及统计工作带来新的困难。总的说,“空间”一词存在多义、不严格等缺点,但并没有严重的问题,多年来已经通用了,现在做一个统一的变动似乎既不可能,必要性也不大,个别组合词的重新命名可以考虑,但需要十分慎重,比较多方面的利弊后再做决定。* 肖佐教授是地球物理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5.
一、现状太空/空间物理学是在本世纪50年代末,随着人类进入太空/空间而诞生,随着太空/空间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在三十余年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也涌现出大批专用名词。由于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中处于技术和科学上的领先地位,这些名词都是以英文的形式首先出现,然后移植到汉语中,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专业名词体系。第一,因为这些专业名词都是太空/空间物理学家在科学研究中为了交流的需要而逐步确定的,主要考虑了对名词所包含的科学意义的表达,较少地从构词学上进行推敲;第二,专业名词是随着研究工作的进展而陆续出现的,在确定一个名词时往往忽略了名词之间的一致性,因而有时会出现名词本身虽无可非议,但从整体上看不甚协调;第三,在名词形成过程中与其它学科、研究部门和技术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够,在名词上出现较多的差异。大陆各部门的名称上就反映出这样的差异:“航天工业总公司”、“宇航学会”、“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等;第四,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太空/空间名词大量涌现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陆、台湾、香港等主要使用汉语的地区学术交流很少,逐步形成各自的、互不相同的习惯用语。其结果是专业名词上出现一些混乱的局面。一旦需要在各行业之间、各地区之间进行交流时,名词上的差异就会带来许多问题,或者不能理解对方的含义而无法沟通,或者因词意不同而造成误解,后果更为严重。太空/空间物理学仍在迅速发展,新的太空/空间物理名词在不断地衍生,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海外等汉语地区的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因而加强名词的研究与交流,取长补短,形成一个具有汉语特色的、优美的、能为大家所接受的太空/空间物理名词体系是我们无可推托的责任。1993年,经台湾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赵寄昆教授等有识之士的努力,在台湾中央大学举行了第一次“海峡两岸太空/空间科学名词讨论会”,对现有的名词作了全面的研讨,分析了海峡两岸名词上的差异和各自的优缺点,在相当多的问题上取得了共识,出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的势头。我们希望海峡两岸的学者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努力做好这一工作。二、几个典型名词的分析太空/空间物理名词有待讨论的名词很多,现仅选择较为常用的、影响面较宽的几个名词作初步的分析。1.太空/空间(space)在“太空/空间物理”领域中,“太空/空间”实际上指的是包括地球中高层大气和大气层以外的宇宙空间。space一词在英语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含义,其中之一包含有“外部空间”,即“地球大气层以外的区域”的意思,完整的、不会引起误解的用法是“outer space”(见《英汉辞海》,王同亿主编,国防工业出版社1990年版)。对应的汉语名词应为“外层空间”或“宇宙空间”。“空间”一词在汉语中的含义,根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的解释,是把“空间”和“时间”一同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基本上是一个哲学的概念。用“空间”来表达“宇宙空间”容易引起误解。“太空”一词自古有之。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源》中的解释是“太空,谓天也。指包括地球之空间而言。天本积气。望之无际。故曰太空。[关尹子]一运之象。周乎太空。”[关尹子]收录于东汉班固所撰《汉书》中(见《辞海》)。又据台湾三民书局1985年出版的《大辞典》的“太空”词条,在[司空图·诗品]中有“具备万物,横绝太空”之句。台湾中华书局1986年最新增订版的《辞海》更摘录了苏轼“喜雨亭记”中的诗句“日之太空,太空冥冥”。可见在东汉以前即出现了“太空”一词,并且在以后的著作里又不断为文人学士所采用。虽然当时不可能有明确的现代关于宇宙空间的理解,但其基本涵义是符合现代关于“太空”定义的。根据上述各种权威辞典的解释,我们认为在泛指“宇宙空间”或“外层空间”时,不宜简称为“空间”,而应采用“太空”一词较为准确,如:“太空科学”(space science),“太空技术”(space technology),“太空物理”(space physics),“太空站”(space station),“太空飞行”(space flight),“太空飞行器”(spacecraft)等。而在特指某一区域,或某一空间范围时则不宜用“太空”,而应采用前面带有限定词的“空间”:“近地空间”(near earth space),“地月空间”(cislunar space),“行星际空间”(interp1anetary space)等。2.电浆/等离子体/离子体(plasma)名词“电浆/等离子体/离子体”是大约在50年代出现的,指物质的一种形态。McGraw-Hi1l公司1989年出版的《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Terms》中的定义是:“包含等量离子和电子的、密度足够高以致其德拜长度远小于气体尺度的、高度电离的气体”。其它物质形态为:固态、液态、气态,各自对应的名称是固体、液体、气体。在台湾早期的辞书中曾译为“离子体”(见1973年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山自然科学大辞典》,似乎是想反映它是由“离子”组成的物质的意思(见表1)。大陆则在一开始就采用“等离子体”,至今未作改动,顾名思义,不但想说明是由离子构成的,而且强调是由数量相“等”的正、负离子组成的。最后采用“体”字,也和“固体”、“液体”等是一致的。但“等离子体”共四个字组成一个名词似稍长。“plasma”一词在医学名词中为“血浆”,在许多台湾的辞书中称为“电浆”,意图反映它是指带电的浆状物质。但“浆”字从“水”,除泛指饮料外,“特指较浓的汁。如豆浆;血浆。亦指粘厚如糊的东西。如泥浆。”(见《辞海》)。而“电浆”却必定是十分稀薄的气体,否则不可能维持其由“电子、离子”组成的电中性状态。因而“浆”字不仅在字意上不甚贴切,且与其它三态的名称不一致。3.类比/模拟(analog(y))analog(y)原意是相似、类似、类推。并不是“太空/空间”物理的专用名词,在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等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可以从下面的一些专用名词来理解它的含义:analog data,digital data;analog computer,digital computer;analog multiplier,digital multiplier;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显然,“analog”的反意词为“digital”。“digital”是指以不连续的物理量(例如,可以明确区分的高电位和低电位、强电流和弱电流)为基础得到的,以离散数字的形式来表示、存储、运算的方式。而“analog”则是以某种连续的物理量,如可连续变化的电流的大小、可连续变化的电压的高低来表示、存储、运算的方式。在大陆一直翻译为“模拟”,“模拟”在《辞海》中未列词条,而“模”有模型、模范、榜样、仿效等意思。“拟”的意思为“度量,猜测”。在台湾辞书中“类比”和“模拟”都曾使用(见表2)。《辞海》对“类比法”词条的解释是:“根据两个对象某些属性的相同,推出它们的其它属性也可能相同的间接推理”。无论是“模拟”还是“类比”,和上面的专业意思相比,似乎词未能达意。4.遥感/遥测(remote sensing)在大陆remote sensing一直翻译为“遥感”,在陈述彭先生主编的《遥感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十分明确的:“泛指各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根据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和辐射特性,将来可能涉及声波、引力波和地震波”。而“遥测”的定义是:“对被控对象的某些物质运动参数进行远距离测量的技术。首先由敏感器件量测被测对象,包括接触和不接触被测对象在内,将参数转变为电信号,然后应用多路通信和数据传输,将这些电信号传到远方的接收、记录或显示终端。遥测技术和遥感技术是有区别的。遥测技术虽然有时也不直接接触被测目标,但它发射预定无线电信号的目的是为了控制目标运动的轨迹、方位和姿态”。在台湾使用的名词中则既有“遥感”又有“遥测”。如中央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提出的太空科学名词中remote sensing和telemetry都译为“遥测”,研究所名称也是“太空及遥测研究中心”。1985年台湾三民书局出版的《大辞典》中将remote sensing译为“遥感”:“以遥控为基础,将远距的物件之性质,侦测之后再传达到电脑加以处理,以得所需之资料”。1986年台湾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中将telemetry译为“遥测”:“物理学名词。将各种物理量(如电压、电流、汽压、温度、流量等)变换为易于传输之电信号,用无线电或有线电送至远方测量地进行测量。应用于生产过程自动化及火箭技术中”。由此看来,海峡两岸对“遥测”和“遥感”的理解基本是一样的。有可能取得一致。5.space weather“weather”一词在气象学中译为“天气”,《辞海》中的解释是:“瞬时或较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气压等气象要素综合显示的大气状况。日常所讲的天气,是指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大气物理现象和物理状态,例如,阴、晴、雨、雪、冷、暖、干、湿等”。“space weather”的意思是太空环境的状况,包括等离子体,高能带电粒子,磁场,电场等参数的变化状况,至今尚无确切的译名。如采用“太空气象”或“空间气象”,则需要和“从太空/空间研究大气现象”的含义区分开。三、建立名词体系名词是事物的名称。我们知道事物,特别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的事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彼此之间具有错综复杂的关系,因此在确定一个事物的名称时,就必须考虑与相关事物的名称之间的协调性。例如,太空物理研究中各个区域的名称习惯上以“层”来表述,“电离层”、“热层”、“大气层”等等,它们的厚度比较薄,“层”不会引起争议。而如果认为厚度较大,外形象“球”而不是“层”,称其为“等离子体球”、“磁球”,虽然英语字根中的“sphere”翻译为“球”也是完全可以的,但是那样就会破坏名词间的协调性,如果统一称为“等离子体层”、“磁层”更为可取。这个例子说明了在制定一个名词时必须照顾到“左邻右舍”。经验表明,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建立名词体系是比较好的方法。四、结束语鉴于上述情况,我们认为:太空科学名词的现状需要改变,长此以往将影响学术交流,名词应逐步趋于一致。我们呼吁:海峡两岸的太空科学界的专家们携起手来,共同做好这项工作,让古老,优美的汉语在现代科技交流中放出新的光芒。  相似文献   

16.
科技术语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术语的丰富以及频繁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使术语的规范化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在对《大气科学名词》增加定义的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要搞好术语的规范化,名词的定义工作是基础。因为只有从术语的概念出发对术语加定义,才不会出现一词多义,或一义多词的错误定名。下面就术语定义的意义、原则和形式谈谈自己的认识。一、术语定义的意义从现存的五种情况来说明术语审定工作中定义的重要意义。1.通过定义可避免混用、错用近义词。例如大气科学名词中“气候变迁(climatic variation)、气候变化(climatic change)、气候演变(climatic revolution)”三词经常混用。通过大气科学名词的定义工作,分别给三者加上了明确的定义,在今后的使用中可根据各自的概念对号入座:“气候变迁”是指太阳发射周期、非周期的变化,或地球轨道参数的长周期变化,而引起的时间尺度为104—106年的气候变化。“气候演变”是指地壳构造的活动和太阳变化的时间尺度超过106年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气候变迁”、“气候振荡”、“气候振动”、“气候演变”的总称。2.通过定义可避免将两个同义词误当作两条不同的术语使用。《大气科学名词》中收了“沙[尘]暴(sandstorm)”、“尘暴(duststorm)”两条术语,经加定义后,发现它们是同一概念,即“大风扬起的地面尘沙,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风沙现象”。审定中决定选取“沙[尘]暴”,去掉了“尘暴”。3.通过定义可避免将概念不同的术语当作同义词使用。例如石油科技名词中freezing point最初定为“凝点”,又称“冰点”、“结晶点”。经过剖析这三个术语的内涵,发现它们并不是同义词。“冰点”和“结晶点”不能作为“凝点”的同义词。它们只能作为概念不同的三个术语列出,其定义分别为:“凝点”是水或其他液体开始凝结或固体化时的温度;“冰点”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开始凝结或结冰时的温度;“结晶点”是物质开始从液态(溶液或溶融状态)或气态形成晶体时的温度。4.同一术语,不同的地区其含义各异,只有加了定义才不会误用。例如“海事(maritime peril)”一词,大陆和台湾的用法完全不同。大陆的“海事”是指航海中航行管理与航海法规,而台湾的“海事”则包括航海、轮机、船艺、航运业务、造船、海洋气象、船舶通信、危害品、海军军语、港埠工程、港湾、水产等,其范围宽得多。同一术语因处在不同地区,它的概念宽窄程度相差甚远,不加定义予以区分,会引起概念混乱。5.术语加定义能纠正术语定名中的错误。例如“潟湖”与“泻湖”混用多年。“潟湖”的定义为,浅水海湾的湾口被泥沙淤积成的沙嘴或沙坝所封闭(或半封闭)而成的湖泊。“潟”是咸水浸渍的土地;而“泻”是水流泻的意思。根据术语的概念和“潟”与“泻”的内涵,选定“潟湖”是符合含义的科学名称;“泻湖”是误称。二、术语定义的原则名词委术语规范化定义不同于普通词书,应建立自己的统一原则。现提出以下五条供参考。1.实质性 定义要反映概念的本质特征,即内涵定义。例如“云顶高度”定义为,“云体回波顶部所到达的高度。雷达探测中有时将回波顶高作为云顶高度”。定义中只取它的内涵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属于外延可以去掉。2.准确性 定义中用到的词、句要准确表达术语的内涵。例如“饱和比湿”的定义:“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比湿”。定义中的“压强”不准确。压强是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为泛指词。而这里专指物体受到的大气压力,应改成“气压”才准确。3.简明性 术语定义所用的语句要最明确和简洁。例如“农业气象灾害”的定义:“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生产过程造成的危害”。其中“对象和农业生产过程”可去掉。精练成“不利的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4.不用自身定义。例如“气温”的定义,(1)大气的温度;(2)表征空气冷热程度的物理量。这里的定义(1)是自身定义,并没有说出其内涵,等于没定义;定义(2)准确清楚。5.定义中用到的术语,应提前定义。例如“相对湿度”定义为“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其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应该是已有定义的名词。三、术语定义的形式根据术语的不同属性,采取相应的定义形式,才能准确无误恰到好处地揭示其内涵。现将定义形式大致归纳如下:1.种差加属式 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例如“雨量器”定义为“测量降水量的仪器”。定义中种差为“测量降水量”,属为“仪器”。2.专指式 定义特指某一事物。例如“大气偏振”定义为“太阳光中的自然光经地球大气中的水分子和气溶胶的散射而改变为部分偏振状态的现象”。定义中特指太阳光中的自然光。3.形象式 借用声、动作、物体来描述一种事物。例如“雷”定义为“沿闪电通道的气体迅速膨胀而发出的隆隆响声”。4.比较式 以两种事物作对比,借以显示两者概念之异同。例如“半潜船”定义为浮态介于排水型船和全潜船之间的船的统称。定义中用比较船的浮态来区别半潜船、排水型船和全潜船。5.比喻式 选用形似的事物阐述事物之间的异同。例如“机帆船”定义为“备有风帆装置,形似帆船的小型机动船”。6.定量式 用数量来区分不同事物。例如“顶波浪”定义为船舶首向与波浪行进方向的水平夹角在180°±15°之间的波浪”。7.用途式 根据不同用途来区分不同事物。例如“空化水箱”定义为“主要用于测试螺旋桨或其他物体产生空化现象及其性能的能调节压力的循环水箱”。8.结构式 从结构来区分不同事物。例如“单锚腿系泊装置”定义为“以单根锚腿与固定于海底的基础相连接的单点系泊装置”。9.混合式 用几种方式一起揭示事物的内涵。例如“碎石锤”定义为“由落锤和套锤组成,挂于吊杆上,靠自重抛落,以击碎冰下石块、岩石的重型凿锤”。其定义是结构加用途式。10.材料式 根据材料区分不同事物。例如“玻璃钢导流罩”定义为“用玻璃钢作为材料制成的声响导流罩”。11.假设式 假设条件下发生的事情。例如“核冬天”定义为“假设热核战争后烟尘阻挡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使地面气温降至-15—-25℃而形成类似冬天的严寒气候”。12.公式式 利用公式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揭示其内涵。例如“泰勒直径系数”定义为δ=nD/VA,n表示螺旋桨转速、D为直径、VA为进速。13.图形式 用图形直观其内涵。对某些以外部形态为区别特征的术语可用图形定义,或以图形作辅助手段。例如“风玫瑰图”定义为“用极坐标表示各方位风向频率或风速大小的图”。14.因果式 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例如“风暴潮”定义为“由于风暴的强风作用而引起港湾水面急速异常升高的现象”。15.时空式 揭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存在的时间。例如“季风”定义为“大范围区域冬、夏季盛行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现象。如中国东部夏季盛行东南风,冬季盛行西北风,分别称夏季风与冬季风”。16.表格式 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其内涵例如“云族”的定义为,根据云层经常出现的高度进行分类,如下表:  相似文献   

17.
历史典籍中"日珥"记载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理、分析了中国历史典籍中关于“珥”、“日珥”的记载,通过对其含义以及现代“日珥”、“幻日”名称起源的考证,论述了古代所谓天象“珥”的记载为大气光象——幻日等。现代术语“日珥”是对古代术语的转义借用,历史典籍中的“珥”记载皆非太阳日珥。  相似文献   

18.
普特南曾提出“逻辑是经验的”这一惊世骇俗的论题。他主张,正如广义相对论揭示出非欧几何才是真正描述现实世界的几何学一样,量子力学也意味着量子逻辑才是隐藏在经典逻辑背后的“真逻辑”。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普特南口中的“量子逻辑”这一概念曾经历过重大的转变。但是概念的修正并没有帮助普特南成功地论证量子力学命题真值的实在性,并且他最后也不得不承认非欧几何与量子逻辑的类比是不妥当的。应该说,普特南的工作确实说明量子逻辑可以提供同样好的量子力学解释,不逊色于保留经典逻辑的解释;但量子逻辑并不是唯一的“真逻辑”,无论是否局限在量子逻辑的范围内,围绕着量子力学解释的逻辑系统都是支持着逻辑多元主义的。  相似文献   

19.
谈原真性(Authenticity)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uthenticity是当前国际文化遗产领域中一个特别重要的术语,它出现在众多国际文化遗产文献当中,在文化遗产价值认证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际遗产界的重要文件《奈良文献》即指出:“原真性……看来是评审遗产价值的本质因素。对原真性的认识,在所有的文化遗产研究中,在保护与修复规划中,在《世界遗产公约》和其他文化遗产目录所采用的申报程序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准确理解和翻译这个术语,对于中国遗产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然而,目前国内对于authenticity的翻译仍然处于混乱状态,多种译法并存。在各种译法中,尤以将其译为“真实性”最为常见。该译法散见于各类学术研究中,并见诸官方文件,如2004年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九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这个文件中使用的就是“真实性”提法。那么将authenticity一词译为“真实性”是否合适呢?下面从该词本身的意义着手,进行细致分析。authenticity一词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在希腊语和拉丁语中有“权威的”(authoritative)和“原初的”(original)含义。它并非是文化遗产领域的专用术语,早在现代文化遗产理论出现之前,就已应用于伦理学、语言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在宗教占统治力量的中世纪,authenticity用来指宗教经本及宗教遗物的真实性[1]。在英文词典Websters 9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的释义中,authenticity有original(原初的)、real(真实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三层含义。英国文化遗产专家David Lowenthal认为,authenticity表示与“虚假”(false)相对应的“真正”(true),与“伪造”(fake)相对应的“真实”(real),与“复制”(copy)相对应的“原作”(original),与“欺骗”(corrupt)相对应的“诚实”(honest),与“世俗”(profane)相对应的“神圣”(sacred)。[1]当“authenticity”一词应用于文化遗产领域时,是指文化遗产本身和所有相关信息的“原初”“真实”和“可信”。如果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性”,此种翻译只表达了其中的real(真实的)、trustworthy(可信的)两层含义,而original(原初的)这层含义,却没有体现出来。但这层含义对于遗产理论和实践有着不可忽略的意义。original(原初的),包含着时间维度上的“真”,其中original可理解为第一手的,非复制的。这层意思表明,authenticity中的“真”,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概念,即时间起点和整个时间序列上各个点对于起始状态的“真”的反映。举个简单的例子,当面对一只在今天制造的金手镯时,人们讨论其是否是“真”,一般是指其是否用纯金制成;而面对一只古代的金手镯,当讨论其是否是“真”,不仅指其材料,更是指向时间维度,即这只金手镯是否是制造于古代而不是现代;如果这是一只古代著名人物用过的金手镯,那这个“真”还指代特定历史年代和特定历史人物,而这些信息都是不能复制的,都是“原”的。所以,“原”和“真”在指向的内容上有一定的交集,但并不是完全重合。在文化遗产领域翻译authenticity时,“原”的含义是不可以省略的。不恰当的翻译容易导致意思的缺损,会造成对术语的片面理解,影响人们对文化遗产领域中一些重要问题的判断,给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学者提出了更为恰当的译法,其中“原真性”就是其中之一。张松提出:“原真性(authenticity),又译原生性、真实性、确实性、可靠性,主要有原始的、原创的、第一手的、非复制、非仿造等意思。”[2]张成渝[3],阮仪三[4-5]等人都在文章中直接使用“原真性”作为“authenticity”一词的翻译。与其他译法相比,“原真性”一词中的“原”与“original”这层含义对应,“真”与“real”和“trustworthy”对应,完整得表达出了“authenticity”中所包含的三重含义,弥补了原译法的不足。这种译法能够与多样的文化遗产相适应,是对“authenticity”较为确切的中文翻译。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汉语单词型术语的结构》(见本刊2004年第1期)一文中讨论的内容仅仅限于汉语中的单词型术语。然而,在一个术语系统中,绝大多数的术语都是词组型术语。我1986年在德国夫琅禾费研究院研制的“英汉数据处理术语数据库”GLOT-C中,词组型术语的比例占了75.17%。在其他的术语数据库中,也有同样的情况。为什么词组型术语会成为术语系统中全部术语的大多数呢?这是由“术语形成的经济律”造成的。因为每当出现新的概念的时候,人们往往不是重新造一个新的单词型术语来表示它,而是把原有的单词型术语结合起来,构成词组型术语来表示它。这样,虽然新的概念源源不断地出现,但是,术语系统可以在保持原来的单词型术语的数量基本不变的前提下,把原有的单词型术语结合起来表达新的概念,从而保证术语系统的经济性,这就使得在一个术语系统中,词组型术语的数量占压倒的优势。正因为词组型术语占术语系统的大多数,在我们研究汉语单词型的结构的同时,还有必要研究汉语词组型术语的结构。1.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方式汉语的词组型术语是由汉语的词组构成,因此,我们首先要研究汉语中词组的构成规律。了解了汉语词组的结构,也就可以了解词组型术语的结构。词组是由词和词组合而成的。汉语词组的构成方式主要有以下6种,它们同时也就是汉语词组型术语的构成方式,下面的例子主要是关于数据处理的词组型术语:①联合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是并列的,形成一种并列关系。例如,字母/数字,输出/输入。②偏正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修饰语,后一个是中心语,形成一种偏正关系。例如,数据/媒体,一元/算子,对称/误差,多重/穿孔,实时/运算。③述宾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述语,后一个是宾语,形成一种述语对宾语的支配关系。例如,编制/程序,转移/指令,改变/转储,控制/操作,归并/排序。④述补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述语,后一个是补语,形成一种补充关系。例如,解释/清楚,读/出。述补结构的术语很少。⑤主谓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前一个是主语,后一个是谓语,形成一种陈述关系。例如,程序/检测,标记/读出,系统/测试,数据/处理,存储/分配。⑥重叠结构:词组中的两个词,后一个词是前一个词的重叠,形成一种重叠关系。例如,研究/研究,调试/调试,试验/试验。音译式和音译意译式的术语几乎都是单词型术语,很少有词组型的术语,这里不再讨论。2.汉语中语素、词和词组的界线黏附语素不能独立使用,不是词,自由语素可以独立使用,所以,自由语素同时又是单纯词。从语素的角度看,它是自由语素,从词的角度看,它是单纯词。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名称不同,实质则是一样的。在语素与词这两个集合之间,有一个交集 (intersection),这个交集就是自由语素,如果从词的角度看,它们又可以叫做单纯词。由此可见,语素和词之间的界限基本上是可以区分清楚的,黏附语素绝不可能是词,合成词也不可能是单个的语素,语素和词之间的交集,从语素的角度看是自由语素,从词的角度看是单纯词。然而,合成词和词组之间的界限就不是那么容易区分清楚了。从前面所举的例子可以看出,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有许多一致的地方。可列表比较如下: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与词组的构成方式的这种一致性,使得汉语的语法规则易学易记,对汉语的学习是有好处的,可是,这种一致性也往往导致合成词与词组的界限不甚分明,使我们难于判断一个结构究竟是合成词还是词组。如果一个结构由两个黏附语素构成,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例如,“劳”是黏附语素,“损” 也是黏附语素,它们结合而成的“劳损” 必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如果一个结构由一个黏附语素和一个自由语素构成,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例如,“劳” 是黏附语素,“动” 是自由语素,他们结合而成的“劳动”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含有前缀的“老师”,“老虎” 等结构,也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因为前缀是黏附语素。含有后缀的结构“桌子”,“作者”,“忽然”,也必定是合成词,不可能是词组,因为后缀是黏附语素。但是,如果一个结构由两个自由语素组成,问题就比较复杂。如果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都是双音节语素或多音节语素,那么,它们必定是词组,不是合成词。例如,“模糊” 是双音节自由语素,“逻辑” 也是双音节自由语素,由它们构成的“模糊逻辑” 必定是词组,不是合成词。如果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一个是双音节语素,一个是单音节语素,那么,就不容易判定这个结构是合成词还是词组。例如,“机器” 是双音节自由语素,“人” 是单音节自由语素,由它们结合而成的“机器人” ,有人认为应该是合成词,因为它表示一个整体概念。但是,“调” 是单音节自由语素,“程序” 是双音节自由语素,由它们构成的“调程序” 却很难认为是一个合成词,有许多人认为它是一个述宾结构的词组。可见,当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中,有一个单音节语素,就可能使合成词和词组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难于判定。如果构成结构的两个自由语素都是单音节语素,那么,合成词和词组的界限就更加模糊,更加难于判定。例如,当单音节自由语素“大” 与另外的单音节自由语素“会,军,陆,脑,好,红”组成“大会,大军,大陆,大脑”时,有人会认为前后语素之间结合得很紧密,应该是合成词。但是,当“大”与另外的单音节自由语素 “鱼,河,船” 组成“大鱼,大河,大船”时,可能就会有人觉得前后语素之间结合得不很紧密,它们不太像合成词,而似乎应该是词组了。又如,表示陈述关系的结构“洗澡,鞠躬,游泳,理发”,看来似乎是合成词。可是,有时,其中的语素可以分离开来:洗澡——洗了一次澡鞠躬——鞠了一个躬游泳——游了一次泳理发——理了一次发这时,它们似乎又不像是合成词。究竟是合成词还是词组,难于判定。我们可以把语素、词和词组的区别进行比较: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出:①任何一个结构单元,可以根据“是否有意义”,“是否为最小单位”,“能否独立运用”,“包含语素数”,“包含单词数”等 5 个性质来鉴别。这5个性质之间的关系是逻辑上的合取关系 (∧),也就是说,每一个结构单元,要同时根据这5个性质来鉴别,如果仅仅根据其中的某一个性质或者某几个性质,是不可能鉴别清楚的。②自由语素与单纯词的性质完全一样,它们在实质上是一个东西。③合成词与词组的前面4个性质都相同,只有最后一个性质(即“包含单词数”)不同,合成词只包含一个单词,而词组则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词;可是,由于自由语素同时又可以看成单纯词,因此,当合成词由两个自由语素组成时,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由两个单纯词组成的,这样,合成词就变成词组了。可见,从理论上说,合成词与词组的分界问题并没有解决,因此,单词型术语中的合成词与词组型术语的分界问题也没有解决。这种理论上的缺陷,必然会在汉语术语数据库的开发的实践中,引起种种的矛盾和困难。特别是当我们用计算机自动处理术语数据的时候,常常使我们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由于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术语的数量与日俱增,如何从真实的科学技术文献中自动地抽取术语,成为一个重要而迫切的问题。而要从真实文本中自动抽取术语,就必须对科学技术文献的文本进行自动切分,找出词与词之间的界限,这样的技术,叫做汉语文本的自动切分(automatic segmentation)。显而易见,在汉语文本的自动切分中,必须首先鉴别文本中的合成词与词组,词组需要切分,而合成词则不需要切分。合成词与词组的分界问题解决不好,将会给文本的自动切分带来巨大的困难。我们在术语的研究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研究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这是现代术语学研究的一个难点。3.多个单词组成的词组型术语上面列举的词组型术语只包含两个单词,还有包含两个以上单词的词组型术语,这些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就复杂得多了。有的词组型术语是由3个单词构成的。例如,“控制/转移/指令”,“字母/编码/字符集”,“大/容量/存储器”,“面向/对象/语言”,“自动/数据/处理”,“直接/插入/子程序”,“抽点/打印/程序”。“多数/决定/运算”,“条件/隐含/运算”,“二进制/布尔/运算”。有的词组型术语是由4个单词构成的。例如,“字母/数字/字符/子集”,“字母/数字/编码/字符集”,“连续/顺序/计算/装置”,“组/传输/结束/字符”,“二五/混合/进制/码”,“基数/减/一/补码”,“每位/一/芯/存储器”,“自动/送/卡/穿孔机”。此外还有由更多的单词构成的词组型术语,就不再一一列举了。这样复杂的词组型术语需要采用现代语言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把它们的结构表示为树形图(tree graph),从而揭示其中隐含的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使我们对于它们的结构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目前,采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大规模的真实语料库中自动地提取术语(包括单词型术语和词组型术语),并进一步提取在术语中蕴藏着的语言知识和科学知识,已经成为自动知识挖掘(automatic knowledge mining)和自动知识获取(automatic knowledge extract)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在这样的研究中,如何自动地分析词组型术语的结构,如何辨别词组型术语的几何歧义,是正确地进行知识获取的重要手段。我们希望我国的术语学研究能够关心这些问题,把术语学研究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结合起来。注释: *冯志伟教授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