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刘春香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4,17(3):42-45
冲淡美不但被我国传统美学所青睐,更是周作人散文的一个重要特色。周作人的散文。通过对平实而广泛的内容的叙写和自然平易手法的运用,达到了一种超然于艳冶华丽之外的散文胜境——冲淡之美。他的这类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创作,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新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周作人的文学价值观发生了多次重大转变。这既决定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风云变幻,也与他本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人生阶段上人生观的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因此,从人生观和文学价值观的互动关系出发,应该是厘清周作人文学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一个有效角度。 相似文献
4.
5.
6.
传统中庸思想对周作人的影响主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一是儒家正统文化的渗透,二是传统民间文化的参与,并且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影响很少是实质性的内容和思想上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其中所蕴涵的中正和平的感知和情感方式对其文化心理的影响。传统中庸思想贯穿了周作人思想发展的始终,只是它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经历了一个由隐到显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7.
唐知文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6,(Z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的小品散文犹为突出。从他本人所走过的创作道路及贡献,特别是在小品散文创作中的成就更显其作品风格独具风采,也体现出周作人鲜明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作家,周作人的文学价值观发生了多次重大转变。这既决定于中国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风云变幻,也与他本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人生阶段上人生观的变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因此,从人生观和文学价值观的互动关系出发,应该是厘清周作人文学思想发展演变过程的一个有效角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民俗学角度来探讨周作人的生活观。笔者认为,在周作人民俗学研究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思考:即以此来探求中国人理想的生活方式。周作人的生活观由两个层面构成:一为“自然地简易地生活”;一为“微妙地美地生活”。前者注重平民趣味,后者带有传统士大夫情调。在周作人看来,二者都是中国人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0.
浅述周作人思想的复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观点对周作人的解释往往停留在“政治话语”的层面。纵观周作人的人生经历,我们就可以清醒地体察出他思想的复杂性。他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在思想上的进退与怀疑最终导致了五四退潮之后他行为的反常和政治上的“失节”。 相似文献
11.
周作人附逆期间曾经对当时的中国文化建设发表过一些看法.他在事后强调自己的这些看法意在“说明中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为民族求生存”.因此,木山英雄将他的这一时期的文化建设思想表述为“复古”,陈思和、董炳月等则强调其落水的性格悲剧,强调其民族主义表达的相对合理性.其实,周作人附逆期间的民族主义表达并不是单纯的复古,而是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就有的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融合的思路.他附逆的悲剧,固然有个人性格的悲剧,但更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当时专制政体与民族主义的现代原则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宗教作为一种观念体系,不仅会折射出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也凝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西周人在其王朝建立之后,在继承殷商“天人合一”的宗教观的同时,用天命观念改造了前代的上帝观念,用政治化的祭祀活动改造了前代的多神崇拜,从而建立了一套以“天命”为中心,以“德”为根本的“天人合一”的宗教体系。这一体系具有继承性与革新性,象征性与现象性、平衡性与脆弱性等特征,而其所体现出的理性主义、民本主义、礼治主义都对后世有直接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督教传入英德,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最早进入英德传教的是英国循道会。循道会在英德采用三种方法传经布道:一是设立教堂直接传教;二是设置医院,施医赠药以施加影响:三是兴办学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灌输教义。 相似文献
14.
王炳中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5):86-89
周作人与林语堂是现代散文言志论的两大主将,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是他们共同的美学追求。他们都致力于个人言志探源,力图为现代散文寻求历史依据。尽管同为提倡散文的个人言志,周作人与林语堂对于散文言志论的理解和建构还是存在一定差异的。周作人主要侧重于言志之道,以道明志;而林语堂除了提倡自我的言志外,还进一步强调了个人言志之术,并以此探索现代散文文体风格的变革。 相似文献
15.
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为线索,探析《周礼》职官设计中所体现的内部控制方法,印证内部控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我国古代社会就已经出现并广泛运用,并对其产生的必然性进行剖析。进而证明: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灿烂的内部控制文明,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丰富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并未过时;我国企业实施内控除了关注COSO报告,还应注重"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6.
新时期以来的周作人研究,由沉寂而一度成为学术热点,有学术因素,也有非学术因素。作为一种思想、文化现象,应置于民国怀旧背景下来考察,从而理解现代学术与现代学人的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17.
杨梦晓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4,(6):36-39
秦律是法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它里面到处都是严刑峻法,似乎无关儒家学说。文章通过分析儒家经典《周礼》中的《秋官》一篇,将它所包含的慎刑原则、同罪异罚原则、三赦三宥原则来阐述儒家学说对秦律在等级、慎罚等制度上的重要影响,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融合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8.
何静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2):18-21
乔治·爱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结局曾被许多批评家认为是败笔,但如果换一个视角,从贯穿爱略特一生及其作品的宗教情结来考虑,就会发现结局中所包含的洪水、圣奥格贞女和最后的援救这三个宗教符号不仅回答了小说结尾是否合理的问题,也集中体现了爱略特的人道主义宗教思想. 相似文献
19.
赵文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9,(5):71-74
邹韬奋主持的《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都市通俗文化生活杂志之一。围绕青年男女社交公开等问题,刊发了大量文章.这些文章在赞同青年男女社交公开的同时,指出了社会过渡时期男女社交公开所带来的危险和流弊,并对如何避免异性交往中的危险和流弊提出了相应建议,反映了民国初年《生活》周刊等社会舆论对于这一问题客观理性、中庸进步的态度和立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