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雷电击中建筑物附近的有效截收面积Am是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基础因子之一,目前广泛应用标准IEC62305-2规定的选取方法,计算中未考虑项目所在位置的雷电环境及项目特性,计算结果缺乏针对性。中本文从雷击建筑物附近可能产生的风险出发,分析附近雷击点的危害方式及危害程度,探讨根据工程实际确定参数Am值的一般方法,得出结论:参数Am值应在分析确定可能造成危险的雷击点的最远距离的基础上定量计算,以保证计算结果的针对性、科学性。建筑物附近的雷击点以雷电电磁脉冲的形式对内部电气电子设备造成危害,危害程度与该点雷电流强度、建筑物规模及防护措施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
吴安军 《天津科技》2003,30(1):42-42
雷电是大气中一种自然现象。带电的云层称为雷云,通常所谓雷击是指带电的云层与另一部分带异种电荷的云层,或者是带电的云层对大地之间迅猛的放电。同时产生强烈的闪光并伴随巨大的声音。云层之间的放电主要对飞行器有危害,对地面上的建筑物和人、畜没有很大影响。而云层对大地的放电,可造成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的重大损失,尤其是对高楼林立的大都市,雷灾损失非常严重,并且对电子、通讯、广播等产生严重影响。 雷电灾害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在雷电流的热效应、冲击波、电动力效应和电磁感应、雷电反击等。人类自从富兰克林建立了雷电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之后,创造了各种降低雷灾几率和强度的方法,在原理上都是通过接闪器,把雷电流接收下来,然后通过接地装置迅速导入大地。而在这一  相似文献   

3.
雷电及浪涌灾害是一种低概率、高危害性的事故,在发生时往往导致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随着近代高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雷电侵害计算机设备越来越频繁,损失越来越大,需要积极的加以预防。雷电防护措施主要包括:直击雷防护、反击雷防护、感应雷防护三大部分。采用接闪、分流、屏蔽、均压、等电位、接地等技术措施。保护建筑物、设备、不受雷电损害,以及减弱雷击巨大的雷电流沿着建筑物泄入大地时对建筑物内部空间,计算机设备产生的各种影响及损害。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防雷电感应、雷电波侵入、雷击电磁脉冲、雷电流产生的高电位对金属设备或电路反击的具体措施及工程实践中对接闪器,接地体做法的为贯彻《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对建筑物防雷分类确定有必要进行相应的计算。  相似文献   

5.
雷电灾害调查鉴定是雷电防护研究的基础,也是雷电轨道业务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在技术层面上缺乏有指导意义的规定,本文从的雷击发生地的气象、环境、历史、建筑物和防雷设施状况以及雷电发生过程中伴随的热效应、机械效应、电磁感应和目击等方面,对如何开展雷电灾害调查鉴定进行论述,对开展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雷击发生时所产生的热效应和机械力,电效应(电磁感应、雷电波入侵)、是造成建(构)筑物及电子设备损坏的主要原因,如果建筑物及电子设备不采取防雷措施,就会遭到雷击而损坏甚至威胁到人员安全.  相似文献   

7.
利用新疆雷电(闪电)监测数据资料,统计分析了新疆2013~2018年4~9月雷电特征、雷电时间和空间分布、强度和陡度特征和雷电灾害特征。结果表明:新疆雷电(闪电)活动主要集中4~9月,7月最多;雷电(闪电)主要发生时段在14时至19时;正闪强度在20kA至50kA之间出现频率最高,负闪强度在10kA至30kA之间出现频率最高,雷电陡度分布主要在4kA/μs至8kA/μs之间;新疆城市雷电灾害主要是造成电子设备损坏,农村雷电灾害则造成人畜伤亡。该统计分析为新疆雷电的预警、评估及开展防雷减灾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信天线塔对雷电灾害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击通信天线塔造成附近住户出现雷电灾害事故,已经成为典型雷击易发事件.本文从天线塔的引雷效应、雷击电磁效应、雷击静电效应、地电位反击等角度进行分析,评估雷击天线塔影响周围环境的范围和程度,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雷击灾害风险评估概率方法的发展现状。其中给出了损害源、损害类型和损失类型的定义。相应地,考虑到不同防护方法,如雷电防护系统;接地和搭接;建筑物、电缆和微电子设备的电磁脉冲防护、布线、SPD防护。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农村雷电防护工作实际,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对农村建筑物的特点进行调查统计,对农村建筑物雷电灾害进行系统分析.研究防雷装置的形式,本着安全、简易、高效的原则根据不同雷电灾害类型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为农村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