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所谓儒佛道,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们的哲学思想,即儒学、佛学、道学;一为宗教,即儒教、佛教、道教。这两个方面都对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探讨一下书法与儒佛道的关系:儒佛道的传播与书法艺术的发展;儒佛道与书法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身处文化繁荣的北宋时代,他对于这时期的思想交融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王安石主张融通九流百家之学问,以海纳百川之胸襟来融合儒学与佛学;他立足于儒家本位,强调博采众家之长方能明晓儒学本义;他所追寻的“大道”是以儒学为基础并包含佛学等其他思想流派的中华学术源流,强调圣贤之道的因时而变、推陈出新。王安石以经世致用为学术研究之旨归,认为儒学和佛学的互补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与礼乐教化;他基于儒释交融,对前世儒家的王霸学说和性情学说进行了全新的阐释。王安石的儒释交融思想蕴含着兼济天下、经世致用、刚健有为、兼容并蓄、崇实黜虚的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3.
马一浮哲学和学术思想的特点,是以儒家的易简思想为核心,主张以佛证儒、以儒融佛,以及对宋明儒学的程朱和陆王的理学与心学之间的矛盾提出调停之说.马一浮在对待儒佛的思想关系上,跳出了宋明儒学划定的儒佛壁垒.马一浮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之说,既是宋明思想的延伸,也是对宋明思想的超越.而他的思想的根本方法和出发点是"不分今古,不分汉宋,不分朱陆",表明他要跨越两千年汉宋之争以及数百年朱陆纷争的藩篱,破除历史上的一切宗派门户之见,反映了他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看法,以及关于现代儒学重建或复兴的根本性态度.从他的这种看法及态度中可以得出结论:马一浮阐述的儒家思想虽然十分传统,但是他对于儒家思想的观念和态度包括他的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甚至朱王的思想,却是超越历史的及非常现代的.马一浮心目中的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儒学的现代复兴,归根结底,就是要摆脱历史的种种纠葛,放下历史的种种包袱,直接孔孟儒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4.
焦琳 《科技信息》2010,(28):I0163-I0163
三国时康僧会曾借助儒学思想翻译佛经《六度集经》。本文先分析康僧会译经成功的原因,后具体阐释其以儒释佛的译经翻译策略,即在译文中把佛学与儒家思想的孝道和仁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韩贞是王艮、王襞的弟子,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受王艮、王襞禅学思想特别是王襞的禅学影响的影响,韩贞虽然从学泰州后弃佛归儒,甚至对佛教有所批评,但他一生也没有脱离佛、道的影响。韩贞修的禅是儒禅,也是吸收了佛道修行方法的综合之禅。韩贞强调内悟、静修,主张无说为妙,所以他修的禅也是一种哑禅。  相似文献   

6.
为了维护儒家的正统地位,两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一直坚持反佛立场。他把抛弃“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说成是佛学的“极大罪过”。可是,他在建立自己的唯心主义理论体系时,又吸收了佛学的某些思想内容,借用了它的一些思想资料,或使用了某些类似的语言。这样,在朱熹的理学和佛学的关系中,就出现了一种既排斥又吸收的错综复杂的情况。因此,对于其间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我们都要进行过细的分析,切不可用一个模式到处去套。朱熹在宣传“格物致知”的认识论时,提出了著名的“一旦豁然贯通”主张。这主张同  相似文献   

7.
儒佛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三大基础,三教的宗教文化是我国宗教文化的主体。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者一般都实行三教并用的政策,而宗教又与名山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儒佛道与中国名山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8.
柳宗元今存有关佛教的文章30余篇,以至多有评者认为柳宗元是佛教忠实信徒。柳宗元好佛既有家庭影响,也有社会环境的原因,更有个人对佛教独到的见解。“好佛”是为“求道”,“好佛”是为“统合儒释”,同时也反映其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的碰撞。  相似文献   

9.
唐寅经过科场考案的打击之后,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再思考.与历史上许多文人一样,经过挫折之后,他曾借助佛道的理论来安慰自己.一些资料显示,他确曾在罹祸后,归心佛乘.从他的诗文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其佛道思想的存在.他诗文中的佛道思想凸显出他的佛道出世人格.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佛教禅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藏春集》中诗歌作品所蕴含的禅宗理念,将作品的文本分析与禅宗思想的基本特征有机地结合比对,总结提炼出刘秉忠诗歌创作表达的即心即佛、顿悟成佛、无念为宗、即世间出世间的佛学主题。  相似文献   

11.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不但是哲学的方法论问题,也是文学(诗学)所关心的问题。玄学中“言意之辨”是其根本方法论,同时也是佛学的重心之一。玄、佛对“言意之辩”的见解,也深深影响到中国诗学,并且对诗学起到了促进、深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山东是儒教文化的发源地,同时,道教、佛教文化也有很强的影响力。本文从文化和语言的角度看儒佛道思想在山东方言词汇中的反映,从一个角度探讨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异端之说出自孔子,其原初之意并无学术思想对峙的涵义。和儒学相比,由于佛学的异质异形性,故被儒者套以"异端"之名。异端之辨经宋至明前期,站在儒家的立场,儒佛间思想对峙的意味甚浓,属于"异质异形"的思维模式。明中晚期,在儒佛会通的思想背景下,异端之辨的内涵所指亦因之而变,采用的是"同质异形"的言说方式,这种言说方式表明了儒佛之间"不可合亦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佛教发展到了唐代,遇到了历史的机遇,异军崛起,蔚为壮观。佛教风行于整个社会,渗透到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当时诗人的性情也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李白的思想中就包含佛、道、儒三教的真谛,其诗歌也随之闪耀着佛学禅影。  相似文献   

15.
二程的“天理体贴”是儒学思想范式转换的肇端.“天理体贴”是传统思想中“理”概念的逻辑发展继承和衍进,也是对佛学“理”的化用和借鉴,在此基础上使“天理”成为儒学辟佛的理论工具.“天理体贴”还开创了一种新的儒学功夫修养的进路.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柏格森生命哲学的影响,从他的佛学思想和儒学思想中都可以找到痕迹。通过对梁漱溟早期思想的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思维始终是梁漱溟思想的根基,他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对柏格森哲学进行解读与吸收。  相似文献   

17.
朱熹并非佛道门中人,但是,他的许多重要哲学观点与佛道有相通之处,吸收了佛道的思想成果。宇宙现问题,是宋明理学的重大论题之一,朱熹对老庄自然天道观进行了批判和利用,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有机宇宙观,这是他对道家思想吸收和改造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此外,在本体观念、思维方式、认识论上,他都不同程度参照佛道思辨材料,进行改造和发挥。同时,他对道家的修生炼气和佛家的禅养功夫及气功方法极其推崇,且身体力行。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个案分析,揭示了唐代思想家与佛教僧人交往的具体原因.刘禹锡与佛教僧人的交往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学习佛学方法,丰富发展儒家学说;二是在政治上失意时,事佛信佛,寻求精神寄托;三是与僧人特别是诗僧交往,多出于科学的求知精神.  相似文献   

19.
李翱对于佛教的态度,既不同于韩愈简单反佛、道,也不同于柳宗元等人只指明反佛、道的方向。他避免了韩柳各自的不足,开辟了第三条途径:援佛、道入儒以反佛、道。李翱在理论上坚持儒家本位,同时大胆借用佛、道的某些方法,吸收佛、道的某些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儒佛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20.
李翱对于佛教的态度,既不同于韩愈简单反佛、道,也不同于柳宗元等人只指明反佛、道的方向。他避免了韩柳各自的不足,开辟了第三条途径:援佛、道入儒以反佛、道。李翱在理论上坚持儒家本位,同时大胆借用佛、道的某些方法,吸收佛、道的某些内容,较好地解决了儒佛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