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汉末士风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就形成了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人格特征和理想追求。对社会的关注、对朝政的敏感构成了中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特有的心态。后汉时期,外戚专权、宦竖乱政、政治黑暗“士子羞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士横议。”清议之风、私家讲学之风、归隐之风于斯大盛,而学界少有人能以汉末这种士风进行系统的考究,本人有胜浅陋,试探讨汉末士风的具体表现、历史根源,以请教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两晋之际,今河南籍儒者干宝所撰《周礼注》,是河南三礼学史上的一部重要文献。原书虽大致于北宋仁宗宝元二年前后亡佚,但南朝、唐宋时期的若干学者皆有征引。清代,王谟、马国翰、黄奭加以辑佚。现存干宝《周礼注》对《周礼》中的字、词、句进行释义、校勘、音读等。它具有因袭、完善、修正郑众、郑玄等前儒学说、注重创新、微观问题与宏观问题并重、简约注经风格、多用今制诠释《周礼》、未受佛教或道教思想影响等特点。其后世影响,既体现于后世儒者对干宝《周礼注》的征引、赞成、完善、批评等方面,也体现于对古代实物的鉴别指导意义方面。  相似文献   

3.
北宋学者徐积一生积极用世,身后却被赐谥处士。宋代类似赐处士号的数量明显增加,不少致仕官员与任学官者也被认定为隐士,体现出唐宋问隐逸文化的深刻变化。它表明宋廷开始改造传统隐逸文化内涵,实质是将隐逸文化的不合作内涵替换以合作,这是一种被隐逸,可称之为“赐隐”,是宋以下集权化的一项举措。  相似文献   

4.
谶纬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完全是社会危机的产物.从谶纬的产生、形成、地位、作用等方面来看,它都罩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是一种影响到社会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的文化现象.隋唐时期的谶纬十分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展现.  相似文献   

5.
<论语>14·38章,隐士称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朱熹等古代经师大多认为这是对孔子积极入世精神的丑化与讽刺,是笑孔子为傻瓜.而现当代学者整体热捧隐士的这句话,认为孔子的确"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其实这是认识的倒退,是西学东渐引发的援道入儒之风所致.  相似文献   

6.
《吕氏春秋》中的儒家思想来源之一就是乐正氏之儒。乐正氏之儒的主要思想——重孝思想被《吕氏春秋》吸收作为治国的根本;其贵信等思想亦被《吕氏春秋》合理吸收,作为君主修身的重要内容;乐正氏之儒具有兼儒墨的学术特点,这与杂家"兼儒墨、合名法"的学术特点十分接近;乐正氏之儒是通过尸子而在秦地传承,从而为吕不韦所熟悉与采用;研究《吕氏春秋》杂家思想的形成,尸子这个人不应该被忽视。  相似文献   

7.
颍川陈氏是汉末魏晋时期重要的文化士族,其家族文化渊深厚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孝友持家,德化一方;二、慎密为政,应时权变;三、以儒为宗,由文渐武。  相似文献   

8.
以李百川《绿野仙踪》为研究对象,从作者的创作心理、"绿野"上的"儒"和"仙踪"上的"儒"三个方面入手,探求作者的创作心态。主人公冷于冰是作者的代言人,其对儒家功名富贵的自身追求、对儒家仁爱精神的自觉践行以及对儒家伦理纲常的自我认同是"绿野"上的"儒";"力做金仙"与"功成名就"、帮助他人功成名就、以儒家伦理规范作为条件来设幻境试弟子以及道教的不协之音是"仙踪"上的"儒";笔者通过深入挖掘和探析文本所包含的这些思想意蕴来体会作者灌注始终的儒者心态。  相似文献   

9.
佛教的出世思想使得传统儒家学者批判佛教"不顾人伦,不理民生,不敬王者"。而慈济宗门强调行善与行孝不能等,改变了佛教不理人伦、不理民生的形象。佛教吸收儒家的孝道和"家"的观念,是中国儒、释、道于唐宋时期逐渐融合之后,中华文明汇聚的又一个成果。中国儒释道文化如何进行进一步融合与调整,是中国文化第三次大融合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各方面积极思考和实践,从传统中国文化脉络中共同创造出新文明思想与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0.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科技外交为研究框架,探讨了中国兵器科学与技术学术谱系自冷战时期以来的形成与演化,建立了不同代际学者的学术合作网络及主题网络,对该谱系成员学术成果文本内容所表达的内在知识要素进行了分析,指出兵器科学与技术得以在中国建立的关键,除了中西间有效的知识流动,更在于知识的本土化过程。  相似文献   

11.
论魏晋禅代     
在司马氏“作家门”和实现禅代的过程中,如下三个环节显得特别重要:一是掌握军队,特别是严密地控制京师中央军,运用军事的和暴力的手段严厉地打击政敌。二是充分发挥家族的影响力,利用政治权势和各种关系,蓄意培植亲信,组合势力集团。三是在祭祀典礼和制度变革等方面大做文章,借以提升司马氏的位望,深化其执政地位,进而缔造新皇权。  相似文献   

12.
清词“中兴”局面的形成是多方面合力作用的结果,唐宋词在明末清初的广泛传播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在明未清初,唐宋词主要是通过纸本的方式传播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词籍传播”,当时词籍的传播途径主要是唐宋词籍的汇刻和唐宋词选的重印,其中唐宋词选重印者主要有《花间集》、《草堂诗余》、《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等,这些词籍在不同时期的传播间接地反映了明末清初词学观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元朝、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继承了中国历代治国方略成功经验的同时,都根据所处的时代特点,在云南地区制定并实施了顺应历史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但其政治经营活动在一些做法、手段上亦有较大差异。比较分析元清两朝在云南地区的行政建制、宗王制度与藩王制度、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等重大措施,反映出元清统治者对云南边疆地区的认识程度,客观上体现出内地与边疆一体化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会泽的发展得益于其丰富的铜矿资源.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制钱的需求,占滇铜总产量70%以上的会泽铜业因此蓬勃发展.铜产量的递增,人口的聚集,带动了会泽周边地区和铜运沿线商业和市镇的发展,加强了东西部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国家经济格局中具有特殊而且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元朝、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继承了中国历代治国方略成功经验的同时,都根据所处的时代特点,在云南地区制定并实施了顺应历史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但其政治经营活动在一些做法、手段上亦有较大差异。比较分析元清两朝在云南地区的行政建制、宗王制度与藩王制度、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等重大措施,反映出元清统治者对云南边疆地区的认识程度,客观上体现出内地与边疆一体化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作为造型艺术重要的形式门类之一,雕塑在其生发过程中与传统美学原理相结合,并在其作用下发展和提升.秦汉时期是我国雕塑艺术成熟期,通过对这两个历史时期雕塑面貌的描述与分析,从其各自独具的社会与审美性征及二者共有的美学意趣,阐释了此期艺术创作与情感因素审美走向之间相伴相生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7.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时期学校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18.
《奇闻怪事》2013,(5):13
电视连续剧《隋唐演义》中,无论是贾柳楼结义的四十六友、十三条好汉、十八路反王还是后来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喷放出来的全是阳刚之气。即使以前播放的多部反映唐代女性的电影或电视剧,一般都只对武则天、太平公主、杨贵妃、上官婉儿等唐代著名女性在后宫勾心斗角及淫乱之事等津津乐道。其实,女性的社会及家庭地位在唐代得到了空前提高。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如科举制的演变、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发展、宋代理学的产生等,而这些变化对唐宋时期学校的兴废,宋代学田制的产生,理学思想对书院兴盛的作用等产生广泛影响。所以,唐朝学校教育发展到宋朝,在学校教育的管理上、官学教育的内容上、蒙学教材的编写上、书院制度的发展上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初盛唐时,城市功能更多地偏向政治,此一时期的山水抒写也更多的与政治相关,呈现出崇高悲壮或脱俗高蹈的审美风格。而中晚唐以后,随着城市文化、商业、娱乐等功能的强化,随着城市经济的辐射力和吸纳力的强化,刺激了生产力的提高,自然在人类的开发利用过程中,逐渐失却了古代准宗教神秘色彩;山水抒写从神化自然到人化自然,审美形态从崇高到谐趣,从脱俗到从俗,审美趣味上清雅与富艳联袂而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