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线建设提出后,作为西南三线建设中"两基一线"的重要部分,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开始加快建设。国家科委、冶金工业部组织全国研究力量,在没有先例可循,也无外援的情况下,解决了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这一世界上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为建设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攻克了一道重要科技难关。本文在梳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冶炼技术攻关的科研过程基础上,从政治决策、领导体制角度分析攀枝花钒钛铁矿冶炼技术突破中非技术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三线建设是国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战略行为,成就了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它的叙事主体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三线建设者"。以攀枝花、陕南、甘南为主的三线建设城市共同建构着人们心目中的"三线"形象,也共同书写了具有族群意识指向的"集体记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探视三线建设,研究国家如何行动与为何如此作为以及三线建设者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族群意识,也就是审视其背后有关族群表达的文化身份,既是为了对三线建设的解读去表层化,也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这一行为。  相似文献   

3.
三线精神是民族的精神珍宝,已被中宣部列入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奋斗精神进行弘扬。三线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源同质同向,在历史维度、质维度、情感维度、价值维度方面存在着高度的统一性和契合性,基于此,可通过完善三线精神内涵体系,开展三线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开发三线文化产业三种途径不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三线建设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蕴含的内在精神特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新时代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须在弘扬三线建设精神的基础上,抓住新的历史机遇,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以协同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内核,着力打造西部地区新的重要增长极,共用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5.
位于攀枝花市西区、仁和区的攀枝花苏铁林,是现今我国及至亚洲天然分布面积最大、株数最多、纬度最北的原始苏铁林。因其珍贵、稀有、古老等特点,与恐龙化石、大熊猫合称“巴蜀三宝”,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攀枝花是我国六十年代三线建设时开始建设的一座新兴的钢铁城市,在建设之初,由于没有足够的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经济建设决定着国家综合实力,大力发展经济可增强国家在世界环境中的"话语权",如何定位经济产业发展是中国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传承与发展"三线精神",是中国经济战略改革的历史理论,是对中国经济历史演变的科学总结,能够为中国经济事业改革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依据。结合"三线精神"内涵,该文从六盘水市经济建设发展角度出发,分析了"三线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攀枝花精神是攀枝花人在开发建设攀枝花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爱国精神。它包括以下五个方面:艰苦奋斗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开拓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科学求实精神。  相似文献   

8.
三线建设是一场以备战和抵御可能发生的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中心的宏大的经济建设工程。三线建设的提出是在国家濒临战争危机、立足国内经济实情、借鉴历史与现实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伟大战略构想。从三线建设决策制定的深刻认识中,得出了搞建设要有战略眼光、强大才是安全的刚性保障、警惕才能防患于未然、历史研究要宏微观结合等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9.
攀枝花文化是金沙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攀枝花文化在金沙江文化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金沙江文化赋予了攀枝花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致性与多元性、生态的多样性、地域的边缘性、民族的亲缘、崇拜的自然性等特征。攀枝花文化在金沙江文化中的价值体现在攀枝花文化是金沙江文化的精彩内容,是金沙江文化的主力之一,攀枝花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多种文化的交流的产物,因此攀枝花文化在金沙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60年代中叶,党中央以备战为目的,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在福建小三线建设的过程中,上海往龙岩地区先后迁移了华光被单厂和经昌染织二厂,输入了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提高了龙岩民用纺织品生产水平,填补了龙岩地区现代纺织业的空白,对龙岩纺织工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来自上海的纺织工人用精湛的技术和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影响着龙岩的工厂工人,对龙岩现代产业工人的培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入研究上海支援龙岩小三线建设的这段历史,可以让尘封的历史让更多人所知,同时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攀枝花市是基于三线建设发展起来的典型资源型工业城市,是中国典型的干热河谷地区,气候为南亚热带半干燥气候.身处于高山狭谷中的城市,建设城市森林,面临着许多现实的问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通过对攀枝花城市森林植物群落营建模式、城市森林管理体系进行探讨,形成了在干热河谷城市建设城市森林构建模式,以期能为攀枝花市城市森林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研究人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发展限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攀枝花市是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时期建立起来的资源型城市,在今天,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日益枯竭,这类资源型城市如何发展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时期建立起来的典型性资源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城市是一条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与行政划分标准不同,作为地理和文化意义的攀枝花,其历史与文化源远流长,由上至下大体可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即原始农业时期、传统农业时期、工业化时期和后工业化倾向时期。在文化上则相应表征为原始文化、民俗文化、工业文化和以旅游文化为代表转型时期的后工业文化。深入考察攀枝花历史发展阶段,确立其文化发展类型是有效整合攀枝花地区文化资源,提升攀枝花文化品质,推进攀枝花区域性文化高地建设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攀枝花少数民族地区近现代社会转型的发展阶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攀枝花少数民族近现代社会转型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第一时期是新中国的成立,给攀枝花少数民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少数民族在政治上获得了身份地位;第二时期是1965年的"三线建设"时期,植入式的城市模式对攀枝花少数民族的社会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使攀枝花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第三时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攀枝花民族地区的劳动生产力,使少数民族生活由贫困奔向小康.这三个时期的发展体现出两个特点:即跨时代的两重效应和失败与成功并存.总结近现代攀枝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攀枝花少数民族社会生活方式的变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三线建设移民一直面临着地域身份认同问题。通过对重庆K厂三线移民二代的研究,发现他们对地域身份的认同大体分化为三类。三线移民二代的地域身份认同,不仅由年龄的差距而带来认同的分化,更受到家庭环境、出生地、同龄群体、婚姻等个体因素以及户籍制度等国家政策的影响。他们对地域身份的认同差异,在语言、饮食习惯、归乡意识与就业地选择等方面都有具体表现。三线移民二代的地域身份认同及构建,印证了生命历程研究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6.
"攀枝花诗群"作为一种地域诗歌现象,其命名和由来承载了地域风情、历史风尘和时代风貌,百里钢城、移民身份和攀西风物的熏染铸就了它"钢铁"激越、"乡愁"情怀、风物传奇等内涵特质,成为攀枝花这座移民城市的精神之光。而在转型背景下,新一代攀枝花诗人群体的创作心理转变,促使"攀枝花诗群"创作呈现出"大我"与"小我"的和谐共生、地理身份淡化、性别书写突显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瑞森是迄今为止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她用凝重而优美的笔调表现和探索了美国黑人的历史、命运和精神,展现了美国黑人的悲剧命运以及他们在抗争中所凸显的悲剧精神。本文主要从小说《秀拉》中秀拉、夏德拉克和夏娃三位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入手,分析他们为超越环境所做的种种努力,展现他们在苦难和不幸中并不轻言放弃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三线建设是在当时特定历史条件下,中共中央所做出的战略部署。三线建设奠定了我国国家生产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改变了我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19.
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的建立,开创了我国资源创新开发的先河。加快攀西试验区开发建设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推进资源地区可持续发展极具意义。作为全域纳入其中的攀枝花市,理应在试验区建设中有更大的担当和作为。本课题立足攀西试验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建设历史和发展前景,深刻揭示了攀西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攀枝花在试验区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着眼于攀枝花资源开发利用的现实基础,提出了攀枝花加快攀西试验区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的几个关系,并对加快试验区创新开发建设的路径和相关政策作了深入地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天龙八部》中的主人公段誉、虚竹以及慕容复、阿朱等都带有程度不同的悲剧性,但他们的故事体现出的还是通俗小说的趣味性、娱乐性,只有萧峰的悲剧是个例外,远远超出其他人物。通过论述萧峰的悲剧既是命运悲剧,又是英雄悲剧和历史悲剧,探讨萧峰悲剧的认识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