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复合引发剂引发丙烯酰胺单体AM和可溶性淀粉SS接枝共聚合成絮凝剂CPSA,通过SEM和FT-IR表征SS及CPSA的性质,借助XRF、XRD和激光粒度分析仪等研究某选煤厂易泥化煤泥特性,分析絮凝剂CPSA和无机凝聚剂聚合硫酸铁对煤泥水颗粒吸附沉降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所用煤泥中主要含由SiO2、Al2O3等组成的黏土类矿物质,在水中易解离成表面携带大量负电荷的极细颗粒,形成稳定的高泥化煤泥水悬浮体系;絮凝药剂CPSA分子对煤泥水中不同悬浮颗粒的作用方式不同,沉降迅速但形成的沉积层密度较小;聚合硫酸铁能够同时聚沉黏土矿物及煤等物质,沉降缓慢但沉积层较为密实。两者结合使用不仅提高了煤泥水沉降速度,同时也降低了上清液的浊度。该研究为选煤厂煤泥水絮凝沉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减少药剂用量,采用单因素试验优选法初步确定煤泥水沉降絮凝剂和无机凝聚剂合理的用量范围,在此基础上确定絮凝剂和无机凝聚剂两个因素的具体水平;以煤泥水初始沉降速度和上清液透光率为考察指标,利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絮凝剂和无机凝聚剂用量配比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分子量为1 200万的聚丙烯酰胺(PAM)用量为6.8 g/m3,CaCl2用量为350g/m3时,可以取得很好效果,上清液透光率可达97.70%,初始沉降速度达22.32 cm/min。  相似文献   

3.
难净化煤泥水沉降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煤泥水难以自然沉降的问题,从煤泥水性质出发,探讨了煤泥水中颗粒凝聚和絮凝机理, 研究出凝聚剂和絮凝剂的最佳药剂量配比及合理的加药顺序, 以加速煤泥水在浓缩机中的沉降,降低溢流浓度,实现洗水闭路循环.  相似文献   

4.
絮凝剂与凝聚剂综合处理晋城煤泥水的深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絮凝剂与凝聚剂使精煤和泥土颗粒絮凝后分离,在固液分离的处理中是十分重要的,在选煤行业中,大多数的煤洗选考虑到煤泥水的量,这种煤泥水主要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这增加了选煤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废物的含量。絮凝与凝聚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通常达到一般条件下的平衡是比较难的。这表明絮凝和凝聚过程的效率不仅取决于适当化学药剂的使用(凝聚剂,絮凝剂等),还取决于矿物的组成。这个研究的主要目标是调查尾煤的自然沉降,通过不同类型的絮凝剂与凝聚剂,考察絮团沉降效果,选择适宜的絮凝剂和凝聚剂的配置。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煤再选工艺在选煤行业的普及,中煤再磨再选产生的高泥化、微细粒煤泥成为困扰选煤厂洗水闭路循环的一项难题.为解决中煤再选工艺煤泥水沉降困难、溢流水浊度高的问题,以辽宁某炼焦煤选煤厂的中煤再选作业煤泥水为研究对象,在对煤泥性质和生产用水水质分析的基础上,以氯化钙、硫酸铁和PAC作为凝聚剂,PAM为絮凝剂进行了煤泥水沉降...  相似文献   

6.
马春利 《科技信息》2012,(34):I0192-I0193
本文通过对难沉煤泥水的煤泥特性的分析,通过采用新型的絮凝剂,改善了浓缩机的沉降效果,缩短了压滤机的压滤时间,最终实现了全厂的洗选闭路循环,保证了选煤厂的正常生产。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16,(10):1668-1671
以当地电厂产生的废弃物-粉煤灰为主要原料,使其与聚丙烯酰胺杂化制备复合絮凝剂,并对当地洗煤厂产生的煤泥水进行沉降处理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杂化比例、投放量、搅拌时间、沉降时间对处理效果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杂化比例为2∶10,投放量2 g,搅拌时间为5 min,沉降时间20 min时,该条件下煤泥水的COD去除率可达到60.26%,SS的去除率可达到98.31%.  相似文献   

8.
凝聚剂与絮凝剂改善细粒煤泥压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某选煤厂煤泥水中的细粒含量多、处理困难的特点,从煤泥水中颗粒凝聚和絮凝机理出发,通过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选用2种凝聚剂和絮凝剂对煤泥水进行絮凝沉降试验,使煤泥水中的煤泥颗粒絮凝成较大的絮团而快速沉淀,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根据试验结果确定药剂的种类,凝聚剂和絮凝剂的最佳药剂配比及合理的药剂添加制度,结果表明:凝聚剂(明矾 氯化铝)用量1.5kg/t干煤泥,聚丙烯酰胺用量50g/t干煤泥进行絮凝沉降试验,沉降效果最好。通过现场应用,降低了洗水浓度,实现了清水洗煤,有效改善了压滤效果,提高了选煤效率。从环保及应用方面为细粒煤泥水的处理与利用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煤泥水系统煤泥含量大且不稳定的原因,针对煤泥水工艺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系统改造的方案.  相似文献   

10.
娄伦宽 《广东科技》2012,21(13):187+166-187,166
1矿井产量及煤质情况 2008年8-12月份,矿井原煤生产计划为177495t,其中:205#煤层煤量为74100t、207#煤层煤量为80300t、掘进煤量为23100t,加上原煤落地仓存煤20000t,  相似文献   

11.
煤泥水水质监测及软测量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调控煤泥水系统的水质硬度,使其既有利于沉降又有利于浮选,实现煤泥水水质硬度的在线监测是基础保障.考虑到煤泥水水质硬度的在线监测技术还没有工业化应用,提出了以电导率为辅助变量的软测量技术.进行了实验室模拟水体试验和工业现场的循环煤泥水监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电导率与水质硬度的正线性相关性较好,线性相关系数的平方值分别为0.979 6和0.953 7.然后,建立相应水体的水质硬度和电导率关系的软测量模型,利用软测量模型对电导率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可实现循环煤泥水系统的水质硬度的在线监测.  相似文献   

12.
开发了酸性煤泥水抑制自动控制系统的软件架构,针对采样系统,采用顺序控制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借用s7-200的自由端口,采用Modbus协议,开发了远程通信程序,较好地解决了远距离控制信号的可靠、高质量传输问题;针对控制对象的非线性、大惯性和大滞后特性,采用专家控制算法完成了酸性煤泥水抑制控制系统的算法和实现;开发了界面友好的人机界面,实现了对给煤机操作的监控和计数。  相似文献   

13.
石灰在煤泥水混凝中的作用机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石灰在煤泥水混凝中的作用机理,石灰对煤泥水的混凝作用不是补给了OH^-,而是提供了大量的Ca^2+,Ca^2+通过压缩循双电层,破坏了煤泥颗粒的稳定性,从而使煤泥颗粒发生凝聚,OH^-和Ca(OH)2对煤泥水的混凝不直接起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矿井煤质变化,增强选煤厂工艺系统对煤质变化的适应性,从根本上提高原煤利用率,从而达到提高精煤产率的目的,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同忻选煤厂对现有粗煤泥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增设煤泥弧形筛和煤泥离心机,对粗煤泥进行回收利用,实现了精煤产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PAM的光聚合参数及絮凝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光引发剂用量、单体含量、引发时间、引发温度等参数对光引发聚合PAM分子量的影响以及添加剂尿素和LAS对PAM分子量和溶解速度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合成参数.研究表明光引发聚合PAM的最佳合成参数是:光引发剂用量40 μL,单体含量为20%,引发时间为1.5 h,引发温度为15~19 ℃;添加剂尿素或LAS含量在6%为最佳.检测结果表明,实验合成的PAM对煤泥水的絮凝沉降效果非常好.  相似文献   

16.
粗煤泥脉动分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粗煤泥分选设备的缺陷,为改善粗煤泥的分选效果、扩大粗煤泥入选的粒度范围,提出了采用脉动方式分选粗煤泥的观点。为验证脉动分选粗煤泥的可行性,研制了无风源的脉动粗煤泥分选试验机。通过7种粗煤泥煤样的试验机试验结果证明了脉动方式分选不同可选性、宽粒级的粗煤泥可获得很好的分选效果,脉动分选操作的操作条件对粗煤泥分选效果有主要影响。通过脉动分选试验机的试验,探索了不同性质粗煤泥的分选条件和操作参数,为脉动粗煤泥分选机的设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煤泥水的性质,阐述了凝聚及絮凝原理,提出了最佳絮凝剂的选择方法以及无机药剂与有机药剂的配合投加顺序,探讨了确定无机混凝剂与有机絮凝剂配合投加药剂量的方法,指出凝聚剂和絮凝剂合理的加药顺序及最佳药刺量配比,可以加速煤泥水在浓缩机中的沉降,降低溢漉浓度,实现洗水闭路循环。  相似文献   

18.
凝聚剂与絮凝剂在司马矿选煤厂泥水处理中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煤泥水的性质,阐述了凝聚及絮凝原理,提出了最佳絮凝剂的选择方法以及无机药剂与有机药剂的配合投加顺序,探讨了确定无机混凝剂与有机絮凝剂配合投加药剂量的方法,指出凝聚剂和絮凝剂合理的加药顺序及最佳药剂量配比,可以加速煤泥水在浓缩机中的沉降,降低溢流浓度,实现洗水闭路循环.  相似文献   

19.
灵武煤制水煤浆级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提出间隙级配模型的基础上,用QQ4A/B轻型球磨机和PSI-200拍击式标准振筛机,分析了煤料粒度为0.1~1.0,0.3~1.25mm,m(钢珠):m(煤)=8:1~12:1,研磨罐转速为90~110r/min,研磨时间为15-60min条件下,钢珠添加种类对研磨效率的影响;并用DV-1+PR0黏度计测试了浆体黏度.结果表明,用直径间隙法可以获得较高浓度的水煤浆,其中钢珠添加种类为R1:R2:R3=1:0.414:0.291模式下水煤浆浓度较大.  相似文献   

20.
基础沉降的灰色预测模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灰色理论建立了基础沉降变形的GM(1,1)预测模型。在建模中考虑了沉降观测时间的不等步长性以及荷载变化对沉降过程的影响。通过实例计算,证明了该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