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高校校园创新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大学,建设创新型大学又必须创建具有创新理念和氛围的高校校园创新文化.构建高校校园创新文化,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大学精神是核心;营造具有创新氛围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保证;组织开展创新的校园文化活动是载体;坚持"四个原则"是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企业是具有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内在特质的企业。对于创新型企业而言,企业文化是驱动企业持续创新的内在动力,同时也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显性和隐性的保障与支持。通过分析创新型企业文化的内涵和层次,提出创新型文化的构建方案,为企业创新文化建设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大学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当下大众文化、官僚文化和原子文化严重侵蚀了大学教师文化。本文在批判这三大文化消极影响的基础上分析并建构了大学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文化逻辑:学术性的个体文化、创新型教师组织文化和学术共同体的区域文化。  相似文献   

4.
当人才资源作为战略资源,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时,高等教育创新必然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和动力。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高等学校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就要把自己建设成"创新型高校"。但是,如何打造"创新型高校",目前还没有比较科学有效的方法,此文试图从文化创新入手,从三个方面切入这一时代问题,探讨如何建构"创新型高校",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提升中国创新文化国际竞争力,是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着力点,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影响.通过构建创新文化竞争力指标体系,选取GII创新指数排名和GDP总量排名均为前20的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创新文化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研究发现:①从综合竞争力水平来看,英国、荷兰、美国、瑞士处于第一梯队,德国、加拿大、法国处于第二梯队,中国、韩国、日本为第三梯队;②从竞争力构成要素来看,中国创新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家创新驱动力具有相对竞争优势,发展基础力和创新型产业支撑力亟待提升,创新文化吸引力也存在进步空间.为此,提出完善创新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讲好中国故事、加大要素投入等管理启示,以期为提升中国创新文化国际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就是创新文化。创新文化是孕育创新事业的基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灵魂和支撑。创新的时代性赋予了文化创新的自觉文化作为人的创造物,是特定时代的人群在特定条件下生活方式的总和。因此,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特定的时代背景。当今时代,创新不仅是高新技术革命的动力源泉,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转型、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创新已经  相似文献   

7.
美国硅谷是世界著名的高科技中心,独特的创新文化、社会价值体系、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灵活的机制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正在开展一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社会变革,分析和借鉴硅谷创新文化价值观和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对构建创新型国家的人才队伍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本文以事实为依据,分析了硅谷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并就如何构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人才队伍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8.
对于创新型社会建设中知识产权制度的意义和作用,党中央和相关职能部门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知识产权制度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维系技术优势、保护贸易利益、增强国际竞争力的一个战略制高点。在科技文化层面,国家在制度建设和科学教育中可以有针对性地把知识产权作为创新文化的必要一翼加以深入阐释,使知识产权意识在文化层面得到良序运行,以最终为创造性劳动成果的资产化和相关权利落实而服务。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与高校创新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发展创新文化是关键。中国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创新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高校创新任务的实现和创新力的提升是以相应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高校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而造成的教育弊端不利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必须冲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大力加强高校创新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科学道德、学术风气是创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激励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傅铭  马卫华 《广东科技》2010,19(9):41-43
建设创新型社会才能适应未来全球性竞争,已经成为国人的共识。我国的原始创新能力比较弱,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对高校在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寄予了厚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文化建设,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的高校,其科技创新文化建设更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剖析了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从精神层面、环境层面、制度层面对我国高校科技创新文化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高校科技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科技进步。大学,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地,是培育和发展先进的创新文化的发源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就能为社会提供强大有效的服务,从而高质量、高效率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高校科技产业工作能在高校与社会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将高校的功能和作用有效地传输给社会,并放大其功效,形成高校与政府、企业及社会各个方面的良性互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作用。因此,科学发展高校科技产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3.
创新型企业建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革 《安徽科技》2010,(6):34-35
建设创新型企业是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创新型企业建设必须围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这一主线.通过组合实施技术创新、创新人才、管理创新、知识产权、技术标准、自主品牌、企业文化等发展战略.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从技术创新战略、经营管理战略和创新人才战略三个层面,浅谈创新型企业建设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4.
建设创新型城市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创新型城市,需要强化创新理念,弘扬创新文化;加速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强化保障措施,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创新不仅进步的灵魂,更是其兴旺发达的动力。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国家,必须在各个方面进行创新。而公共科技兴起则能够支撑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条件。研究公共科技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动作用,采用神经网络模型对其进行模拟,最后得出创新型国家建设实现途径,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实践呼唤创新文化,也需要创新文化发挥引领作用。当前,蚌埠市正在积极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需要充分发挥创新文化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着力引导和彰显全体蚌埠人创新的勇气、开放的大气和发展的底气。同时,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将蚌埠最有特色、最有影响、最有  相似文献   

17.
构建创新文化,培育创新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创新文化建设的阐述,提出要积极培育创新文化环境氛围,践行科学发展观,加快培育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发展,不断地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走人才强国之路提供动力。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激情、创业活力和创优追求,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展示才华搭建广阔舞台,使创新人才在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创新环境中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8.
引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自主创新能力逐渐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成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现阶段,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文化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同时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因此,创新文化作为整个社会革新的精神支撑,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河南科学》2009,27(2):F0002-F0002
所谓创新型城市,是指创新在一定城市单元上的具体落实,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是城市发展知识化的产物.创新型城市建设对于建设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将扮演重要角色,为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河南建设目标的实现形成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20.
<正>建设创新型国家,塑造创新型社会,必须孕育深厚的社会底蕴。创新文化是开拓创新事业的基础。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和环境,是开展自主创新的重要前提。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曾经有过繁荣的创新文化,并结出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四大发明,不仅是中华民族创新智慧的结晶,也是创新文化孕育的必然结果。但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元素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创新的文化积弊。这些积弊归纳起来主要有:一是受小农经济思想束缚,科技人员很难敢为天下先,并且时常将标新立异视为另类。二是追求真理、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