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粒子成像测速法(PIV)和电子低压冲击仪(ELPI),研究实验室规模的电除尘器(ESP)内电场强度、电晕放电功率和气流场等因素对PM10(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分级收尘效率。电除尘器为线-板式电极结构,其中板-板间距为200 mm,高电压电极为单根或双根。实验颗粒物采用艾灸烟作为示踪粒子,气体流量85 m3/h,颗粒物初始质量浓度33 mg/m3左右。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或电晕放电功率的增加,在高压电晕极线周围气流场从有规律的单个涡旋发展为相互作用的多个涡旋,优化电晕放电离子风分布是提高PM10收集效率和降低电耗的关键。从颗粒物个数浓度、外加电场或电晕放电功率看,可将电除尘器性能以电场强度为3 k V/cm为界分为2个区域。当电场强度低于3 k V/cm时,分级除尘效率随着电场强度或电除尘指数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当电场强度远大于3 k V/cm时,收尘效率基本不变或降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粒子成像测速法(PIV)和电子低压冲击仪(ELPI),研究实验室规模的电除尘器(ESP)内电场强度、电晕放电功率和气流场等因素对PM10(粒径小于10 μm 的颗粒物)分级收尘效率.电除尘器为线-板式电极结构,其中板-板间距为200 mm,高电压电极为单根或双根.实验颗粒物采用艾灸烟作为示踪粒子,气体流量85 m3/h,颗粒物初始质量浓度33 mg/m3左右.实验结果表明,随着电场强度或电晕放电功率的增加,在高压电晕极线周围气流场从有规律的单个涡旋发展为相互作用的多个涡旋,优化电晕放电离子风分布是提高PM10收集效率和降低电耗的关键.从颗粒物个数浓度、外加电场或电晕放电功率看,可将电除尘器性能以电场强度为3 kV/cm 为界分为2 个区域.当电场强度低于3 kV/cm 时,分级除尘效率随着电场强度或电除尘指数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当电场强度远大于3 kV/cm 时,收尘效率基本不变或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降低效应物置入对环境电场强度测量的影响,提高电磁辐射敏感度测试准确度,采用电磁场数值计算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以正立方良导体作为效应物的模型,分别研究了效应物置入均匀电场环境或电磁混响室中导致的电场分布变化规律,以效应物置入前的环境电场强度作基准,确定了在典型方位测量环境电场强度时由于电场畸变导致的相对误差,给出了测量误差随距效应物相对距离的变化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在效应物前端面对角线方向测量环境电场误差较小,当相对距离l/λ>1时,均可将环境电场强度的相对误差控制在±10%以内,低频测量时,测试距离处于(0.15~0.25)λ之间时,环境电场强度测试误差可控制在15%以内,满足测量误差要求;混响室中置入效应物,电场畸变主要影响其表面附近的平均场强分布,只要偏离效应物表面大于0.4λ,效应物置入引起的电场畸变对环境电场强度测量造成的误差就能控制在2 dB以内;距离效应物表面(0.5~0.9)λ时,电场相对误差更小,建议在该范围内进行环境电场强度测试.   相似文献   

4.
风-沙-电多场耦合模型及其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点电荷电场的基本理论,建立了风场-沙粒运动-风沙电场(风-沙-电)相互作用的多场耦合理论模型,给出了风沙电场沿高度的分布规律,即:风沙电场在近地层一般为正电场,电场强度随高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在10~20 cm附近风沙电场由正电场变为负电场;随后,风沙电场强度的绝对值随高度的增加由小变大,在达到某一极值后,电场强度的绝对值随高度减小,最后趋于晴天电场.此外,还研究了风沙电的多场耦合作用及风沙电场强度对风沙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电除尘器离子浓度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静电除尘器中,粒子的荷电模型已经确立,电场和其中的离子浓度影响着粉尘的运动、荷电和沉降.实验利用线板式电除尘模型的一个通道,改变施加在电晕极线的电压值和测量点的位置,利用离子浓度测试仪测量收尘极板处离子的浓度,并对离子浓度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当电压升到25 kV以后,离子浓度上升趋势趋于平缓,离子浓度在1013 m-3的数量级.在相同的电压下,收尘极板上正对电晕线A点的离子浓度都是最大的,离子浓度随距A点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6.
根据线-板式电除尘器的电场分布特征。提出线-板式电极问电场分布服从正态分布假设。在此假设下,以电晕区边缘和收尘极板表面作为边界条件,应用高斯定理导出线.板式电除尘器的电场分布理论计算式。该式与Oglesby等报道的线-板式电场的数值解有极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无论是单根还是多根电晕线,在电晕区外,所得场强分布式在整个线-板式电除尘器内处处连续可导。  相似文献   

7.
强外场中的TiO分子结构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多种方法在不同基组水平下,对TiO基态分子的几何构型进行优化.通过对比选用密度泛函(DFT)B3LYP/6-311+G方法研究在强外电场(-0.02 a.u.~+0.02 a.u.)作用下的TiO分子的基态键长、总能量、HOMO能级、LUMO能级、能隙及势能曲线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一定外加电场范围内,随电场强度的增大,分子键长变小;总能量升高;HOMO能级、LUMO能级均依赖外加电场方向,随电场的增大而降低;能隙不依赖于电场方向,随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减小;势能曲线在外电场中有“平移”效应,其中反向电  相似文献   

8.
极配形式作为电除尘器的核心组成部分,对电晕放电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并且影响着电除尘器的收尘效率。本文研究了极配形式为RS二刺芒刺线配480C型板时,电场风速和喷嘴压力对湿式电除尘器电晕放电特性的影响,并进行了收尘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试验条件下,随着电场风速的增大,伏安特性曲线有向下偏移的趋势,但是起晕电压和火花放电电压变化不大;相同电场风速下,增加湿式电除尘器的喷水量,其伏安特性曲线向上偏移,而其火花放电电压比不喷水时要低很多。以粉煤灰为尘源进行收尘试验,当电场风速为1.0 m/s,喷嘴压力为0.3 MPa时,湿式电除尘器对粉煤灰中微细颗粒物去除效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严格的实验方法研究了国产粘性浸渍纸绝缘直流电缆在不同负载和不同电场强度下绝缘层中的电场分布。实验结果表明:浸渍纸绝缘直流电缆绝缘中的电场分布服从电场按电阻分布的经典理论。测量了试样的电阻系数与温度的关系,由此而计算的电场分布与实验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单回转双回架空线路开断塔可将单回线路开断后,转角90°形成不同相序的双回线路继续走线,这种杆塔的使用可有效减少塔基占地面积,节约线路成本。为研究开断塔下方的电场分布特征,文章对110 kV单回转双回架空线路开断塔进行了三维电场计算,对比了常规直线塔与开断塔下方电场强度,分析了导线相序组合、导线水平相间距离、横担高度、风偏对开断塔下方电场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影响因素下,开断塔下方电场强度大于直线塔下方电场强度;逆相序布置下的开断塔下方电场强度最小;开断后的双回架空线水平相间距离减小,开断塔下方电场强度随之减小;横担高度增加,开断塔下方电场强度随之减小;随着风偏致跳线串偏移角的增大,地电位作业人员体表电场强度随之增大,开断塔下方距地面1.5 m高水平截面电场分布近乎不变。该文研究结果能够为开断塔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应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研究了温度从273~373K,电场强度从0-2×10^10V/m时水分子团簇的热力学性质、微观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研究发现,内能与温度成正比与电场强度成反比,通过分析径向分布函数,我们得知,温度升高使水的氢键作用减小,外加电场增加使氢键作用增强,使水的有序程度加强.水的自扩散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减小,且在低温时,有电场时水的自扩散系数是无电场时的十分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外加直流电场对堆浸过程溶质迁移规律的影响,利用标记物穿透曲线法,以Na+为示踪剂,进行尾矿堆浸体系溶质运移管柱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电场作用加快了浸出体系被溶质穿透的进程;施加电场后浸柱各高度尾矿样中的Na+质量浓度明显增大,同时,尾矿样中Na+质量浓度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浸柱高度方向上,Na+质量浓度随深...  相似文献   

13.
采用有限差分法,根据碳纳米管平板显示器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边界条件,分析了碳纳米管平板显示器内部的电场分布和场增强因子随碳纳米管直径、长度和碳纳米管之间间隔的变化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当碳纳米管之间间隔大于碳纳米管长度3倍时,碳纳米管之间的屏蔽效应可以忽略不计,电场强度和场增强因子随碳纳米管长度增大而线性地增大,当碳纳米管直径较小时,电场强度和场增强因子随碳纳米管直径减小迅速增大。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电场数值分析理论,采用二维轴对称电场和拉普拉斯方程描述电容器组负荷开关灭弧室内电场,仿真分析分合闸过程中负荷开关的电场分布,计算电场强度随开距的变化情况;仿真分析合闸过程中的预击穿特性;同时,使用有粘气流场的二维可压缩的N-S方程组描述开关内部气流场,计算分闸情况下负荷开关内部的气流场分布情况,并通过耦合计算得到负荷开关不同条件下的介质恢复强度曲线.  相似文献   

15.
单电极尖端放电等离子体NOx还原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新型低能耗N2-NO系统单电极尖端放电等离子体NOx还原试验系统,得到了对实际多电极放电等离子体NOx脱除有指导意义的还原特性.在建立N2-NO系统单电极尖端放电等离子体NO还原试验系统的基础上,以电极极间电压表征电场物理特性,尖端距离表征电极几何特性,得到了电场物理特性及电极几何特性对活性N原子产生及脱硝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脱硝率随尖端距离的增大而先增后减,随极间电压和气体停留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尖端距离是决定电极之间的电场强度和气流停留时间的关键几何变量.利用活性N原子的产生条件解释了放电外轮廓直径及电场强度随尖端距离变化的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16.
泛比电阻电除尘器极间场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比电阻电除尘器是一种具有辅助电极和交错平板收尘极的新型电除尘器,它对高比电阻粉尘及低比电阻粉尘均具有较高的收集效率。本文对其极间场强进行了理论分析,导出了电场强度分布式,并与普通线.板式极间场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泛比电阻电除尘器的收尘场强较普通的线-板式电除尘器高,且更均匀,从而提高了对泛比电阻粉尘的收集效率。  相似文献   

17.
依据等离子体电场强度的诊断方法,得到了Hα线Stark加宽与闪电放电等离子体电场强度的关系;同时利用Borovsky定理对放电通道电场分布的分析及广义欧姆定律,得出了闪电放电通道表面径向电场与通道内垂直电场及电流强度的关系,并分析了青海地区用无狭缝高速光栅摄谱仪获得的一次云对地闪电回击过程中光谱Hα线的Stark加宽,对通道不同位置的电场和电流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到了该放电通道表面附近径向方向电场为5.49×104~6.84×104 kV·m-1,通道中电场垂直分量为3.29~4.10kV·m-1,电流强度为28.98~36.04kA.结果表明,通道表面附近的径向电场远大于通道垂直电场,且随着通道位置的升高,电流及沿通道垂直方向的电场强度均减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激光器中增益随电场的变化规律。方法对多普勒加宽情况下的增益系数进行化简;利用增益系数推导激光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结果得出激光系统中增益随电场变化的动力学方程,给出增益随场的变化曲线。结论增益不但随频率变化,而且随电场变化;其随场变化曲线类似于平抛运动曲线。  相似文献   

19.
采用密度泛函B3P86/6-311++g(d,p)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外电场(-0.03~0.03a.u.)作用下SiS基态分子的几何结构、能级分布、能隙、红外光谱及势能曲线等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外电场(Si→S方向)的增大,SiS分子键长逐渐增大,分子振动频率和红外光谱强度逐渐减小,总能量逐渐升高,当F=-0.01a.u.时,能量达到最大,随后继续增大电场强度系统总能量开始降低;EH和EL及能隙随电场的增加逐渐增大,当F=0.02a.u.时,EH和EL及能隙均达到最大值,随着电场的继续增大,能级EH和EL及能隙逐渐减小;基态分子势能曲线对外电场方向有明显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探索电场强化沸腾换热的机理,利用高速摄像机研究了绝热条件下注入到静止变压器油中的氮气泡在电场作用下的行为。获得了在不同电场作用下气泡形态成长的实验图像,并分析了电场作用下气泡的长径比、脱离体积和脱离周期随电场的变化关系。实验研究表明:随着电场强度的增大,气泡的长径比变大,脱离体积变小,脱离周期变短。电场中气泡行为的改变主要取决于电场强度和电极距离。外电场作用促进了注入气泡从小孔的脱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