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2008、2009年中国直销最关键的词语是什么?一定是"责任"和"发展",责任让我们找到了寻求主流认同的最佳方式和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而发展是中国直销行业在全球普遍性经济危机所散发出的耀眼光芒。因此,由世界直销(中国)研究中心、重庆中科普集团、知识经济杂志社、《中国直销》杂志共同发起的"2009中国直销企业责任与发展峰会"选择了以责任与发展为主题,在2009年这个行业敏感而关键的时刻,通过中国直销行业研究专家和市场一线实践者的巅峰对话,让我们真正学会怎样去迎接中国直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直销》作为第一本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行业杂志,我们一直立足于为中国直销行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推动中国直销企业健康向上的发展。当"5.12"大地震让我们行业的人性光辉和敢于担当全面体现之时,我们看到了行业规范的希望;当一场由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诗学的研究必须对它的研究前提首先进行清理。"中国现代诗学"在事实上存在应该是一个关键。我们现在的研究"背靠三个传统",运用系统论的协调性和知识谱系学的层次关联性,坚守中国现代诗学的"中国性"和"现代性",应该是我们的有效视阈和基本姿态。中国现代诗学研究思路的定位应是:求异性研究而非求同性研究;个性研究而非共性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应该是多元的和复式的,不应该是一元的和单一的。  相似文献   

3.
写意是中国艺术的核心语言,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宝贵雕塑文化,然而现如今中国本土传统雕塑的造型理念却正在消退,形式美学的标准正在淡化。重新认识和建立我们自己的方法论,把建立我们独特的、具有中国文化内涵的雕塑体系日益提到日程中来。把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形由意生"、"象生意外"在艺术创作中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4.
通过<功夫熊猫>,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国际中的新的形象.透过"他者"的视角,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新变化,也看到了中国的成长过程.这也过程与我们民族自身不断的强大是分不开的.我们还应该相信这样的新形象还会源源不断地出现在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中充满了中国作为"他者"的异国形象.这些形象较之以前好莱坞的被贬抑的中国银幕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失语症"与"巴列塔"是对当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两个阶段的形象概括,并由此生发了中国古代文论在现代转型中所面临的严峻学理困境.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生存空间进行梳理,在文化焦虑的压抑下秉承中国古代文论的人文意蕴旨归,促使中国古代文论的精深理路成为一种"在场"的、"在路上的"言说是我们当前的紧迫重任.中国古代文论有必要在自身的论阈中彰显"人文"的矛盾张力,以"合和"范式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呈现给我们一个真实的"人文"世界.  相似文献   

6.
文化播报     
《世界知识》2017,(10):76-77
丹麦欢迎中国游客到丹麦"消灭"生蚝近日,正在中国访问的丹麦首相拉斯穆森对于网络热点"丹麦生蚝"做出回应,表示非常欢迎中国游客到丹麦品尝生蚝。5月2日,拉斯穆森首相在成都举行的丹麦旅游推介会上说:"最近中国社交媒体上很多人对于访问丹麦北部和西部怀有浓厚的兴趣。这不仅是体验我们美丽的沙滩和历史景点,更是帮助我们消耗从海里打捞的新鲜美味生蚝。热情欢迎各位!"拉斯穆森在会后接  相似文献   

7.
浅析中国商法“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权国家在进行法律移植时必须妥善处理好法律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基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国情,中国商法主要是外来法律制度和法律文化的产物。这就要求我们在中国商法的建构过程中必须找寻中外商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渊源加以分析,特别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中国在处理商法的"本土化"与"国际化"之间的关系应遵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不能盲目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走"中国创造"之路,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之路。面对重重"围剿"困难的"中国制造",我们主张应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进而提升我国企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是郑和下西洋610周年。1405年,伟大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朱棣之命,率领庞大船队起锚远航,出使中国南海以西的国家和地区,称为"下西洋"。610年过去了,当我们站在长151.18米、宽61.6米的"宝船"模型前,当我们再次扬帆远航,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时,我们不仅要感叹于中国古代那些先进的造船和航海技术。"福船"与帆橹"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郑和下西洋显示出我国古代在造船和航海方面的辉煌成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丽凡高度评价说。中国古代造船技术发展到明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以毛泽东文化思想为基点,它的逻辑起点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即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总问题的文化维度的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时代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先进文化理论和和谐文化理论强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的理论张力,并为我们在实践中指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而使我们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第一个正式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的命题;几十年来,我们党在推进、实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总结出不少经验,研究出不少规律.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中西文化交流依然是中国文化的输入远大于输出。合理的中西跨文化交流应该是一个互补和互动的过程。我们要加大推动中国文化走向西方的力度,并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努力实现中西文化的融通。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因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中西方文化的共性与个性,要坚持有利于实现文化融通的文化对外传播原则,包括突出文化特色的原则和文化共性原则。坚持文化融通的传播原则是中国文化能够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国经济今天发展到全球第二位的时候,我们未来的发展就要体现一个大国的精神,树立一个大国的形象,这就是我认为的"文化自信"的出发点。没有文化支撑,中国走不远M蔺教授您好!欢迎您到世知社参加我们"社长面对面"的这个访谈,您作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教授和著名的文化经济学者,曾经获得过"2012年中国收藏年度人物"的奖项,今天我们希望可以谈一下中国的文化与外交的问题。首先,我想问一下习总书记在今年七一讲话上提出了"文化自信"概念,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文化自信"的内涵呢?L谢谢马社长的采访。"文化自信"有这样几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美国学者眼中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也是研究的热点,他们的观点或许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中国社会主义思想,吸纳近代民主主义的合理内核,可以对中国近代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合理阐释.这对我们在新时代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6.
纵观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我们始终是一个满怀梦想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给予我们无限的梦想和无穷的能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而先进思想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和圆梦航标。作为青年人,要正确处理好"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二者互相托举、唇齿相依。青春是一把双刃剑,只有将梦想与脚踏实地的奋斗统一起来,才能无愧青春、无愧梦想,才能让中国梦在青春志中闪亮绽放。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以"海量"形容酒量大,以"海深"形容友情厚。我以"海宽"来形容具有竞争关系的国家完全可以共容共生。这是笔者根据最近几年中国领导人经常使用的一种"海宽体"而创造的一个国际关系新名词。比如,我们听到领导人在讲中印关系时说,印度洋足够宽,容得下中国和印度。在讲中美关系时说,太平洋足够宽,容得下中国和美国。太平洋或宽或窄无关地理,有关心理。心大了,心宽了,太平洋就变宽,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发展的高度,反复强调:"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取决于党的思想作风、组织纪律状况和战斗力、领导水平."接着又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这一重要论断,科学地总结了20世纪我们党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明确地提出了指导21世纪党的建设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从实际出发,党中央作出分"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思想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思想的深化、拓展、升华,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最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人们担心中国汽车产业如此"幼稚",以至于一旦加入WTO,失去政府"呵护"的"民族汽车工业"将面临生存危机.然而当我们迈入新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清楚地看到:只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在开放和竞争中培育竞争优势,中国汽车产业的前景并不悲观.相反,只要我们的体制和政策调整到位,汽车产业完全可能成为一个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中最具潜力和活力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