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应用自然伽马曲线反演陇东地区延安组沉积旋回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然伽马曲线包含丰富的地质信息,能够很好地反映由气候变化引起的地层旋回.采用频谱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安组湖沼相自然伽马测井曲线进行反演,可以得出地层中很好地保存了高频的米兰科维奇旋回,认为研究区延安组地层中的沉积旋回主要受古气候变化的控制,其中偏心率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为7.86~16.75 m;地轴倾角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为2.34~6.36 m;岁差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范围为1.14~2.96 m.频谱分析法可用于测井曲线进行高频沉积旋回分析.  相似文献   

2.
以织纳1井晚二叠世含煤地层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频谱分析和小波分析方法,利用煤田测井准确识别含煤地层中蕴藏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并进一步划分高频旋回层序地层。结果表明,借助第二主成分(PCA2)数据能够识别出的米兰科维奇周期最全,误差总体最小,可作为该井段用于米兰科维奇旋回识别的最优参数;提取的400 ka和100 ka偏心率旋回曲线显示该井段分别记录了约18个400 ka长偏心率旋回和约72个100 ka短偏心率旋回,据此估算的沉积时限约为7.19 Ma;结合偏心率旋回曲线和小波波谱的变化特征,发现该井段可划分出4个三级层序和18个四级层序,而最大海泛面附近的沉积速率变化可能受到了海平面变化和物源供应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保存了巨厚的完整连续的新生代沉积层序,为研究沉积旋回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位于盆地西部尕斯地区的上干柴沟组是典型的陆相碎屑岩地层之一,由多层砂岩和泥岩频繁相互叠置而成,高精度的沉积旋回研究鲜有讨论.综合运用频谱及滤波方法来深入分析地处柴西尕斯地区的YP2、YQ17井自然伽马测井数据.结果显示,天文轨道周期比值和中高频旋回厚度之间比值的对应性相对较好.在此基础上结合沉积速率及古气候两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讨论,发现尕斯地区上干柴沟组的地层中保存了较为完整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其中,短偏心率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10.48~11.26 m;轴斜率长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5.85~5.87 m;轴斜率短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4.22~4.57 m;岁差长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2.42~2.61 m;岁差短周期引起的地层旋回厚度变化为1.97~2.12 m.  相似文献   

4.
古近纪时期的板块运动造就了渤海湾盆地洼隆相间的构造格局,需要从地质年代学角度研究单一湖盆的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内部的沉积响应。以南堡凹陷高柳地区始新统为例,利用标准井预处理的自然伽马曲线,利用频谱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和滑动频谱分析等方法识别蕴藏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基于绝对地质年代锚点,建立天文年代标尺,估算沉积速率,重建古湖平面变化和古沉积物供给能力,从区域沉积体系演化的角度讨论米兰科维奇记录对沉积响应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1)始新统沉积序列受控于长偏心率、短偏心率、斜率和岁差周期,共识别出20个长偏心率周期,85个短偏心率周期,累计约8.1 Ma;(2)Es31、Es2、Es1x和Es1z亚段顶界面绝对地质年代分别为33.3、31.9、30.5、29.5 Ma,平均沉积速率约124.2 m/Ma;(3)湖平面于36.6~33.3 Ma大规模上升,于33.3~30.5 Ma持续下降,于30.5~28.5 Ma再次小幅回升,而36.6~28....  相似文献   

5.
通过高分辨率基准面旋回和测井曲线的频谱分析研究,认为在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湖相碎屑岩地层中,沉积旋回的周期变化可以反映米兰科维奇旋回.该旋回与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和陕北地区延长组中的米兰科维奇旋回相对比,存在着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同时期的米兰科维奇旋回沉积记录,可以在鄂尔多斯盆地相距很远的不同沉积区同时发育.由于受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气候的制约,该旋回同时发育于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的不同沉积地点及不同沉积相区,从而进一步支持米兰科维奇理论.  相似文献   

6.
李卿  余继峰  付文钊 《科技信息》2013,(16):80-80,83
米兰科维奇旋回是指由日地天文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产生的气候和沉积地层的旋回性变化,主要通过改变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能对气候变化进行控制进而对沉积作用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选取济阳坳陷内的十七口钻井,通过运用小波分析模极值法对这十七口钻井东营组的自然伽马测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该区东营组普遍保存有岁差、黄赤交角以及偏心率短周期,偏心率长周期保存情况不好。  相似文献   

7.
断陷湖盆陆相层序中高频层序的米氏旋回成因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泌阳断陷湖盆下第三系核三上段为例 ,通过单井高频层序分析 ,将其划分出 3个层序 9个体系域 ,发育 4类 13个小层序组 ,其中可识别的小层序达 5 0多个 ;采用滤波技术和傅里叶变换 ,对单井自然电位 (SP)测井曲线进行技术处理 ,获取其沉积旋回曲线和频谱曲线 ,以了解优势旋回的分布及旋回时限。研究结果显示 ,泌阳断陷湖盆的高频层序是由米氏旋回所驱动的古气候周期性波动所形成的。亦即 ,古气候是影响陆相层序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周期性变化是源于米氏旋回的驱动力 (即米兰柯维奇天文旋回 )。米兰柯维奇天文旋回包括偏心率旋回、倾斜率旋回和岁差旋回 ,这几个轨道参数所驱动的古气候变迁 ,分别形成了周期为 10万a (或4 0万a)、 4万a及 2万a的高频层序 ,即小层序组、小层序及小层单元。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三湖地区七个泉组地层旋回性明显,且具有高频旋回的特点.应用连续小波时频和快速傅里叶频谱分析方法分别对该地层的自然伽马曲线进行了分析,并对小波分析和傅里叶分析在米氏旋回中的识别及其优缺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小波分析和傅里叶分析在米氏旋回识别中得到的地层旋回厚度比与米兰科维奇周期比十分接近,高频旋回由米兰科维奇气候旋回控制.其中偏心率周期控制的地层旋回平均厚度为12.93 m;地轴倾角长、短周期控制的地层旋回平均厚度分别为6.32,5.00 m;岁差长、短周期控制的地层旋回平均厚度分别为2.78,2.34 m.高频旋回的沉积速率约为0.13 m/ka.小波时频分析和傅里叶频谱分析可以互为补充,联合应用能更准确地识别米氏旋回.  相似文献   

9.
赵明月 《科技信息》2012,(33):529-530
米兰科维奇理论认为,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地球倾斜度)及岁差等三个要素变化引起的到达北半球中高纬度夏季日射量变化是造成冰期一间冰期旋回的根本原因。本研究回顾了该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对地学界的重要贡献,讨论了在研究技术越来越发达,定年水平越来越准确的今天,该理论面临的关于冰消期,10万年周期和传输机制等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0.
频谱分析软件对沉积物的旋回性研究是一种客观、准确的方法,但实际操作中发现不同分析软件会造成结果的差异性,而探讨这种差异对于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藏北羌塘盆地雁石坪地区中侏罗世夏里组发育了一套以砂岩、泥岩为主的高频沉积旋回地层,该地层在沉积物颜色上也表现出良好的韵律性.本文利用文军等羌塘盆地雁石坪区夏里组岩性、颜色进行Redfit波谱分析,发现夏里组存在7个主要的米兰科维奇周期,分别为岁差周期17.6ka、21.3ka、轴斜率周期38ka、50.6ka、短偏心率周期95ka、123ka和长偏心率周期400ka,它们是控制本区夏里组沉积旋回发育的主要因素,特别短偏心率与长偏心率周期协同(400ka-123ka-95ka周期系列)控制该区的高频沉积旋回演化.对比前人研究结果,认为Redfit频谱分析相对Walsh谱分析对地质现象的解释具有较好的准确性、解释也更合理.  相似文献   

11.
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沉积构造背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深水扇系统的观点出发,主要基于对最近所采集的穿越整个白云凹陷的700余公里长电缆深反射(深达14 s)地震资料综合解释,结合南海大洋钻探的成果,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沉积的构造背景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发现:白云主凹在早中新世-中中新世期间(即大约距今25~10 Ma)是一个因坳陷期盆地基底的持续沉降及其相关断裂活动而形成的南海北部陆缘上的斜坡内盆地;白云主凹这个"斜坡内盆地"有别于世界上其它位于被动大陆边缘背景中(如西非近海、巴西近海、墨西哥湾)的斜坡内盆地;海平面变化、沉积物通量变化、构造活动等地质营力都在斜坡内盆地的构造背景上对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在不同时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重要影响.简言之,斜坡内盆地成就了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这为以后进一步全面深入研究南海珠江深水扇系统的形成机制、演化过程、结构特征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The data of lithology, mineralogy, lithoehemistry, palaeoorganism-palaeoecology of 455.25 m cores from Xichen-1 well have been obtained, the characteristics, types, models of fossil taphonomy and reef-making actions about different communities of 9 genera and 43 species algae have been discussed, and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algae’s ecologic system from community succession to community replacement has been resume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organism evolution (phodophyta CorallinaceaeAethesolithon nanhaiensis community replaced by chlorophytsHalimeda, community) are related to palaeo-ocean changes (regression 135.51 m) from late period of earfy Miocene to middle Miocene. This conclusion is identical with the cycle curve of the global sequence, but different from the study of sediment basin area in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相似文献   

13.
采用沉积矿物分析方法对南海北部九口探井渐新世—中新世沉积物进行系统的黏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南海北部沉积物黏土矿物组成随时间及空间呈现规律性变化,黏土矿物伊/蒙转化深度具有自北向南逐步变浅的规律,与地温梯度升高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这种黏土矿物伊/蒙转化的变化规律反映了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地壳减薄,莫霍面抬升,热流值升高的趋势.通过黏土矿物组合演变特征与热流变化趋势的相关关系,可以预测区域性温度场变化规律,加深对南海北部洋陆过渡地壳厚度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The biogenic silica analysis was performed on 463 samples from ODP 184 Site 1143,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opal content and MAR evidently increased between 12.3 and 5.7 Ma, which was contemporary with the high carbonate and total MARs, reflecting the high biogenic productivity in the late Miocene.This demonstrates the occurrence of the late Miocene "Biogenie Bloom Event"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corresponding to the late Miocene-early Pliocene "Biogenic Bloom Event" in the Indian-Pacific Ocean. The increases of opal content and MAR after the middle Pleistocene (about 0.7 Ma)is inferred to result from the enhanced upwelling and nutrient supply, which was induced by the intensified monsoon circulation after the "Mid-Pleistocene Revolution".  相似文献   

15.
 珠江在早渐新世仅是涉及华南沿海地区的小河;到晚渐新世,向西延伸到云贵高原前缘地带;到中新世,现代珠江流域格局初步形成。证据显示,南海北部还发育过一条源自南海西部隆起区的大型水系-昆莺琼古河,后淹没在南海之中,但在南海的沉积充填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南海北部水系及沉积环境的重建,对于深刻认识南海新生代早期古地理特征以及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海碳酸盐台地分布自早中新世开始发育,至中中新世达到鼎盛,再到晚中新世大量台地被淹没而逐渐消亡。从分布看,南海碳酸盐台地具有南早北晚、东早西晚的发育规律;从堆积速率看,中中新统速率最大。控制这些台地的诞生、发育演化和消亡的因素十分复杂,可能包括构造活动、相对海平面的变化、陆源碎屑物质输入变化、古海洋环境变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NCEP/NCAR的在分析资料,分析了1948~2004年期间澳大利亚(以下简称澳高)的年变化和日变化及其对南海夏季风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澳高强弱年这种影响有着不同的结果:在年际变化中,澳高与南海夏季风的相关性在澳高弱年明显大于强澳高年;而日变化中,澳高与南海夏季风的相关性在澳高弱年为正,澳高强年则为负。进一步研究表明,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强弱澳高年,越赤道气流的通道变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的位置偏向;马斯可林高压(以下简称马高)的作用的叠加效应.这些作用对于南海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越赤道气流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影响了南海夏季风的强度。  相似文献   

18.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气候平均的联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58-2000年NCEP/NCAR再分析日平均资料、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常规地面观测日降水资料,从气候平均角度诊断分析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和撤退前后大气结构特征及其与南亚季风的差异,探讨华南前汛期锋面降水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①季节转换期间南海地区大气热力结构、动力结构的配置具有与孟加拉湾和南亚地区明显不同的特征,大气低层(850 hPa以下)温度梯度的逆转(由负变正)发生在西南季风爆发之后。②850hPa西风建立在南海大气低层(850 hPa以下)经向温度梯度为弱负值的时候,是受热成风约束的结果。③季节转换期间南海地区大气热力结构、动力结构的配置具有独特性,是由于东亚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受来源于中纬度冷空气影响的缘故。④随着华南降水强度加强,对流释放潜热加热了中高层大气,有利于南海经向温度梯度的逆转,从而在热成风关系约束下使高层南亚高压的北移,因此华南前汛期第一阶段锋面降水是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9.
The correlation of opal content and MAR with oxygen isotopic records of benthonic foraminifera at Site 1143,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indicates that,since about 900 ka,the increasing opal content and MAR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is inferred to reflect the bigher surface productivity ,for the intensified summer monsoon during the interglacial periods would result in the enhanced upwelling and nutrient supply,Time-sequence spectral analyses of oxygen isotopic record ,opal content and MAR at intervals of 0-900 ka reveal that the changes of surface productivity were dominantly forced by the variations of the earth orbital cyc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