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十里铺大队的春粮获得了好收成。全大队397.4亩麦子,平均亩产420.8斤。早熟三号372.11亩,平均亩产422.6斤;其中13.2亩,平均亩产611斤,最高的一丘1.45亩,亩产666.5斤。裸大麦干11425.36亩,平均亩产391.8斤。其中1.27亩平均亩产500斤,比历史上最高的1972年每亩增产62.8斤。他们的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2.
为了加速杂交水稻的试种、示范,我场1976年早季对二九南一号不育系进行了繁育,共计面积11.86亩,获得不育系种子881.5斤,平均亩产74.3斤,获得保持系平均亩产218.7斤,取得春繁的初步成功。一、基本情况: 繁育田种植连片,三面自然隔离,一面扩大父本种植40公尺隔离。根据前作不同繁育田  相似文献   

3.
海涂试验基地地处钱江下游南岸,土咸、水咸、土壤汀板贫瘠。气候变化多端,不利于水稻生长。为了更好地利用海涂,探讨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水稻的规律,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一切经过试验”的教导,团成立了试验小组,开展了科学实验活动,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早稻13.872亩,平均亩产563.7斤;连作晚稻15.202亩,平均亩产606.5斤,单季晚稻2.181亩,平均亩产701.5斤。全年平均亩产1073斤,繁育良种15600斤。二年来生产实践证明,在新围海涂上种植水稻,只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就能战胜困难,战胜自然灾害,夺取粮食丰收。我们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我县共建公社红星大队种植紫云英有悠久历史,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鲜草和种籽的产量都比较高。去年在干旱、病虫等自然灾害威胁下,他们以大寨为榜样,坚持抗灾,还是夺得了丰收。605亩紫云英鲜草亩产7000余斤,其中354亩留种田,亩产草籽117斤,最高的4队45亩紫云英平均亩产草籽150斤。他们种好紫云英的技术经验是:  相似文献   

5.
仙居县水利电力局利用山塘进行养鱼试验,亩产鲜鱼超千斤。他们的试验是在该县的怀仁公社进行的,1979年进行了三处十亩的山塘试验,总产7785斤,其中一处2.8亩,亩产947.5斤。在此基础上,去年又试验3.5亩的方塘,总  相似文献   

6.
广西1976年种植杂交水稻43.5万亩,其中早稻2.8万亩,平均亩产835斤,晚稻一般亩产700~800斤,高的1000多斤,一般比常规品种增产100~200斤。他们的主要经验是:培育多蘖壮秧,严格掌握季节,带土浅插,合理密植,科学用肥灌水,及时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绿肥春播套种试验。据32个单位统计,试验面积323亩。其中在小麦中套种的93亩,在油菜中套种的230亩,绿肥亩产鲜草66~3500斤,平均每亩鲜草产量902斤。31个小麦套种绿肥试验,平均亩产小麦176斤,亩产绿肥鲜草800斤;45个油菜套种绿肥试验,平均亩产菜籽145斤,亩产绿肥鲜草1000斤。绿肥春播套种试验的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8.
我所地处浙西,系低丘红壤新造田。1974年前栽培“早熟三号”大麦,亩产在350斤左右。随着土壤的不断改良,1974年试种“908”小麦2.31亩,亩产424斤。1976~1977年扩大到18.8~22.2亩,亩产475.2~409.4斤,1978年47亩,亩产496斤,丰产田亩产超过600斤。本文以丰产田资料为主,就“908”小麦苗蘖动态结构,叶面积及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等方面,结合几年来单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探讨亩产600斤以上的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县杂交水稻的生产,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的指引下,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全县从1976年杂交水稻生产示范115亩,1977年发展到24,224亩,其中晚稻22,093亩。从各地实收结果看,去年全县大部分地区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据252个单位5,261亩统计,杂交水稻亩产768.8斤,比早金凤平均亩产688 9斤增产11.6%,亩产1,000斤以上的有245亩,超“纲要”有11,488亩,单位产量最高的仙降区阁巷公社1大队11队1.1亩,平均亩产1,183斤,红旗公社一桥大队2队10.0了亩,平均亩产1,080斤。全县杂交水稻100亩以上丰产片38个单位,其中37个单位获得增产,1个单位平产。  相似文献   

10.
古今中外没有的记录——欢庆我国粮食大丰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前未有的粮食大丰收 1958年我国人民在粮食生产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五亿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钱的光辉照耀下,遵循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经过艰苦奋斗,战胜了各种自然灾害,创造了惊人的奇迹,粮食每亩单位产量出现了古今中外没有的记录。据最近资料:中稻亩产六万零四百三十七斤多,小麦亩产七千三百二十斤,玉米亩产二万五千七百一十五斤,谷子亩产二万一千七百八十七斤,高粱亩产五千三百三十三斤。不但如此,大面积高额丰产田也不断涌现:安徽、湖北、江苏、河南四省的一千七百三十二万亩早稻,均已达到平均亩产一千斤;江西省早稻亩产八百至一千斤的共有二百四十五万亩,千斤以上三千斤以下的有一百一十万亩。由于广大农民的忘我劳动,我们取得了1958年农业战线上第一个伟大的胜利:从夏季作物总产量来说,已达到一千零一十亿斤,比去年增产四百一十三亿斤,超  相似文献   

11.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我区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我所地处鄞东平原水网地带,自然条件较好,如何实现粮食高产稳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从一九六一年开始进行全年粮食亩产“双千斤”试验,到一九六四年,出现了一块田“双千斤”,面积2.31亩,亩产2106斤;经过八年后的一九七二年,一畈田达到了“双千斤”,面积18.8亩,亩产2095斤;一九七三年试验扩大到了0.61亩,探索一个队的生产布局实现“双千斤”的途径,到一九七四年亩产达到1919.3斤,其中稻麦三熟制50.6亩,亩产2230.5斤,最高两块田,一块1.81亩,亩产2400.9斤,另一块2亩,亩产2505斤。实践证明,全年粮食亩产“双千斤”是可以实现的。通过几年的试验,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2.
永福大队1976年粮食又喜获丰收,全大队2428.5亩粮地平均亩产2012斤,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其中1800亩春粮,平均亩产379斤,比上年增产17%;2305亩早稻,平均亩产1012斤,比上年增产6%;2640亩晚稻,平均亩产697斤,比上年增产9.8%。这是贯彻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胜利成果,是坚持大寨的根本经验,排除“四人帮”反革命修正主义路  相似文献   

13.
淳安县长岭公社唐村大队科学实验小组和金华地区农业试验站,他们继1971年春季试种杂交高粱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利用杂交优势,探求杂交高粱再生效果,在山坡地上进行高粱再生试验又获成功。唐村大队科学实验小组1.15亩晋杂十二号再生高粱实收889斤,折亩产772斤;金华地区农试站0.054亩晋杂五号再生高粱也获得了亩产722斤,这为我省山区旱地  相似文献   

14.
田岙大队位于舟山六横岛南部,有7个生产队,一个科技队,315户,1,150人,耕地面积505亩,其中粮地334亩,甘薯是主要的粮食作物。1977年种植240亩,占粮地面积的62.5%。1972年推广旱地三熟制(大麦——玉米——甘薯)以来,旱地粮食亩产连续6年超过2,000斤,其中1973年达2,391斤。在英明领袖华主席领导下,1977年240亩旱地平均亩产2,455斤,比上年增加15.6%,甘薯一季亩产1,811斤,比上年增产23.7%,创历史最高水平。在每人只有0.34亩的土地上种植粮食作物,他们不仅口粮自给有余,而且还卖给国家余粮15,930斤,而且为旱地三熟制全年高产稳产,特别为甘薯高产稳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  相似文献   

15.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在批修整风运动推动下,我所干部、工人和科技人员以路线为纲,积极开展科学实验活动,在19.39亩试验田中经过全面落实农业“八字宪法”,获得了亩产春粮457斤,早稻969斤,晚稻883.3斤,全年亩产2309斤。其中1.85亩,亩产春粮542斤,早稻983斤,晚稻928斤,全年2453斤。为掌握全年亩产2400斤粮食的增产规律,为科学种田,发展粮食生产迈出了一步。  相似文献   

16.
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战略决策指引下,全国劳模、福建省莆田地区农科所付主任陈孝钦同志更加意气风发,与云路大队农科队和贫下中农一起,经过艰苦努力,1977年7.66亩三熟高产试验田获得好收成。经过验收,三熟平均亩产达到3514.2斤。其中二号田1.11亩,三熟亩产达到3925.5斤,小麦亩产1101.3斤,早稻杂优亩产1472.4斤,晚稻杂优亩产  相似文献   

17.
(一)东阳县虎鹿公社党委和厦程里大队党支部,遵照毛主席关于科学实验和“一定要抓好典型”的教导,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中,一九七五年和厦程里大队科技组三结合搞了一块三熟制高产试验田。秋粮是杂交玉米“旅曲”和“虎7419”,于十一月七日收获,经全公社党员大会代表和上级有关部门实地验收,实测面积为2.25亩,其中早播杂交玉米“旅曲”0.729亩,实收燥籽733.5斤,平均亩产1004斤;迟播杂交玉米“旅曲”0.326亩,实收燥籽278斤,平均亩产852斤;杂交玉米“虎7419”1.2亩,实收燥籽1122斤,平均亩产935斤。合计实收燥籽2133.5斤,平均亩产948.2斤。春粮为大麦“早熟3号”,亩产608斤。早稻品种为“军协”和“原丰早”,平均亩产1036斤。全年三熟合计亩产2592.2斤,超过了“三纲”。  相似文献   

18.
我县位于杭州湾入口处,是个平原水网地区。油菜面积常年保持在11万亩左右,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油菜籽856~1651万斤,是全省的重点油菜产区之一。1978年,全县实现了春粮亩产超历史的同时,113641亩油菜,平均亩产208斤,比1977年亩产123斤增产85斤,比历史上最高年份的1974年亩产185斤增产23斤。在油菜栽培的技术措施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1971年湖南省邵阳市石桥公社大坡三队引入试种再生稻,获得早稻亩产880斤,再生晚稻亩产330斤,两熟合计1210斤。由于它种一次可收两熟,因此贫下中农叫它为“再生稻”。1972年扩大到六个生产队试种,共种1.64亩,获得较好收成。如:大坡三队0.95亩再生稻,早稻共收干谷899.9斤,折合亩产950斤,再生晚稻亩产300斤;市农科所早稻亩产941.2斤,再生晚稻采用稻草扦插,亩产300斤。再生稻是一个籼稻品种。株高92公分左右,茎粗0.6公分。株型松散。叶片长大,剑叶长  相似文献   

20.
去年,建德县早稻虽然在收获期间遇到连续阴雨,造成稻谷发芽霉烂的严重损失,但亩产仍然达到710斤,总产和亩产仍然是第二个高产年,全县43个公社总产比前年增产的有12个公社,亩产比前年增产的有14个公社。去年,我县早稻在科学种田上,除继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