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的历史经验和中国特殊国情,是中国现代化社会主义性质的基本依据,决定了中国现代化模式的社会属性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社会主义能够有效地推进现代化,并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证。社会主义能够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全面进步,使中国的现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诸领域全面展开,沿着富强、民主、文明的正确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重维度之间相互关联,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元素也是丰富而传奇。中国元素包括能够标识出中国特色的各种元素,例如中国传统建筑、书法、绘画、服装、物品、植物、动物(如,大熊猫)等,都可以称为中国元素。这些元素在现代招贴艺术设计当中的应用又使得艺术作品充满了中国民族特色。文章介绍了剪纸、年画以及其它常用中国元素在现代招贴中的运用实例。  相似文献   

4.
面对巨大的文化贸易逆差,如何有效利用中国英语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利用中国英语对外输出中国文化涉及的内容众多,诸如中国文化输出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输出的主体、利用中国英语对外输出中国文化的途径以及应该遵循的原则等等。作为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重要媒介,中国英语能有效传播中国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传播来自中国的声音,从而促进中国文化全球化。  相似文献   

5.
按照中国古代图书四部分类法,中国古代文献可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分。从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入手,以时间为线索,介绍中国历代学者对孝道的不同见解,力图展现中国古代各家各派孝道思想的相同点和差别,梳理清楚中国古代孝道思想的历史发展,整理中国古代有关孝论的文献资料,为中国现代孝文化研究提供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的面也非常广,诸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和"怎么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等。厘清这些问题对于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红开始“中国红”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弥漫着浓得化不开的积极入世情结,象征着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红”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崇尚、力挺“中国红”,让“中国红”的力量无限延伸下去,是中国人心底的一种渴望。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发展实际并具有极大发展前景的一条"人间正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不断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问题的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并为世界治理作出时代思考的一套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以及中国实践之中。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特"在于其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中的"中国元素",它绝不是"飞来峰",也不是"舶来品",而是富有"中国味"、具有"中国魂"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粗看起来丰富多彩、纷繁复杂,可经过严格的推理分析却不难发现,中国文化的层次与结构清晰,内涵丰富。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图书,很多都在描述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热衷于揭露中国文化的阴暗面,如勾心斗角、热衷关系、敷衍趋势、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恨不得把中国文化批得体无完肤。不少读者似乎也很乐意接受这些作品,作为旁观者去审视中国文化中的糟粕。《成败背后的中国文化》却不是这样的作品,作为一个治学严谨、  相似文献   

10.
顾炳荣 《科技信息》2008,(11):180-181
中国古典园林滥觞于商周,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世界园林文化最丰富的遗产之一。她不仅综合了许多种艺术形式,如,山水画、书法、建筑、雕刻、植物学、园艺学等,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发展而成为世界园林奇葩的根源!用陈从周《中国诗文与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段话来讲,研究中国园林,似应先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入手,则求其体,现究其源,然后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如果就园论园,则所解不深。本文试再从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哲学思想作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至元元年(1264年)议罢世侯前的半个多世纪,山东东平的严实是最著名的世侯之一。他凭借着自己的影响,营救、保护了一批故金儒士,恢复了惨遭破坏的东平府学;沿袭金代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促使了金元之际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尤其是东平府学承继的以"辞藻庄严绝俗"为优、"以学问词气"为大手笔、"以著文作诗相高"的金季文学风尚,对于草创之初的元代文坛具有开启意义。至元年间(1264—1294年),以官居朝廷的东平府学师生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文人群体,他们的诗文唱和是至元(1264—1294年)初大都文学活动最主要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的民族大融合局面。民族融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也给中国古代文学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宋元之际蒙汉民族的融合,给文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改变了传统的文学风尚,实现了由传统士人文学向新兴通俗文学的转型。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后世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余阙是元代后期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他深受汉族文化的熏陶,用汉语创作了大量诗歌,有<青阳先生文集>传世.他的诗歌规仿六朝,清新明丽;以汉魏为宗,优柔沈涵,形成两种不同的风格.  相似文献   

14.
初唐之际,陈子昂"文章道弊五百年"的诗文革新论、"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的文学风格论、"兴寄都绝,每以咏叹"的文学本质论、"当有知音,以传示之"的文学创作论的文学观及其诗文实践,承继汉魏风骨,开启盛唐气象,为盛唐诗文奠定了基调,唱响了"盛唐之音"的序曲。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内蒙古元上都遗址砧子山墓地古代人群的遗传结构及其可能来源,对该墓地古人的DNA进行了抽提、扩增和测序,获得了10个个体的线粒体DNA高可变一区序列.结合现代东亚、北亚、中亚和欧洲人的线粒体DNA数据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埋藏在砧子山墓地的元代居民为汉族人,主要是来自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本研究为揭示元代的复杂社会结构和人群历史动态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汉代赋学论     
汉代的赋学与汉赋创作呈现了几乎同步的现象,赋的兴盛期,也即赋学史的发轫期。汉代涉及赋学的文字大多散见于史书或非专论赋的单篇文章中,它们为汉以后历代的赋学研究,树立了框架,奠定了基本的范畴。汉代赋学以儒家诗论作为时代的主要文学观念,以之衡量和评判赋的整体创作或赋家及其作品的优劣状况,从而使赋含有了实质性的功利价值,而不仅仅具有文学本身的唯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提出我国古代陶瓷的输出很可能在汉代就已出现,指出景德镇在晚唐五代及宋初时瓷器的外销就可能已十分火爆且影响很大等猜想。根据已发现的资料指出元代的瓷器已经远销到西北非而非学界所说的非洲东海岸。论证了我国宋元以前的陶瓷输出与世界文化交流情况.  相似文献   

18.
楚汉之际,由于楚文化的广泛影响,屈、宋骚体作品,往往成了骚体创作主流之一。骚体不仅影响了汉代文人赋作,亦影响及建安以后的骚体赋篇,尤其是曹植《洛神赋》之艺术魅力与《楚辞》关系最为密切。有关《洛神赋》不乏精辟分析之文,然而有关《洛神赋》与《楚辞》之关系,却鲜少详细论述之作。因此本文论述《洛神赋》与《楚辞》融化创新之关系,并说明《洛神赋》对后世文学之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建了中国西汉到清代(206BC—1911AD)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战争变化序列,进而分析了民族战争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双方共发生战争832次,平均每10a发生3.9次;根据战争频次可划分为西汉低发、东汉高发期,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低发期,宋元明清高发期3个阶段;在百年尺度和30a尺度的气候变化上,气候暖期多对应战争高发,冷期多对应战争低发.2)农牧战争中,有71.3%的战争为游牧民族发动,但最终61.1%的战争为农耕民族获胜;相比于暖期,冷期农耕民族主动发动战争的比例增加,但胜利的比例降低.3)气候变化作为战争事件背景,对战争有间接影响.冷期时,农耕、游牧双方实力均有减弱,形成退让态势,战争频次相对较少;暖期游牧民族多次发动战争,可能是由人口膨胀导致的生活资料匮乏、游牧民族强盛时社会结构性需求扩大引起的,同时暖期的气候环境为游牧民族南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战争掠夺所带来的低成本高收益也诱使游牧民族引发与农耕民族的战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时代,从汉魏至唐宋、元明清,国家逐步建立了著作机构,名称不断演变,功能和职掌变化不大。它是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出版管理机构,又是图书编纂、搜访、校勘机构。国家著作机构的长期存在,和清末《大清著作权律》制定颁行之际借用古代的著作概念不无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