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宋王朝自赵匡胤在陈桥黄袍加身建立大宋后,为避免历史的重演,太祖就立下了以文立国的基本方略,太宗云:"王者虽以武功克受,终须用文德致治."[1]所以宋代三百余年的历史,"武功"虽不怎么样,"文治"却大放异彩,文士之多,待遇之优,作品之广,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2.
卷首语     
本期叶舒宪先生主持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是“文学人类学:理念与方法”,共刊发四篇文章。叶舒宪《文学人类学的学术伦理》指出的是,文学人类学不只是研究文学的跨学科方法,也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2001年11月3~6日,由浙江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主办的“浙江大学国际宋史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2000年,中国古代史研究所与国家文科基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等研究单位商定,在近年召开一系列小型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以研究解决宋代历史研究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浙江大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为“重写文学史”的重要成果,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独立的学术品格。但它作为“历史中间物”也有着缺陷和不足:在叙史过程中,“当代文学”的内涵从“话语形成”到“自然时空”的转换,使其“下编”止于浮泛评述;以“一体化”的实现和解体作为叙史情节结构和文学史观,既显示出史识的洞见,又对复杂的文学情境造成了一定的遮蔽。  相似文献   

5.
“文学”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文学创作,反之亦然。因此,如何在新的文学创作需求下,对“文学”观念作出科学而恰当的理论界定与诠释,是当下文学理论界面临的重大学术问题。毫无疑问,这不能期望靠个人的一时感悟或折衷多家理论来完成,它需要反观历史,放眼世界,立足当前,只有这样或许才能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阐说。对此,古风先生的新著《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首先作出了可贵尝试,他将“文学”话语的历史梳理与当代建构结合起来,不仅使结论具有历史的厚重感,且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因此是真正值得期待的重要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青年学者的加盟,打破了解放区文学研究的沉闷格局,他们的声音成为解放区文学研究的主导性话语。他们的学术风格体现为:向实证研究的回归,对学术创新的自觉追求,逼近历史真实的人格磨砺。研究学理化是他们解放区文学研究的显著特征和最后归宿。从研究的全局看,具有整体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多,史料文献仍是一个薄弱环节,论述平面化,语言粗疏也是一些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2008年度的宋代文学研究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有一定的拓展,尤其是诗词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出现不少颇具创见的研究成果,但散文和俗文学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宋代文学研究的整体格局仍有待调整。  相似文献   

8.
“清明上河园”以“历史不可重演,文化可以再现”的创作理念,为人们展示了宋代开封的市井文化的精美画卷。它给人们的启示是:文化景观建设必须追溯民族传统之源,体现独特的人文气息,着力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9.
文学的性别研究是以文化研究为根基的一种“性别诗学”,建立在文学的地域文化研究基础上的“地缘诗学”是文学之文化研究的另一种视角和方法。在文化研究这一宏观学术范畴中,性别和地域的视角、方法完全有可能结合于文学研究之中,性别的思考和地域的思考可以在差异性的寻求方面达成默契。将性别的视角和方法引入地域文学研究,是在性别诗学和地缘诗学相结合的层面中开辟多元一体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途径。关注地域文学的“性别书写”可以有效地整合关于现当代文学的性别研究和地域研究,成为开展文学文化研究的新场域。  相似文献   

10.
由浙江大学、中国宋代文学学会、浙江工业大学共同主办,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与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第4届宋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9月10-14日在杭州召开。浙江大学副校长胡建淼教授参加了会议,并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1.
自19世纪80年代起,日本中国学界就开始撰写中国文学史。前野直彬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是战后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的中国文学史教材之一。它全面地贯彻了文学史的写作模式,并引入了文学思想史的思考维度,提出了一些极具价值的学术观点。异国的学术传统与研究理念,使日本中国学界形成了新颖独特的视角和丰硕扎实的研究成果,值得国内学界参考与利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50年代舒芜与“胡风集团案”的历史是非成为近年来学界的热门话题和学术“劫争”。避开史实诉讼、道德追问和人性检讨的研究路向,就当代文学具体的历史情景而言,舒芜及其文章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意味深长的典范文本,有着文学与文化的双重意义。它演绎了新中国在冷战思维下文学的一体化建制,昭示了转型期在特定的政治背景和时代氛围中文人的心理祈向,展现了建国初在意识形态的召唤下学者否定自我投身大众的思想改造历程。  相似文献   

13.
唐瑛先生的学术专著《宋代文言小说异类姻缘研究》改变了人们对宋代文言小说成就不高的偏见,同时在如下几个方面显示出较高的学术价值:一是还原了宋代文言小说的丰富性和艺术性;二是提出了很多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观点;三是坚守了文学研究的文学性立场。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本期“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刊发了四篇文章:代云红《〈熊图腾〉:在四重语境中的新阐释》、荆云波《中原话有熊,热议四重证据法——福彩·中原人文论坛第四讲学术讨论会侧记》、谭佳《(春秋)与“羲”:“莪”的文化渊源及内涵之探》和谢美英《从〈尔雅〉植物名词看中国古人的器物制造》。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30年的学术生涯中,历来主张对古今中外的学术成就应兼收并蓄。在对待古今、新旧学问的问题上,他认为,“新”,即研究当前问题;“旧”,即研究历史问题。两者出发点不同,立论也不同。从现实出发,“虽圣贤言之有所不信焉,虽圣贤行之有所不慊焉。”从史学上看,“其因存于邃古,而其果及于方来,故材料之足资参考者,虽至纤悉不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逐渐暴露了学科的门类设置过于陈旧、研究格局日益固化的缺陷,既难以有效地应对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所促发的精神和文化问题,也与近30年来国际和国内学术界反思“现代性”和“全球化”的思想新潮愈益隔膜。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现代化历史、中国现代性问题的内在关联,是这一学科应该研究的核心问题,也是它赖以成立的基础。而目前的状况显示,学科的合法性基础正遭遇不同程度的质疑乃至根本的动摇。要想焕发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这一学科的活力。就需要根据当代文化、文学和学术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出新的学术思路和理论视野。正是基于学科现状和前瞻性发展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日前举办了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重建学科的合法性”的国际学术会议来讨论一系列与学科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寻求重建学科合法性的多种可能。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的50多位学者就文学性、文献学、文学史写作和文学教育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下面刊发的是与会者的一组文章。  相似文献   

17.
“十七年文学”的研究在“重写文学史”的语境中需要巨大的学术勇气,董之林在以《热风时节——当代中国“十七年”小说史论(1949~1966)》为代表的学术论著中,撬动了对“十七年文学”的一些凝固了的结构和定论。董之林通过对周立波、赵树理、李辈、路翎、王蒙、邓友梅等作家在“十七年”中的创作所作的透视性解读,真实地呈现了“十七年”创作存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董之林在研究“十七年文学”时,把文学现象放在历史脉络中加以分析,她敏锐地注意到了1940年代到1950年代文学环境的转换,注意到了“十七年文学”中农村日常生活的突变和乡村生活经验的更新,并且她对“史诗”的含义进行了有益的辨析。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起源于音乐的抒情文学,宋词最根本的艺术特性就在于以委婉之笔,抒内心之思,体现出“言长”的艺术特征。宋词的音乐性、宋代的时代风气和社会习俗以及词人的创作动机和审美心理,决定了宋词的艺术风格必然是“以婉约为宗”。  相似文献   

19.
按照传统的“四分法”,我国古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居于首位,标明它是学术的“正统”。虽然,经学主要是研究儒家经典,起初仅限于“五经”,后来扩大为“十三经”,但属于经部的图书近万部,约占古籍总数的15%。经学自汉代以来即占统治地位,中经六朝及隋唐的拓展、扩充与融合,至宋代以“理学”的形式出现,明清之际一度兴起“经世”之风,而至清代,“乾嘉之学”颇盛。经学垂二千余年,长期左右着中国的学术思想,旁及许多学科,不可不着力研究,本文仅就其特征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经”字的本义是纺织物的纵线,《说…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1月,在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和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会等团体的协助下,跨学科学术平台“文学人类学与多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在广西民族大学成立。中心成立之际举办了题为“多学科视野下的中国多民族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学术讨论。中国社科院的汤晓青和四川大学的徐新建教授应邀做了题为《现代学术格局中的民族文学研究》和《创建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的理论话语》的演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