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用Cy2BuSnO2C-C6H4-x,Cy2MeSnO2C-C6H4-x,CyBu2SnO2C-C6H4-x(x=H,p-CH3,p-CH3O,p-NO2,p-F,p-Cl,p-I,p-OH,p-NH,m-NO2,m-CH3O)3个系列共18种取代苯甲酸配位的有机锡络合物在13种有机溶剂(环己烷、正庚烷、四氯化碳、苯、甲苯、乙醚、氯仿、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四氢呋喃、对二氧六环、乙腈)中的羰  相似文献   

2.
了R=Ar-C^||O-CH2CH2-的3-(芳酰基乙基)-斯德酮的合成,其方法是:将芳香酮、甲醛与甘氨酸进行Mannich反应,得I:Ar-CO-CH2CH2NHCH2COOH.HCl;I经亚硝化得Ⅱ:Ar-CO-CH2CH2N(NO)CH2COOH;Ⅱ用乙酸酐脱水环化,得Ⅲ,即3-(芳酰基乙基)-斯德酮。为验证Ⅲ的结论,将其进行溴化,得Ⅳ,即3-(芳酰基乙基)-4-溴-斯德酮,I的部分化合物及  相似文献   

3.
报道了偶氮化合物p-H21C10O-C6H4-N→‖N-C6H4-COOCh,亚胺化合物p-H21C10O-C6H4-CH→‖N-C6H4-COOCh,酯类化合物p-H21C10O-C6H4-COOCh,(Ch as the abbreviation of cholesteryl group)的合成,结构鉴定,以及DSC和偏光显微镜对其介晶性研究的结果,并对中心桥键对介晶性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N,N'-二正丙基-1,6,7,12-四苯氧基-3,4,9,10-苝四羧酸亚胺(PTC)。利用真空镀膜技术制备了Al-PTC-Ag(Cell-A)和ITO-PTC-Ag(Cell-B)两种光电池以及ITO-PTC-Znq_2-Al(LED-C)双层结构的电致发光二极管。测试光电性能得:Cell-A具有光生伏打效应,Cell-B没有,LED-C发出λ=550nm的黄绿光,故PTC具有P型半导体性质。  相似文献   

5.
尿素—金属氯化物熔体的电导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了尿素-LiCl、尿素-NaCl、尿素-KCl、尿素-NiCl2、尿素-NaCl-CuCl2、尿素-NaCl-NiCl2熔体的电导率,研究了温度、浓度、碱金属离子大小对电导的影响。在所研究的温度范围内,上述体系的电导率与温度成直线关系。尿素-碱金属氯化物熔体的电导率随阳离子半径增大耐减少,且与阳离子半径平方的倒数成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6.
用Cy2BuSnOC-C6H4-x,Cy2MeSnO2C-C6H4-x,CyBu2SnO2C-C6H4-x(X=H、p-CH3、pCH3O、p-NO2、p-F、p-Cl、p-I、p-OH、P-NH2、m-NO2、m-CH3O)3个系列共18种取代苯甲酸配位的有机锡络合物在13种有机溶剂(环己烷、正己烷、正庚烷、四氯化碳、苯、甲苯、乙醚、氯伤、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四氢呋喃、对二氧六环、乙腈)中的羰基伸缩振动波数(以下简写为vc=0)和氯仿在7种溶剂(硝基甲烷、乙腈、乙酸乙酯、四氯化碳、环乙烷、对二氧六环、四氢呋喃)中的vc-c1的溶剂效应,验证了先前提出的经验方程.  相似文献   

7.
用循环伏安法,恒电位电解断电后的电极电位-时间曲线研究了Pr(Ⅲ)在NaCl-KCl-PrCl3熔体中,钴电极上还原的电极过程,首先生成Pr2Co17,随后依次形成含Pr量较多的Pr-Co金属间化合物,然后才析出纯金属镨;验证了在1073K形成Pr-Co合金的数目.测得Pr2Co17,PrCo5,Pr5Co19和Pr2Co7在1073K的标准生成自由能分别为-156.33,-49.22,-188.18,-34.74kJ·mol-1.并发现在NaCl-KCl-PrCl3-CoCl2熔体中,Pr(Ⅲ)和Co(Ⅱ)在钼电极上可发生共沉积  相似文献   

8.
以3,3-二甲基-(1H-1,2,4-三唑)-2-丁酮为配体(L)和不同铜盐反应,合成了六个Cu(Ⅱ)配合物CuL2Cl2、CuL2BT2、CuL3(BF4)2、CuL4(ClO4)2和CuL4SO4·4H2O),通过元素分析、摩尔电导、红外,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并测定了CuL4(ClO4)2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9.
模拟硬质合金Co基胶结相的成分制备了二元Co-W、Co-C固溶体的三元Co-W-C固溶体模拟合金,探讨了固溶成分影响比矫顽磁力HSC的规律。结果表明,W和C的固溶可分别提高和降低其HSC,影响程度随固溶度增加而加剧。由于C对HSC的影响较W更为强烈,导致Co-W-C固溶体模拟合金的HSC低于纯Co。  相似文献   

10.
Co-W-C固溶体比矫顽磁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拟硬质合金Co基胶结相的成分制备了二元Co-W、Co-C固溶体和三元Co-W-C固溶体模拟合金,探讨了固溶成分影响比矫顽磁力Hsc的规律.结果表明,W和C的固溶可分别提高和降低其Hsc,影响程度随固溶度增加而加剧;由于C对Hsc的影响较W更为强烈,导致Co-W-C固溶体模拟合金的Hsc低于纯Co.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电力系统不同短路情况下,各序电流分量的相位对相差高频保护的影响及相差高频保护存在的缺陷,从而得出相差高频保护操作电流的选择以及改善相差高频保护性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用感应电动机的T型等效电路和能量比法,分析三相感应电机的工作特性。能量比法中,相位角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而能量比就是电源电压与电流间的相位角的函数。  相似文献   

13.
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ASEP模型的稳态性质,主要考察了当注入概率α和输出概率β变化时系统稳态密度和流量表现出的相变性质.研究发现,同以往TASEP模型的结果相比较,ASEP模型中系统的稳态密度具有相似的性质,然而其稳态流量表现出非常显著的新特性.首先,在TASEP模型中一个很大参数范围内存在的极大流量区在ASEP模型中退化为一个临界值,系统的极大流量仅仅当注入概率α等于某一临界值cα时才出现.此外,研究发现ASEP模型中存在着一个TASEP模型不具备的流量随注入概率α的增加而递减的流量减小区.  相似文献   

14.
一种数字式可控整流电路相序相位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基于数字电路的可控整流电路中换相点及相序的检测方法.利用数字电路,通过对采样电压值进行比较,来判断出换相点,并在EDA软件中进行了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精度;检测电路中流过各相电流的有无,将检测的结果送入控制单元来判断相序.这种方法可用于可控整流电路,有源逆变和PWM整流等电路中.  相似文献   

15.
对三相异步电动机单相运行的特性进行了分析,推导出了单相运行电流与负载率的关系式,为进一步研究电动机的单相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配电线路在发生单相高阻接地故障时,由于故障特征微弱导致传统以求解电气参量为依据的选相方法存在困难.依据故障支路附加状态的三相电流中健全相与故障相存在幅值相角不一的差异,提出一种利用相空间重构方法对故障附加状态的三相电流进行升维重构,然后依据重构相轨迹图的差异作为故障特征进行单相接地故障选相的新方法.该方法可通过重构相轨...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的《物理化学》教科书中,关于相平衡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本文在分析多组分复相体系的基础上,对体系进行分类,提出“理想相平衡”和“非理想相平衡”的概念,研究了多组分复相共存体系的相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盐度控制的乳状液可逆转相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乳状液具有很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在油田施工中被广泛应用,也是石油化工行业中常见的油水存在形式。由于油包水乳状液和水包油乳状液的性质差别很大,研究乳状液的可逆转相技术对于原油开采和运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节无机盐的浓度,可以方便快捷地控制乳状液的相转变。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盐度控制的乳状液可逆转相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主要针对无机盐控制的表面活性剂型乳状液、Pickering乳状液、微乳液的转相和逆转相的行为、机理进行了介绍。分析了现有的盐度控制的乳状液可逆转相技术的不足,并针对其不足提出了改进建议。最后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为保证UPS(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逆变电源输出电压与市电电压在切换时的同步,逆变器在热备份状态必须完成市电相位与相序的检测,来实现UPS输出相序的调整和相位的锁定。采用TMS320LF2407的DSP为控制芯片,应用一种新的控制方法成功实现了UPS逆变输出相序的转换和锁相同步。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有效地减少了切换时的电流冲击。  相似文献   

20.
The phase transition of superfluid helium (He Ⅱ ) to normal fluid helium (He I ) is studied in this note. The He Ⅱ-He I interface is found to move upwards under finite heat current. The temperature tracks are measured by four high resolution temperature sensors (HRTs). And the shifting of the λ point temperature (phase transition temperature)along the cell is studi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oretically.Under gravity, the shifting of the λ point temperature increases with the pressure.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theoretical o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