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白居易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内容质朴,针对社会现实,风格上浅俗平易,自然流畅,雅俗共赏.影响其浅俗诗风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试图从时代、官场、佛禅、爱情等白居易几个人生重大际遇方面,找到其诗风浅俗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新闻究竟该用何种语态去表现,是新闻能否引起听众和观众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剖析新闻语态的"俗"与"真",认为新闻语态应做到"宜俗宜真",才是电视新闻工作者贴近观众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灯俗是常见的一种民俗事象,它包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广西东南地区,无论是人生礼仪还是岁时节日,都有富有意味的灯的存在形式,更有独特的文化体现。本文试图论述桂东南灯俗的文化体现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4.
历来论岑参诗歌的评家,多着眼于其"奇语"、"奇意"、"奇境",而忽视了其诗歌无论在表现内容、语言运用、诗歌体式方面都存在着"俗"的一面.从岑诗的接受对象和接受程度来看,似也证明了此种看法.  相似文献   

5.
柳永是两宋时期最为著名的词人,他的词被人们广泛传诵,甚至形成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空前盛况,但是与此同时,他也是最具争议性的词人之一,因为他的词具有雅和俗两种截然相反的风格。本文将分别分析柳永“俗词”和“雅词”各自的特征,探讨柳永词形成雅和俗两种风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客家年俗是客家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传承的文化财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客家年俗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运用个案分析法,调研客家年俗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内容及传播特点,发现客家年俗的新媒体传播存在节俗内涵缺失、内容同质性高、非客家群体点击欲望低等情况。因此,推动新媒体上客家年俗相关内容的创新、平衡异质文化间的交流波动,是当下客家年俗乃至客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畲族现存节俗舞蹈可分为祭祀性节舞、农事庆典节舞及社交娱乐节舞。畲族舞蹈保持了较多的传统形态,舞蹈的各种社会功能仍然在起着相应的作用。这些社会功能与畲族的民间信仰、农事生活、社交娱乐等民俗活动密切相连,并很直观地凸显了畲族节俗舞蹈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青花瓷位列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以实用性和观赏性受到中外陶瓷收藏家和爱好者的高度评价。青花瓷既妙趣天成,又巧夺天工,既具有雅的风格,又具有俗的特色。当代陶瓷设计和装饰的创新应走雅俗共赏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书法创作中的雅与俗,作为评价书法好坏的标准,向来是书法家最在意的,作为另一种相对于文士阶层的"雅"而被区分为"俗"的民间书法,却是大书家创新书体的泉源。因此,从雅与俗的角度切入,观察书法典范的成立以至流派的兴衰,对于书法演变关键问题的理解,应有帮助。而且我们对书法创作中的雅与俗的反思,在格调上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其保持健康发展,就不仅是重要而且也是十分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雅俗之辨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标准,而在魏晋南朝时代,雅俗对举更是成为品评人物整个人格乃至一切精神产物的尺度。《世说新语》在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描绘中,不仅刻画了魏晋士人高蹈脱俗的“雅”的一面,同时也充分表现了魏晋士人“俗”的一面,主要体现为俗情、俗趣、俗语。  相似文献   

11.
"因俗而治"是中国历代中央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治理政策,是实现其统一大业、维护其最高统治权的重要措施。"因俗而治"政策有其产生的客观因素,政策随各朝各代的更迭而有所变化。"因俗而治"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对国家统一和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其附带的负面影响也不应被忽视。  相似文献   

12.
三月三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古代日本引入其名称乃至部分习俗,后来与中国习俗融为一体,延续至今。中国三月三节俗的基础内容和含义起源于祭祀高Mei,与生育、乞子,迎接生命的复苏与诞生密切相关。日本三月三节俗在驱灾避邪、保护生命这一点上,与中国大致相同,但在表现形式上大相径庭。中国节俗主要表现为对生命的呼唤和迎接,而日本节俗则主要表现为对灾祸的放逐和驱除,以保护生命。  相似文献   

13.
刘邦的俗文化意识是深厚的.他继承并开创了俗信仰方面的一些内容.由于他对以楚文化为中心的南方文化的喜好和推崇,楚文化由原来区域文化的地位,提升到了与中原文化相抗衡的地步.因而汉文化,特别是汉初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继承的是楚(南方)文化.  相似文献   

14.
针对西域地区各族居民经济水平、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方面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特点,历代中央政府在西域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处理西域地区的民族事务。清朝在新疆的"因俗而治"的政策是各种主客观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有其产生的深刻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在台湾现代生活中,节庆习俗是全台湾历史民俗文化遗产民间行为传承保护得比较完好的文化事象。但近十余年,台湾少数民族节俗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下,经过商业开发,许多节俗原真性的文化内涵逐步消失或正在消失。相反,自古至今一直由民间行为传承的台湾汉人民俗节日,却一直红红火火进行,且有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走势。作者带领“闽台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调查”课题组两年中多次赴台考察获得田野资料,据此对台湾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民俗节庆进行对比研究,将台湾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最盛大的丰年祭与包括客家人、闽南人、光复后入台的汉族在内的汉人节庆习俗进行比较,分析台湾政府在民间民俗节庆中的定位与责任问题,探讨海峡两岸在历史民俗节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共同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湘西土家族、苗族的优良民俗,不仅有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而且是该地域的根基和瑰宝。湘西少数民族良俗中蕴含的育人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对提升民族成员的思想品质和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新时期,必须重视民俗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寻求开发湘西少数民族良俗功能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7.
妈祖信俗申遗成功,标志着妈祖信俗的开发要提升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层次。从妈祖信俗的概念、分类及其特性入手,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莆田妈祖信俗开发的优势与机遇、劣势与挑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莆田妈祖信俗保护与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民事立法和民事活动中,注重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是非常重要的。市场经济社会中,"公序良俗原则"也自应成为民法基本原则之一,这对于维护社会正义、弥补法律缺陷、保护公民权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外国民事立法中大多确立了公序良俗的基本原则。我国在未来的民法中也应把公序良俗原则确定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19.
“雙”字的俗变有六条线索,其中记号字“双”是“雙”之会意异体“雙”构件省减的结果,出现于北魏时期。研究该字的俗变可为汉字史、汉语史的研究和辞书编纂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20.
公序良俗是现代民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公序良俗的判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标准,主要包括价值判断标准、内容判断标准、程序判断标准和技术判断标准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