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发现了多个高含硫化氢的大型鲕粒岩气藏,天然气探明储量已超过5000×10^8m^3.由于该区烃源岩层数多且演化程度高,受到TSR的蚀变改造,因此气源一直难以确定.在天然气样品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油气地质、烃源岩的分布与演化、成藏充注与调整、以及天然气混合作用与次生蚀变等因素,认为飞仙关组气藏的主力气源是二叠系龙潭组烃源岩,其次是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由于圈闭形态与不同烃源岩生排烃时期的匹配差异,造成各气藏天然气成因的差异,其中,普光气田主要捕获了龙潭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混有志留系生成的原油裂解气,而渡口河、铁山坡、罗家寨等以志留系生成的原油裂解气为主,并混有龙潭组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2.
中国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区带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三大盆地为例,从海相层系的后期叠加样式、埋藏历史、构造变形演化出发,阐述深层海相油气成藏条件.海相烃源岩埋藏史可划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指出不同埋藏类型油气生成、成藏与现今烃类相态有差异.海相层系构造带演化可分为早正断-晚断褶型、早隆起.晚断褶型、早隆起.晚平缓型、早拗陷.晚冲断型等4种类型.提出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指出中西部地区“退火”地温场演化与构造沉降耦合以及高.过成熟烃源岩中分散液态烃晚期成气,是海相油气晚期成藏的关键因素.总结提出深层海相优质储层形成的地质条件,即早期烃类充注、风化壳储层、深部溶蚀作用以及埋藏白云岩化作用.总结提出三大类海相油气富集区带,即古隆起复式油气聚集带、古断裂带、高能沉积相带.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相沉积盆地富气机理与天然气的成因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海相盆地蕴含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特别是古生界海相层系成为近年来中国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并相继有大型气田发现.研究认为中国古生界烃源岩的高.过成熟或煤系烃源岩以倾气为主及TSR作用是导致海相层系富气的主要原因.古生界海相发育优质的泥质烃源岩和煤系烃源岩,其中前者热演化程度高且沉积组合富含硫酸盐类,导致原油裂解成气;后者以成气为主且演化程度已进入高成熟,因而海相盆地以富气为主,特别是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的海相层系几乎没有发现油藏,且以干气为主.海相天然气主要属于煤成气和原油裂解气或二者的混合,其中在原油裂解气中往往富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烃类碳同位素组成较为复杂且存在倒转现象,这主要是受热演化和TSR次生蚀变或不同成因类型天然气的混合所致.煤成气是中国海相天然气的主要构成部分,四川盆地上二叠统和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系-二叠系煤系烃源岩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是今后海相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塔里木盆地海相层系不发育煤系烃源岩,因此以寻找原油裂解气为主.  相似文献   

4.
中国海相油气田形成的地质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地层是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重要层系之一,广泛发育以泥质岩为主的优质烃源岩,烃源岩的深埋藏决定了海相盆地以天然气为主,但不同盆地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的不同又导致油气相态的差异;富含蒸发盐的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对原油裂解成气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海相储层以碳酸盐岩和碎屑岩为主,沉积相、白云石化作用、溶蚀作用、TSR和断裂裂缝作用控制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由于海相地层经历了多期构造旋迥,导致了多套生储盖组合的发育,圈闭和油气藏类型也多种多样;油气藏普遍具有多期成藏、晚期为主或晚期定型的特点:古隆起对油气富集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由于三大盆地海相主力烃源层的不同,油气富集层位、油气藏的类型与分布、油气成藏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宋一涛  廖永胜  张守春 《科学通报》2005,50(14):1531-1534
对济阳坳陷半咸-咸水湖相烃源岩中游离态可溶有机质和结合态可溶有机质产率进行了测定, 采用氯仿、MAC三元溶剂及CS2/NMP混合溶剂抽提结合态可溶有机质, 并对烃源岩中两种赋存状态可溶有机质的含量进行估算. 发现部分样品的总可溶有机质产率>830 mg/g TOC, 占烃源岩有机质的63%以上, 可溶有机质是半咸-咸水湖相未熟烃源岩有机质的主要赋存形式, 从而对石油成因机理研究及石油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克拉2气田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 采用了大量的油气地球化学证据, 并结合构造演化史和储层演化史, 对克拉2气田天然气的充注历史从动态的研究角度进行了分析阐述, 得出克拉2气田之所以能够形成我国陆上最大的气藏是捕集到了烃源岩主要生气阶段生成的天然气的结论. 而晚期干酪根裂解气的充注对克拉2气田的形成意义不大, 并提出早期宽缓背斜中主要生气阶段生成的天然气的聚集, 是后期天然气再转移富集并形成大型气藏的必要条件. 最新研究表明, 在库车拗陷的大北1气田、依南2气田、吐孜洛克气田和迪那2气田的天然气的充注, 都与早期宽缓背斜中天然气的聚集、后期天然气再转移富集有关.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海相烃源岩成烃演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系统分析源岩沉积样式并结合区域地温场,综合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和四川盆地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成烃模式,探讨了各自的生烃潜力.海相烃源岩可划分为4种成烃演化模式:早期快速演化型、中期快速演化型、持续演化型和多期演化型.其中,早期快速演化型对形成工业性油气藏直接贡献不大,以寻找古油藏或原油裂解气为主:中期快速演化型虽然已发现较多气藏,但总体规模有限;后两种类型都取决于前期的演化程度,若较低后期仍可生成液态原油,否则以生气为主.四川盆地古油藏得以较好地保存,源岩普遍经历了干酪根-油-气的演化过程,这对于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普光大型气田油气充注与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油气运移、聚集为主线,通过油气(藏)地球化学与综合地质的技术与方法,探讨了普光大型气田油气充注历史;结合该区构造.沉积演化历史,分析了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认为,普光气田天然气主要是煤成气和原油裂解气,主力烃源岩为上二叠统富含有机质的炭质泥岩和下志留统泥页岩.普光气田的形成经历了3次充注与调整过程;普光构造处于有利的古构造位置、发育优质的疏导体及有效保存条件是形成普光大型气田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和田河气田碳酸盐岩气藏特征及多期成藏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气源对比研究, 认为该区气藏的主要气源岩为寒武系烃源岩. 在烃源岩演化和构造演化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该区气藏储层沥青薄片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研究, 认为气藏主要有3个形成期. 第1期为晚加里东期, 寒武系烃源岩生成的油通过断层以液相形式向上运移至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中聚集, 成藏后由于地壳抬升, 该油藏被破坏; 第2期为晚海西期, 寒武系烃源岩到生凝析气阶段, 由于断裂活动切穿至二叠系, 烃类以液相形式进入奥陶系储层, 可能圈闭条件不好, 没有大规模成藏; 第3期为喜山期, 由于挤压应力的作用, 和田河气田两侧断裂活动剧烈, 形成现今的断垒构造, 寒武系烃源岩到生干气阶段, 烃类以气相形式向上运移至奥陶系和石炭系储层, 形成现今的大气藏.  相似文献   

10.
张林晔  宋一涛  王广利  黄第藩 《科学通报》2005,50(21):2392-2402
文中选择了在中国东部具典型意义的陆相断陷盆地济阳坳陷下第三系不同沉积环境的4个未成熟烃源岩, 分别采用氯仿、甲醇-丙酮-氯仿三元试剂和CS2/NMP超强混合溶剂对烃源岩中有机质的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沉积环境形成的烃源岩中有机质结合方式和组成特征有较大差别. 咸水-半咸水环境下的沙四段烃源岩约有79%的有机质以非共价键的结合方式分布, 表明沙四上亚段源岩中的有机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干酪根, 而具有可溶有机质的性质. 这种形式结合的有机质转化生烃所需要的温度较低, 这是东营凹陷的未熟-低熟油主要来自咸水-半咸水环境沙四上亚段烃源岩的根本原因. 微咸-淡水环境沉积的沙三段烃源岩有机质则以共价键的结合方式为主, 约占70%, 这就决定了沙三段烃源岩以干酪根晚期热降解为主, 不易形成未熟-低熟油. 对三种有机溶剂相继抽提后的固体残余物进行生烃热模拟, 获得的氯仿抽提物与三种有机溶剂抽提物做对比发现, 奇偶优势(OEP)主要是可溶有机质的特征, 植烷主要以非共价键的缔合方式存在于可溶有机质中, 这与未熟-低熟油特征相吻合.  相似文献   

11.
原油裂解成气动力学模拟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辉  王招明  肖中尧  李贤庆  肖贤明 《科学通报》2006,51(15):1821-1827
应用封闭金管高压釜体系, 对塔里木盆地轮南14井三叠系原油进行了热解生气模拟实验. 通过对C1~C5气态烃及热解原油残余可溶烃组分的分析, 发现原油裂解成气的过程可明显分为气体初次生成与二次裂解两个阶段. 前者以液态烃裂解为湿气为主, 后者则以C2~5组分继续裂解为甲烷和碳沥青, 气体组分逐渐变干为特征. 根据实验结果与化学动力学原理, 建立了原油裂解气初次生成与二次裂解的动力学模型, 获取了相应的动力学参数.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原油在地质条件下的稳定性及其评价方法, 探讨了原油裂解气初次生成与二次裂解过程对原油裂解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发现凝析油/湿气热演化阶段是原油裂解气藏形成的关键时刻之一.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主控因素与油气分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位于盆地腹部, 主要发育寒武系海相烃源岩, 其次是中、上奥陶统海相和石炭-二叠系海陆过渡相烃源岩. 烃源岩分区、分期成熟, 形成不同时期的多个供烃中心. 克拉通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 形成多个古隆起. 不同时期有效供烃中心与古隆起相匹配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最主要因素, 古隆起具有多期油气充注历史, 并经历了多期调整甚至破坏, 有效供烃中心周围的古隆起及其斜坡区最有利于油气聚集, 油气相态与供烃中心演化历史有关. 海西晚期是塔里木盆地克拉通区最广泛的成藏时期, 毗邻烃源岩、保存条件良好的原生油气藏是勘探的最有利目标; 区域盖层之下、断裂带周围、不整合面上和下油气最富集; 石炭系砂岩、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内幕碳酸盐岩储层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层段; 石炭系、志留系砂岩尖灭油气藏、碳酸盐岩缝洞型岩性油气藏是进一步勘探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气源问题争论已久,争论的焦点是盆地内已发现的海相油气资源主要来源于寒武系一下奥陶统烃源岩还是中、上奥陶统烃源岩.文中对前人的主要观点及其论据进行了总结,并对塔里木盆地台盆区油源研究中的有关核心问题,如对比参数的选择、成熟作用及物理分异作用对油源对比参数的影响、有关对比参数的地质、地球化学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认为在应用那些受成熟度、物理分异效应等影响较大的参数进行油源对比时引起的歧义可能较大,只有那些地球化学意义明确、受成熟度影响小、次生变化过程中变化小的参数才是有效的油源对比参数.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包括了这两套烃源岩贡献,广泛存在混源油,发现有来源于寒武系的原油.建议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成因的进一步研究应优化油源对比参数,采用综合的地质地球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浅析中国新元古-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发育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钻井及露头剖面海相烃源岩岩石类型、赋存形式、指相矿物和生物、沉积地球化学和有机相的研究,并借鉴国外海相源岩发育模式的研究成果,认为单纯强调“保存模式”或单纯强调“高有机生产力模式”,均不能客观地解释和正确地揭示高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的形成机理.针对中国的地质实际,将新元古-下古生界海相源岩的形成机理概括为热水活动.上升洋流-缺氧事件、碳酸盐缓坡.上升洋流、干热气候-咸化静海、湿润气候-滞留静海4种模式.其典型实例分别为塔里木、华南及华北西南缘下寒武统欠补偿盆地有机相,塔里木塔中上奥陶统、上扬子下志留统碳酸盐缓坡灰泥丘有机相,塔里木、上扬子中寒武统蒸发泻湖有机相,塔里木西部中-上奥陶统、上扬子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闭塞欠补偿陆源海湾有机相.此外,将中国海相低有机质丰度沉积概况为广阔陆表海“消耗”-“稀释”和超补偿盆地“贫化”-“稀释”两类模式.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深部流体改造型碳酸盐岩油气聚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塔里木盆地深部流体活动具有分区性特点.位于盆地西部的塔中隆起西部井下岩石及原油稀土元素分析、二氧化碳的碳同位素分析以及储层流体包裹体测温证实了深部流体的存在.盆地基底以下的深部流体通过深大断裂及火山活动进入盆地内,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对碳酸盐岩储层进行溶蚀和交代,使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孔隙度、渗透率结构发生改变而使其储集性能发生改变,从而形成深埋改造型的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塔中隆起西部地区沿大断裂及火山活动区发现的萤石矿带是深部流体作用的产物,是塔中45井油田的主要储集层类型.热液白云岩化使英买7井碳酸盐岩储层得到明显改善.深部流体的来源及其活动范围与盆地内深大断裂以及火山活动密切相关,深大断裂以及火山岩发育区可以作为寻找深部流体改造型储层的指针.深部流体改造型碳酸盐岩油气聚集的基本特点是大型断裂及火山通道附近聚集、火山活动之后晚期成藏、受岩性物性控制的隐蔽油气藏.  相似文献   

16.
马柯阳 《科学通报》1995,40(19):1785-1785
目前的观点认为腐泥型于酪根来源的凝析油均是成岩作用晚期有机质高成熟阶段(R_0>1.3%)或早期大分子烃类热裂解的产物;近来的研究表明,原油蒸发分馏机制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发生频率很高但仍未得到充分重视和深入认识的原油蚀变及凝析油成因机制;作者的研究表明塔里木盆地具备发生原油蒸发分馏的若干地质地球化学条件且有相关残油和凝析油形成.本文选择沙18井石炭系(C)海相凝析油和与之相关性最密切的沙14井奥陶系(O)海相高蜡原油进行重点讨论.沙18井和沙14井位于塔北桑塔木断块构造中部,沿构造发现诸多油气藏的事实表明其两侧断裂可充当原油蒸发分馏的通道.  相似文献   

17.
以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高效气藏为例,通过能量场的数值模拟,定量.半定量地分析油气成藏关键时刻能量场控制下所发生的烃类生成、运移和聚集及储层等要素演化以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指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是二叠系烃源岩大量成油期,断层沟通油源,油气在飞仙关组古构造圈闭内聚集成大型古油藏;晚侏罗世-白垩纪大巴山前陆盆地巨厚堆积,导致古油藏被深埋,古温度达到170~210℃,古油藏发生裂解成气,古油藏成为高效气源灶;与此同时,高温环境下发生的硫酸盐热还原作用,产生大量H2S等酸性气体,使得古油藏范围内的白云岩储集层发生深部溶蚀作用,储层物性得以改善与保持;喜马拉雅运动,在大巴山前缘产生强烈变形,古气藏发生调整、降温与降压,形成现今气藏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8.
显微组分的成烃作用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肖贤明 《科学通报》1991,36(3):208-208
烃源岩的成烃作用模式是国内外学者探讨的热门课题,亦是油气研究的最终归属。目前国内外所提出的干酪根成烃模式不下十种,然而没有一种是以显微组分成烃作用为基础。自然界不同类型干酪根由数种不同成因、不同性质的显微组分以不同比例混合而成,要深入了解干酪根的成烃规律,有必要剖析组成干酪根的各个显微组分。本文应用热模拟实验研究了我国陆相烃源岩中十种主要显微组分的油气生成规律,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其成烃作用模式。  相似文献   

19.
以生烃动力学对海相碳酸盐岩的生烃情况进行了热模拟实验, 对气液态烃类组分的生烃动力学参数进行了标定. 在此基础上, 结合专用Kinetics软件将动力学参数作为参照指标, 用动力学方法外推到地质实际中. 结果表明, 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 海相碳酸盐岩热解生成气态烃的主要温度为150℃~220℃ (Easy%Ro介于1.0%~3.0%), 液态烃的生成温度主要为100℃~170℃(Easy%Ro介于0.5%~1.5%). 通过该研究可以建立海相碳酸盐岩有机质生烃动力学演化的参照系, 进而能够对中国成熟度较高的其他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作出相对合理的评价, 从而为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的定量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 为加强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库车拗陷大中型气田形成的地质条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库车拗陷三叠至侏罗系烃源岩分布面积10000 km2以上, 厚度可达1000 m, 暗色泥岩、碳质泥岩、煤岩有机碳含量分别可达6%, 40%和93%, 有机质以腐殖型为主, 形成了一个超强充注的富气系统; 上第三系、下第三系膏盐岩、膏泥岩优质区域盖层分别与上第三系砂岩和白垩系至下第三系砂岩构成库车拗陷最重要的储盖组合, 其次是侏罗系泥岩与砂岩构成的储盖组合; 褶皱-逆冲断带圈闭定型晚, 主要形成于晚第三纪至第四纪, 其中可识别出10种构造样式, 它们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上下分层的分布特征, 与被动顶板双重构造有关的盐下断弯背斜为最有利圈闭; 该油气系统以晚期成藏为特征, 喜马拉雅早期以形成凝析油气藏和油藏为主, 主要分布在生烃中心的外环, 喜马拉雅中、晚期是气藏主要形成期, 分布在靠近生烃中心的内环; 气藏超压与巨厚膏盐岩盖层形成封闭体系、强烈构造挤压作用及抬升作用有关. 在库车拗陷褶皱-冲断带第二、三排构造带, 第三系膏盐岩、膏泥岩优质区域盖层之下的完整背斜圈闭是进一步寻找大中型气田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