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居住建筑环境以人为本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为了满足人类栖身而起源的,居住生活场所的建设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基本生存活动,人类为改善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生存环境而进行大量建筑活动的同时,也在不间断地改进居住生活空间环境。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各个专业的不断深入研究以及人们物质和精神要求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重视空间环境的塑造。而且,在当今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以人为核心的环境意识逐渐增强,回归自然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开始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对社会、文化、经济、生态等深层次环境领域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2.
建筑,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奇迹和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其中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一样,也是一种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的艺术。建筑的本质是人类建造以供居住和活动的生活场所,所以,实用性是建筑的首要功能;只是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物质技术的进步,建筑越来越具有审美价值。建筑物对人类生活的功能好坏,往往决定着人们观感的美与丑,因而建筑的审美意义,有赖于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应该受到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有关教育法规中有明确规定,还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必然结果。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是一切解决温饱和富裕了的人们共同的需要和追求。艺术教育最深刻的价值在于能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应该受到重视,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有关教育法规中有明确规定,还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必然结果。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是一切解决温饱和富裕了的人们共同的需要和追求。艺术教育最深刻的价值在于能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人类运用其智慧和技巧创造出来的不同于以往的内外部空间,其目的是为人的各种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满足人类不断增强的物质和精神追求,人们只能通过光影、空间、造型来体验建筑;诗歌是人类为抒发其情感经验与生活历练而创作出来的文学语言艺术,通过抽象的文字艺术来表现动作或情事。两者同属人类文化的精华和典范,在很多方面有着相通甚至共同的意韵。  相似文献   

6.
建筑首先是一种物质资料产品,它是为满足人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需要而建造的。“人之不能无屋,犹体之不能无衣”。人们利用建筑物质进行劳作。生活和展开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活动。人类从原始的穴居--半洞穴式已发展至当今社会的楼堂阁宇。同时随着人类思想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材料的日益更新,以及人们对自己赖以生存、寄居场所要求水准不断提高,建筑学开始在实用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一门艺术--建筑艺术。建筑具有物质产品和艺术产品两重性。在一般情况下,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艺术的再升华,受建筑功能、…  相似文献   

7.
建筑物是人类为了蔽风雨和防备野兽侵袭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物的要求也日益多样和复杂,出现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建筑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不仅为发展社会生产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为人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良好的设施和舒适的环境。建筑本身又是人类活动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以看到人民的素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正> 自人类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的那刻起,人们便开始了对美的追求,有了关于美的话题。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们给美以各种各样的界定:如,美是生活、美是典型、美是距离、美是关系等等。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提倡语言美、心灵美、行为美;面对大自然,人们又赞扬山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人们开始对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对美有了更高的追求,人类对生活品味以及美的追求也变得越来越强烈,榕树作为盆景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榕树经过专业人士的培育、修剪、整枝、吊扎和养护等工序,长期控制榕树的生长发育,将榕树变成了艺术造型独特的盆栽榕树,即榕树盆景。本文对榕树盆景的培育与养护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希望同行人士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0.
辛艳娟 《科技信息》2011,(23):355-355,274
建筑创作的根本在于理解每个主体(人)和主体群(人们)、每一设计因素对人的生活产生的效果及影响,这构成建筑的文化特质,即基于文化特性的建筑创作既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也追求人类自身与心灵、自我与他者、世俗生存与信仰的和谐,这也是生态建筑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1.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经这样说过:"正是格罗皮乌斯和布罗耶帮助了我,是他们教会我要了解生活".吴良镛、汪正章等专家学者也认为建筑艺术是一种创造性的人类活动,这种创造性的活动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他们明确提出建筑创作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有深远意义的建筑思想及成就,都是对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恰当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谈快乐体育的方法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存华 《科技信息》2007,(16):51-51
当体育作为人类的一向文化遗产被继承和发展,并以教育方式作用于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时,其目的仍然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使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美好。与生活贴近的体育追求莫过于健、美、乐,这是符合人们追求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最终需求,使参与体育活动的每个人从中获得健身、娱乐和美感。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平的同时,相应的会在文化、艺术、精神层面有新的追求。博物馆作为独一无二的的历史文化艺术传承的场所,对于社会民众了解历史文化艺术、提升精神追求有着重要作用。在博物馆中陈列展览的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积淀,具有不可复制性,其价值不可估量。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严格保护,防止出现损坏、遗失甚至偷窃。本文将要探讨的主题就是博物馆安防系统的现状以及以后的发展趋势,以及研究完善博物馆安防系统的构想。  相似文献   

14.
刘敏 《科技资讯》2010,(14):82-82
人都有向光性。从古至今,光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与满足,可以说,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光,并在光环境中发展。在高速发达的今天,光不仅能满足人类的生活需求,更多是光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表现出的是人们对现代生活品味质量的追求。本文围绕光影空间特有的艺术形式,通过四个方面分析了光在建筑室内设计中的视觉效果的表现,并体现光这一环境条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各种欺世盗名的“艺术李鬼”现象时有发生,不但混淆了人们的视听,而且践踏了人类的审美理想和艺术的尊严,严重阻碍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所以重振人类艺术追求真善美统一的伟大审美理想,不仅是新世纪文化艺术复兴的希望,更是促进健康人性与社会和谐的希望和归宿。  相似文献   

16.
姜云霞 《科技信息》2009,(22):225-225
在日常生活中,美是人们追求的精神需要和享受,由于人们方方面面的差异而有不同的审美追求,然而一旦从形式条件来评价某一事物或造型设计时,对于美与丑的感觉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识,这种共识是人类社会长期的积累,它的依据就是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招贴艺术集造型、文字、传播、心理、符号等因素为一体,并不断变化发展,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观念,用独特的视觉效果抢占人们的视觉空间,影响人们的情感和意识,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反映,它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等种类.艺术的审美性,是艺术的特殊本质.审美,就是对美的认识和欣赏.是一种最高层次的特殊审美活动.高等学校要造就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和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因为优秀的艺术作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精神文化水平的集中反映,它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教育人们对待生活采取正确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加强高校的艺术教育不仅能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力,而且能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完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建筑发展的阶梯.人类建筑活动总是和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经济、政浩、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相联系的。技术手段的变革,会超越风格流派等文化因素.对建筑造型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使得建筑审美观念和建筑创作观念及设计方法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建筑的民族性理论进行了再思考,认为民族差别尚未具备完全消失的条件,旧的观念还在渗透每个层次,人类还以民族的形式生活着,反映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筑艺术不可能没有民族性烙印,民族文化还具有某种社会意义.然而,当代建筑师应该关注的是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趋势,而不是将民族性的表现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20.
巫勇  苏继会 《工程与建设》2007,21(4):528-530
建筑作为一种再现性艺术,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对建筑在技术与艺术两个维面的双重评价标准却始终存在,建筑艺术既非单纯建筑技术的客观化或物质化,也与其它艺术形式(诸如音乐、绘画、雕塑、舞蹈等)纯粹地追求人类情感的表达有着本质的区别.建筑艺术的特殊性之一在于艺术形式的表达需要技术的支撑.文章通过对技术在建筑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分析,试图揭示技术全面渗透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本质,以此来唤醒人们重新树立全面、科学的技术观,返回现代建筑的原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