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随着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兴起,性别与写作的关系也随之受到关注.从这一关系入手,梳理诸如"边缘叙事"、"身体写作"、"女性小说"等概念,可以为边缘诗学的建构提供一个视点.  相似文献   

2.
身体美学是目前国际美学界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介绍到中国后,中国美学研究界结合外来理论资源和自身特殊的学术背景对此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感为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近四年来,中国美学界的相关研究者们围绕着有关身体美学的西方理论资源和学术观点的译介、身体美学兴起的原因、身体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中西方身体美学史的建构及身体美学研究和当代审美文化研究的互动等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努力推进着身体美学在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生存美学是福柯一贯的思想风格和生活原则,是其一生理论创造中最具诗性意义和建构意义的部分,代表着一种崭新的实践智慧和生活美学方向。对身体的美学凝思构成了福柯生存美学不可或缺的生命之维,在这里身体成为我们自身实现审美超越的基点,达到自身自由境界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同时,身体也成为了在审美生存中美和日常生活的沟通者与承载者。  相似文献   

4.
从身体美学角度思考想象问题,认为想象不仅有其存在可能,且欲望身体的想象开拓了想象理论研究的新视域;身体美学的想象艺术呈现出具体性、感官性和位移性特点;想象艺术演绎着人对其生存命运的关注,这一切均可纳入身体美学研究的领域,从而拓展了其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室内场景的自适应多视点渲染优化问题.对于输入的三维室内场景模型,首先定义了一个新颖的基于几何信息、结构信息及美学信息的视点感知度量函数;进而建立了一个多视点整体优化模型;然后利用模拟退火算法优化得到用户指定个数的多视点集合,最后渲染出图.实验结果表明,对于室内场景多视点渲染优化这一问题,提出的方法能够自适应地得到一系列全面且美观的渲染图片.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后现代美学转向之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人的异化现阶段,与文化消费主义结合着,把大量与非人化联系的非审美的东西掩埋于过多透支的欢愉之中.与之相关的身体美学同样呈分裂状态,人的身体在美学上的解放基于劳动解放,走向市场的"身体"与回归合乎人的本质的身体是当前又一尖锐的美学悖论.  相似文献   

7.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学说活的灵魂,这一思想的重要地位具体表现在:它是马克思所要表达的基本思想,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它是马克思学说的根本价值取向,是马克思划分人类社会分期的基本标准之一,是马克思评判社会制度进步与否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美学史上,各路大师对美的认识都有智者仁者之见,但由于他们各自的认识体系大多失之偏颇,故而其对美的本质的认识都有不足之处.马克思在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然的人化”理论,是打开美学迷宫的锁钥,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旗帜.正如马克思的其它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样,马克思的这一美学命题也在康德那里早有端倪,在黑格尔那里有所阐述,他们的学说虽摆不脱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性质,但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影响却是众所周知的,从而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反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西方很盛行。对此,英国新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进行了无情驳斥。伊格尔顿倡导唯物主义美学现,认为人类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建立的一种联系方式——它反映的是审美主体向审美客体的"切近"。他还高度肯定马克思追求审美内容和审美形式统一和要求将"伦理"审美化的美学思想,认为马克思主义美学是关于文化和文明的理论——它立足于现实,但总是向着崇高的理想攀越,内含崇高的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一)对工人群众进行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历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原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一项基本任务.恩格斯晚年在回忆他和马克思创立自已新世界观的过程时就说得非常明白:我们决不想把新的科学成就写成厚厚的书,只向"学术"界吐露,对我们来说重要的是使欧洲无产阶级,首先是德国无产阶级相信我们的信念是正确的.我们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就是向工人阶级"灌输"科学共产主义世界观.而直接使用"灌输"来表述这一思想,在马恩的著作中也多处可见.列宁全面、透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思想.他在《怎么办?》明确指出:"各国的历史证明:工人阶级单靠本身  相似文献   

11.
审美现代性是近现代以来西方学界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在西方学者那里,审美现代性是与社会现代性相对立的概念,审美现代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挥作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律性的审美和艺术来批判物化现实,抵抗工具理性和资本逻辑对社会的控制,但也陷入了对历史进步的怀疑和悲观主义情绪之中。马克思主义美学看到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不仅有对抗的一面,更有结合和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一面。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既充分肯定资本主义社会现代性的积极作用和进步意义,审美现代性的发展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也主张通过审美现代性克服社会现代性的阶段局限性、特定时期的片面性,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冯友兰新理学美学对美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并且不断接近审美实际的转变过程。冯友兰早期的“美之理”说并不符合审美活动的实际,他对美的这种本体言说是无力的,及至意识到这种本体言说的机械性和不恰切性转而关注人的审美活动的实际,重视审美对象的独特之处,强调“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时才真正突显出新理学美学本体论的价值所在。“美是使人有某种感觉底形象”可看作是冯友兰立足于审美活动实际,最终得出的美学本体论见解。  相似文献   

13.
关于柏拉图美学已属老生常谈,但旧学可以新说.事实上,以"放逐诗人"闻名于世的这位哲人最初的人生志愿,是成为一位荷马那样的诗人.意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柏拉图美学的价值所在.在某种意义上,他的政治哲学转型意味着一种以"正义论"为核心的伦理美学的奠基.所谓"正义之城的美学问题",也就是作为"美本身"的"终极善"的逻辑确定性何以认定的困惑.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相关讨论,对于当下普遍缺乏真正的"问题意识"的中国式美学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方东美的美学方法和他所回答的种种问题在逻辑上是一致的.他是从人文途径建构了一个"既超越又内在"形上学方法,并以此反对西方二元对峙的方法.他的美学和哲学是浑为一体的,是步了"天人合一"的理路.他把人、自然、宇宙的统一看作是生命情调以美学化方式的一种渲泄.方东美美学的方法还可以称作是"全体的直透"法.由于把宇宙、人皆看作是有生命的"情理集团",他对美的解释是庄子所谓的"大美",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同时,他主张这个天地之美寄于生命,形于创造.总之,方东美的美学思想既承续了中国传统体用不二的路数,又借鉴了西方柏格森、怀特海许多有益的因子,构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当代中国美学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5.
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首开中国现代文学审美化先河。他强调"重文学自己之价值",从而奠立了文学审美自律体系的基石。他对审美独立的伸张就是对自由的呼唤和呵护。他先是用艺术,最后是用生命践行之。其实在审美主义者看来,艺术与生命本来就应该一而二,二而一的。王国维的审美主义思想对于整个二十世纪文学理论的影响是怎么褒扬都不为过的。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初提出的“陌生化”理论本为诗学命题,后经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者什克洛夫斯基和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发展成为西方美学中的重要概念。“陌生化”的要义在于通过艺术手法使得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获得新鲜陌生的奇异感受。用“陌生化”理论看待元散曲,近千年前的诗歌无论从叙述角度,人物形象还是意象表现方面都清晰地展现出“陌生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蔡仪美学思想对于建构、发展和丰富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美学体系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蔡仪的现实主义艺术学说,从一个重要的纬度为文艺美学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蔡仪高度重视对艺术问题的研究,为文艺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作了思想认识上的铺垫.他关于美的艺术的内容的论述,关于美的艺术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统一的观点,关于艺术教育是美感教育的观点等,都为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蔡仪独特的美学研究方法对新时期中国文艺美学研究也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吴玲 《科技信息》2012,(10):191-192
Be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nglish aesthetics in the 18th century,Edmund Burk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s.And his ideas of aesthetic theory are represented by one of his treatises: A philosophical Inquiry into the Origin of OurIdeas of the Sublime and Beautiful.This paper aims at interpreting Burke's aesthetics idea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ree important terms:qualities of the objects;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nature of the subjects and the standard of the taste.  相似文献   

19.
曹文轩的长篇小说《天瓢》全面实践了他的美学主张,他用一种似乎不太能说清的叙述方式,深入表现了人类个体生命轮回的壮美,描绘了生命存在的神秘和狂欢。小说中那种显得似乎有些过分的唯美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代文学的粗鄙化现象提出了新的挑战。用文化学和生命学的阐释视野进行解读,《天瓢》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长小说,也不是所谓新浪漫主义小说和唯美小说,它更多的是一种神秘小说,是一种演绎生命的神秘与狂欢的文化小说。它在一个浩大的历史背景中,抒写了个体生命充满尊严的挣扎和欢乐,生命和身体的光辉在小说中显得灿烂而崇高。  相似文献   

20.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翻译家。其早期的翻译呈现出强烈的政治审美气息,而其后期的翻译则倾向于文学审美。笔者通过对苏曼殊文学翻译从政治审美到文学审美审美变化的分析,体现了苏曼殊的翻译观念的变化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