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的体温调节能力及其静止代谢率,应用开路式呼吸作用测量仪,测定泽陆蛙在一定温度范围内(10~35℃)的耗氧量,由此计算出静止代谢率,结果显示:雌雄泽陆蛙在不同环境温度条件(10、15、20、25、30、35℃)下的体温和静止代谢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泽陆蛙体温与环境温度(10~35℃)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T_b=0.881 7T_a-1.355 2(r~2=0.996 1,F_(1,6)=1 009.98,P0.01)。泽陆蛙静止代谢率随环境温度(10~35℃)的升高而升高,其关系符合一元二次曲线的数学模型,回归方程为η_(RMR)=3.176-0.314T_a+0.01T2a(r~2=0.976,F_(1,6)=18.251,P=0.021)。在20、30、35℃时,泽陆蛙静止代谢率与其体质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49、-0.523、-0.512。结果表明:泽陆蛙的体温和静止代谢率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符合外温动物的体温和代谢特点,泽陆蛙具有一定的生理调节体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环境温度对动物冬眠的影响,在实验室不同环境温度下((5±2)℃,(15±2)℃,(25±2)℃)用植入式半导体元件记录了达乌尔黄鼠冬季的体温,监测了冬眠模式及能量消耗。结果显示环境温度不同时,达乌尔黄鼠冬眠的模式和能量消耗均有显著差异。在5℃下,动物均表现为深冬眠型;15℃下,动物表现为深冬眠型和少冬眠型;25℃环境下动物表现为较多少冬眠型和少量不冬眠型。在5、15和25℃冬眠期间总能量消耗分别为(3 722±217.82)kJ,(18 907±2 895.07)kJ,(30 542±2 146.40)kJ,差异显著(F(2,22)=45.198,P=00.01)。提示在冬眠动物的冬眠季节,从能量学角度来看,高的环境温度并不利于动物的越冬。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2,4,6,8,10,12-六硝基-2,4,6,8,10,12-六氮杂三环[7.3.0.0~(3.7)]十二烷二酮-5,11(HHTDD)的放热分解动力学行为和对热抵抗能力。方法用高灵敏布鲁顿玻璃薄膜压力计研究空、高温低装填密度条件下HHTDD的熟分解过程。由热分解气体的标准体积(V_H)对时间(t)的关系曲线,得到HHTDD在不同温度下热分解反应的初速(W_0)、极大速度(W_(max))、诱导期(t_(in))、半分解期(t_(1/2))、极大速度到达时间(t_(max))、极大速度常数(k_(max))和平均叠合系数(k_(dh))。用非线性等转化率微、积分法所得的表观活化能E_α校验由lgx(x=W_0,W_(max),t_(in),t_(1/2),t_(max),k_0,k_(max),k_(dh))-1/T关系得到的表观活化能E_a。借助不同加热速率(β)下非等温DSC曲线离开基线的初始温度(T_0),onset温度(T_e),峰顶温度(T_p),Kissinger法和Ozawa法求得的热分解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_K和E_O)和指前因子(A_K),微量热法确定的比热容(C_p),以及密度(ρ),热导率(λ)和分解热(Q_d,取爆热之半)数据,Zhang-Hu--ie-Li公式,Hu-Yang-Liang-Xie公式,Hu-Zhao-Gao公式,Zhao-Hu-Gao公式,Smith方程,Friedman公式和Bruckman-Guillet公式,计算HHTDD在β→0时的T_0,T_e和T_p值(T_(00),T_(e0)和T_(p0))、热爆炸临界温度(T_(be)和T_(bp))、绝热至爆时间(t_(TIad))、撞击感度50%落高(H_(50))和热点起爆临界温度(T_(cr))。结果 E_α与各特征值所得的对应E_a间的相对误差在±5%以内。得到了评价HHTDD热安全性的结果:T_(SADT)=T_(e0)=456.91K,T_(SADT)=T_(p0)=460.30K,T_(be0)=467.58K,T_(bp0)=470.03K,t_(TIad)=10.7s,H_(50)=20.40cm,T_(cr)=441.30K。结论 HHTDD有好的对热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4.
2008年8~9月在广东罗坑自然保护区,对大竹园管护站和鳄蜥研究中心的部分人工饲养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进行选择体温和静止代谢率的测定,实验鳄蜥共分为一龄幼蜥组、二龄幼蜥组、三龄亚成体蜥组、成年雄蜥组、非怀孕成年雌蜥组和怀孕雌蜥组6组.结果表明:怀孕雌蜥、一龄幼蜥和二龄幼蜥的选择体温和静止代谢率均显著高于三龄亚成体蜥、成年雄蜥和非怀孕成年雌蜥,而三龄亚成体蜥、成年雄蜥和非怀孕成年雌蜥间的选择体温和静止代谢差异不显著.从选择体温和静止代谢率的年龄差异推测幼蜥发育成熟的时间跨度约为3年.建议在饲养怀卵雌体及幼体鳄蜥时,应注意保持适宜的热环境.  相似文献   

5.
东北刺猬(Erinaceus amurensis)是广泛分布于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冬眠物种,其在实验室越冬的模式各异,为了更好的了解其在不同越冬模式下的生理表现,设计了试验。根据在冬季是否进行冬眠,将东北刺猬分成冬眠组(n=6)和非冬眠组(n=6),监测并记录其体表温度、摄食量和体重变化、冬眠组的冬眠天数。结果表明:1)冬眠组刺猬在冬眠季节体表温度显著低于非冬眠组,接近环境温度(12.6±1.7℃~19.8±2.0℃,p0.05);冬眠组均摄食量(0.24±0.2(g/d)~17.77±9.3(g/d,p0.05)及体重(623.0±101.5g~636.0±106.1g,p0.05)均显著低于非冬眠组。在非冬眠季节,冬眠组的体表温度与非冬眠组的体表温度无差异。2)冬眠组体表温度(r=0.914,p0.01)、摄食量(r=0.738,p0.01)和体重增长率(r=0.470,p0.01)都与冬眠天数百分比(冬眠天数/实验天数)成反比。3)冬眠组在冬眠时体表温度显著低于其觉醒期,也显著低于非冬眠组动物的体表温度,冬眠组觉醒期摄食量和体温与非冬眠组差异不显著。结果提示,在冬季,如果外界环境寒冷且不易觅食,刺猬可能会选择冬眠的模式越冬,但在能获得足够食物的冬季,刺猬可能会选择不冬眠或少冬眠的模式越冬。  相似文献   

6.
利用组织学方法对丽纹龙蜥的消化管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消化管壁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组成。食管粘膜为复层扁平柱状上皮、胃、小肠和直肠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管壁皱襞的形态、腺体分布情况、肌层的相对厚度等在消化道各部存在差异。小肠具有明显的空肠分化。研究表明丽纹龙蜥消化管的结构特征与其食性相适应,与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相比,具有一定的不完善性和低等性。  相似文献   

7.
在具连续温度梯度(范围 18~60℃)的实验缸内测定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的选择体温,实验动物来自浙江北麂岛、丽水和安徽滁洲.我们希望通过测定北草蜥选择体温的性别、地理和昼夜差异等来验证北草蜥选择体温在进化上是否具保守性.本实验结果显示来自浙江和安徽三个种群的北草蜥选择体温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地理和昼夜差异,因此,我们倾向于北草蜥选择体温具进化保守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温度对多疣壁虎摄食量和同化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环境温度对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平均日摄食量有显著的影响。当温度低于13℃时,动物不再进食,无粪尿排出。在实验温度范围内,平均日摄食量和温度成正相关,繁殖期和秋冬季动物平均日摄食量(Y(J/g.day))和温度(T(℃))之间关系的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1179.79+59.38T和Y=-396.94+31.10T。除30℃温度外,同一温度平均日摄食量的季节性差异不显著。繁殖期和秋冬季,多疣壁虎均在23℃温度的同化效率最高,与30℃温度之间有显著的差异,23℃温度与其他温度,以及其他温度之间同化效率的差异不显著。秋冬季多疣壁虎各温度中的同化效率显著地高于繁殖期相应温度中的同化效率。不同季节粪尿能值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摄食水平对锦鲫幼鱼特殊动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殊动力作用(SDA)是指动物摄食后代谢增加的现象,相关参数和功率曲线在动物生理生态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25 ℃水温条件下,测定0%、0.50%、1.00%、2.00%和4.00%体重等不同摄食水平的锦鲫幼鱼在摄食前和摄食后的耗氧率.结果发现锦鲫幼鱼摄食后耗氧率显著增加(p<0.05),约在摄食后2 h达到峰值.0.50%、1.00%、2.00%和4.00%体重等4个摄食组的摄食代谢峰值(耗氧率)分别为(96.15±7.74)、(100.72±7.29)、(117.72±7.23)和(173.22±14.20)mg·kg-1·h-1,其中4.00%摄食水平组显著高于其他摄食水平组(p<0.05);SDA时间分别为(6.29±0.68)、(7.14±0.85)、(7.33±1.23)和(9.20±1.36)h,各摄食水平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SDA总耗能分别为(1.42±0.18)、(1.58±0.20)、(2.63±0.60)和(5.33±0.76) kJ·kg-1,其中4.00%摄食水平组的SDA总耗能显著高于其他摄食水平组(p<0.05);SDA系数分别为(4.60±0.52)%、(2.54±0.34)%、(2.07±0.45)%和(2.17±0.30)%,0.50%摄食水平组的SDA系数显著高于其他摄食水平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锦鲫幼鱼摄食后的功率曲线呈典型的"三角型",这与其经常摄食的生活习性和较低的营养等级地位相适应.  相似文献   

10.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 argus)的染色体数2n=38=34I+2m+ZW,即有19对染色体,全为T型。其中常染色体18对,性染色体一对。在18对常染色体中有17对为端部着丝点大染色体,1对为点状小染色体,一对性染色体为ZW型。经BSG法显带处理后,全部染色体都具着丝点C带,另有4对具端粒C带。将丽斑麻蜥与其近缘种山地麻蜥的染色体核型相比较,前者有性染色体,后者则无性染色体,差别显著,这表明该种在核型上更进化一些。同时讨论了麻蜥属与草蜥属的某些种在进化中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周期性变温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生长和热耐受的影响。【方法】将实验鱼随机分为恒温组(驯养水体温度恒定为22 ℃)和周期组(驯养水体温度在24 h内依次进行18,22,26,18 ℃的周期性变化)进行40 d的温度驯化,然后对它们的生长性能、热耐受参数、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和自发运动水平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温度驯化结束后,周期组实验鱼的体质量、日摄食量、摄食率、临界高温和致死高温与恒温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升(p<0.05);两组实验鱼的体长、临界低温、致死低温、SMR、运动时间比和平均速度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结论】经历周期性变温驯化后中华倒刺鲃幼鱼生长更快可能与摄食量更高有关,而热耐受能力的提升可能与实验鱼频繁经历温度变动因而体内热应激蛋白表达等维持在较高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证明了:以整数环Z上特殊线性群SL_d(Z)的矩阵为顶点的无限Parsons图T_b(d,Z),当b≥4时,是连通图。当d=2时,T_0(2,Z)是连通图。并提出问题:当b∈Z,b≠0时T_b(2,Z)是否连通图?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探讨沙漠干热环境下不同温度对创伤失血性休克猪生存时间的影响,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雄性的长白仔猪30 头( 25-35 kg) ,随机分为常温实验组( 环境温度25℃ ± 1℃,湿度35% ± 5%,n =10) ,干热环境Ⅰ组( 环境温度40. 5℃ ± 0. 5℃,湿度10% ± 2%,n = 10 头) ,干热环境Ⅱ组( 环境温度41. 5℃ ±0. 5℃,湿度10% ± 2%,n = 10 头) 。将实验动物置于人工实验舱内,按实验设计设置相应的环境参数,分别在各自环境暴露3 h,建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观察生命体征及死亡时间。结果1. 常温组创伤失血性休克后体温较长时间稳定在一定水平,稳定期后呈进行性下降; 而干热Ⅰ组休克后缓慢上升,两相邻时间点温度无显著差异; 干热Ⅱ组模型成功后体温很快升至42℃,一直呈快速上升趋势,直至动物死亡,相邻两时间点体温差异显著。2. 常温组模型成功后三组的平均存活时间分别是( 567 ± 16. 9) min、( 178 ± 3. 6) min、( 61 ± 2. 8) min,三组平均生存时间差异显著。结论1. 沙漠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存活时间明显短于常温环境,提示沙漠干热环境可加速创伤失血性休克动物死亡; 2. 而沙漠干热环境Ⅱ组存活时间更短,提示在沙漠干热环境下,环境每升高1℃,可明显缩短创伤失血性休克猪的生存时间。3. 体温升高的速度与死亡速度呈正相关,温度升高越快死亡时间快,生存时间越短,提示沙漠干热环境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过程中有效地控制体温可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NCBI数据库中四纹豆象(Callosobruchus maculatus)全部热激蛋白进行分析,从中鉴定出一种中央区具有典型α-晶体蛋白质结构域的小分子量热激蛋白基因,shsp27(Gen Bank编号FK669241.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 PCR)检测了四纹豆象4龄幼虫经不同温度(4、15、30、37℃以及4℃低温处理24 h后回复30℃)胁迫处理24 h后,shsp27 m RNA的相对表达量。分析结果表明,在4龄四纹豆象幼虫中,低温(4、15℃)与高温(37℃)胁迫处理后shsp27的相对表达量相对于对照组(30℃恒温培养组)均有上调响应,但对高温胁迫的响应程度略强,低温回复处理组的相对表达量也略高于对照组,但上升不显著,初步认为shsp27基因表达与四纹豆象耐寒热的适应性无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爬行动物的行为表现对体温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相对较高且稳定的体温有利于爬行动物的运动表现.为了解温度对鳄蜥运动表现的影响,2009年7-8月在广东省罗坑自然保护区,我们对鳄蜥研究中心的部分人工饲养鳄蜥进行运动能力的测定.实验动物分为成年雄性组、成年雌性组、亚成体组和幼体鳄蜥组,并设置20、22、24、26、28、30、32、34℃共8个温度组.结果显示:温度对鳄蜥的运动能力影响显著(all P<0.001),年龄对鳄蜥的平均跑速和跑道停顿次数有显著的影响,表现为:①22℃时,鳄蜥的平均跑速显著最慢,持续运动距离最小,在跑道停顿的次数最多(all P<0.05);②成体鳄蜥与亚成体鳄蜥间的平均跑速、持续运动距离和跑道停顿次数差异均不显著(all P>0.05),但与成体鳄蜥相比,幼蜥的平均跑速较慢,持续运动距离较小,在跑道的停顿次数较多(all P<0.05);③成体鳄蜥在20~28℃的平均跑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超过28 ℃后,平均跑速随温度升高而减慢;亚成体在20~30℃的平均跑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超过30℃后,平均跑速随温度升高而减慢;幼蜥20~34℃的平均跑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在34℃时达到峰值.鳄蜥的运动能力存在温度组和年龄组的差异,可能与其体温调节和选择体温的年龄漂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的高温变形与微结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普通混凝土及纤维混凝土在高温作用下的热变形、力学性能及微结构演化.试验结果表明:普通混凝土和纤维混凝土在200 ℃高温作用下抗压强度下降了18%和8%;800 ℃时下降了70%和33%.混凝土与骨料随环境温度增加线性膨胀,当温度达到900 ℃时,其线膨胀率分别达到1%和3.4%.水泥净浆在160℃前先膨胀,后线性收缩;环境温度为800℃时,其线性收缩率为1.5%,质量损失率为19.1%.骨料与净浆在高温作用下的变形差异导致了混凝土浆集界面区裂纹的产生与扩展.聚丙烯纤维掺加并不能显著改变混凝土及浆体的热变形性能,但环境温度由400℃升至800℃,熔融纤维空洞直径仍能保持原有直径的74%,有助于水蒸气的排出.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大麝鼩(Crocidura lasiura)的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对其体温调节和能量代谢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环境温度为17.5~27.5℃的范围内,大麝鼩的体温基本维持恒定,平均体温为(36.40±0.05)℃;热中性区为20~30℃;基础代谢率为(4.37±0.14)ml O2/(g.h);最小热传导为(0.32±0.01)ml O2/(g.h.℃)。大麝鼩的摄入能为(4.40±0.43)kJ/(g.d),消化能为(4.03±0.40)kJ/(g.d),可代谢能为(3.95±0.39)kJ/(g.d)。消化率为(91.41±0.88)%,可代谢能效率为(89.58±0.87)%。总之,大麝鼩体温和热传导相对较低,BMR较高,TNZ相对较宽,消化率较高。这些特征可能与生活习性和栖息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野外鳄蜥Shinisaurus crocodilurus与人工繁育鳄蜥在选择体温(Tsel)与运动能力之间的差异性,在实验条件下测定了人工繁育鳄蜥与野外鳄蜥的选择体温与运动能力,结果发现:野外鳄蜥与人工繁育鳄蜥的选择体温无明显差异,且每个样本的选择体温与其性别、体质量、体长没有显著相关性。人工繁育会导致鳄蜥的运动能力下降,野外鳄蜥的瞬时跑速(1.098±0.167 m/s)与人工繁育鳄蜥(0.842±0.186 m/s)(P<0.001)相比存在极其显著差异;性别差异对鳄蜥的跑动速度不会产生影响。经过设计的人工饲养环境与野外鳄蜥的生存环境基本保持一致,可能是人工繁育与野外鳄蜥选择体温无显著变化的原因。而饲养空间相对较小、天敌威胁小以及人为投食的喂养方式可能是导致人工饲养鳄蜥运动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使人工繁育鳄蜥在放归后能够适应野外环境,需要在人工饲养过程中增加对其运动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19.
运用VOF模型和用户自定义函数,对水在0.2 mm×20.0 mm微通道内的流动沸腾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V形凹槽的槽深与开口宽度之比h/R、凹槽数量n对水在微通道中临界热流密度的作用.结果表明:入口水温T_(in)=369.00 K,流速v=0.2 m·s~(-1)的工况下,凹槽数量一定(n=30),h/R(R=0.02 mm)不同,微通道对应的临界热流密度有所差异;h/R分别为1,2,3,4时,相应的临界热流密度为400,375,500,450 kW·m~(-2),h/R=3时,对应的临界热流密度最高(500 kW·m~(-2));h/R为定值(h/R=3)时,增加凹槽数量可以提高临界热流密度,n分别为30,90和150时,对应的临界热流密度为500,525,575 kW·m~(-2);在一定条件下,采用适当的凹槽结构(h/R=3)、增加凹槽数量可以提高微通道流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有利于维持流动沸腾换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0.
芽孢杆菌对西伯利亚鲟幼鱼摄食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比例(0,0.1 %,0.2 %,0.4 %,0.8 %,1.6 %)的芽孢杆菌粉剂,通过养殖生长实验和生化分析研究了芽孢杆菌不同添加量对西伯利亚鲟幼鱼摄食生长及对营养物质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芽孢杆菌对幼鱼的日摄食率没有显著影响,但添加0.2 %的饲料组的相对增重率(F5,12=8.003 4,P=0.003 7)和特定增长率(F5,12=6.441 8,P=0.007 9)均达到最大值,且与其他组相比均达到显著差异;该组的饵料系数也最低,与其他组相比差异显著(F5,12=5.69,P=0.006 4);同时该组幼鱼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率达到最大值.说明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对西伯利亚鲟有一定的促生长作用,并可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及营养物质的消化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