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由多个国家委托的一份报告称,如果无法有效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到2030年将有超过1亿人失去生命,且全球经济增长将削减3.2%.人道组织DARA在这份报告中称,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引发冰盖融化、极端天气、干旱和海平面上升,这种全球性影响将会危及人类生命和生活.据估计,每年有500万人死于由气候变化及碳过度排放引起的空气污染、饥荒和疾病.如果当前的化石燃料消费模式不发生改变,到2030年死亡人数将会上升到600万人.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变化通过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显著影响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的提供,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综述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以"压力—状态—响应"框架为主线,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对过去30年全球变化背景下主要生态系统的变化及驱动机制分析,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机理;(2)发展和完善多因子、多元素耦合的生态系统机理模型和全球尺度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揭示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生产力与碳固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主要调节服务的影响机制和效应;(3)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环境要素特征与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形成面向全球变化的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并根据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提供能力,提出适应性管理对策。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减缓和适应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提高国际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4,(1):63-63
全球碳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科学家们在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时发现,有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去向不明,这就是全球变化与碳循环领域的“二氧化碳失汇”问题,也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碳黑洞”。  相似文献   

4.
癌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其死亡人数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2%。目前的常用抗癌药在抑制癌症的同时,也因影响了正常细胞的增殖与代谢而具明显的毒副作用,使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研制疗效好毒副作用低的抗癌药是当务之急。我们近十年来主要从事CN的结构、功能、活性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德国研究人员近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气候政策有可能加剧全球贫困,但通过补偿政策可以缓解这一影响.相关论文刊登于《自然—通讯》. 之前的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对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影响最严重.然而,旨在缓解气候变化的政策带来的影响,如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也可能增加贫困者的经济负担、加剧全球贫困问题,尽管这种影响的程度尚存争议.因此研究人员建议,气候政策应与补偿政策相结合,以公平分摊成本.  相似文献   

6.
德国研究人员近日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显示,气候政策有可能加剧全球贫困,但通过补偿政策可以缓解这一影响.相关论文刊登于《自然—通讯》. 之前的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后果,对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们影响最严重.然而,旨在缓解气候变化的政策带来的影响,如能源和食品价格上涨,也可能增加贫困者的经济负担、加剧全球贫困问题,尽管这种影响的程度尚存争议.因此研究人员建议,气候政策应与补偿政策相结合,以公平分摊成本.  相似文献   

7.
在过去三十年问,我国癌症患者的死亡率上升80%,每年因癌症不治去世的人口数量高达180万。国际抗癌联盟发布的数据则表明,如今后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30年,全球每年将出现2600万新增癌症病例,癌症死亡人数每年也将达到1700万,中低收入国家更将成为癌症肆虐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8.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10,(10):60-60
发表于《生态保护文学》杂志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过去20年间,海上捕鱼行为已导致全球数百只海龟意外死亡,但这一严重生态灾难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  相似文献   

9.
当今全球每年有640多万恶性肿瘤(癌症)患者,死亡人数有430多万.我国癌症年发病人数120多万,占世界癌症患者的23%,死亡人数高达90万以上,约占世界的20%左右,并呈上升趋势.癌症已成了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对此,世界上许多国家,如美国、日本以及西欧一些国家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开发抗癌药物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现就国内抗肿瘤药物的产销现状和国内研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一简要介绍,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用多电脑易患焦虑及抑郁症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潘集阳教授介绍,“就我们专业角度来说,没有‘心理死亡(早衰)’这种说法。但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2 亿多网民中,约有1140万人患有某种形式的网络心理障碍,约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占发病人数的 98.5%,女性占1.5%。”这里提到的“心理死亡(早衰)”与  相似文献   

11.
本文简要介绍了"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研究"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1)新建了40余条高分辨率气候序列,显著提高了过去2000年中国气候变化序列的覆盖度和时间分辨率;(2)揭示了暖期气候的空间协同特征及历史典型暖期与20世纪暖期气候格局的差异;(3)诊断了自然驱动的历史暖期与温室气体驱动的20世纪暖期形成机制的差异;(4)量化分析了过去200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与响应过程,辨识了冷、暖期对中国社会经济影响的主要差异。上述研究成果增进了对年代至百年尺度气候变化特征与机制的认识,对我国适应未来气候变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陈萌 《科学大观园》2013,(16):44-45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各地相继迎来高温天气,中央气象台一度发出高温蓝色预警。联合国气候研究人员称,自19世纪70年代全球气候变暖以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创下历史高温纪录。同时,洪涝、干旱、暴雨、暴雪和高温等极端天气也接踵而至。气候变化早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全球变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它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同时也威胁着地球的未来。因此,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其中一些可谓怪招迭起。为地球抹"防晒霜"降温地动山摇,汹涌的熔岩,遮天蔽日的烟尘,刺鼻的硫磺味……这如同末日来临一般的场景是人们想象中火山爆发时的样子。没人愿意遭遇一场火山爆发。但是,火山爆发让烟尘遍布天空也有一个好处,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影响机理与水资源安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干旱区是对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地区之一,"气候变化对西北干旱区水循环影响机理与水资源安全研究"项目,以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西北干旱区气候-水文过程、水循环机理、水资源形成与转化以及未来变化趋势为主线,重建了过去300年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序列,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关键过程和水系统的影响,构建了适合山盆地貌格局的水文、水资源模型,分析了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在过去300年间,西北干旱区以冷干、暖湿气候类型交替出现,存在40年的变化周期;在近50年,温度、降水出现了"突变型"升高,自1997年以来,升温滞缓,处于高位震荡;蒸发潜力由显著下降逆转为显著上升趋势,水循环过程加剧;极端气候水文事件频度增强、频率加大,水文波动性增强、水资源不确定性增大;天山山区冰川加速退缩,冰雪水储量呈减少态势,部分河流出现冰川消融拐点;水系统安全性降低,供需水矛盾会进一步加剧;伴随气温的高位震荡和地下水的超采,西北干旱区的生态隐忧和潜在风险加大。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关乎人类共同体的命运,是全人类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都在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就与资本主义制度休戚相关.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资本主义国家的应对策略变幻莫测、反复无常,始终不能一贯性地履行全球责任.市场经济体制以及自由民主体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两大核心要素,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可以分...  相似文献   

15.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7年度报告称,1996年全球58亿人口中因癌症死亡的就有630万人,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2%,是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因.目前全球存活的癌症患者约7600余万人.每年新增癌症患者约1030余万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1):78-78,80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所占比重很大。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统计,气象灾害占自然灾害总数的70%,从全球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害看,气象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很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严重。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强震及地震带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大观园》2003,(4):30-31
中国的强震带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全球变暖,冬季越来越暖和,科学家预计鸟类在冬天的死亡率会降低,这对种群维持也许是有利的。全球气候变化对野生动物生存的影响,一直是生物多样性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以鸟类为例,对于生活在温带季节性气候环境下的鸟类,冬天的死亡率往往是一年中最高的,寒冷、  相似文献   

19.
全球一半以上的土壤有机碳贮存在深度超过30cm的底层土壤中,底层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是当前全球变化生态学的研究焦点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冯晓娟团队利用青藏高原海北站的长期增温控水实验平台,结合添加13C标记凋落物的土壤培养实验,揭示了增温和干旱对高寒草地底层土壤微生物过程的影响.相关成果发表于《全球变化生物学》.研究人员通过微生物活体和残体标志物13C与胞外酶活性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5年的增温和干旱处理显著抑制了底层土壤中有机氮水解酶的活性,降低了无机氮素的可利用性,从而增强了微生物氮限制.  相似文献   

20.
简要介绍了气候变化的基本概念、气候变化的成因以及国际社会为保护全球气候所做努力的进程.各国在保护气候的责任和义务分担以及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等方面进行着艰难的谈判,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征程依然漫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