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通报》2021,66(11):1269-1271
正2021年,中国共产党喜迎建党100周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简称国家天文台)也迎来组建20周年.征程波澜壮阔,初心历久弥坚. 20年来,国家天文台在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基础上,积极投身国家重大战略发展,坚持"民主办台、开放兴台、人才强台"发展战略和"出创新成果、出创新人才、出创新思想"总体目标,肩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使命,全面、协调、快速、持续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正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天文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2.
<正>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这里的"天眼",指的就是位于贵州省的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建设并运行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的落成为贵州以"天眼"为龙头的天文科普旅游带来"井喷"式发  相似文献   

3.
对我国天文望远镜发展战略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高级工程师马品仲1引言我国在2000多年前已发明圭表来观测太阳,以后又发明地平和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象限仪、简仪、浑仪和天球仪等。这说明我国地大人口多急需天文研究来指导我们生产和生活,但...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南仁东生于1945年,曾任FAST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1994年,他提出FAST工程概念,主导利用贵州省喀斯特洼地作为望远镜台址,从论证立项到建成历时22年,主持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为FAST重大科学工程的顺利落成发挥了关键作用。2017年9月,南仁东因病逝世;2019年9月17日,南仁东获得"人民科学家"国家荣誉称号。22年,一件事。南仁东,这位把最美好的年华都奉献给中国天文事业的科学家,为FAST燃尽了生命最后的火花。如今,一波又一波的科研人员坚守在大山深处,他们继承了南仁东的遗志,继续看护着FAST。  相似文献   

5.
正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2019年5月16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国际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在线发布我国月球探测领域的一项重大发现: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嫦娥四号就位光谱探测数据,证明了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SPA)存在以橄榄石和低钙辉石为主的深部物质,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天顶望远镜观测图像及数据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山东科技大学合作,于2011年底成功研制出了中国第一台数字化天顶望远镜样机(DZT-1).与经典天体测量望远镜相比,DZT-1具有体积小、自动化程度高和测量精度高的优点.可用于经典的天体测量观测和大地测量领域的垂线变化及垂线偏差观测,在天文学及地球科学相关领域具有重要意义.DZT-1的测量原理和方法与经典的照相天顶筒有某些类似,但又有较大区别.本文主要介绍DZT-1观测恒星位置图像及数据的处理原理、方法和过程,介绍利用观测资料实时归算出天文经纬度的应用软件,以及该应用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最后介绍了该仪器的试观测情况及试观测结果.试观测结果表明,该仪器的单次观测精度可达0.2″~0.3″,单组观测精度为0.07″~0.08″.所编写的数据处理软件满足DZT-1观测图像及数据处理的要求,为仪器的自动化及高精度测量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7.
数字     
正3.5亿颗北京-亚利桑那巡天项目(BASS)是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项目,计划利用美国的2.3米口径Bok望远镜完成北银冠天区5500平方度的g波段和r波段的图像观测。BASS已先后于2015年12月、2017年1月释放早期版本数据和第一版本数据。项目成员在获取新的观测数据,并对数据处理软件  相似文献   

8.
《科学通报》2021,66(11):1363-1384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自2001年成立以来,汇集了与太阳物理有关的创新研究队伍和观测基地,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太阳物理研究群体,拥有理论研究、观测分析和设备研制等综合优势. 20年来,国家天文台成功运行着多通道太阳磁场望远镜和太阳射电宽带动态频谱仪等世界一流的观测设备,研制了全日面太阳光学和磁场监测系统及明安图射电频谱日像仪(Mingantu Spectral Radioheliograph, MUSER)等新一代观测设备,正在研制中红外太阳磁场精确测量观测系统(accurate solar infrared magnetic measuring system, AIMS)、我国首个空间太阳望远镜ASO-S(Advanced Space-based Solar Observatory)的有效载荷全日面磁场望远镜(full-disk magnetograph, FMG)、米波-十米波射电频谱日像仪和行星际闪烁射电望远镜等新设备.本文着重回顾近20年国家天文台研究人员取得的一系列开拓性研究成果或亮点研究进展,进一步展望未来我国太阳物理界将主要在太阳磁场、太阳射电和深空太阳探测方面进行的重点突破,推动在太阳和日地物理中解决科学难题,包括太阳磁场与太阳周的起源、日冕加热、太阳爆发起源及其对日地空间环境的作用和影响等.  相似文献   

9.
中国天文研究水平总体而言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国家的天文研究设备太差.天文设备成为中国天文研究长期竞争力和原创能力的主要瓶颈.长期以来中国的射电天文研究1一方面依靠杰出天文学家利用国际大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取得一些(但不是很多)有影响的成果;另一方面是靠自己发展设备,建设一些中小观测平台.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沿袭始建于1961年的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的科研工作,于2005年被批准为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实验室立足于国际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重大减灾需求,坚持过程机理认识、技术方法创新和重大减灾实践相结合,发挥学科积累和平台体系的综合优势;系统深入地开展泥石流、滑坡、崩塌滚石、山洪和堰塞湖等山地灾害形成运动机理与减灾技术研究,在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演化过程、风险分析  相似文献   

11.
射电天文手段,是现代天文学研究的三大手段之一,另两种手段是空间天文手段和地面上的天文手段.这三种手段相互配合又竞相发展,促成了当前天文学突飞猛进的局面.1984年10月,我国天文学工作者在密云成功地研制出我国第一架用以观测银河系以及遥远星系的“密云米波段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使我国在天文观测手段和技术方面又取得一大成果.《米波段射电望远镜》一文结合这一成果从射电天文技术和方法的角度介绍了米波段射电望远镜的作用、结构、设计思想和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12.
宇宙动态     
中国架起世界光谱望远镜之王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近日通过了国家验收。耗资2.35亿元人民币、貌似导弹发射架的这座超级望远镜超过15层楼高,由口径3.6m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口径4.9m的球面主镜和焦面组成光学系统。成像的  相似文献   

13.
正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程诚等科研人员利用俗称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的19波束接收机,对一批低红移恒星形成星系样本中的4个星系进行先导观测,成功探测到3个星系的中性氢发射线。这项重要天文学研究成果是  相似文献   

14.
动态点击     
<正>"中国天眼"发现6颗新脉冲星"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调试进展超过预期,并首次发现新脉冲星——探测到数十个优质脉冲星候选体,其中6颗已经通过国际认证。这是我国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新的脉冲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牵头国内多家单位,在FAST科学和工程团队密切协作下,经过一年的紧张调试,现已实现指向、跟踪、漂移扫描等多种观测模式的  相似文献   

15.
正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07年10月获得批准建设,其前身为198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实验室围绕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创新性研究,重点研究植被格局与演变、生物多样性与生态保育、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以及草业生态与可持续性.其发展目标旨在植被与环境变化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植被及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及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撑;培养和造就该领域  相似文献   

16.
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将国际永久编号为第69869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海宁星".2010年12月21日,国家天文台与浙江海宁市政府在海宁东山公园举行了"海宁星"命名仪式,同时为"海宁星"纪念雕塑揭幕.  相似文献   

17.
<正>植被与环境变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1989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筹建,2009年通过验收,依托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现任实验室主任为黄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为方精云院士。实验室紧密围绕国际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在植被格局与演变、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草业生态等领域开展前瞻性  相似文献   

18.
《科学之友》2004,(3):39-39
我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人选均已确定,总指挥由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担任。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由我国著名航天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担任。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担任。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基地的“大天区面积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近日通过了国家验收。耗资2.35亿元人民币、貌似导弹发射架的这座超级望远镜超过15层楼高,由口径3.6m的反射施密特改正镜、口径4.9m的球面主镜和焦面组成光学系统。成像的焦面上装着4000根可自动定位的光纤,连接16台光谱仪实时记录数据。这座望远镜每次夜间观测1.5h,最多可获得4000条天体光谱。未来3~5年,科学家将用它获得2.4万平方度范围内250万颗恒星、250万个星系、150万个亮红星系以及100万个类星体的光谱数据。  相似文献   

20.
《科学通报》2021,66(11):1272-1280
正国家大科学装置500 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 FAST)在2016年9月19日获得"初光"(first-light). FAST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概念提出, 2011年3月开工, 2019年征集风险共担的开放项目,到2020年成功通过国家验收、开展重大优先及开放项目的观测,正式进入常规运行.这20多年的长征, FAST团队一再面对高速发展的射电天文技术和科学前沿带来的挑战.本文简单总结围绕FAST初光和早期科学开展的一系列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