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徐娜 《世界科学》2006,(9):27-28
联合国近日发表消息称,全球目前有约一半人口无法获得清洁能源,仍然在使用固体燃料做饭、取暖,由此导致的室内空气污染每年夺走150万人的生命,还造成巨大的疾病负担。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报告强调:对减少家庭固体燃料污染的项目进行投资,不仅可以取得丰厚的经济和健康回  相似文献   

2.
中国黑碳气溶胶排放量及其空间分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楠  覃栎  谢绍东 《科学通报》2013,(19):1855-1864
基于国家统计数据、国内最新实测排放因子数据和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机动车排放因子模型计算了中国大陆(不包含港澳台地区)2008年黑碳气溶胶排放清单,并建立0.5°×0.5°的黑碳排放空间分布图.2008年中国大陆黑碳排放总量为160.494×104t.其中工业源和居民生活消费源是最主要的贡献者,分别为69.503×104和63.602×104t,占总量的82.9%;交通运输黑碳排放量为19.463×104t,贡献了总量的12.1%;但不同省市各行业源贡献比例差异显著,可分为工业源贡献区、居民生活源贡献区、工业源和居民生活源共同贡献区,以及交通源贡献区.从能源类型看,黑碳主要来源于煤炭和生物燃料燃烧,分别占51.0%和32.2%.黑碳排放空间分布不均匀,呈东高西低的趋势,与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村人口密度一致;其中高排放量地区以全国总面积的5.7%贡献了总排放量的41.2%,山西、河北、山东、河南以及四川等地具有较高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3.
采用中国大陆31个省区居民生活碳排放调研数据,基于碳排放系数、投入产出和消费者生活方式3种方法对中国整体、城乡、区域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评估,并从户均、人均和排放结构3个角度揭示中国居民生活排放现状,旨在了解当前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城镇户均居民生活碳排放是农村的1.48倍;城镇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是农村的1.82倍;西南区户均和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均最小,分别为6.89 t CO_2/户和2.06 t CO_2/人;晋陕内蒙古区户均居民生活碳排放最大,为9.52 t CO_2/户;东北区人均居民生活碳排放量最大,为3.15 t CO_2/人;医疗保健、热力、煤炭、食品和电力消费是居民生活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通过对中国居民生活直接能耗和间接消费产生的碳排放进行基础性和系统性研究,不仅可以明确不同消费行为在居民生活碳排放中的贡献,而且为中国政府提出的减排目标和达峰目标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东滨  郝吉明  蒋靖坤 《科学通报》2019,64(33):3429-3440
用于民用炊事与取暖的固体燃料燃烧过程排放大量的细颗粒物(PM_(2.5)),是造成大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尤其会给室内人员带来较大的健康风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民用固体燃料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细颗粒物从数浓度角度主要以超细颗粒物(PM0.1)为主.然而,目前民用固体燃料燃烧产生的超细颗粒物及其潜在健康影响尚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其排放与健康风险的评估一般包含在PM_(2.5)质量浓度评价中.本文简要分析了目前针对民用固体燃料燃烧中超细颗粒物排放的研究进展,包括燃烧过程中超细颗粒物的形成机制及排放特征.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民用固体燃料燃烧导致的室内超细颗粒物污染引发的潜在健康影响,阐述了当前民用固体燃料燃烧的颗粒物污染与健康风险评价中仅使用PM_(2.5)质量浓度作为评价指标而未考虑超细颗粒物数浓度可能带来的问题,并在最后探讨了民用固体燃料燃烧超细颗粒物排放的控制与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5.
漫谈核动力     
现在,世界各国对燃料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近100年内消耗量已增加了20倍,而且还正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六十年代初期全世界能源消耗量约为40亿吨标准煤值,而七十年代初期就已达到了80亿吨标准煤值.目前能源嫌料消耗已经很大,今后在很长时期内还要提供更大量的能源燃料,这就迫使世界各国不得不认真考虑能源开发的问题. 自然界中可利用的能量资源是繁多的.为了弥补有机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不足,世界各国正在进行太阳能、地热和潮汐能等能源的实验研究工作,但由于气候、地理条件和利用效率的限制,这些能源的大规模利用还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6.
青海察尔汉盐湖是我国的钾肥基地之一,现建有年产10万t、20万t、30万t、40万t和100万t等不同规模的氯化钾生产装置,分别采用燃煤和燃天然气两种热源进行湿产品的干燥,其中干燥后产生的尾气带有大量的废热直接排入大气,热能没有被有效利用.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进行了干燥系统节能减排改造浅析.  相似文献   

7.
《科学通报》2012,(19):1718
在2011年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年度报告中,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2008~2035年期间,中国能源需求将飙升约70%,将占世界能源需求逾五分之一.为了确保能源安全,应对化石燃料所致  相似文献   

8.
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威胁逐渐加重,而我国农居室内空气中颗粒物和CO对农户危害较为突出,目前该领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鲜有报道.2009年7月~2011年1月,调研了湖北、河北、辽宁、贵州和广东等5个省份共74户农村家庭,其中实时监测了58户家庭在不同燃料(生物质、蜂窝煤、液化气和沼气)和炉灶类型(开放式柴灶、传统灶、节柴灶)下,其室内PM1.0,CO,CO2和风速、温度等浓度和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农户在炊事期间,燃料点火开始其室内PM1.0和CO浓度迅速升高,熄火后浓度缓慢下降;不同燃料、炉灶类型及其他环境因素都会对污染物浓度产生较大影响;在不同燃料类型下,农户室内PM1.0和CO之间的相关关系不同,且相关关系随二者浓度降低而减弱.  相似文献   

9.
长江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影响因子特征与综合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上游地区系指宜昌以上至源头的流域区,总面积100.5万平方公里,占长江流域总面积55.6%,总人口1.4亿,占长江流域总人口34%.长江上游干流总长度为4529公里,占长江干流总长度72%,它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贵州以及甘肃,陕西和湖北等8个省区. 本地区地跨我国大陆一、二级阶梯,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势变化明显,山丘地貌类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和顺县委、县政府秉持“和民心、顺民意”的发展理念,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把解决乡村冬季取暖工作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经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成绩.已经推广的吊炕和正在推广的农户地暖,很好地解决了乡村冬季取暖的问题,为全省乃至全国有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开辟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山地灾害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青藏高原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地表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山洪、干旱、雪灾)的孕灾和成灾特点,遴选出不同类型灾害的危险性评估指标,进行灾害危险性评估;依据对承灾体的危害程度和方式,分别针对山地灾害(滑坡、泥石流、山洪)和气象灾害(干旱和雪灾)进行区域易损性评估;对危险度和易损度评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完成灾害综合风险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高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和南部边缘地区,占20.55%,包括川西高原和藏东南;中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南部、中西部以及东北部地区,占30.26%,包括西藏南部、青海北部以及四川西北部地区;低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区,占37.64%,包括西藏中北部与青海西南部地区;微度风险区主要位于青藏高原北部与西北部,占11.55%,包括西藏北部与新疆南部地区.最后,分析了当前防灾减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能源是现代世界不可或缺的生命源泉.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称,未来25年里全球能源消耗将增长70%,这种增长大部分来自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居民正在为接近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而努力.估计不久的将来,石油产量有可能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石油提供了约40%的世界能源需求.  相似文献   

13.
西藏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自然景观独特、生态环境脆弱、文化特色鲜明,其人类活动及其生态环境影响一直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从人类活动的总量、结构和过程的角度,分析了近半个世纪以来西藏人类活动及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西藏社会经济总规模较小,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发展水平依然偏低;城镇化及农牧业、旅游和交通发展是构成西藏人类活动的主体,人类活动生态环境效应的阶段性和地域性特征显著.阶段性表现为,1990年以前人类活动总体规模较小,GDP总量不超过20亿元,城镇化率17%以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较小;1990~2000年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负效应同步发生且增强,单位第二产业产值的废水排放和人均的生活污水排放分别达到467.9 t/万元和16.3 t/人的历史最高值;2000年后人类活动规模加大,但人类活动方式的调整,促使生态环境逐步向良性方向转型.地域性表现为"点、线、面"的影响格局,城镇化区域的生态环境影响呈现为"点状"集聚,旅游业和交通业使生态环境问题"由点到线(带)"扩散,而农牧业则呈现"面状"影响.总体而言,近半个世纪以来西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有限,2000年以来的生态环境负效应基本得到遏制,呈现良性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碳黑气溶胶排放清单估算及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源  邵敏 《科学通报》2007,52(4):470-476
碳黑气溶胶是含碳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能够改变大气辐射性质, 并能危害人体健康. 北京是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特大城市, 目前正在调整能源结构、减少污染排放以达到绿色奥运的目标. 使用2000年的北京市能源统计数据, 结合碳黑排放因子, 计算北京市的碳黑气溶胶排放清单, 排放总量估算为7.77 Gg. 焦炭、原煤、非商品能源秸秆是北京碳黑排放清单中最重要的排放源. 根据北京奥运能源规划, 预计2008年北京排放碳黑气溶胶2.97 Gg(不包括非商品能源). 如果2008年农村非商品能源的碳黑排放量保持2004年水平不变, 农村非商品能源将是2008年北京碳黑的最大排放源.  相似文献   

15.
<正>●当世界各国领导人聚在华沙探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时,他们的政府却在碳补贴上花费了5 000多亿美元。当我们在谈论大能量转化会创新未来绿色能源之时,请谨记,我们在开发绿色能源的同时,还需要为过去能源污染的行为买单。就此议题,《大西洋》月刊列举了世界各国政府对矿物燃料的补贴状况。据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ODI)的一项分析显示,仅在2011年,全球因矿物燃料支付给公司和个人的补贴已经超过了5 000多亿美元。ODI测算,经  相似文献   

16.
论长江上游水土流失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干流在宜昌以上称为上游,涉及西藏、青海、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陕西、湖北等八个省、自治区,总土地面积100.5万km~2,其中,四川占了一半.由于自然、历史和人为的原因,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据1985年统计,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2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5%,并且集中于东部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区,以金沙江、嘉陵江、岷江流域面积最大,占总流失面积的78.8%.严重的水土流失已造成土层减薄,耕地丧失,河道、  相似文献   

17.
正国际能源署宣称,如不部署碳捕集与封存(CCUS),几乎不可能实现净零排放.据报道, 2050年, CO_2化学利用潜力约为每年3~6亿吨CO_2用于能源载体和燃料;资源化利用总规模为10~42亿吨.对工业CO_2利用途径的生命周期分析表明,CO_2化学利用减排潜力显著.例如,聚碳酸酯多元醇生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减缓气候变化和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主体,开展城市碳排放多情景研究与碳达峰研究能为城市碳达峰行动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蒙特卡罗法,为模拟碳排放不确定性演化和愈发注重城市碳减排,调整了不同时间段和不同碳排放情景的概率,同时结合多情景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Theil-Sen’s趋势斜率估计等方法,动态模拟2021~2035年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城市群的碳排放量并分析了2006~2035年碳排放的演化路径、碳达峰与碳减排潜力,丰富了后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城市碳排放的相关情景研究.结果表明:(1)动态模拟显示珠三角城市群于2020年显著碳达峰, 2035年碳排放量减少至24885万~27006万t,碳强度较2006年降低84.18%~85.21%;相较于基准情景,动态模拟下珠三角城市群2021~2035年累计碳减排潜力为-8168万~12825万t,碳减排潜力有66.79%的概率为正,即较基准情景进一步减排,其中2744万t的概率最大;(2)深圳、珠海、惠州和东莞属于倒“U”型演化的碳达峰类城市,均不晚于2020年碳达峰, 2006~2035年特别是...  相似文献   

19.
2000~2010年中国地表植被绿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爽  宫鹏 《科学通报》2012,(16):1423-1434
自然界的绿度与地表植被覆盖率直接相关.植被覆盖率能从含有近红外和红光波段的遥感图像计算得到的植被指数估算出来.因此植被指数能反映地表植被的绿度.特别对低植被覆盖率的荒漠区域,植被指数与植被覆盖率有单调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它可以用来研究荒漠区域地表植被绿度.本文收集了2000~2010年11年间生长季的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IS)数据计算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产品,应用最小二乘法和最小绝对偏差法对变化趋势进行线性拟合,分析了2000~2010年中国地表植被覆盖绿度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这一期间中国有66.84%(最小二乘趋势拟合结果)或64.27%(最小绝对偏差趋势拟合结果)的区域NDVI呈增加趋势,表明整体上我国的绿度在增加.同时,中国荒漠化的面积呈缩减趋势.中国绿度增加最显著的区域位于北方的陕西、山西、宁夏、河南、山东、青海、甘肃等地;绿度降低最显著的部分出现在内蒙古的东北部、西藏南部、江苏和上海等地.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南部等地荒漠化程度改变,可能是由气候驱动所致.内蒙古东北部绿度降低与人工开垦有关;江苏和上海等地的绿度降低与快速的城市化有关.气候对陕西、山西、宁夏、甘肃等地的绿度增高贡献不明显.在全国尺度上,荒漠化得到抑制和缩减,可能与人为的治理和保护有关.  相似文献   

20.
加快生态草牧业建设以提升草原生态承载力、促进草畜动态平衡,是实现农牧场畜牧业增产和牧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为研究区,基于MODIS,Landsat TM/OLI和高分2号等遥感数据和农牧场草牧业年度报表数据,应用遥感解译和草地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获取了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草地分布现状和退化状况,测算了各农牧场草地净初级生产力,评价了草地生态承载力和超载状况,进而提出了农牧场生态草牧业建设的粮经饲配置模式.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中草地总面积的66.16%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主要表现为草地植被生产力和盖度下降,由草原开垦等导致草地破碎化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55%.遥感估算的呼伦贝尔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平年产草总量约为34.07万t,欠年(2001年)产草总量为27.43万t,丰年(2013年)产草总量为48.89万t.2015年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实际载畜量为164.19万个羊单位,理论载畜量为86.83万个羊单位,在不考虑青贮草和外购饲草料的情况下,超载率为89%,饲草缺口42.35万t.农垦集团24个农牧场现有耕地面积为3.95×103 km2,基于生态草牧业建设的理念,将其中10%的耕地开展人工草地种植,理论上相当于5.86×103 km2天然草地的产草量,完全可满足整个农垦集团牲畜饲草料需求.推行"粮、经、饲‘三元结构’、草田轮作"的生产模式,适度利用现有耕地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提高草地产量、有助于维护草畜平衡,遏制草地退化趋势,提高草原牧区草牧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