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青海的应对之策不仅有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也关系着国家生态安全。地处“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被誉为“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淡水供给地,每年为18个省(区、市)和5个周边国家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优质淡水,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然而气候变化影响下,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如果目前的趋势继续下去,到2030年,全球气温可能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5摄氏度,但森林或有助于遏制这场气候危机. 一项新分析发现,自19世纪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碳约为3000亿吨,如果在全球增加近10亿公顷森林,就能将其中的2/3“吸走”.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对全球森林恢复目标的可行性进行的定量评估.  相似文献   

3.
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及其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森林碳循环各分量的变化对估算区域碳收支和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管理政策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中国、东亚区域及全球尺度就森林碳源汇特征及其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评述。近30年来我国森林生物量碳汇1896Tg C(Tg C=1012g C),年均增加70.2Tg C/yr。最近10年,森林碳循环的所有组分(生物量碳、凋落物碳、木质残体及土壤有机碳)均表现为明显的碳汇,年总碳汇186.7Tg C/yr。在东亚区域尺度,对1970s—2000s森林林分的碳储量及其碳源汇变化的研究表明,东亚森林整体为显著的碳汇,但朝鲜和蒙古国为碳源;东亚地区的碳汇主要来自中国,其次是日本。中国森林碳汇增加主要源自人工林面积增加的贡献,而日本和韩国则主要来自于森林的再生长。在全球尺度,对不同气候带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全组分碳储量及其变化的分析揭示,全球森林是一个显著的碳汇。在过去的近20年里,全球森林每年固定约4.0Pg C,相当于抵消了同期化石燃料碳排放的一半。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02,(10):30-31
拯救湿地刻不容缓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我国是世界上湿地资源类型多、面积大、分布广的国家之一,31类天然湿地和9类人工湿地均有分布。我国湿地总面积约6594万公顷(不包括江河、池  相似文献   

5.
水中的树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并具有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态多样性的功能。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是天然的水库、天然的物种库。  相似文献   

6.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森林质量不高,林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和人工林为主.中国经2009年最新统计现已成为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8.6%增加到目前的18.21%,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力争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椐统计,2000年原煤产量为9.98亿吨;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由1990年的1.38亿吨和153亿立方米增加到2000年的1.63亿吨和270亿立方米;发电量由1990年的6212亿千瓦时上升到2000年的13500亿千瓦时,其中水电由1990年的1267亿千瓦时上升到2000年的2400亿千瓦时.核电从无到有,2000年核电发电量164亿千瓦时.  相似文献   

8.
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多重威胁,其结构与功能性状是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碳固存等功能与状况的关键要素。受观测手段的限制,森林结构和功能性状调控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仍不清晰,影响全球变化下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预测的精度。针对上述科学问题,通过遥感观测系统研发、野外联网观测、数据采集分析、模型构建与情景模拟,在建立森林结构和功能性状数据集、解析其耦合机制对森林生产力调控作用的基础上,优化生态系统模型、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我国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研究结果既能够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联网监测与研究提供技术支撑,也能够为制定固碳减排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科学大观园》2021,(10):22-25
随着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气候危机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严重,几近无处不在.由于全球变暖,我们正在经历热浪、洪水、干旱、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全球平均气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全球变暖水平保持在相比工业化前不超过1.5℃的可能性迅速降低,人类跨越不可逆转的翻转点的风险也在增加. 2020年9月,中国向世界宣布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这不仅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策,也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国家战略:既是从现实出发的行动目标,也是高瞻远瞩的长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成果》2013,(4):77-77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评价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国际上已将生物量作为主要的监测项目之一,被列入了《国际森林资源监测大纲》。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每两年公布一次各国的森林生物量数据。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体系,在2009年以前从未向FAO报告过国家生物量数字。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是全球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独特地理单元,素有“世界屋脊”之称,也被称为世界的第三极,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在全球占有特殊的地位。青藏高原又是中国及东南亚地区许多河流的发源地,是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它的降水、冰雪、气候、植被,以及资源开发过程的生态环境演变状态,势必引起下游生态环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科学大观园》2011,(5):28-29
中国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森林质量不高,林龄结构以幼龄林、中龄林和人工林为主。中国经2009年最新统计现已成为世界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全国森林面积达到1.75亿公顷,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前的8.6%增加到目前的18.21%,到201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力争到2020年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由彭少麟研究员和周晓峰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东部陆地农业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相互作用机理研究"(项目编号39899370)取得重要进展.最近,该项目被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之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计划(GCTE)列为核心研究项目,分类级为一等(这是GCTE给予某一研究项目的最高支持),开展该研究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被列为IGBP的第15条国际标准样带.这表明该项目已获得国际科学界的承认,项目组所开展的研究已与国际同类研究接轨.去年,该项目被评为国家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  相似文献   

14.
《科学大观园》2021,(9):56-59
2021年月31日零点起,被称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面向全球科学家开放.这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主要任务是观测脉冲星并收集相关数据,这对于探索未知宇宙与生命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天眼”的建成,与已故的“人民科学家”南仁东的努力,密不可分.他将一个朴素的想法变成了国之重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年初向世界宣布,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4月1日起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为世界科学界提供中国智慧,为全球工程界提供中国技术,为人类外空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贡献和中国发展经验……“中国天眼”邀请各国科学家携手走向星辰大海,共“见”未来. 遥望未知宇宙,全球科学家在未来若干年间将因“中国天眼”变得更为“火眼金睛”.从宇宙星辰,到基本粒子,人类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离不开尖端科研仪器.天文学界通常认为,宇宙中只有不到1%是人类能看见的发光物质.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21,(9):8-9
3月31日0时起,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所有国外申请项目统一参加评审,评审结果将于7月20日公布,观测时间将从8月开始. 具有中国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天眼”,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2011年3月工程正式开工建设,2016年9月落成启用.  相似文献   

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五届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2006年3月16日在京举行,会议表决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该规划确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科学基金制,着力营造有利于源头创新的良好环境,积极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杰出科学家和进入国际科学前沿的创新团队,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取得突破,为繁荣科学事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技成果》2008,(13):61-61
“甘肃祁连山水源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2001—09)是国家林业“十五”重点项目,旨在系统研究祁连山水源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演替动态及水源林生态环境等,为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研究提供最可靠的基础研究数据和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成果,为大规模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位于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的“中国天眼”,简称为FAST,是目前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综合性能是其他射电望远镜的10倍以上,能够接收到100多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极大拓展了人类对宇宙的观测极限.那么,我们为何要建造如此之“大”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又是如何观测星空的?  相似文献   

20.
李青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7):52-55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也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技已经是这个时代创新精神的代名词,而“雷瓦斯”新研究可以说是科技创新发展的典范,而亿源科技研究所所长李臣忠就一直在身体力行地实现着“雷瓦斯”研究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