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金昊  张晶  张项民  郭凯 《创新科技》2019,19(4):15-2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引发了创新创业的热潮,众创空间成为扶持初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新兴服务平台。然而,众创空间服务对象大众化的特征也为其服务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对内创业理论、平台理论以及众创空间的平台特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创客及项目孵化的需求,探讨众创空间作为双边创新型服务平台对创客赋能的问题。从基于平台属性打造社交模式的人才赋能、基于内创业模式的资源赋能和发挥平台双边效应赋能提高创客持续经营能力三方面,提出众创空间发展和对创客赋能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众创空间是以互联网为前提的一种全新创新理念与模式,为广大日益增长创业者以及自由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业资源与平台。文章中主要以兰州市众创空间的建立为前提,重点分析了其发展现状,优化建议包括从专业化向社会化转型、与其他功能空间的深度融合、借助民间力量强化组织机制,并且提出了几点自己的见解,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市众创空间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专业化众创空间是在众创空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服务于产业细分领域、高度专业化、重点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一种新型创新创业服务载体.北京市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创业高度活跃,专业化众创空间不断探索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在服务高精尖产业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盘活科技创新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北京市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的情况和特点,总结提炼了几种典型发展模式,分析了专业化众创空间对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针对目前北京市专业化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赵亮 《创新科技》2016,(11):24-25
互联网引领创新驱动发展,通过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快速、高效、低成本的资源整合方式,网络平台强大的资源匹配能力,将重构并推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创新。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O2O等新技术,聚合服务供给方资源优势的网络平台众创空间将形成超强竞争优势的创业生态体系并重构新的基于互联网络的创业生态圈。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对广西众创空间发展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剖析,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广西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依托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课题组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路进行了探讨,重新设计了基于创新创业课程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创新创业模块为途径开展培训,以一站式服务大厅为窗口提供服务,提出了结合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第三方评价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职业素养”三位一体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7.
众创空间这一新型创新范式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无序发展、寻租行为等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众创空间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治理挑战,揭示了众创空间治理困境形成的制度因素与政府行为,从众创空间政策体系、政府治理的分权与合权配置、商业治理作用、绩效指标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众创空间治理政策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8.
作为互联网时代新型的、开放式的创业支持平台,众创空间已成为浙江省整个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众创空间发展态势良好,与广东、江苏等一同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浙江工商大学魏建良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全面调研了浙江省众创空间的发展现状,对全省415家众创空间的运行绩效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浙江省众创空间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众创空间作为双创工作的重要载体,是双创升级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全面展开,众创空间已成为新型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国内各省市的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众创空间也随之涌现出来.以安徽省为例,剖析众创空间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从而更加有效引导和支持安徽省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张志平  张健 《安徽科技》2016,(11):25-27
高等农林院校齐全的学科门类、优越的科研平台及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都有利于众创空间的发展,但还存在起步较晚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等农林院校众创空间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随着创客运动在高校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创客不断涌现,构建大学生创客空间势在必行。本文论述了构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客空间的必要性,提出民办高校大学生创客空间的三种模式选择,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吴艳霞  罗恒 《科技促进发展》2018,14(12):1176-1185
我国经济目前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文化产业则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增长极,本文将自然界生态安全的概念引入文化产业生态系统中,研究区域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发展问题。在综合考虑系统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构建了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RBF)及警情评判标准对陕西省2010—2016年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并对其2017—2020年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安全演化趋势进行动态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RBF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有效的用于区域文化产业生态系统安全发展预警分析,拟合精度较高;2.2010—2016年,陕西省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整体生态安全预警指数将呈波动趋势,但在未来会达到安全状态;3.根据未来趋势预测结果,陕西省文化产业生态系统中产业竞争力子系统预警指数将呈上涨趋势,产业环境子系统安全预警指数呈略微下降状态,系统成长能力子系统安全预警指数呈U型状态,在略微下降后会有较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3.
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承担者,探索并构建企业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是实现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回顾与梳理相关文献,分析了在双循环背景下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因素;结合资源基础观,基于"资源→能力→战略→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构建了双循环视阈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三维动力模型:基础必要性动力、过程衍生性动力...  相似文献   

14.
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双自联动建设,实现两者优势互补、相得益彰,是北京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双自联动建设,有助于扩大开放,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有助于优势互补,形成1+1>2的叠加效应;有助于发挥示范效应,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是2020年国家新近批复的,需要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加强与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联动建设.基于此,文章阐述了双自联动建设在北京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与地位;从实施方案制定、产业联动发展、科技金融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和人才政策等方面,总结了上海、广东、福建、江苏等省市促进双自联动建设的经验做法;结合北京的区域特点并借鉴其他省市的经验,从顶层设计、产业联动发展、金融服务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人才环境优化等维度,提出促进北京双自联动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陈文烈  查妍 《科技智囊》2021,(11):40-53
兰州西宁城市群是我国西部重要的跨省区城市群,自古以来就是国家安全的战略要地,对于青藏高原东部区域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发展要素的集聚引领,促进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靶向功能.文章基于青海省东部城市群、西咸新区等建设经验,通过城市功能借用—省域一体化—跨省域一体化的路径,对兰西城市群同题共答的机制进行了分析,提出在十四五时期构建一个以板块间协调构筑发展规划指引,问题区域协调把控政策方向,城乡协调保障精准施策,城市群协调促进国内大循环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群发展多尺度综合框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众创理论与众创空间的基本概念阐述,结合国内外关于众创理论研究的情况分析,针对河南省在众创空间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区域特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对河南众创空间去在如何建立和完善提高方面给出了相应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革,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模式也随之面临全新变革。然而,高职创业教育在将教育教学融入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方面缺少融合途径的相关理论研究。文章结合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现状,提出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和搭建产教融合的双创平台,阐述了众创空间下高职院校孵化式产教融合的具体应用。研究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通过孵化式产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校企共赢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共十九大首次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必要在高质量发展视域下重新阐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文章基于中文研究论文与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从概念内涵、构成要素、实现路径的维度,辨析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的关系,阐释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内涵,总结概括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研究发现,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创新驱动发展的目的在于以创新的外溢性为基础,促进科技成果产业转化,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于协同国家战略,调整国家创新体系与科技评价机制,以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9.
张永恒 《河南科学》2019,37(7):1187-1195
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作为高质量发展程度的评判准则,并构建相应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TOPSIS分析法,对河南省2013年和2017年各地级市高质量发展程度进行时间和空间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各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总体上形成以郑州为绝对重心的核心-边缘结构,郑州的领先优势极其明显;传统的工业强市在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上较高,豫西和豫南城市虽然在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上较低,但分项子系统都多少存在一定优势;各地市应当依据自身特点,加强与郑州这一核心都市的融合联系,以优势子系统为引领,探索适合本地的差异化高质量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