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文娟  王玮雯  邵枫 《科学通报》2003,48(9):926-929
介绍一种新的情绪应激模式, 即以不确定性空瓶饮水刺激作为情绪应激源, 考察14 d情绪应激对大鼠行为、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情绪应激诱发出明显的攻击行为, 激活了HPA轴和交感神经系统, 减少了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和血白细胞数目. 而单纯缺水但无空瓶刺激的应激只引起探究行为、HPA轴激活和血白细胞数目降低. 这些结果证明了心理行为因素对行为、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作用. 该模型可用作拟人类的情绪应激模型(例如愤怒或焦虑), 它有助于进一步研究情绪应激、行为和免疫功能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是不可能不生气的,也不可能没有一点仇怨。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如果你想健康长寿,千万不要带着"气"睡觉,把忧愁烦闷留到第二天。生隔夜气,攒隔夜仇,时常伤人伤己。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表示,把负面情绪留到第二天,不仅可能影响睡眠,而且人在胡思乱想状态下会将问题复杂化,越想越气愤。不良情绪在内心驻留越久,  相似文献   

3.
睡眠是指机体失去对周围环境知觉和反应的一种可逆性行为.根据脑电变化,睡眠分为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s,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rapid eye movements,REM)两种状态,前者又包括了由浅入深的3个睡眠时相.睡眠是一个动态变化的主动过程,是大脑的重要功能之一.觉醒的维持及入睡均具有明确的神经解剖学和神经生物学基础,受内源性昼夜节律、内环境稳态调节过程及社会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作为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睡眠的功能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进化与适应、组织的修复、免疫功能的增强、能量的保持与恢复、学习与记忆的巩固均有关系.新兴的睡眠医学为从睡眠疾病的角度认识睡眠的本质提供了机遇.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有完成自身心理的发育成熟的任务。许多中学生由于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导致心理状态的不平衡,甚至心理失常。认真对待青少年的精神健康问题,提高其心理品质,预防产生心理偏差,增强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性,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刻不容缓的一项任务。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5.
吕子旸  彭凯平  胡传鹏 《科学通报》2019,64(20):2114-2126
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SES)与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对于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对心理行为的影响以及预防大脑和心理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十多年中,研究者使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方法对SES与大脑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发现SES与大脑结构和功能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但这些研究的结果却不完全一致.本文从大脑结构与功能两个层次出发,按照认知与情绪两大主题对SES与大脑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对比不同研究结果的异同之处.结果发现:(1)在脑结构上, SES水平与海马体(主要负责记忆)、前额叶(参与执行功能等高级认知过程)及皮层下结构(主要包括参与情绪加工的杏仁核等结构)可能存在相关;(2)在脑功能上,不同SES水平的个体在进行执行功能、学习和记忆等相关任务时,大脑活动模式可能存在差异,同时正性与负性情绪刺激所引发的大脑活动在不同SES水平的个体上可能有所差异.值得注意的是, SES与大脑关系的研究中还面临着诸多挑战,如SES测量的复杂性和全面性、大脑结构与功能自身发展和测量的复杂性、SES影响大脑机制的多层次性等.未来的研究需要应对上述的挑战,同时考虑文化差异等影响,从而能够更准确地理解SES与大脑的关系,并为中国社会治理政策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王华根  甄珍  刘超  秦绍正 《科学通报》2020,65(19):1975-1984
当面临违反规则或社会不公行为时,人们有很大的牺牲自我利益以恢复社会正义的趋势,其中第三方惩罚与第三方助人行为已被重点关注.许多重要的社会决策往往是在应激条件下做出的,应激如何影响个体对于同一情景中这两种利他选择以及维持自私之间的权衡尚未得到一致的结论.本研究使用第三方干预范式,从行为任务以及情景任务两方面来考察急性应激后被试对惩罚、助人、自私的选择偏好.研究发现相比中等不公平,极端不公平条件下惩罚以及助人的力度都会增加;另外,在中等不公平条件下,应激会增加第三方惩罚的趋势以及惩罚力度.同时应激也会降低第三方助人的趋势,但是在极端不公平条件下,应激与控制组无显著差异.在情景任务中,虽然在选择上两组无显著差异,但是应激组会认为车祸情景情节更为严重.本研究为急性应激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提供了进一步的研究证据与解释,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音乐是人类情绪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音乐对情绪的影响既可能源于生物体的适应机制,也可能源于音乐文化经验知识作用下的认知建构,研究重点在于讨论不同条件下音乐文化经验的作用机制和作用权重.本文分别从音乐情绪感知、音乐情绪体验和音乐偏好3个层面梳理了已有研究对音乐文化经验效应机制的理论解释,并列举和评述了相关实验例证.已有研究认为,在音乐情绪感知层面,音乐文化经验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音乐作品用于表达情绪的音乐线索特征;在音乐情绪体验层面,音乐文化经验的影响效应主要取决于激活的情绪诱发机制;在音乐偏好层面,音乐文化经验是音乐偏好产生的基础.未来研究需要在界定音乐文化经验,选取音乐线索和测评情绪效应等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推进,才能更好地揭示音乐文化经验在音乐情绪情感交流中的本质作用.  相似文献   

8.
竞技运动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刺激,极大的调节了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具有很好的观赏性.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运动中的物理学原理.  相似文献   

9.
由于抑制控制功能受损,抑郁人群持续沉浸于负面情绪事件及其后果而难以主动脱离.因此,本研究探讨不依赖抑制控制功能的无意识注意分散对抑郁人群是否具有显著的情绪调节作用.将抑郁与非抑郁被试随机分为控制组、有意识注意分散组和无意识注意分散组,使用带有反馈的复杂算术任务(挫折任务)来诱发被试的挫折后抑郁,用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的正性情绪指标(PA)得分和负性情绪指标(NA)得分来表征被试的情绪状态,以探究无意识注意分散能否有效地调节抑郁人群的情绪状态.结果显示,在PA指标上,对非抑郁人群而言有意识注意分散组和无意识注意分散组在挫折诱发后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有意识注意分散组和无意识注意分散组不存在显著差异;对抑郁人群而言,挫折诱发后无意识注意分散组的得分要显著高于控制组和有意识注意分散组,控制组和有意识注意分散组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NA指标上,无论是抑郁或是非抑郁人群,有意识注意分散组和无意识注意分散组的得分都显著低于控制组,但有意识与无意识注意分散组间无显著差异.这表明,面对抑郁诱发事件,尽管有意识注意分散和无意识注意分散均能有效降低非抑郁人群的消极情绪水平并提升其积极情绪水平,但仅有无意识注意分散策略能改善抑郁人群的积极情绪水平.上述结果提示无意识注意分散相比有意注意分散可能更适用于抑郁人群情绪状态的干预.  相似文献   

10.
能够快速扫描并锁定周围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刺激并给予优先反应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大脑中可能存在功能特异性的神经网络模块加工此类刺激.行为研究表明,该神经网络可能早在1岁前就开始形成和发展.近年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的成熟,研究者利用EEG,fNIRS和fMRI等方法,直接研究社会和情绪脑机制的早期发展(0~1岁).本文从面孔表情、情绪性语音和早期社会交往3个方面系统总结了婴儿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的研究,并描述了相应社会-情绪神经网络的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采用经验-期待性机制和经验-依赖性机制讨论了早期社会经验对社会与情绪脑机制的影响,认为社会-情绪的神经网络不是先天形成、独立于社会经验的加工模块.虽然在个体发展的早期阶段(0~3个月),社会和情绪脑的核心结构已经形成,但出生后5~7个月,经验-期待性机制将会重塑社会和情绪脑,通过知觉窄化过程,该神经网络开始功能特异化,而只对特定的社会刺激敏感.在此期间的社会剥夺则会对社会-情绪神经网络的发展产生不可逆的影响.出生7个月以后,该神经网络通过经验-依赖性机制的调节逐渐趋于完善,并形成较稳定的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1.
孙雨薇  陈子炜  曹思琪  齐玥  刘勋 《科学通报》2020,65(21):2201-2208
当前精神障碍的诊断评估主要依赖于心理筛查量表和医生诊断,而很多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且具有相似的外显临床症状,难以依靠现有测量方法从内在机制上进行精准区分.我们调研了国内外现有的心理实验测试任务集,分析并比较现有任务集的特征及优劣势,发现基于认知图谱构建心理实验标准化测试任务库,搭建网络和移动多种施测平台,有助于采集大规模的心理特征结构化数据.这些任务可用于构建客观、高效、可靠的精神障碍量化评估工具、指标和模型,以期对多重精神障碍进行多维度心理特征的量化评估,应用于复杂精神障碍进行精准分类,服务于精准医疗.更重要的是,标准化测试平台也将有助于正常人群认知行为测量,增强心理测试的标准性和可比性.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论述了运动员在比赛前的各种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分析了它们产生的原因,指出了健康的赛前心理状态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医生群体的实际情况,修订Maslach倦怠量表,并且讨论它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修订后的Maslach倦怠量表对来自5所医院的108位医生进行施测并对量表进行信、效度分析.新增维度与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呈正相关,与个人成就感呈负相关;总量表的Cronbach's系数为0.683,情绪耗竭、个人成就感、人格解体以及社会支持诉求3个分量表的Cronbach's的系数分别为0.839,0.710,0.694,0.610,均大于0.6,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标准.结论:修订后的量表可以从更加多元的角度采预测和评价医生的工作倦怠情况.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全球的就业率普遍偏低,进而影响到现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为了深入了解当今大学生的具体心理状况,文章展开一系列调查分析,从中分析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产生的原因和危害性,提出与之相对应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杨帅  赵翼  王洪  黄希庭 《科学通报》2020,65(19):1922-1935
以道德的全脑协同活动为前提,尝试厘清特定脑区损伤对道德行为的影响.脑损伤引起的道德后果主要表现为不道德行为.在大脑皮层,"自我"功能丧失通常是额叶损伤的结果,颞叶损伤可导致暴力攻击等问题行为;眶额叶损伤还可能引起风险决策、社会情感、自我信息矫正等方面障碍,腹内侧前额叶损伤则可能产生学习适应、抽象事件判断、自我控制等功能受损.在大脑皮层下,一些患者的严重暴力侵害行为和杏仁核损伤有关;下丘脑、苍白球、隔核等损伤的行为后果通常与基本生理需求的不恰当满足有关,主要表现为性道德失调;还有些脑区损伤的影响被放置于特定脑神经网络中进行了探讨.基于脑损伤研究所提出的道德脑机制假设,通常将心理过程或心理能力作为中间要素,而非寻求道德和脑的直接对应关系.脑损伤在道德领域的研究和应用面临着诸多伦理争议,主要围绕患者的道德行为评价、道德功能提升、污名化等.未来亟待探讨脑损伤影响道德行为的认知神经机制、确立与完善脑损伤后遗症的多样化图谱及扎根中国土壤开展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大规模地实时计算民众的心理特征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传统的心理测验方法不能有效地满足上述需求.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网络数据分析的心理计算方法,通过分析用户的"微博"数据建立心理计算模型(心理健康状态计算模型与主观幸福感计算模型),据此来计算民众的心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计算模型的建模效果良好,而建模方法与建模目标是影响建模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本研究表明,可以通过分析网络数据来计算民众的心理特征,此方法有利于改善心理测验的实施规模与施测效率.  相似文献   

17.
李凡  韩布新  任俊  罗劲 《科学通报》2008,53(8):924-931
采用负性情绪图片作为刺激材料, 考察负性情绪对唾液中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 (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 SIgA)浓度的影响, 并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技术、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实验回访等手段分析SIgA浓度变化趋势不同者在观看负性情绪图片时的脑电活动与心理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 尽管负性情绪图片成功诱发了被试明显的负性情绪, 但有的被试SIgA浓度升高(升高组), 有的则降低(降低组). 升高组被试积极应对得分明显高于降低组被试. 实验回访进一步证实, 升高组被试在观看图片时更多地采取了情绪调节策略. 与上述心理与行为观察相一致, ERP结果显示, 降低组被试, 观看图片的负性程度越强, 相应的晚正电位(late positive potential, LPP)波幅越大, 这符合以往有关LPP波幅随情绪刺激的强度、唤醒度增高而增大的研究结论; 升高组被试则与上述趋势正好相反, 客观地证实这些被试在观看负性较强的图片时倾向于进行更多的主动情绪调节. 研究结果揭示了负性情绪导致机体免疫水平变化过程中脑电活动的相关变化以及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SARS危机中17城市民众的理性特征及心理行为预测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考察了中国17个城市的4231名市民对SARS疫情信息认知的理性和非理性特征, 初步建立了中国民众在SARS危机事件中风险认知的心理行为预测模型. 调查结果发现: (ⅰ) 负性信息, 特别是与民众自身关系密切的信息, 更易引起他们的高风险评价, 导致非理性的紧张或恐慌; 而治愈信息、政府的防范措施等正性信息更能降低个体风险认知水平, 使民众保持理性的应对行为, 增进其心理健康; (ⅱ) 民众风险认知因素空间分布图的结果表明, SARS病因处于不熟悉和难以控制一端, “愈后对身体的影响”和“有无传染性”处于不熟悉一端, 需要特别关注; (ⅲ) 中国民众在SARS危机中的心理行为预测模型初步得到了验证, 即SARS疫情信息是通过风险认知影响个体的应对行为与心理健康的, 风险评估、心理紧张度、应对行为和心理健康是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人类早期应激猕猴模型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母婴分离常常被用来模拟人类早期应激,但它对个体的负面影响能否被长期正常的生活经历所逆转仍然未知。本研究考察了母婴分离猕猴经历了长期的正常社会生活之后的HPA轴功能和行为。结果发现,母婴分离猴的HPA轴功能紊乱,行为异常,尤其是反映焦虑状态的行为大大增加。 从而第一次在猕猴中证明,母婴分离的影响是长期和持久的。同时也说明母婴分离猕猴是人类早期应激的理想动物模型,可以用来研究早期应激诱发的某些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神经经济学: 打开经济行为背后的“黑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荣军  周晓林 《科学通报》2007,52(9):992-998
神经经济学是利用神经科学手段研究经济行为的心理及神经机制. 传统经济学注重对决策的行为描述, 无法揭示经济行为的内在认知机制, 对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行为缺乏预测. 认知神经科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使得我们有可能揭示经济决策过程的心理和生理机制. 本文归纳了有关效用计算神经机制的研究, 指出神经经济学可以从神经水平验证已有经济学理论的可靠性, 并对许多经济学现象提出新的解释; 探讨了后悔等情绪在经济决策中的重要作用及来自神经科学证据, 指出通过测量情绪相关脑区的活动, 神经经济学可以深入考察情绪影响决策的内在机制; 总结了合作、信任等社会行为的神经科学研究, 指出神经经济学的一大趋势是在实验室中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 以提高经济行为神经机制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神经经济学研究不仅为已有的经济学理论, 如前景理论、后悔理论、博弈论等提供神经水平的实验证据, 而且促进了更完善的经济学理论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