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气水汽稳定同位素的变化不仅在长时间尺度上与气候因子相关,而且对于极端天气事件也十分敏感.本文通过分析青藏高原中部那曲地区大气水汽?18 O变化,发现2013年10月15~16日在印度洋台风"费林"暴发期间,大气水汽?18 O达极低值?42.1‰,平均值低于一般值16.6‰.大气水汽同位素与同期气象观测结果对比分析表明该极低值与水汽来源相关.TRMM卫星日降水量分布及水汽反向追踪模型结果显示,该水汽来源于南部的孟加拉湾.这表明即使在季风结束期,印度洋水汽可以通过极端天气事件影响到青藏高原;这也表明极端天气事件有可能通过稳定同位素信号影响不同介质的稳定同位素记录.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常委会、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和欧洲科学院的地球与环境科学学部承办的第106期“科学与技术论坛”于2020年10月20~21日在上海举行.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论坛采取了线上(网络)和线下(现场)结合的方式.与会的国外成员来自欧洲科学院、欧洲议会的代表,以及国际海洋生物圈整合研究计...  相似文献   

3.
正"自然论坛"第28讲全球量子通信网络及未来趋势量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使量子通信成为可能。论坛嘉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宇翱教授着重介绍了我国在实现全球量子通信最终目标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可靠的、超过2000 km光纤连接的中继骨干网,通过济南和合肥连接北京和上海。目前,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正在试用中。过去10年,我们一直在为卫星量子通信进行系统的地面测试。我们的努力最终确保了国际上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成功发射,以及三大科学任务的完成。最后指出量子通信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人地关系”问题,源远流长,有史以来一直是人们思索、考察的对象;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这一问题日益赢得了广泛的重视,可以说目前已成为解决一系列国际性重大危机的核心问题了。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开始  相似文献   

5.
正自2015年举办"自然论坛"科普讲座以来,至今《自然杂志》已举办了18场讲座。"自然论坛"旨在邀请热心科普的知名学者,向大学师生普及最新科学进展,促进社会对高级科普的关注、理解与支持。邀请的专家不仅为广大师生奉上精彩的报告,而且还将相关内容整理成文,刊载于《自然杂志》。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鲁雄刚教授,高屋建瓴,从对世界科技发展特征的认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科技创新与上海新使命,以及一些科研实践与思考等三个方面展开了此次报告;上海大学无人艇工程研究院执行院长彭艳,向大家介绍了能征善战的"精海"系列无人艇,令人惊叹的成就背后,是强大的研究团队的通力合作与艰苦攻关;美国德克萨斯州农机大学金斯维尔分校的终身教授刘静波博士,以其特有的风格,通过启发式的提问、生动的讲解以及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给大家带  相似文献   

6.
<正>继2015年举办六场"自然论坛"科普讲座以来,在2016年,《自然杂志》又继续举办系列讲座。九江石化覃伟中总经理,分享了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九江分公司与历史名城九江市和谐共生的理念与实践;复旦大学物理系施郁教授通俗地介绍了201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成果的研究历程和重要意义;上海大学龚和贵教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分子机器的概念、现状及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7.
正继2015年举办"自然论坛"科普讲座以来,至今《自然杂志》已举办了15场讲座。"自然论坛"旨在邀请热心科普的知名学者,向大学师生普及最新科学进展,促进社会对高级科普的关注、理解与支持。邀请的专家不仅为广大师生奉上精彩的报告,而且还将相关内容整理成文,刊载于《自然杂志》。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杨守业教授通过报告带我们探究了神秘的地球海洋世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华建文研究员给大家介绍了"风云"四号卫星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及其研制历程;上海大学材料学院董瀚教授在报告中热情洋溢地与大家分享钢铁材料如何构建了我们人类的文明。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论坛"是2015年开始由《自然杂志》举办的科学论坛,邀请热心科学传播的知名学者,向大学师生介绍最新科学进展,旨在培养和提升广大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社会对科学工作的关注、理解和支持。"自然论坛"的每场讲座,都会由报告人整理成文,刊发在《自然杂志》上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2008年7月24~26日,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地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和四川省科协共同主办了"科学技术与抗震救灾"技术科学论坛.来自水利部、中国地震局、国土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成都军区、高校和企业等单位的22位院士专家作了精彩报告,并与300余名与会代表一起,就地震机理、地震预测预警、遥感技术、通信技术、水害抢险、地震区划、抗震建筑技术等方面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
冰芯记录的南印度洋“南极绕极波”近期信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 1996 年中国南极考察期间在东南极冰盖Princess Elizabeth地区钻取的冰芯(DT001), 对1745~1996年冰芯δ 18O和海盐气溶胶离子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研究表明可以用主要化学离子的经验正交函数分析的第一特征向量(EOF1)代表海盐气溶胶传输强度, 是南印度洋准稳态低压带平均海面气压(SLP)的代用指标; δ 18O则反映该低压带中海表气温(SST)的变化; 冰芯近20年的记录反映了SST和SLP的4次连续波列, 分别对应于NCEP/NCAR资料再现的4列“南极绕极波”(ACW), 且冰芯中SST和SLP代用指标间存在的1~2年位相差也与ACW中SST和SLP间的位相差一致. 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DT001冰芯记录表明1958~1980年间没有连续和显著的ACW信号. DT001冰芯过去252年长期记录中SST与SLP之间没有1年的位相差关系,不具备ACW基本特征, 从而反证了南印度洋没有ACW的长期连续信号, 1980s后的ACW极可能是ACW启动区发生气候转型后新出现的气候波类型. 但从Na+δ 18O十年平均变化和位相关系看, 极可能还存在周期约21年的年代际气候振荡.  相似文献   

11.
<正>"自然论坛"科普讲座由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是"原创高级科普期刊办刊创新实践"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2015年上半年,我刊已经举办"自然论坛"讲座三场,分别为由上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赵景泰教授带来的"闪烁材料的发展与应用",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李伟东研究员带来的"脆弱性硅酸盐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钱永忠教授的题为"中微子:宇宙间的信使"的精彩讲座。  相似文献   

12.
《大自然探索》2003,(5):F002-F002
“天府之国”四川,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多彩,自然景观奇特迥异,现有世界遗产6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自然论坛"科普讲座由上海市新闻出版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是"原创高级科普期刊办刊创新实践"项目的重要内容之一。继2015年上半年我刊举办三场"自然论坛"科普讲座后,2015年下半年,我刊继续举办后续讲座。同济大学周怀阳教授带来题为"深海的馈赠与挑战",中国药科大学王旻教授带来题为"生物药物——未来药物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正继2015年举办六场"自然论坛"科普讲座以来,2016年《自然杂志》继续举办该系列讲座。上海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张新鹏教授在报告中回顾了多媒体信息隐藏的缘起、发展与现状,内容涉及数字水印、隐写与反隐写、密文域信息隐藏等几个重要分支,揭示多媒体信息安全技术在攻防对抗中不断进步的发展规律。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研究所顾平教授分享了他对绘画中"自然"几个  相似文献   

15.
<正>5月24-26日,中国科技峰会——世界科技期刊论坛在我省召开。科学24小时杂志社作为会务协办单位,与中国科协学会部、交流中心等单位密切合作,成功举办了这一由世界名刊主编参加的高层次、国际化、专业性强的科技期刊论坛峰会。这次论坛是第20届中国科协年会的重头戏,是首次"中国科技峰会"的一场重要会  相似文献   

16.
本刊讯 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地幔矿物岩石地球化学专业委员会等3个单位和学术团体主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等4个单位和学术团体协办的“壳幔相互作用与岩石圈演化学术讨论会”于1997年12月4~6日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召开.这是继1989年举行“中国上地幔特征与动力学讨论会”以来,我国深部物质研究领域的又一次学术盛会.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地质矿产部,核工业总公司,大专院校等系统的20余个单位100多位专家学者到会.会议总共收录论文摘要56篇,安排大会报告28篇.这些报告及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我…  相似文献   

17.
“纳米粒子PCR”中纳米金与聚合酶相互作用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纳米粒子PCR”是一种新型的优化DNA扩增的方法, 在提高扩增特异性, 增加扩增灵敏度以及加快反应速度等方面展现了特殊的优化效果. 研究发现在PCR反应中,聚合酶可以消除纳米金导致的抑制; 而纳米金可以改变DNA聚合酶浓度-酶活性曲线的平衡点, 增加DNA的合成量, 同时高浓度聚合酶的活性可以通过添加纳米金得到恢复. 在此基础上提出纳米金通过调控DNA聚合酶影响PCR反应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8.
青藏高原东边缘地壳“管流”层的电磁探测证据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通过对青藏高原东边缘及其附近地区石棉-乐山剖面大地电磁资料的研究发现, 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和四川地块的电性结构有明显差别, 东部的四川地块地壳总体电阻率大, 西部的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总体电阻率小. 西部地壳分为上中下3层, 中地壳为厚约10~15 km的低阻层, 电阻率最小达3~10 Ωm, 推测它含有较低黏滞度的部分熔融和(或)含盐流体, 易于变形和流动, 是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向东南方向挤出作用下形成的“管流”层. 它使上地壳和下地壳解耦, 上地壳高阻的脆性层以左旋走滑和逆冲的断层运动为主, 地表抬升, 地震主要发生在上地壳内. 低阻层把鲜水河-安宁河深大断裂带截成上下两段. 地壳上、中、下层各自厚度的横向变化, 综合产生了青藏高原东边缘带地壳厚度西部厚、东部薄、地形西部高、东部低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办的第三十六、三十七次技术科学论坛于2009年4月20~21日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浙江大学承办了本次以  相似文献   

20.
青藏高原是东亚海陆气相互作用最敏感的地区之一.青藏高原大气水分循环结构特征不仅反映了西风气流与"大三角扇形"影响域季风水汽流的相互作用特征,而且凸现出该区域为全球能量、水汽的交换关键区,构成"亚洲水塔"形成的重要背景;隆升的高原地形和强大的表面辐射加热形成了局地上升对流和高耸入对流层中部中空"热源柱".研究揭示出此"热力驱动"下青藏高原高、低层互为反环流类似台风的自激反馈机制,其提供了"亚洲水塔"水汽"汇流"与抽吸动力效应."亚洲水塔"热源驱动机制有助于"世界屋脊"大气"热岛"、"湿岛"的形成和维持,使暖湿气流从低纬海洋向高原输送、汇聚.针对"世界屋脊"高原对流频繁、云降水异常特征,揭示出"世界屋脊"空气低密度条件对高原对流云的触发效应.分析表明,低纬热带海洋成为"亚洲水塔"大气水分循环的重要水汽源区,水汽源区可跨越赤道追踪到南半球.提出了青藏高原"热力驱动"下大气水分循环结构类似全球性大气"水塔"的观点,青藏高原特殊的跨半球大气水分循环构建出"亚洲水塔"和其周边地区独特的大气-水文功能体系.给出了西风与季风协同作用背景下青藏高原为核心区的陆地-海洋-大气相互作用的"亚洲水塔"大气水分循环物理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