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 沙漠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是我国自古沿用的两个名词。早被公众接受,不是近期才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对于译文,经专家们多方查证,不存在“把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荒漠化公约。治沙行业管理部门把签约后的《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把沙漠化改称荒漠化,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只能引起诸多方面的混乱。
近几年来,治沙行业管理部门将沙漠化改称荒漠化;进而把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改为荒漠化治理。说这“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从而造成思想认识、沙漠普查、治沙规划、战略重点、资金投向、学术研究、学科设置、统计口径、社会分工、归口管理,乃至立法内容等诸多方面的混乱。严重地损害着我国早已形成独立学科的沙漠学的发展,也干扰了党和国家关于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沙区广大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世人皆知,地球陆地表面广泛分布着沙漠化土地。正由于有这个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这两个用语(名词)早被世界各国公认、沿用。我国远在晋代就有沙漠方面的记述。著名科学家竺可桢教授在《改造沙漠是我们的历史任务》[1]一文中早就明确指出:沙漠又称旱海或大漠,蒙古语为戈壁或额伦,维吾尔语为库姆,统指沙碛不毛之地。晋代法显《佛国记》中称为沙河,其中有一段是描写敦煌附近的沙漠。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又称沙漠为大流沙或沙碛。竺可桢教授还特别强调:“而沙质者才称为沙漠。”毛主席的秘书田家英同志于20世纪40年代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的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沙漠化的展望》。水保专家陶克同志1951年在《中国林业》发表的《陕北的沙漠现状及其改造利用问题》一文,多处用过沙漠化这个词。显然,沙漠和沙漠化这两个用语(名词)是我国固有的,早被公众接受,不是近期才从英语词汇中译过来的。对于译文,经专家们多方查证,不存在“把英语词汇中的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2]。《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始终称为《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当时争议的情况是,从第三次谈判开始,由于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新的和额外的资金用于治沙,而发达国家则尽量推脱承诺。发展中国家内部也有矛盾,非洲国家强调援助资金应该优先提供给非洲。于是就出现了不少国家的官员在为本国利益进行辩论时,任意将其沙漠化范围和沙漠化面积扩大的情况,从而引起是否要将沙漠化防治公约改成荒漠化防治公约的争议。显然,这是国际利益之争,是政治家和外交家们在寻找妥协用语,不是沙漠化科学定义之争。更重要的是,尽管有过这样的争议,但签约正式文本并没有改变,仍称《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林业部治沙办公室根据签约的正式文本于1994年12月编辑出版的中、英文合订本可作例证)。同时,这个《公约》在第一条就首先声明:用语是为本《公约》的目的。也就是说,用语对《公约》签字国没有什么约束力和要求。这个国际公约的真正目的和要求在于为防治土地退化建立一套国际合作体系和行动方案,并不要求各国统一用语、名词、名称。显然,这对我国而言,本来就不存在“改”的问题,问题在于后来不知何故,我国治沙行业管理部门通过外交途径,要求将《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正式中文原件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接着又在国内采取行政措施,将沙漠化一词改称荒漠化,将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改为荒漠化治理。这就是所谓与国际接轨?!事实证明,改沙漠化为荒漠化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荒漠化和沙漠化都是地理环境评价和分类专用名词,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不是同义语,更不能划等号。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干燥亚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涉及面很广。按地表组成物质,荒漠分沙漠、泥漠、岩漠、砾漠、盐漠,还有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寒漠。而沙漠是指荒凉无边无际的沙质地带,是荒漠中的一个类型,只限定在一定区域的土地退化。沙漠化是土地退化为沙漠的过程。正由于它具有地表由沙质覆盖这一特性,才称其为沙漠化。这是早被公众所接受了的用语。现在将沙漠化改为荒漠化,反映不出沙漠的个性,不符合沙漠化的本来面目。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为荒漠化治理不符合我国国情,也干扰了党和国家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我国是世界上沙漠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正如竺可桢教授一再强调指出的:“荒漠中最大的祸害是风和沙”,急需治理改造。这是事物的一个方面。事物的另一方面是,我国沙漠的自然条件与泥漠,特别是岩漠、砾漠、盐漠、寒漠相比,较容易改造利用,而且因其资源丰富,生产潜力非常大。因此,我国也是世界上治沙历史悠久、规模最大、成本最低、效果最好的国家,防沙治沙的科技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全国人民正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按照规划开展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这就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据考证,我们的祖先为了求生存,早在数千年前就与沙漠抗争,留下不少业绩。中国共产党从创建政权起就非常重视防沙治沙。1942年,原陕甘宁边区靖边县委书记惠中权,由于领导人民防沙治沙成绩卓著,毛主席亲自为其题词:“实事求是,不尚空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当即就号召沙区人民“组织起来,防沙治沙,除害兴利,造福人民”。将治沙事业归口林业部管理(水土保持归口水利部)。1950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在榆林建立了陕北防沙林场,开展大面积的造林防沙治沙。东北军政委员会也领导东北人民营造西满防护林带,防风固沙。均由国家拨款。1959年,国务院成立了治沙领导小组,并在呼和浩特召开治沙工作会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防沙治沙热潮。中国科学院还组织庞大的考察队伍,对全国的沙漠进行科学考察,并在兰州建立了沙漠研究所,把沙漠和治沙作为一门科学,大规模地开展科学研究。197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我国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和干旱地区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把防沙治沙作为重点,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国际上被誉为“生态工程世界之最”。1984年,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从“我国约有16亿亩沙漠戈壁,和农田面积差不多,每年接受太阳能也差不多”的这一国情出发,提出了建立沙产业的理论,并预言有可能搞成第六次产业革命。从此,把我国的防沙、治沙、用沙引向在沙漠里利用太阳能,建立知识密集型、农业型沙产业的新阶段。1991年和1993年,在党中央的重视下,国务院作出防沙治沙改善和拓宽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战略决策,两次召开全国治沙工作会议,动员全国人民向沙漠进军,并制定颁发了防沙治沙规划和政策,把防沙治沙作为独立的工程建设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着手起草《防沙治沙法》,把防沙治沙纳入法制轨道;还重申治沙归口全国绿化委员会、林业部管理(水土保持仍归口水利部)。通过这两次会议,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出现了崭新的局面。现在,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为荒漠化治理,若仅是用语的改变,名不副实,有关部门、学科难以认同和协调,公众也接受不了,只能引起混乱;若是名副其实的改变,荒漠化治理则包括沙漠、泥漠、岩漠、砾漠、盐漠、寒漠的治理,要实行战略转移,那是办不好的,只能削弱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显然,这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也干扰了党和国家关于防沙治沙的战略决策。治理沙漠,造福人类,这个信念不能动摇。对我这个毕生从事治沙工作的人来说,退休后看到治沙战线目前出现的这种情况,深感忧虑。特此直言不讳,但愿有益于治沙事业。  相似文献   

2.
宁夏中卫市的沙坡头展览馆门外,时任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发给宁夏中卫固沙林场成功治沙的嘉奖电报被刻在石碑上,用以鼓励后辈治沙人.1994年6月,时任宁夏中卫固沙林场场长张克智从伊丽莎白手中接过“全球环境保护500佳”证书.他们是当年唯一因治沙成果而入选的单位. 上世纪50年代,宁夏中卫西北两面被腾格里沙漠包围,沙漠曾一度逼近到距城区仅6公里的地方.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规划时,沙坡头是必经之地.经过数代人艰苦探索,人们成功打造出被誉为“中国魔方”的麦草方格固沙法,使腾格里沙漠往后倒退了20公里,也让中国首条沙漠铁路畅行了六十余载.张克智老人今年75岁了,走进他的公寓,谈话的内容始终绕不开治沙.他从家里拿出数本记录治沙历程的大相册,说起当年故事滔滔不绝.  相似文献   

3.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一架架“绿鹰”掠过西北高原的沟沟壑壑,该大队大队长辛嘉乘带队超低空飞行,俯瞰翼下,曾经的荒山沙地如今树木成林,大家成就感满满. 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自改革开放之初,连续39年担负飞机播种造林和防风治沙任务,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扎根荒漠、播撒绿色,飞播航迹遍布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1万余吨,在荒漠地区、沙漠地带筑起“绿色长城”,助力脱贫攻坚,创造了生态奇迹.  相似文献   

4.
正在日本,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年都会出现在中国内蒙古的沙漠中,在漫漫黄沙中播撒和平友谊之种。距北京约600公里,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境内、库布其沙漠腹地,有一个地方叫恩格贝。27年前,这里荒凉贫瘠,30万亩土地不见人烟;27年后的今天,这里风景秀丽,人们争相观光,成为知名的生态旅游区。这个沙漠里的绿色奇迹与日本老人远山正瑛和他带领的数千名日本志愿者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沙漠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是我国自古沿用的两个名词。早被公众接受,不是近期才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对于译,经专家产多方查证,不存在“把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司》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荒漠化公约。治沙行业管理部门把签约后的《联合国防治沙膜化公约》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把沙漠化改称荒漠化,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只能引起诸多方面的混乱。  相似文献   

6.
一篇关于“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的调查报道,在今年年初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网络热度持续多日.报道披露的事实触目惊心——卫星遥感影像图片显示,2000年前后,阳关林场的林地还有2万亩左右,到2017年只剩下约5000亩,葡萄种植面积则达万亩以上. 这片防护林的种植成林,经过了几代敦煌人50多年的努力,然而,仅仅十余年的时间,万余亩公益防护林便在刀砍锯伐中所剩无几.从不毛之地到葱郁绿洲,公众所质疑和担心的,也正是这来之不易的防护林一日被毁,半个世纪的心血也将付之东流,人们的生产生活可能重回“绿退沙进、沙漠逼人”的生态险境.  相似文献   

7.
焉能改沙漠化为荒漠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漠是客观事物的存在。沙漠和沙漠化是我国自古沿用的两个名词。早被公众接受 ,不是近期才从英语翻译过来的。对于译文 ,经专家们多方查证 ,不存在“把荒漠错译为沙漠”的问题。《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经过六次谈判直到签约 ,并没有因为谈判时曾有过争议而改称荒漠化公约。治沙行业管理部门把签约后的《联合国防治沙漠化公约》改为《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 ,把沙漠化改称荒漠化 ,不符合沙漠化这一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 ,不符合我国的国情 ,只能引起诸多方面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黄河中游的起点会盟镇,北靠黄河、南依邙山,素有“河洛江南”的美誉,生于斯长于此的梁永红主任身上承载了这片土地的厚重和黄河赋予他的博大与灵动,这让他在畜牧科研的路上有所为、有所思,硕果累累,但依然虚怀若谷。“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是金”,时光的流逝正如黄河之水奔流赴海,大浪淘沙,在梁主任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岁月积淀下的稳健厚重,给人一种坚定的信念执着前行。  相似文献   

9.
文潍 《科学大观园》2011,(18):52-54
天下劲弩皆从韩出弩是一种由弓演变而来带有控弦装置并可以延迟发射的远程武器。汉代的《说文》曰:"弩,弓有臂者";《释名》称"弩,怒也,有势怒也",意思就是弩是一种带有机具且威力大于一般弓的武器,所射出的箭有怒不可犯之势。其实,我们的先民们在射箭时很自然地感到在引弓时很容  相似文献   

10.
索科特拉岛被誉为“地球上的外星世界”,因与大陆隔离1800万年,岛上蕴藏了太多稀有宝藏,被视作一艘珍贵的“诺亚方舟”.这里不仅有长得很像UF0的龙血树以及神秘的沙漠玫瑰等,几百种在世界各地无法看到的独有物种,还有绝美的沙滩海岸,以及在茅屋里生活的神秘的贝都因人.令人惊讶的是,一项调查显示,岛内不少居民的遗传谱系是世上绝无仅有的!  相似文献   

11.
胡杨——是生活在沙漠中的唯一的乔木树种,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的生命之魂。胡杨是距今已有6500万年以上历史的珍稀濒危植物。在植物区系地理上它属于古地中海成分,是上新世、古地中海地区河流两岸夏绿阔叶林的残遗种。胡杨分布  相似文献   

12.
过去,习惯将“desertification”译成沙漠化或沙(漠)化,这是约定俗成的词汇。沙漠化一词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见于《解放日报》(1941)田家英的《沙漠化的愿望》一文;50年代又见于《中国林业》(1951年1期)陶克的文章《陕北的沙漠现状及改造》。过去,“desert”一词在辞书里译法混乱,既译为“沙漠”也译为“荒漠”。而沙漠不仅是荒漠的通称,更是荒漠的一种类型。实践中,地质意义上的沙漠(sandy desert)与荒漠(desert)内涵是有差别的。地理意义上的荒漠内在涵义颇广。1994年,我国政府电告《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过渡时期秘书处(Interim Secretariat CCD),将原译“沙漠化”的desertification改译为“荒漠化”,修改了长期沿用的译法。这一改动,给这一名词的使用带来麻烦。“荒漠”名词加后缀“化”(-fication)构成动词而转变成“荒漠状态”。因此“荒漠化”一词的界定上应与“荒漠”在概念上有严格区别,荒漠化不包括沙漠(sandy desert)、戈壁(gobi蒙语,sand-pebbly desert)以及盐漠、寒漠等。荒漠化在定义上涵盖植被退化、风蚀、水蚀形成的土地退化,也包含盐渍化、冻融等荒漠化指征。我国治沙一向指沙(漠)化带来的环境恶化和社区经济下降过程,这是国情。所谓沙(漠)化土地,准确地说即“沙质荒漠化”(sandy desertification),就是指人类不合理利用干旱半干旱区自然资源,由风蚀形成的土地退化。也就是说,沙化地是发生在原非沙漠地区的风沙活动形态。我在《中国沙质荒漠化土地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林业科学,1998,34(2)1—10)一文中,对不使用荒漠化而使用沙质荒漠化有过论述,并附有根据TM卫星影像解译制作的三幅典型的沙质荒漠化土地现状图,可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河洛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核心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的黄河奔腾而下,出潼关后与发源于陕西省华山之阳的洛水在河南巩义市交汇。在黄河、洛水的许多传说中,最有影响的当是“河图洛书”。由其不仅产生了中国元典文化《周易》八卦和《尚书·洪范》,以至后来形成了“河洛”学。  相似文献   

14.
琴律是三分损益律和纯律的复合律制。古琴的13个徽位正是两端固定的空弦振动的各分音节点。因此,所谓琴律实质上就是在弦线驻波上取其前六个分音和第八分音再加上三分损益的律制。假定古琴定弦为最普通的一种,即从外到内七弦分别为C、D、F、G、A、c、d,那么,C弦的11徽、8徽,G弦的11徽或D弦的8徽,就可以组成纯律大音阶。萧梁朝丘明的《碣石调幽兰谱》正是这种音阶的应用。同样,C弦、F弦和G弦的12徽,就可以构成纯律小音阶。对于纯律小音阶是否在古琴中得到应用,尚待古琴谱专家对于留存至今的大量古琴曲的考定与发现。该文还对“徽以玉石”的琴徽的早期文字记载作出考证,指出《淮南子·务训》中“参弹复徽”的“徽”确实是琴徽之意  相似文献   

15.
关于desertification汉译的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在沙漠学界及翻译工作者中 ,对desertification的汉译 ,有不同的意见。一些人主张译为荒漠化 ,另一些人认为应译为沙漠化。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看法。荒漠与沙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二者区别 ,我想引用沙漠学前辈吴正教授在其专著《风沙地貌学》中的一段文字 :荒漠(desert)是指气候干旱、降雨稀少且多变 ,植被稀疏低矮 ,土地贫瘠的自然地带 ,意为“荒凉”之地。荒漠有石质、砾质和沙质之分。石质和砾质的荒漠平地称为戈壁 ,而沙质的荒漠才称为沙漠 (sandydesert)。由此可知 ,荒漠的内涵比沙漠丰富 ,外…  相似文献   

16.
《科学大观园》2010,(1):30-31
沙漠。在人们的心目中,似乎就是“单调”、“寂寞”的代名词。寸草不生的沙漠地带总是让人联想到死亡。然而,大漠的风景有时候也让人叹为观止,也会让久居钢筋混凝土铸就的都市丛林中的人们心驰神往。下面就让我们看看世界上最迷人的10大沙漠究竟是哪些吧。  相似文献   

17.
《科学大观园》2004,(10):50-51
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藏高原三江源,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加剧,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绚丽之地,如今风沙蔓延、河流干涸、草原退化,越来越多的逐水草而居的高原牧民开始沦为“生态难民”。从今年开始,中国政府开始在三江源地区进行生态大移民,4万多名牧民将逐渐在城镇定居,5年后,三江源核心区将再成“无人区”。千年游牧一朝安居身材魁梧、脸膛黝黑的达白祖祖辈辈居住在黄河源头,逐水草而居、放牧牛羊是这里千百年来沿袭的生产、生活方式。然而,7月20日,42岁的他不得不带领着妻儿离开广袤的草原,搬迁到政府为他们建设的新居。达白是青…  相似文献   

18.
最近在沙漠学界及翻译工作者中,对desertification的汉译,有不同的意见。一些人主张译为荒漠化,另一些人认为应译为沙漠化。笔者就此谈些粗浅看法。荒漠与沙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关于二者区别,我想引用沙漠学前辈吴正教授在其专著《风沙地貌学》中的一段文字:荒漠(desert)是指气候干旱、降雨稀少且多变,植被稀疏低矮,土地贫瘠的自然地带,意为“荒凉”之地。荒漠有石质、砾质和沙质之分。石质和砾质的荒漠平地称为戈壁,而沙质的荒漠才称为沙漠(sandy desert)。由此可知,荒漠的内涵比沙漠丰富,外延比沙漠大。国内出版的辞典,对荒漠、沙漠两词的差别,解释也是很明确的。《辞海》中对荒漠的解释是: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气温变化很快,地面温度变化尤为剧烈。风力作用活跃。地表水极端贫乏。多盐碱土。一般只能生长根深叶小或无叶植物。动物具有穴居、夏眠、善疾走等特性。分布于大陆内部或低纬度的大陆西岸。按地表组成物质,分沙漠、岩漠、砾漠、泥漠、盐漠等。此外,在高山上部和高纬度亚极地带,因低温所引起的生理干燥而形成的植物贫乏地区,为荒漠的特殊类型,别称寒漠。《辞海》中对沙漠的解释是:(1)荒漠的通称。荒漠的一种,指沙质荒漠。地表覆盖大片流沙,在风力的推动下,沙丘不时移动,往往造成危害。如我国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荒漠解释是:(1)荒凉而又无边无际;(2)荒凉的沙漠或旷野。对沙漠的解释是:地面完全为沙所覆盖,缺乏流水、气候干燥、植被稀少的地区。从以上引述的解释可知,在汉语及汉语文献中,荒漠与沙漠,尽管二者有一定联系,但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Desertification一词是从desert派生的。如何准确地翻译词根desert,是正确汉译desertification的关键。国外、国内所编的辞书,对desert一词是如何解释的呢。《朗文现代英语词典》对desert的解释是“a Large Sandy Piece of land where there is very little rain and less plant life than else where”(大面积的沙地,几乎没有雨水,植物比任何其他地方都少)。按该词典的解释,desert译为沙漠比较合适。《牛津词典》对desert的解释是:(1)adj.uninhabited,desolate,uncultivated,barren(形容词。无人居住的,荒芜的,未耕作的,光秃的)。(2)waterless and treeless region(无水无树的地方)。《韦氏词典》中,对desert的解释是:(1)an unhabited tract of land;a region in its natural state;a wildness(无人居住的大片土地;处于自然状态的区域;野地)。(2)a dry,barren region,largely treeless and sandy(干旱、无树、有沙的裸地)。据这两个词典解释,desert可译为荒漠,也可译为沙漠。在国内看到的英汉词典中,对desert的解释,大同小异,仅举二例。《远东英汉大辞典》(FAR EAST 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远东图书公司印行,1977)的解释:(1)沙漠。The Sahara Desert。撒哈拉沙漠。an oasis in a desert,沙漠中的绿洲。(2)不毛之地。(3)海洋中鱼类无法生存之处。(4)缺乏某事之地方。The town was a cultural desert.那一城镇是文化沙漠。荒漠、沙漠是自然地理学名词。《英汉自然地理学词汇》(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编,科学出版社,1987)中,对desert及相关词条的解释如下:desert (1)沙漠,(2)荒漠deserta 荒漠群落desert armour 荒漠甲胄desert belt (或zone)沙漠带desert climate 荒漠气候desert crust 荒漠结皮,沙漠盐壳desert deposit 沙漠沉积desert devil 沙卷风desert erosion feature 荒漠侵蚀地形desert grassland 沙漠草地(美国西南部和墨西哥)desert lake 沙漠湖desert pavement 沙漠卵石覆盖层desert soil 荒漠土desert steppe 荒漠草原desert steppe soil 荒漠草原土desert storm 沙暴,尘暴desert varnish 沙漠岩漆desert wind 沙漠风desert wind squall 沙漠风飑desert zone 荒漠地带根据以上列举几本词典对desert的解释,可知沙漠不是desert唯一的含义,而是根据表达的对象,可译为沙漠,也可译为荒漠。由此推论,desertification也应有沙漠化、荒漠化两种译法。这仅是从构词角度所作的分析。Desertification是新的科学概念,其准确含义是靠定义来揭示的。大家知道desertification经过几次修定。在此将几次修定的定义,列于后,供分析。1977年同内罗毕会议使用的desertification定义是:“Desertification is the diminution or destruction of the biological potential of land,and can lead ultimately to desert like conditions.It is an aspect of the widespread deterioration of ecosystems,and has diminished or destroyed the biological potential,i.e.Plant or animal production,for multiple use purposes at a time when increased productivity is needed to support growing populations in quest of development.”1990年全球desertification评价会议上使用的定义是:“Desertification/land degradation,in the context of assessment,is land degradation in arid,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s resulting mainly from human activities.”“Land in this concept includes soil,local water resources,land surface and vegetation or crops.”“Degradation implies reduction of resource potential by one or a combination of processes acting on land.These processes include water erosion,wind erosion and sedimentation by those agents,long-term reduction in the amount of diversity of natural vegetation,where relevant,and salinization and sodication.”1992年21世纪议程、1994年荒漠化防治公约中使用的定义是:“Desertification is land degradation in arid,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s resulting from various factors,including climate variations and human activities.”“Drought means the naturally occurring phenomenon that exist when precipitation has been significantly below normal recorded levels,causing serious hydrological imbalance that adversely affects land resource production system.”“Land degradation means reduction or loss in arid,semi-arid and dry sub-humid areas,of the biological or economic productivity and complexity of rainfed cropland,irrigated cropland,or range,pasture,forest and woodlands resulting from land uses or from a process or combination of processes,including processes arising from human activities and habitation patterns,such as:soil erosion caused by wind and/or water;deterioration of the physical,chemical and biological or economic properties of soil;and long-term loss of natural vegetation.”从上述desertification的定义,可知形成desertification的营力过程,是风蚀、水蚀、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根据其营力过程应该译为荒漠化。因为水蚀过程不是沙漠及有沙覆盖的地表的主营力。沙质地表孔隙度大、渗透率高,一般不会发生水蚀过程。只有译为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才能涵盖上述所有的营力过程。我们再看科学家是如何使用desertification这一概念的。在UNEP编的《World Atlas of Desertification》第2版第129页,图4-29中,南欧地中海沿岸国家也被划入发生desertification的国家。这些国家是与沙漠和沙地无缘的,这些国家是以水蚀形成的冲沟,劣地、裸地景观为土地退化特征的。在该图集第2版第4页,图6,Aridity Zones中,干旱亚湿润(Dry Subhumid)区,与沙、沙漠分布关系不大。以中国为例,从黄土高原东半部起,山西、河北、河南、直到渤海边、山东半岛,均包括在干旱亚湿润区内。再看一看该图集第1版第14页图12,Water Erosion Severity,看看世界水蚀分布范围,特别是干旱土地水蚀面积统计,就更清楚了。如果将desertification译为沙漠化,那么这些区域怎么能包含在沙漠化的概念之中呢?从以上世界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对desertification一词的运用中,可知译为荒漠化是确切的。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 在我国国土资源中,大约有70多万平方公里的沙地沙漠.本文在此大胆地提出这样一个设想:如果我们每年投入500个亿,改造沙地沙漠造林12000平方公里.那么,10年后就可以使12万平方公里的沙地沙漠变成森林.12年后按每年十二分之一保守的合理采伐,每年仅木材一项产值,就可达千亿元以上.而且,在造林后的田间管理方面,每年都能增加100多万人的就业机会.至于造林后的林、草、牧的收入以及被拉动的相关二、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机会,就更不言而喻了.  相似文献   

20.
《考工记·弓人》可能是世上最早的制弓技术文献,其中科技术语"往体"、"来体"分别指弛弦时弓体外挠和张弦时弓体内向。传本《考工记·弓人》曰:"往体多,来体寡,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弋。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利射革与质。往体、来体若一,谓之唐弓之属,利射深。"然而求证于本书《弓人》节的"析干"之道和"成规"法,他书《周礼·夏官·司弓矢》的六弓次第和沈括《梦溪笔谈·弓有六善》,以及现代射艺知识,理校后发现:"往体多,来体寡"应是"王弓之属";"往体寡,来体多"反而是"夹臾之属"。由此推测《考工记·弓人》曾经错简,理应校正为"往体多,来体寡,谓之王弓之属,利射革与质。往体寡,来体多,谓之夹臾之属,利射侯与弋。往体、来体若一,谓之唐弓之属,利射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