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作荣  高庆芬 《科技信息》2011,(3):158-158,177
语言是写作教学中的难点,借鉴范文对学生进行语言仿写训练是一条捷径。语言模仿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模仿词语的准确使用,模仿修辞,模仿整散句。教师要经常推荐作品要学生研读、背诵,并深度模仿,实现语言思维质的突破,从而走向创新。  相似文献   

2.
课堂练笔对培养学生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它显现出一种角度丰富、细水长流、经常训练的特点,贯穿于日常教学之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文本设计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拓展文本描绘续写,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迁移文本学习技巧,指导学生模仿创作;捕捉文本情感火花,沉淀学生阅读感悟。相信精心设计课堂练笔,定能使语文教学更加亮丽。  相似文献   

3.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语感的强弱直接体现学生阅读文章和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反映学生的语文修养。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能迅速捕捉到言外之意;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准确地传递信息。因此,对学生加强语感培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文章的能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质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通过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本文结合新课标的精神,阐述了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并对阅读教学中如何实施语言训练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读、写、听、说四种能力。这四种能力之间关系怎样呢?应该说读是“本”,是写、听、说的基础,写、听、说三种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是从大量阅读训练开始的。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从中明白语文的一些道理、规律,又经过模仿、借鉴才能有力地促进写作、听说能力的形成。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个规律:阅读积累→模仿借鉴→独立创新。因此,加强阅读方面的研究与指导,就成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一、阅读训练的四个等级根据教育、心理学家对青少年认识规律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年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应…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高考语文试卷中频频出现句式仿写.句式仿写是一种模仿已有的句子,造出新的句子的修辞格.自1994年设仿句题以来,题型不断发展,考查的能力点越来越多,越来越活,不仅涉及修辞、衔接、句式等方面的知识,还考查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知识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仿写的意义 所谓仿写,就是模仿别的作品去进行习作。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人们往往不愿谈仿写,似乎只有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才是作文教学的正道,否则就是保守的、封闭的、危害学生心智发展的。我个人认为,仿写本身就是继承,仿写的过程,就是扬弃的过程。没有仿写的过程,就不会有创新的结果。试想一个体操运动员,不首先模仿教练员的动作,肯定不会练出自己的高水平来。叶老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在阅读课上,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要有写作指导的意识,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熟知作者是如何去表达的。那么,仿写对小学作文教学有哪些意义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然而,中专语文教学由于较多地沿袭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仅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缺乏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又因实际应用语言文字的训练不足,学生缺乏应有的运用语文的能力,以至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较快适应工作需要。吕淑湘曾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地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中专语文教学要瞄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目标。应借鉴专业课的教学,把实践的过程安排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学的实习课。把课堂作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正确地模仿和反复训练的场所,学以致用,养成习惯、掌握语文运用的技能。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培养学生编程能力是《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其教材必须围绕"程序设计"来组织内容,以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本文基于"阶梯递进"模式,研究设计了一套《C语言程序设计》主讲教材的构建方案,该方案将教材划分为程序设计主线和语言知识辅线两条线索。程序设计主线基于"案例分析—模仿改写—独立编程"的"阶梯递进"模式,侧重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语言知识辅线基于程序设计主线中涉及到的相关语言知识进行组织,为程序设计主线服务,力求讲解清楚,详略适当。实践证明,该方案有效地改进了"传统"教材存在的诸多问题,具有较好的完整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语文的教学是语言的教学,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长期以来,我们只注重了书面语言的教学,而忽视了口头语言。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口语能力的重要性越来越凸现出来。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对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善听、能说、会读、擅写的新一代。口语教学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就是放开让学生去说,大胆地说,只要坚持下来,口语能力一定会提高。  相似文献   

12.
冯秀梅 《海峡科学》2014,(12):102-103
语感是人对语言的一种感受能力、领悟能力,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该文结合教学实践,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从让学生多读、慢品、乐说、常写,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  相似文献   

1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语言和思维学科.语文教学注意了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发展训练,却忽视了内部言语的发展训练.口头言语、书面言语、内部言语三种语言形式是同步发展的,而且内部言语发展是口头、书面言语的“先行官”.中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树立训练发展学生内部言语的意识,在听、说、读、写中注意发展学生内部言语能力,这是语言教学需要,也是思维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进行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能力的综合体。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很大作用。训练语感,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协调发展。但过分夸大语感教学的作用,把语感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突破口”是不恰当的。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形成,语言知识教学是基础,语感教学是前提。  相似文献   

17.
语感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感训练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周宏娟 《科技信息》2009,(30):I0300-I0300
现代英语教学"听、说、读、写"四会同时并举。"听"放在首位,意在说明听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形式之一,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最初始的感知环节。所以中学英语教学必须以听说教学为突破口。听力训练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发展成为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听的整个过程包括"听前、听中、听后"三个阶段,下面就这三个阶段谈谈各个阶段如何训练他们的听力和培养他们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为学生打下初步的听、说、读、写的基础,语言与思维训练在拼音教学阶段就应着手进行.但这种训练要顾及到学生的心理与实际能力.  相似文献   

20.
唐阳海 《海峡科学》2007,(9):100-100,105
语文教学以语言实践能力训练为中心,而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又以语言感受能力训练为中心,那么,何溜语言感受能力?语言感受能力是对语言的一种直觉思维能力,即通过语言的表层意义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到语言的深层意义,简称“语感”。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