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感,体现着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受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习语言的需要了,因此语感培养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新的思路。中学语文老师应该逐步完善课堂教学策略,让学生更能亲近母语,中学语文老师要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培养学生语感的教学模式要比培养语文知识性的教学模式更好。该文通过对语感概念的介绍,以及对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所存在问题的分析,从而探索出一些新的培养方法,从而将语文教育带到一个新的层面。  相似文献   

2.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进行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能力的综合体。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起着很大作用。训练语感,有助于听、说、读、写能力全面协调发展。但过分夸大语感教学的作用,把语感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矛盾、“突破口”是不恰当的。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形成,语言知识教学是基础,语感教学是前提。  相似文献   

3.
刘宏叶 《科技信息》2009,(18):371-37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能只让学生怎么地去拆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识记优美文段。其实,培养学生语感也是一个支点和重点。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任尚君 《科技信息》2008,(18):142-142
在新的课程标准之中,强调了学生语感的培养。语感和语感教学问题也成为了语文教育界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偏差。本文着重谈到语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语感培养要结合具体的语.魄进行,要以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为基础,要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可以说,及时发现和解决语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于有效地组织和进行语感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这个语感的定义揭示了语感的性质,使我们准确地把握了语感的本质特征,可以有效地实施语感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本人结合语文教学实际,谈谈语感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抓好语言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语感训练。”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是在长期体验、训练、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语言文字的领会和感悟能力,是一种较高级的语文综合能力。语感的强弱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出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可见,语感能力的培养在整个语文教育中的地位。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张富前 《科技信息》2012,(21):320-320
语感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因而也举足轻重,在实际教学中我有如下认识:  相似文献   

8.
李雪 《科技知识动漫》2010,(16):106-106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一个人的语文素质的高低与其语感有直接关系,语文素质高的人,其语感能力必定很强,表现在对语言文字一种敏锐的感知和丰富的理解上,反之,语文素质差的人,其语感能力就弱些,表现在对语言文字表面上的理解。叶圣陶先生说过,语言文字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可见,培养语感,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杨琼 《科技咨询导报》2009,(23):213-213
语文教学中加强语感教学和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语文教学走上自主.自觉、灵活多样的路子。通过多种方法有目标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有良好的语感的人,能快速准确地理解别人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高层次的语感是当今语文教学的关键。可以从丰富生活体验,扩大语言实践;强化语境概念,联系语境培养语感;加强诵读训练,增加词语积累;学习语言知识,增加文化修养,提高语感层次;联系思维训练,提高语感水平等五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11.
语感作为二语习得的核心概念越来越被业界所接受。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语感的获得成为中心话题。人机对话、广泛积极应用网络技术与网络资源是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以基于网络的语言教学与语言能力(语感)的获得为着眼点,试图从学习网站指导与面授的有机结合寻找一条行之有效的习得途径。  相似文献   

12.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外语交际能力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受文化因素的制约。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只注重向留学生传授汉语言知识,而忽视了其汉语交际能力。海外学生在进行汉语交际时,由于受思维方式和文化差异的限制,可能会导致误会或交际失败,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中国语言的丰厚文化内涵有相当程度的了解,从而自觉主动地教导学生,使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正确地运用语言,实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本文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从传统文化与民族语言的关系入手,分别从汉字、熟语及古典诗词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渗透三个方面挖掘语言中的文化因子,促进对外汉语教学的改革和深化。  相似文献   

13.
教师教育观念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没有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课程改革将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本文对贵州省乡村初中英语教师的教育观念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基础课程改革所要求的理念有一定的差距,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艰巨的工程。  相似文献   

14.
卢燕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31(1):145-148,137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普遍存在近义词误用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第二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的差异性、汉语构词的特点和教材生词释义不当造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词的理性意义方面、词的色彩差别方面和词的语用方面进行近义词辨析,最终达到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近义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学好一种语言同时也是学好与这种语言相关的文化。要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做好文化的传播工作,就要从汉语体现的汉民族文化、行为模式体现的汉民族文化以及由跨文化交际中的差异等方面去解释剖析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其所涉及的汉民族文化传播的问题,从而使教师与学生能够更好地交流和沟通,使中国文化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植入学生的心灵,使教学得以顺畅地进行,文化得以顺利地传播。  相似文献   

16.
语文教育既是语言教育,又是人文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发展个性、完善人格的重任。面对当代道德教育容易陷入单一的“知识化”、“形式化”的困境,在语文教学的历史文化道德教育情境中,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资源,通过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文学的情趣,塑造人文品格是一项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研究者在班杜拉(Bandura)效能理论指导下实施的《英语教学法》教学模式改革实验。改革围绕影响个人效能变化的四个信息源进行设计,课堂上以习明纳尔(seminar)的教学方式为主,强调教师的教学基础建立在学生的课前文献阅读,教学视频观看,真实课堂教学演练,学习成果展示、小组评议与自我反思等学生主体活动之上,其目的在于增加学生个人直接与间接教学的成功体验,通过正面鼓励与言语劝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从而最终提升学生个体的教学效能感,增强学生对未来教育教学工作的信心。实验证明:改革后的教学模式不但提升了学生的教学效能感,而且带来了学生学习自主性和责任感增强等诸多附带的良性效果。  相似文献   

18.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计算机科学技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但由于传统教学中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导致教师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学生缺乏课外学习资源。构建"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网络化辅助教学平台,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优势,并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在分析高校"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的基础上,探究"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首先分析了网络课程建设原则,其次详细阐述了基于THEOL平台的"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建设,以及如何充分利用平台上建设的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实践证明,"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有力地推动了本科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晓羽 《太原科技》2003,(5):89-89,91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色彩搭配和美感关系和在课改中加强整体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英汉语比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的宗旨与目的。文章坚持使用的术语是“比较”而不是“对比”,旨在倡导研究方法上从“重异”转移到“异同并重”或“重同”,因为这是人类思维本质的共同点所规定的。从近百年的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历史中,文章归纳出十个研究目的;一、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二、促进现代汉语研究;三、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四、深化汉语教学改革;五、为翻译学建设打基础;六、革新英汉、汉英词典编纂工作;七、革新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工作;八、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九、促进英汉语类型学研究;十、进一步认识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