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旱涝与地震     
"5.12"汶川大地震.全国震惊,举世瞩目.在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不能不再次想到地震灾害的预防和预报问题。  相似文献   

2.
陈玉琼 《科学通报》1981,26(14):895-895
1.气候冷暖变化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本文以竺可桢先生对近五千年来我国温室变化的分析为基础,统计了公元前780年至公元1976年近3000年的时间中每10年大于7级地震的频数与温度的关系,发现我国寒冷时期地震的频数远较温暖时期高。通过分析本世纪地震活跃期与我国温度等级的关系,也发现我国地震活跃期的气温大多是偏低的。据  相似文献   

3.
近30年我国干湿状况变化的区域差异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尹云鹤  吴绍洪  郑度  杨勤业 《科学通报》2005,50(15):1636-1642
以全国616个气象站点1971~2000年的气象数据为基础, 应用修正的FAO-Penman-Monteith最大可能蒸散模型, 计算近30年的最大可能蒸散和干湿指数; 分析降水量、最大可能蒸散和干湿指数的变化趋势及年代际距平变化, 研究我国近30年来干湿状况变化的区域差异. 结果表明, 各要素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 年代际变化明显. 近30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最大可能蒸散和干湿指数呈减少趋势. 说明我国大部分地区近30年来湿润程度有所增加, 在新疆北部和藏东川西滇北地区变化趋势显著. 我国地理环境复杂, 全国的平均状态掩盖了区域间的差异, 在研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时应分区域描述. 分析区域的干湿状况必须综合考虑水分的收支.  相似文献   

4.
我国地震活动和地震地质主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位于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之间的欧亚板块东南部。它不仅是西太平洋地震系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系的汇合地区,而且也是世界板块内部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境内地震活动分布广泛,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依据地震活动、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和构造应力场等特征,将我国划分为10个地震区(图1),地震区內还分出了地震亚区和地震带。  相似文献   

5.
正由于南极洲所具有的独特的构造,是开展地震学研究的理想场所,引起了地震学家的极大兴趣。但又由于其极端的气候条件,使得地震学家开展南极地震观测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是世界上发现最晚和研究程度最低的一个洲。根据对区域地层、岩浆岩和构造的综合分析,东南极地盾、横贯南极山脉以及西南极造山带是南极大陆地质构造的三大特点。中部为横贯南极山脉造山带,是一个经罗斯运动而形成的早古生代造山带。以横贯南极山脉为界,东部为东南极地盾,西部为西南极造山带,具有独特的构造环境,是地球上唯  相似文献   

6.
我国东部近百年雨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名立 《科学通报》1989,34(8):605-605
雨量和温度是标志气候状况的两个最重要的气象要素。大范围温度的历史变化已有了很多研究,但是对雨量变化的统计分析,由于存在着雨量本身在空间和时间分布的高度不均匀,和雨量资料收集(如海洋面上的雨量)的困难而受了限制。本文企图用近百年的雨量资料建立一个我国东部大范围平均雨量的资料序列,从量的概念上来确定大范围旱涝变化的历史情况。  相似文献   

7.
气候增暖对我国近40年植物物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7,自引:1,他引:67  
郑景云  葛全胜  郝志新 《科学通报》2002,47(20):1582-1587
根据现代气象观测资料及中国科学院物候观测网络26个观测站点的物候资料,分析了近40年温度变化对我国木本植物候变化的影响,并建立了不同年代物候期与地理位置之间的关系模式,分析了当前气候增暖背景下物候期地理分布模式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物候期的提前与推迟对温度的上升与下降的响应是非线性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同等升降温幅度情况下,因降温而导致的物候期推迟幅度较因升温而导致的物候期提前幅度大;因升温而导致的物候期提前日数的变化率随着升温幅度的增大而减小,因降温而导致物候期推迟日数的变化率随着降温幅度的增大而加大。(2)物候期与地理位置的关系模式因气候变化而呈现不稳定特点。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季增温及秦岭以南广大地区的降温,东北、华北及长江下游等地区的物候期提前,西南东部、长江中游等地区的物候期推迟;同时物候期随纬度变化的幅度减小。  相似文献   

8.
9.
近30年来青海湖水位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懋苍 《科学通报》1992,37(6):524-524
自1958年开始有正式的水位记录以来,青海湖水位以平均每年超过10cm的速度下降。本文利用最近数十年青海湖及周围的水文气象和地震资料,对湖水位的变化及可能原因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三千年来火灾群发期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三年十年来火灾群发期主要出现在中国周代(600~49aB.C)、西汉(60~0aB.C)、东汉(100~200aA.D)、南北朝(480~570a.A.D)、唐代(700~850aA.D)、南宋(1120~1240aA.D)、明代(1500~1600aA.D)及清代(1660~1760aA.D)八个时期.灾害事件时间序列谱分析得出火灾的周期序列为517,173.29,90.63.32.23.16.11年。火灾群发期与太阳活动及中国典型地区环境变化对比分析得出,近两千年来的火灾群发期出现在太阳活动的异常时期及中国温度变化的寒冷期.  相似文献   

11.
大陆是人类主要活动的地区,大陆地区所发生的地震虽然只占全球地震总数的15%,但是大陆地震的震源大多数较浅,震中又位于人口稠密和经济集中的地区,并且7级以上的灾害性大地震时有发生,给人类造成的损失却占全球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的85%.由于地震现象是全球性的,把不同地震活动区之间的地震进行相互对比,将有利于对地震规律性认识的深化,并促进地震预报事业的发展,以减轻地震对人类所造成的灾害.  相似文献   

12.
对全球性地震活动性质的分析表明,11年的太阳活动周期,可能影响地震活动。苏联列宁格勒北极和南极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A.D.瑟金斯基,研究了强烈地震发生的时间与太阳  相似文献   

13.
南海南部近20万年沉积序列与古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S-93-5柱状样取自南海南部陆坡的平缓台阶上,该处保存了晚第四纪以来正常海洋环境的稳定沉积记录.通过研究建立了南海南部海区高分辨率的近 200 ka以来的沉积序列和氧同位素地层剖面.通过与GISP2冰芯等的对比分析,初步揭示并探讨了末次间冰期以来反映短尺度气候快速变化的 D/O事件 1-21和 Heinrich事件 H1~ H6在南海南部的沉积记录,表明近 200 ka来南海南部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气候的遥相关和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研究还显示:该海区沉积层序的颜色分层与氧同位素地层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沉积物颜色特征随气候而变化,前者一般滞后时间约1-1.5 ka.认为由于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波动、通道启闭和上升流活动,造成该海区深层水的氧化还原条件随着水体的动态环境而改变,从而产生海底不同的沉积物特征.此外,在氧同位素 4/5期界线处还发现了一个与 Toba火山喷发有关的火山灰层,厚度约 17 cm.  相似文献   

14.
近3 万年来巴丹吉林沙漠的景观发育与雨量变化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杨小平 《科学通报》2000,45(4):428-434
在对巴丹吉林沙漠不同地区进行了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数个高大沙山的地貌学、沉积学和年代学研究,对该地区近3万年来景观发育、雨量演变的过程和机制找到了新的证据,巴丹吉林沙漠的沙丘普遍具有4个代表较为湿润环境的古沙丘胶结面。依据测年数据推断,该沙漠地区在近3万年以来有过4次比现代湿润的时期。沙丘大面积的被固定和广布的古湖泊及湖岸阶地都说明,研究地区的气候在近3万年来有周期性的波动,这暗示着西风环流和东亚  相似文献   

15.
南海南部近20万年沉积序列与古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34,自引:3,他引:31  
NS-93-5柱状样取自南海南部陆坡的平缓台阶上,该处保存了晚第四纪以来正常海洋环境的稳定沉积记录。通过研究建立了南海南部8海区高分辨率的近200Ka以来有沉积序列和氧同位素地层剖面,通过与GISP2冰芯等垢对比分析,初步提示并探讨了霜次间冰期以来反映短尺度气候快速变化的D/O事件1-21和Heinrich事件H1~H6在南海南部的沉积记录,表明近200ka来南海南部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气候的遥相关  相似文献   

16.
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在喜马拉雅地震带上,为低角度逆冲型单侧破裂.余震区呈WNW-ESE展布,长轴约170 km,短轴约60 km.余震空间分布不均匀,主震和强余震分布在余震区两端,中部余震稀疏,这与8.1级地震矩释放主体区一致.7.5级地震发生在8.1级地震余震区的东部边缘,8.1级地震对其具有显著的触发作用.8.1级和7.5级地震发生在尼泊尔1505年和1934年两次大震之间的8级地震破裂空段上,1870年以来至本次地震前该破裂空段内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存在6级地震背景空区.这次地震前13年,形成长约590 km的5级地震空区,震前19个月空区被打破.8.1级地震序列发生在5级地震空区的中部,其东、西两侧仍有较大范围没有发生地震,库伦应力计算表明8.1级地震对其东西两侧断层具有明显的触发作用.考虑到历史地震的离逝时间与复发周期,认为1934年地震破裂区再次发生大震的危险性较小,而1505年地震破裂区发生大震的危险性增大.2005年巴基斯坦M_w7.6和2015年尼泊尔8.1级地震的发生,表明喜马拉雅地震带已经进入了一个7级以上地震相对活跃的时段.  相似文献   

17.
吴晓华 《科学通报》1982,27(16):998-998
梅雨是我国和日本的重要天气过程,也是东亚夏季风推进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利用长江下游地区近500年的历史旱涝史料(史料的旱涝标准分为5级:1级:大涝;2级:偏涝;3级:正常;4级:偏旱;5级:大旱),对九江、安庆、南京、扬州、苏州、上海、杭州等站区的各年旱涝等级用主分量法加以综合,并选用所得各变量中占有较大方差的变量,建立了我国梅雨自公元1470—1975年的序列。  相似文献   

18.
自40年代初北半球气温陡然下降,70年代中期以来转为急剧上升,这种气候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这些活动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的大气核试验以及60年代初期开始的全球性工业发展,这是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60年代中期以后大气核试验结束,自70年代初对工业污染治理的加强以及大气CO_2浓度迅速增加,是70年代中期以来气温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今后,如不发生核大战和大规模的火山活动,气温将以上升为主,到2030年前后,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1.3℃左右,近些年来华北地区发生的旱象,还将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9.
郭维栋  赵红岩 《自然杂志》1998,20(5):285-289
我国汛期旱涝分布受大气系统内部和外部多种因素影响,增加了预测难度.然而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使这一工作又势在必行.针对目前旱涝预测“百家争鸣”的局面,强调这一工作应注意科学方法论的指导.指出应用逻辑简单性原则,深入挖掘影响旱涝的各种因子间更深层的原因,抓影响旱涝过程的主要矛盾,再据此做出预测,或许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江苏中部沿海近2000年来的海面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达源 《科学通报》1991,36(20):1574-1574
近2000年来百年尺度的海面变化的研究,是地质时期万年-千年尺度与未来十年尺度海面变化系列研究中的中心环节,然而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却是比较薄弱的环节。 江苏中部沿海地带,面向开阔的海洋,以西为宽广的全新世古潟湖——泛滥沉积超覆洼地及古砂堤带,由于有丰富泥沙物质的补给,在近2000年中该地海岸位置向海推进了约40km,所以我们选择该地进行2000年来海面变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