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种新型广谱的杀虫剂,驱线虫素对狗自然感染的多种消化道蠕虫有很好的驱虫作用。按每千克体重(BW)给药0.2—0.4mg(液体药物装入胶囊中投服),对犬弓首蛔虫,狮弓蛔虫,犬钩虫和狭首弯口线虫的驱虫率为100%;用含量为4.6%的片剂(每片重267mg),按每20千克体重投1/3片(约为0.2mg/千克体重),对犬弓首蛔虫、犬钩虫和狭首弯口线虫的驱虫效果同样为100%,这两种剂型,加大用量至每千克体重0.6—0.8mg,对狐鞭虫感染的驱虫效果可达99—100%。使用该药的治疗剂量没见动物发生任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鸡长鼻分咽线虫目前还未见理想的驱虫药物和方法,笔者就线虫有高效的四种药物,用直接投入鸡腺胃方法,驱除鸡长鼻分咽线虫。结果伊维菌素、盐酸左咪唑对该线虫有较理想的驱除效果,分别达到75%~85%,75%~80%。  相似文献   

3.
作者首次用硝硫氰醚驱除牦牛、绵羊和山羊的寄生蠕虫。结果表明:对牦牛,硝硫氰醚的剂量在50mg/kg和60mg/kg时的驱虫效果较好,尤以60mg/kg为佳,对肝片形吸虫、钩虫和肺线虫的驱虫率均达100%,对前后盘吸虫为98.5%;对藏系绵羊守生蠕虫以60mg/kg硝硫氰醚和50mg/kg的硝硫氰醚加8mg/kg左旋咪唑为好,对肝片形吸虫、莫尼茨绦虫、肺线虫和羊钩虫的驱虫率均达到100%,对前后盘吸虫分别达99.6%和99.9%,对毛首线虫分别为98.6%和99.0%;对山羊的多种寄生蠕虫,硝硫氰醚亦有较好的驱除效果。  相似文献   

4.
“害获灭”(Ivomec)对山羊内外寄生虫的驱杀试验,国内报道甚少。我们于1990年4—5月在汶川县威州乡用该药对18只山羊(试验组12只、对照组6只)的内外寄生虫进行了驱除试验。试验结果,Ivomec按0.2mg/kg一次颈部皮下注射,对线虫的驱虫率为94.0—100%(其中:毛首线虫Trichuris为94.0%、奥氏线虫T·ovina为95.4%、捻转胃虫H·contortus、羊仰口线虫B·trigonocephalum、微管结节虫O·venulosum、舒氏歧尾线虫B·schulzi均为100%),对外寄生虫——微小牛蜱B·microplus、台湾角血蜱H·cornigera、山羊腭虱L·stenopsis、山羊毛虱D·caprae的杀灭率均为100%。该药注射时出现极短暂的疼痛反应外,在整个试验期内未见任何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5.
<正> 隐匿管状线虫(Syphacia obvelataSearat,1916)和四翼无刺线虫(Aspiculu-ris tctraptera Nitzsch,1821)是小鼠的常见寄生虫。呈全球分布。调查表明,大多数鼠群均有感染且感染率很高,两者常混合寄生。据蒋金书等(1985)和聂金荣等(1986)报道,我国小鼠的感染率为97~100%。轻度感染时一般不使动物致病,但严重感染时则影响动物的生长发育,引起脱肛、肠套迭、肠炎和粪便嵌塞,并由于营养和血像(如嗜酸性白细胞)的变化而干扰实验结果。因此,在一定条件和无特殊要求的情况下进行适当的驱虫是必要的。传统的驱虫方法一般为口服或注射给  相似文献   

6.
园养野生动物寄生虫重复感染原因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唐美 《山西科技》2006,(3):106-107
文章从1997年-2004年连续八年对太原动物园饲养的野生动物寄生虫重复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猫科动物中的狮、虎、豹,熊科的黑熊、棕熊,犬科的狼对蛔虫重复感染率最高;猕猴科动物中各种猴类及狒狒鞭虫重复感染率较高;牛科(扭角羚例外)、驼科、马科动物对血予线虫和毛圊线虫重复感染率均高;禽类则以球虫、组织滴虫重复出现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为初步了解上海市场蛇寄生虫的感染情况,剖检了来自上海市场罚没的2种19条蛇,其中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9条、大王蛇(Elaphe carinata)10条,分别取血液涂片,依序检查体表、皮下、肌肉、心脏、肺脏、肝脏、胃、肠道等组织器官,收集检获的寄生虫,显微镜初步观察.结果显示:在19条蛇均未检出外体寄生虫、吸虫和棘头虫,在皮下和体内检出线虫和绦虫,在血液中检出肝簇虫(Hepatozoon),蛇的寄生虫感染率为100%.线虫、绦虫、肝簇虫在赤链蛇的检出率分别为77.88%、100%、0,在大王蛇的检出率全部为100%.从19条蛇共检获线虫192条、绦虫(裂头蚴)1236条,其中69.79%的线虫和86.55%的绦虫来自大王蛇.按检出的脏器统计,93.20%的绦虫来自皮下与肌肉,65.63%的线虫来自胃.调查结果表明,上海市场两种蛇的寄生虫感染率高、感染强度大,其中检出的裂头蚴为人畜共患寄生虫,吃蛇皮与蛇肉、吞蛇胆存在感染寄生虫的极大风险.因此,保护蛇类等野生动物,也是保护人类自身.  相似文献   

8.
“驱虫净”(四咪唑)为一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药,对牛、马、猪、绵羊、鸡、狗均有广泛的驱虫作用。其主要优点是:对肺和肠胃道线虫均有优效;能用于皮下或肌肉注射。笔者曾以“驱虫净”注射液用于犬的驱虫,引起犬的过敏死亡。现整理  相似文献   

9.
我们于1990年4月—11月在国内首次用“害获灭”对28头牦牛的消化道线虫和肺线虫进行了驱除试验。结果表明,“害获灭”按每公斤体重150、175、200微克颈部皮下注射,对牛仰口线虫 B.Phlebotomum 的驱虫率为90.1、100、100%,对叶氏夏伯特线虫C.erschowi 为78、100、100%,对辐射结节虫 O.radiatum 为94.3、100、100%,对球形毛首线虫 T.globulosa 为93.0、97.3、97.3%,对美丽筒线虫 G.pulchrum 为83.0、100100%,对胎生网尾线虫 D.viviparus 为100、100、100%,用200微克时对兰氏毛首线虫的驱虫率为93.3%。由此看出,“害获灭”按每公斤体重175、200微克对牦牛上述消化道线虫和肺线虫均有良好的驱除效果,且用量小、给药方便,无副作用,宜于在牧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松墨天牛早期监测松材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希 《武夷科学》2009,25(1):36-43
探索快速检测松墨天牛成虫携带线虫的情况。利用室内松枯死木段中羽化的和FJ—MA—02引诱剂及活虫捕捉器林间诱捕的松墨天牛成虫,用解剖方法和显微镜,对其携带的线虫部位、线虫量和速检做了研究。结果表明;5min后就能检测出其体内有无病原线虫的存在,15—30min后线虫游离率达92.04%-100%。松墨天牛携带线虫率高达44.59%~78.98%,平均为68.63%。在检测有线虫的天牛中,携带线虫量最高为116333条·头^-1,最低为398条·头^-1,平均为10303.85条·头^-1;雌成虫平均线虫携带量(14134.14条·头^-1)高于雄成虫(1366.5条·头^-1)。天牛携带的线虫量以腹部最多,占整个身体线虫量的77.78%以上,平均为82.62%,头胸部线虫量最高仅占25.9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松墨天牛头胸部有线虫的,其腹部一定也有线虫。因此,在利用松墨天牛成虫预测松材线虫病时,可取成虫含线虫量高的腹部进行分离镜检即可。该方法具有在病害传入早期及时发现和检测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SPF级实验动物中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感染现状和规律,为防止绿脓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参照国家标准,对SPF级小鼠、大鼠、豚鼠和兔进行检测。结果在2008~2011年中检测的SPF级动物中,PA感染的阳性率为8.9%(267/2988);不同动物感染率无显著差异;不同时间(不同年份和不同季度)PA阳性检出率无显著差异;其中,免疫缺陷动物的PA阳性检出率为32.5%明显高于免疫功能正常动物的7.6%;PA检出率随着送检单位和动物数量的增加逐年升高;不同动物群体间感染率相当,且保持稳定。结论北京地区SPF级实验动物中PA检出率较高,应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观察将多房棘球蚴( Echinococcus muhilocularis 简称Em) 接种灰仓鼠腹腔、前肢腋下、心脏和肝脏组织 的感染效果,为探索建立多组织或器官包虫病动物模型提供依据。方法按1000 个头节/只剂量经腹腔和前肢腋 下接种灰仓鼠,经腹膜穿刺肝脏和经胸腔穿刺心脏接种灰仓鼠,按计划解剖检查包囊发育状况和包囊寄生部位,计 算包囊系数( 包囊质量/ 体质量× 100% ) 和感染率。结果100 d 处理腹腔接种29 只,腹腔100% 感染,包囊系数 7. 1%,300 d 处理7 只,除腹腔都有包囊寄生外,包囊浸润肝脏3 只,浸润脾脏和肾脏各2 只,总包囊系数51. 7% 。 前肢腋下接种的分别于116 d 和290 d 处理19 只和5 只,腋下均有包囊寄生,包囊系数分别为3. 27% 和22. 95% 。 100d 处理肝脏接种的17 只,共10 只有包囊,包囊系数7. 1% ,包囊寄生部位为腹腔8 只,肝脏5 只,心脏1 只,肺部 3 只。115 d 处理心脏接种26 只,包囊寄生部位为心脏6 只,肺部9 只,胸腔1 只,其中有两只同时心脏和肺脏寄生 包囊,共13 只寄生包囊,包囊系数2. 91% 。结论腹腔环境适宜Em 生长发育,适合做周期短的动物模型,接种 300 d 包囊有向实体器官浸润的现象。Em 在前肢腋下发育缓慢,适合做Em 保种。由于动物模型中的心脏和肝脏 接种感染率低,接种技术和方法需改进,以便提高感染率. 关键词: 多房棘球蚴( Em) ; 灰仓鼠; 动物模型; 包囊系数; 器官  相似文献   

13.
41只家兔在麻醉状态下胆流速度均匀,平均3.4毫升/公斤/时。对其中35只兔的膈下迷走神经施以电刺激,7只无反应,28只胆流有不同程度抑制。在这28只中,当膈下腹、背两侧迷走神经分别受到刺激时,都出现反应的有9只(32%);仅对刺激腹侧神经有反应的15只(53.6%);仅对刺激背侧神经有反应的4只(14.3%)。本工作揭示:支配家兔胆管活动的迷走神经并非仅仅是膈下腹侧支,而背侧支也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家兔胆汁分泌的研究曾有一些报道~[1.2.3];梅懋华等~[1]将家兔膈下双侧迷走神置于一个电极下,使两者同时受到刺激,绝大多数动物的胆汁流出速度发生变化.并证明这一效应的作用环节在于神经的兴奋引起胆管发生不同程度的收缩,阻碍了胆汁流出,而不是改变肝的分泌或胆囊活动.根据现有知识,家兔膈下腹侧迷走神经形成胃前神经丛,后者再发出纤维分布到肝~[4];至于膈下背侧迷走神经是否有纤维分布到肝和胆管,以及对胆汁流出是否产生影响,均未见报道,我们在实验中,注意到,若单独对家兔膈下腹侧或前侧迷走神经分别施以电刺激,各侧神经对胆汁排出能否产生影响,这在不同个体并不一致.于是导出了这样的问题;家兔膈下背侧迷走神经,是否也能借缩胆管机制影响胆汁的排出速度?如果能够,那么这两侧神经表现此种作用的场合各占多大比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探明大理市鼠形动物常见蠕虫感染情况。方法 :采用捕鼠工具捕捉鼠形动物 ,分类鉴定 ,解剖检查 ,确定常见寄生蠕虫。结果 :共捕获鼠类1132只 ,分属3目6科23种。338只鼠形动物有肝毛细线虫、微小膜壳绦虫或/和缩小膜壳绦虫感染 ,感染率分别是17.23 %、7.95 %和4.68 %。寄生宿主主要是黄胸鼠、褐家鼠、斯氏家鼠、卡氏小鼠、中华姬鼠、锡金小鼠等鼠类。结论 :肝毛细线虫、微小膜壳绦虫和缩小膜壳绦虫是大理市鼠形动物常见的寄生蠕虫 ,12种鼠类是其寄生宿主。  相似文献   

15.
镁对大鼠机体组织抗氧化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镁对于大鼠机体抗氧化状态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分别饲喂正常、高镁及低镁日粮,实验末测定血清镁和各种抗氧化指标含量。结果日粮中添加0.2%或0.4%镁显著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P<0.05),降低了组织中丙二醛含量(P<0.05)。有机镁与无机镁对于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结论日粮中镁含量充足能够降低动物机体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6.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阿维菌素(AVM)乳浊液中有效成分B1a和B1b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维菌素(Avermectin,AvM)是一种新型大环内酯类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在我国广为应用.实验采用Dionex 高效液相色谱仪对阿维菌素乳浊液进行分离,紫外检测器检测,结果表明AVMB1a和AVMB1b能与其他干扰峰较好地分离,其中AVMB1a在5~250 mg/L的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收率为98.8%~100.5%,时间精密度为0.73%,峰面积精密度为0.31%,得到较好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分别调查昆明市三家单位提供的共 90 只实验用 ICR 小鼠和 45 只实验用豚鼠的体内、外寄生虫感染 情况,以及小鼠及豚鼠仙台病毒(SeV)、小鼠肝炎病毒(MHV)、豚鼠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CMV) 的感染情况, 为实验动物质量管理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根据现行国家标准所描述的方法及病毒检测试剂盒说明书的 说明,对昆明市三家单位随机提供的共 90 只 ICR 小鼠和 45 只豚鼠样本,分别进行体内、外寄生虫、小鼠 MHV 及小 鼠 SeV、豚鼠 LCMV 及豚鼠 SeV 的检测。结果 昆明地区实验用小鼠及实验用豚鼠均检出体内、外寄生虫;3 只小 鼠检测出体外寄生虫,检出率为 3. 3% ;20 只小鼠检测出体内寄生虫卵,检出率为 22. 2% ; 4 只豚鼠检测出体外寄 生虫,检出率为 8. 9% ;9 只豚鼠检测出体内寄生虫卵,检出率为 20. 0% ;小鼠 MHV 及 SeV 血清学检测无阳性; 豚 鼠 LCMV、SeV 血清学检测无阳性。结论 实验动物质量监测是实验动物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对医学及生命科学 的研究至关重要,昆明地区实验动物的寄生虫质量控制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对在山西隰县采集的108堆鼬类粪便样本进行了食性分析。结果表明,样本的内容物由鼠类、鸟类、兔类(草兔等小型非啮齿目兽类)、两爬类(两栖动物类和爬行动物类)、昆虫类、植物类等构成。出现鼠类的粪便样本数最多,达到85份,占总样本数的78.70%。进一步分析得出,不同季节鼬类对食物具有选择性,各种鼠类在样本中出现的频率因季节不同存在差异。按全年总体来说,长尾仓鼠在当地鼬类粪便样本中出现的频率最高,达到24.27%,大仓鼠、社鼠在全年粪便中出现频率也较高,均为14.56%,说明这3种鼠类是当地鼬类的主要食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试验对生长期(45~117日龄)的广西巴马小型猪进行了生长饲养实验。方法试验一:选择40头40日龄断奶广西巴马小型猪,按平均体重随机分为四组(10头/组)。在45~80日龄,四个组分别喂以含蛋白质水平为13%、14%、16%、18%的日粮;在81~117日龄,仍以上面的40头广西巴马小型猪为实验材料,分别喂以含蛋白质水平为11%、12%、13%、14%的日粮。试验二:选择40头40日龄断奶广西巴马小型猪,按平均体重随机分为四组(10头/组)。分别喂以日粮1(CP15%、DE12.95 MJ/kg),日粮2(CP15%、DE13.37 MJ/kg),日粮3(CP13%、DE12.95MJ/kg)和日粮4(CP13%、DE13.37MJ/kg)。结果在45~80日龄,上述不同蛋白质含量的日粮对广西巴马小型猪的总增重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在81~117日龄,蛋白水平为12%、13%、14%的日粮对小型猪的总增重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但蛋白质水平为11%的日粮组总增重显著低于前面三组(P<0.05)。试验二的结果表明,4种不同能量与蛋白组合的日粮对生长期(45~75日龄)小型猪的总增重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广西巴马小型猪生长期(45~117日龄)日粮营养需要水平为粗蛋白12%~13%,消化能12.95 MJ/kg。日喂料量为体重的2.0%~2.25%即可维持广西巴马小型猪的生长期(45~117日龄)较缓慢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20.
雄性8个月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20只,其遗传性高血压及心肌肥大已稳定形成。对照组10只,饲标准饲料,连续80天。实验组10只动物饲混有10%鱼油(C_(20):5n-3,12-20%)的标准饲料80天。每周测量大鼠尾部血压、心率两次。实验开始后第20天,实验组动脉收缩压从210±6mmHg下降到190±10mmHg。此后60天内,稳定在185±10mmHg,比原血压水平降低12%(P<0.05)。对照组的血压,在80天内稳定在210±15mmHg。实验组总胆固醇为73±9mg/dl,较对照组(108±12mg/dl)降低32%(P<0.05);甘油三酯为105±24mg/dl,较对照组(220±58mg/dl)降低51%(P<0.06)。 用标准微电极和张力换能器在左、右心室乳头肌上同时记录动作电位和等长收缩力。结果表明,实验组左心室乳头肌APD_(50)(83±11.2msec)较对照组(112±10.8msec)缩短22%(P<0.05)。APA、RP和APD_(90)没有显著性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但实验组的V_(max)较对照组有降低的趋势。右心室乳头肌AP各参数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动物心室乳头肌等长收缩力峰值及达峰值的时程也无明显差别。 以上结果提示,10%鱼油对SHR有降低血压,降低血液胆固醇及明显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使肥大心肌APD_(50)缩短,对心肌收缩力各参数未见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