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同时蒸馏萃取(VSDE)和直接溶剂萃取(DSE)法对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浓缩,并利用气质联用色谱(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试验共鉴定出14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7种、醇类12种、醛类16种、酯类36种、呋喃(酮)类12种、酮类13种、杂环化合物14种、酚类8种、吡喃(酮)类6种、吡嗪类4种、吡咯(酮)类3种、含硫化合物6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为酯、酸、醛、杂环化合物和醇类,其中酯类化合物的数量和相对含量最多;此外,有16种日式和韩式酱油中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在国产高盐稀态酱油中被检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同时蒸馏萃取(VSDE)和直接溶剂萃取(DSE)法对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分离、浓缩,并利用气质联用(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了鉴定。共鉴定出14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7种、醇类12种、醛类16种、酯类36种、呋喃(酮)12种、酮类13种、杂环化合物14种、酚类8种、吡喃(酮)6种、吡嗪类4种、吡咯(酮)3种、含硫化合物6种。研究结果表明高盐稀态酱油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为酯、酸、醛、杂环化合物和醇类;其中酯类化合物的数量和相对含量最多。此外,与日式和韩式酱油中的关键风味化合物相比,16种关键风味化合物在国产高盐稀态酱油中被检出。  相似文献   

3.
酱油作为中国传统发酵调味品,其风味是重要的质量指标,功能活性也受到人们的关注。酱油的风味和功能成分复杂,如何全面地解析构成风味和功能特性的挥发性及非挥发性化合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调控一直是调味品行业的研究热点。据相关研究报道,酱油中香气活性物质有202种,按气味类型可分为酸香、醇香、麦芽香、花香和果香、焦糖香、烟熏香、蔬菜香等,不同香气的化合物以一定比例组合形成了酱油浓郁的酱香;酱油中非挥发性物质有230种,带给酱油酸味、甜味、苦味、咸味、鲜味和浓厚味的综合味感,其中咸味、鲜味较为突出;酱油中已报道的生理功能活性物质约30种,在抗氧化、抗癌、降血压、降尿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生理功能作用。详细介绍了酱油风味检测技术的更迭和优缺点,按照香气特征、滋味特征和功能特性分类介绍了其关键活性物质基础,评述了技术和理论的发展方向,旨在为酱油及传统发酵行业的高品质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对6个品牌的山西老陈醋样品挥发性成分、有机酸和氨基酸等主要风味物质进行了分析。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共鉴定出95种挥发性成分,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发现乙酸、苯甲醛、糠醛、2,3-丁二酮和四甲基吡嗪为5种主要的特征风味物质,其ROAV值占总体的96.74%。依据味觉强度值(TAV)评价山西老陈醋整体滋味,结果表明:乙酸和乳酸为山西老陈醋的主体酸,其TAV分别占总酸的34.03%和63.80%;谷氨酸、丙氨酸、缬氨酸、组氨酸对整体滋味贡献较大,其TAV分别占总氨基酸的16.88%、21.34%、13.42%和18.37%。风味轮分析发现,酸香和烘烤香是山西老陈醋最主要的2个香味特征,其次为坚果香、奶香和甜香;酸味为主体滋味,苦味、甜味与酸味共同协和互补,并伴有少许鲜味。研究成果可以为山西老陈醋生产企业产品质量控制及工艺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徐健 《科技信息》2010,(32):I0375-I0376
肉制品是人们主要的蛋白质来源,肉制品风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人们对其消费欲望。本文就肉制品风味的来源、形成机理以及调味料和油脂在烹饪过程中对肉质品风味的影响作了阐述。在实践中,为肉制品的风味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几种酱油样品中的黄酮类物质的分离与含量测定研究,得出该酱油中总黄酮含是ω为0.045-0.050%,分离出三种异黄酮物质,鉴定为大豆苷、染料木苷、6、7、4‘-三羟基异黄酮,它们的抗氧化活性均大于BHA。  相似文献   

7.
随机选取青海省1.5岁左右牦牛(♂)、犏牛(♂)和黄牛(♂)各3头,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肉中的肌苷、肌苷酸和硫胺素进行测定,采用高氯酸滴定法测定其肉中谷氨酸钠的含量,并对牦牛、犏牛和黄牛的生产性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犏牛的体重和体高明显优于同龄牦牛(P〈0.05),而且犏牛的体长与牦牛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犏牛和黄牛的胸围都与同龄牦牛具有显著差异(P〈0.05)。②犏牛的头重明显高于同龄牦牛(P〈0.01);犏牛的皮重、前二蹄重、后二蹄重、胴体重和胴体肉重明显优于同龄牦牛(P〈0.05);犏牛和黄牛的胴体骨重都与同龄牦牛具有显著差异(P〈0.05);三个品种的屠宰率、净肉率和胴体产肉率无显著差异(P〉0.05);黄牛的骨肉比明显高于同龄犏牛(P〈0.05)。③牦牛肉中肌苷含量最高,其含量明显高于同龄黄牛(P〈0.05);肌苷酸的含量在三品种间无显著差异(P〉0.05);犏牛肉硫胺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同龄黄牛(P〈0.05);黄牛和犏牛肉谷氨酸钠的含量显著高于同龄牦牛(P〈0.05)。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不同屠宰体重藏香猪肌肉中的风味物质,试验选择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12月龄、20.00 kg左右(G1),15月龄、30.00 kg左右(G2)和18月龄、40.00 kg左右(G3)的藏香猪9头,通过脂肪酸及挥发性风味物质(醛类、酸类、醇类、酯类、酮类、烃类等)的测定,对藏香猪肌肉中挥发性香味物质进行分析。结果显示:G1组脂肪酸中棕榈酸、油酸、亚油酸、硬脂酸及棕榈油酸占比达93.64%,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G2、G3组(P<0.05),脂肪酸最接近理想脂肪酸模式;挥发性风味物质中G1组醛类、醇类、酸类、烃类等物质分别占20.58%、19.61%、16.54%、30.65%,醛类、酸类、烃类等物质随屠宰体重增加而减少,G1组显著高于G2、G3组(P<0.05)。因此,12月龄屠宰体重为20.00 kg的藏香猪,肌肉中的脂肪酸模式趋于理想,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及醛类、烃类等香味物质含量最高,肉质鲜香,细嫩多汁。  相似文献   

9.
用索氏脂肪提取器萃取出普葵原料和其焙烤后瓜子仁中的脂溶性风味物质,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共检索出39种化学物质,对生熟瓜子仁中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焙烤后瓜子脂溶性风味物质中有2种成分含量比原料增加100倍以上,7种成分含量提高10倍以上,3种成分含量提高5倍以上,7种成分含量提高1到4倍不等,其他成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仅一种成分含量较原料低.  相似文献   

10.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酱油乙酰丙酸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传统酿造酱油是由大豆或黑豆和小麦各自作为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来源而制成的.酿造酱油保持着盐份的高浓度(16%-18%),是经过长时间的微生物发酵,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转化为氨基酸、糖、有机酸、乙醇和酯的混合物.快速发酵或混合而成的酱油被称为配制酱油或化学酱油,因为酿造酱油发酵时间长,产量低,成本也相对较高,而配制酱油产量大、成本低、周期短,所以如今被广泛应用.但配制  相似文献   

11.
酱油二次沉淀物氨基酸组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实验检测了广州地区常见的四种品牌的酱油的二次沉淀中的氨基酸,发现四种二次沉淀物中氨基酸的摩尔百份含量相近;二次沉淀物中蛋白质的疏水性比酱油中多肽的疏水性强;各种氨基酸参与二次沉淀形成的趋势各异。由此推测,由二次沉淀母体物质转变成沉淀的过程中,蛋白质的疏水作用和氨基酸侧链的反应不可忽视,而这个过程中可能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实现。  相似文献   

12.
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脱脂大豆为原则,研究大豆皂苷的提取及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的变化。大豆皂苷采用乙醇浸提、正丁醇萃取、丙酮沉淀的方法提取,再用D101树脂柱纯化;用沪酿3042曲子发酵酱油。通过薄层层析法(TLC)、紫外光谱法(UV)与高效液相色谱(HPLC)3种方法分别研究发酵6、18、24及36d样品中大豆皂苷含量及组成的变化;测定了酱油曲子中的7种酶活性。结果表明,酱油曲子中α-D-半乳糖苷酶的活性最大,α-L鼠李糖苷酶的活性最小。在酱油发酵过程中,大豆皂苷中的某些高糖链组分被降解为低糖链组分,并且在30d以内大豆皂苷的含量逐渐增加,30d以后又开始减少;因此可以通过控制酱油的发酵天数和来控制其中大豆皂苷的含量,得到对人们健康更有利的富含低糖链大豆皂苷的产品。  相似文献   

13.
就武夷岩茶呈味性成分进行研究,结合产地、火功对各组分的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呈味性成分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武夷岩茶中呈味性成分以多酚类物质为主,其次为咖啡碱、氨基酸类物质;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提示氨基酸、水浸出物,表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以作为武夷岩茶呈味性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14.
利用经洗涂、 NaHCO3和自溶处理后的废酵母自溶液为原料,研究酵母自溶液添加到成品曲中发酵酿制酱油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最佳自溶条件为: m(酵母泥 ): m(H2O)=1:2,w(NaCL)=4% ,起始 pH为 6.5,自溶温度为 50℃,时间为 48h.酵母自溶液中氨基氮达 5.60 mg/mL.添加酵母水解液经发酵后的成品曲头油的氨基氮含量达 8.12 mg/mL,较 CK(对照组 )提高 12%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红曲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组分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析4种不同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以色谱出峰总峰面积(乙醇除外)为主要指标,以质谱鉴定出的化合物种类数为辅助指标,对影响红曲黄酒中挥发性风味组分萃取效果的4个因素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萃取条件为:50/30μm DVB/CAR/PDMS纤维头,氯化钠质量浓度0.33 g·mL~(-1)萃取体系,萃取温度60℃和萃取时间60 min.在最优的萃取条件下萃取4种红曲黄酒中的挥发性风味组分,经GC/MS分析检测,共检出49种挥发性风味成分.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风味特征贡献度分析(CA),找出与4种类型红曲黄酒香气特征密切相关的挥发性风味成分.  相似文献   

16.
黄浆水是加工豆腐和大豆分离蛋白产生的副产物,其中含有很多生物活性成分,如大豆乳清蛋白、大豆低聚糖、大豆异黄酮等.这些物质具有抗癌、降血压、增强免疫力、防止便秘、预防骨质疏松症,预防心血管疾病等作用.此外,黄浆水极易腐败变质,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值非常高,直接排放不仅造成生物活性成分的大量损失,而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000年广州地区部分市售品牌酱油以及12所高校的35间食堂、餐厅、饮食店等使用的酱油进行了污染黄曲霉毒素B1(AFB1)、花椒毒素(XAT)情况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当年该地区市售酱油的污染情况.方法:采用国际通用的高效薄层层析法(HPTLC)进行检测.结果:AFT阳性(AFB1≥5μg/kg)检出率为24%~33%,污染量从5μg/kg到25μg/kg,最高的高出国家标准4倍;样品中XAT阳性(XAT≥5μg/kg)检出占20%.结论:当年该地区部分市售酱油存在着黄曲霉毒素及花椒毒素的污染.  相似文献   

18.
固相微萃取和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香精中风味成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分别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同时蒸馏萃取(SDE)法提取的AB1香精样品中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研究, 得到适合香精香味成分分析的最佳方案. 分别采用色谱图之间相关系数和谱图的信息量来反映不同提取方法的重现性和信息含量. 通过气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采用2种提取方法共检测出21种香精组分.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法所提取样品谱图之间平均相似度为0.9613, 相对标准偏差为2.6, 信息量为9.324, 表明它具有良好的重现性并能提供更多的信息量, 适用于烟用香精香味成分的定量分析;采用固相微萃取法所提取样品谱图之间平均相似度为0.7342, 相对标准偏差为12.3, 信息量为8.712, 难以满足重现性要求, 但具有快速简便、不使用溶剂和对样品没有破坏性等优点, 适用于香精的定性分析. AB1香精的主体溶剂为1, 2-丙二醇, 主要致香物质为2-羟基丙酸乙酯、薄荷醇、乙酸薄荷酯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分子连接性及邻接矩阵,计算69种干黄酱挥发性成分的分子连接性指数mχt,借助多元逐步回归法优化筛选了其中的结构参数0χ、5χ、3χc和5χpc,将其作为人工神经网络的输入层神经元,采用4∶8∶1的网络体系结构,以BP算法获得预测保留指数的神经网络模型,其相关系数R和标准偏差S分别为0.985和93.301.结果表明,保留指数与0χ、5χ、3χc、5χpc具有良好的非线性关系,BP神经网络方法预测的结果要优于多元回归方法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