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金鑫 《科技信息》2009,(28):I0157-I0158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戏剧具有双重属性一舞台性和文学性,因而戏剧翻译一直是翻译理论与研究领域里一个难解的话题。本文试从语境因素入手,具体探讨戏剧翻译的策略和方法,并且通过对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的事例进行研究和分析,尝试得出这样的结论:译者应该考虑语境因素对戏剧翻译的影响,译文不仅要忠实于原作,同时还要考虑舞台演出效果,成功的戏剧翻译应该是文学性和舞台性两者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何芳 《科技信息》2011,(20):I0139-I0139
作为非言语符号因素的戏剧舞台说明具有对话性,其翻译与戏剧对话的翻译一样重要。通过分析戏剧舞台说明语言的话语性及探究舞台说明翻译的相关文献,本文作者倡导应将戏剧翻译的戏剧对话和舞台说明两项内容的翻译列为戏剧翻译的两个并列子项来对待,舞台说明翻译应是文学翻译与应用翻译的结合。  相似文献   

3.
戏剧翻译之目的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戏剧翻译被等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的翻译,"对等""忠实""信"成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然而,戏剧不同于诗歌和小说等文学形式,它更加关注言语传递的即时性、舞台表演性和交际性。因此,一部戏剧译本成功与否应该以是否达到了上述目的和翻译是否充分来作为其衡量标准,在这方面,目的论为其提供了较好的理论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4.
戏剧靠语言赢得受众,为使语言富有吸引力,剧本台词总是应用各种修辞格.戏剧的目的大都是要搬上舞台的,所以翻译戏剧修辞格时要以受众效果为重.同时,英汉语中的修辞格与文化紧密相连,剧中的修辞格也包含了作者的各种目的,导致其翻译的困难性.因此,本文将从同样重视受众的修辞学的受众效果角度,研究杰出的翻译家、导演兼演员——英若诚先生已搬上舞台且受众效果极佳的戏剧剧本,分析其翻译修辞格时达到上佳受众效果所应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以期为戏剧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王坦  刘会凤 《科技信息》2013,(21):182-182
早在20世纪初期,"形似"与"神似"就是中国翻译界翻译的两个标准。自从20世纪60年代,傅雷移花接木的提出了"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的翻译主张,神似派和形似派形成了一场场激烈的对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说明了"形似"与"神似"的历史渊源,各派的主张,得出了在文学翻译实践中只有做到了形神兼备才能重视表达原文的意思。  相似文献   

6.
"可表演性"作为戏剧翻译的准则是西方戏剧翻译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围绕苏珊·巴斯奈特在"可表演性"问题上的立场变化,剖析了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前后主张以及立场变化原因,力图揭示巴斯奈特戏剧翻译观的构建基础、理论缺陷以及对中国译学理论研究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舞台指示是戏剧文本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戏剧的舞台表演效果.与其他译本相比,方平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中,增加了舞台指示的数量,这将对莎剧的表演产生影响.方译莎剧中的舞台指示具有准确、清晰的特点,但是有些新增加的舞台指示并非必要,并损害了戏剧文本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8.
“神似”本为书画评语,自从被引入翻译后,一直奉为文学翻译的圭臬。事实证明,许多优秀的作文学翻译的译文往往也是神似的,所以“神似”作为翻译的根本原则和最高标准适用于任何文体。  相似文献   

9.
从"神似"一词的源头"传神写照"的辩证和阐释上来看,傅雷的"神似论"是建立在绘画艺术主观审美感受基础上的一种翻译评论,实际上是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美学要求。傅雷的翻译经验和主张反映了他的翻译实践与"传神写照"的理念不谋而合,印证了艺术需以"形"写"神",方能"形"、"神"兼备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0.
"五四"戏剧革命向传统戏曲宣战,并通过翻译将话剧这一种崭新的西方文学艺术引入中国。"五四"先贤们在译介西方话剧过程中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价值观、传统戏曲语言与文体、传统戏曲人物塑造、传统舞台结构原则的巨大颠覆,推动了中国现代话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诗歌翻译的角度,举例分析了如何在翻译过程中灵活动用直译与意译等不同方法,以达到诗歌所追求的音美、形美、意美,尽可能取得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论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是一位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特别是诗歌翻译与戏剧翻译的成就,不但影响着创造社,也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译坛和文坛。对郭沫若翻译思想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五四“新文学及“五四“翻译文学的研究,也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现代翻译文学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在戏剧翻译研究中,戏剧翻译的标准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所在。研究者大多各执一端,对戏剧翻译实践的评价往往有失偏颇。以近年兴起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戏剧翻译研究新视角,考察洪深翻译的剧作《少奶奶的扇子》(原作为王尔德剧作Lady Windermere’s Fan),并以剧中最重要的戏剧符号"扇子"为例分析洪深统一于"求真—务实"连续统中的翻译行为,可得出"求真为本,务实为上"的戏剧翻译标准,为戏剧翻译实践和批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国内的翻译理论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迈进,那就是"重神似不重形似",以达到翻译的"化境"。傅雷先生的"神似"论一直在译坛有着深刻的影响与指导作用,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准则之一。本文透过王夫之对于诗歌的评析理论——"取神似于离合之间",首次从古诗学的角度,对翻译界的重要论题——"神似"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杨芳芳 《科技信息》2010,(34):I0172-I0173
副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汉英翻译中如何正确翻译和巧妙使用副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为例,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异同,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包括断句分译、合句整译、转换词性、正反译法等),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从了通顺原则、清晰化原则、语境原则及神似原则,而这些原则又都能在译文中副词的处理和使用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6.
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神似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范畴 ,从现代语言学角度出发 ,形式和内容的关系是理解翻译实践中神与形关系的关键 ,翻译实践中度量神似的若干因素及其价值也应在此基础上加以把握  相似文献   

17.
仿拟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目前还未引起翻译理论界的足够重视,且经过研究后发现对仿拟的翻译有悖于“重神似不重形似”的常规翻译方法,无论是仿词、仿句,还是仿篇,在翻译时都要“神似”当头,然后兼顾原文的特定语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戏剧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语言具有文学作品语言的共性。但戏剧主要通过人物台词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加上舞台表演的需要,使戏剧语言具有了其他文学体裁所不具备的一些特性。同样,戏剧翻译也应具有自身的特性。从戏剧语言的口语性、通俗性、动作性和人物性等方面,对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此说明戏剧语言的这些特性是如何在戏剧翻译中得到体现的。  相似文献   

19.
戏剧翻译对戏剧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表演是戏剧创作的目的,为实现戏剧的顺利传播,戏剧翻译中应注意可表演性。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综合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期待,目的语文化的归化作用以及舞台效果等因素,以实现译文的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历史中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之一。自从进行了翻译实践以来,议界对于"对等"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其中,最著的对等理论就是Nida提出的"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学说。几十年来从未受到质疑的"等效原则",在Newmark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后,引发了人们对于这一问题的重新思考。本文将探讨这两种交际法的关系和利弊,从而分析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采取何种翻译原则,希望能为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