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法律确定性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确定性可以保证法律的权威性和可预测性,可以控制权力,保障权利。但是,法律的确定性又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在介绍这些理论争论的基础上我们展现法律确定性的困境与出路,在中国法制建设中实现法律的确定性上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植根于语言系统的复杂性、整体的动态性,人们对语言的认识和描述的准确程度是相对于一定的认识范围而言的.法律法规意义的传达一方面需要词句表达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又要有一定的弹性,即模糊性.合理使用模糊语言不但不会损害法律的明确性,相反倒可能有助于在不确定中寻求到确定性.对法律语言及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问题的研究,是法学界、语言学界和法学翻译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崇尚法律的确定性是西方法学界一个悠久的传统,从古希腊开始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西方法学家们极力推崇法的形式主义。二十世纪以来,法学界关于法律的确定性,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强调法律的确定性转向强调法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4.
现当代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对法律失去信心的情景,主要来源于人们缺乏对传统法律文化与当下法律基本范畴与概念的科学诠释与解读,对法律没有一种宗教式的确信感和依赖感。每个人都会面对宗教式法律信仰的心灵拷问,我们很有必要轮流请教历史与现实,对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与现当代相关的法律基本范式做出一个科学的辨析与界定,这样才有可能树立人们正确的法律价值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使依法治国的政治原则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5.
法律概念是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立法者在法律调整中对欲规范事物所具有的各种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某种立法意图、规范意旨所规定的最基本的法律思维形式,是对欲规范事物在一定阶段上的兼顾社会心理的理性总结和定位。法律概念不断生成的过程是法律预见性和参与性的过程。作为法律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法律概念使法律法规系统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既是社会伦理、法律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理性认识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 ,实现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化进程 ,必须突破法律不被信仰的困境。笔者试图从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形成法律信仰的条件以及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探讨 ,以使法律信仰问题能为人们所注意  相似文献   

7.
法律后果是指行为人依据法律应承担的有利或不利的结果。无论是学术界中的“二要素说”,还是“三要素说”,法律后果都是法律规范逻辑结构的必备内容。使用“法律后果”,避免了使用“制裁”作为法律后果仅指否定性结果的片面性,同时,也避免了与“行为后果”之混淆。法律后果与行为后果具有密切联系,但二者在后果承担的主体、后果的表现形式、后果的确定性程度、后果的对称性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区别。法律后果与法律效果是相互促进的,但法律效果属于价值评价范围,法律后果属于法律规范逻辑结构范畴。法律后果与法律责任之间也存在着同一性、对应性、不对称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交往行为理论是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基础提出的解释社会行为与推动共识达成的交往有效性理论,并提出了实现有效性诸要素。裁判行为作为一种典型的交往行为,也具有在交往行为理论指导下实现效力优化的可行性。裁判行为中的交往有效性转化为法律有效性,在发展中逐步形成法律确定性与裁判可接受性两种要素的张力。交往行为理论通过对有效性要素的要求,实现一种渐进式的正当性赋值,弥合法律确定性与裁判可接受性之间的矛盾,从而促成司法裁判的共识达成与效力优化。  相似文献   

9.
刘晓文 《科技信息》2011,(36):I0079-I0079
法律语言是贯穿于法律的制定、研究和运用过程中的文字表意系统。导致法律语义不确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语言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客观世界的复杂性是其主要原因。在语义学的视角下,法律语义不确定的表现形式比较多样。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大学生信仰危机的现状、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提高大学生法律信仰的途径三个层面,做一些初浅的探讨,抛砖引玉,以期引起更多的人们对于大学生法律信仰危机这一问题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时下对于法律发现的理解基本上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法的起源角度,二是从法律的适用过程。应该说,法律发现更早是从“立法”视角被阐述的,即法的产生角度。回溯历史法学到概念法学的流变,可以透视法律发现立场变迁的全过程,实现对法律发现理论的“全景式”理解。  相似文献   

12.
论法律与理性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社会法律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逐渐感觉到法律的优势,并越来越依赖法律.然而,人们为什么要信赖法律?法律又是否值得人们去信赖?从理性与法律关系的看,法律有其自身的特点及人们信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法律思维由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组成。法学专业课讲授法律思维内容,法律逻辑学讲授法律思维形式,各有侧重,但在培养和提高法科大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对学生进行法律思维训练时,法律思维形式和法律思维内容彼此相依。法律逻辑学教学中融入法律思维内容,法学专业课讲授时注意法律思维形式、方法和规律,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实现法学教育的目标。法律逻辑学教学中的几个视角:既讲普通逻辑学的知识,又讲辩证逻辑学的知识,寻找法律的生命;强调逻辑自律意识,引起学生对这门课程的重视;从法律逻辑学的角度分析案件,让学生产生学习期望。  相似文献   

14.
企业集团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生的一种重要的企业组织形式,由于具有经营战略的协同效应,与单个企业相比有明显的优势,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我国企业集团立法明显滞后,相关制度存在不足,使其在发展过程中缺少正确的指引和规范,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企业集团法律地位,指出我国企业集团法律制度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以便在构建我国企业集团法律体系、完善企业集团法律制度时,能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5.
法律信仰是现代法治的观念基础,实现依法治国、推进法治化进程,必须突破法律不被信仰的困境。笔者试图从树立法律信仰的必要性、形成法律信仰的条件以及树立法律信仰的途径等方面作一些探讨。以使法律信仰问题能为人们所注意。  相似文献   

16.
法律人的素质能力对实现法的功能意义重大。由法律人担负的发现、整合、解释、执行和传播法律规则的责任所决定,法律人的基本素质主要表现为精通法律专门知识、善于进行法律思维、具有坚定的法律信仰等。  相似文献   

17.
法律推理过程包含着权力与利益、应然与实然、确定性与妥当性、客观解释与主观解释、逻辑与价值、语言与事件、思维与表达、认知与行动等诸多矛盾。在司法能动主义与司法克制主义、自然法学与分析法学、实证主义与现实主义、分析哲学与经验哲学的碰撞中,法律已经由文本所体现的规范层面转向法律施行的实践层面,法律推理已经由"逻辑独白"位移到"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8.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前提,但由于每个公民的出身、社会地位及经济状况的差别,这种平等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对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是公平正义的要求,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民主法治国家的标志.法律援助是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保障,应当将法律援助制度以法律的形式予以确定,多方位多形式宣传法律援助,培养好法治土壤,号召经验丰富的律师参与法律援助工作,为上访群众提供法律帮助,让法治的阳光照耀每一个角落,让公平正义洒满人间.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法学研究的转向,有关法学方法、法律方法的研究逐渐成为法学研究中的“显学”。而在法律方法研究中,法律推理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本文就我国学者对法律推理问题的研究进行评述,目的是清晰人们对法律推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法律论证原理》再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照《法律论证原理》的原文《Fundamentals》分析,又发现译文另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详细罗列和指出了《法律论证原理》主题索引中严重的术语翻译错误、正文中一些不恰当的译法,和一些不对称的翻译等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涉及到逻辑学和论辩理论的根本问题和基本原理。鉴于该书对法律论辩理论的重要性和对我国法律专业学者和学生的重大影响,译者、校者和出版者应该尽快组织修订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