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在唐传奇小说中,佛法义理已然浸润于作品的深层。《南柯太守传》传递的无常与梦幻母题流露出佛教浓重的世事无常、生命皆苦、人生如梦、万事成空思想。面对如斯困境,佛教亦为人类提供了找到生命本源的自在解脱之法,即心的解脱。于是追求脱俗出世的精神超越成为人们肯定生命价值的理想境界,成就了一朝风月、万古长空的瞬间永恒。  相似文献   

2.
《眷桃》历来被认为是许地山风格转向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但在塑造人物特剐是眷桃时,作者却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文中三个人物的纠葛使这部作品保持了其一贯的浓厚宗教精神和宗教气息的风格。表现了许地山对人生困境的深刻体验及其在佛教中找到的解脱之道。具体从春桃、刘向高和李茂承受的而又无法彻底摆脱的情感纠缠之苦说起。最终作者在佛教教义得到了人生的解脱和心灵的平静。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饱受心灵痛苦的折磨后,便会萌生一种解脱的潜在欲望,便会去寻找解脱或冲淡痛苦的灵丹妙药。并且,这种寻求解脱的欲望与人生的苦难几乎是同时产生。生命觉醒了的中国古代文人,在承受着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情感折磨时,也在自觉不自觉地寻找适当的途径来延长生命的长度,增加生命的密度,使自己从人生虚幻与尘世苦难的双重困惑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认为人生的本质就是痛苦,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人有"生活之欲",要使人生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必须拒绝"生活之欲",人生解脱的途径不外是"美术、出世、自杀"三种。王国维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导致王国维形成悲观厌世的人生哲学,主要是受到叔本华人生哲学的影响,同时亦源于他内心情感与理智、理想与现实、天才与自卑的矛盾冲突。  相似文献   

5.
王维享有“诗佛”之美誉,华兹华斯被称作“湖畔派”之魂,二者都是各自所在时代自然诗人的杰出代表。在面对人生的苦难时,王维与华兹华斯都返回到自然之中,都到宗教之中去寻求心灵的慰藉,自然与宗教成为两位诗人解脱苦难的途径,这是相似之处。但王维与华兹华斯由于受到中西方不同宗教的影响,二者的自然诗呈现出不同的审美境界,即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其自然诗呈现出空灵之神韵;华兹华斯则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其自然诗呈现出神性之意味。  相似文献   

6.
徐雪英 《科技信息》2008,(8):151-151
现代文坛上的著名作家许地山,因其特殊的人生经历使他偏爱于“人生皆苦”的佛学思想,试图以佛家思想来解释当时纷繁复杂的人生社会。其作品大都包含着浓重的宿命论思想,并发展形成了他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即“蜘蛛哲学”。但许地山是一个在不断进步的作家,“蜘蛛哲学”源于宿命论。又高于宿命论。甚至还能突破“宿命”的蛛网扬其所长,向社会提倡落花生精神。这种鲜明的创作个性使他赢得了众多的读者.也使他在文学史占据了不可抹煞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运用弗莱的“向后站”理论审视剖析王安忆的《长恨歌》,指出《长恨歌》世俗素材都是对于宗教精神的暗示。这一暗示揭示儒学的现世快乐追求、基督教的灵魂拯救、佛教的人生超脱都无法让人类安身立命,从而引发对宗教与人类生存的关系的疑问。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关注的终极问题,许多的宗教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佛教把人生看作一大苦海,即所谓的"人生八苦",其所宣讲的是人死精神不灭,以彼岸世界的生活为幸福和永恒.  相似文献   

9.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著作,它在中国小说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志人小说秉承了史传文学实录的精神,作者在叙写这些人物的命运或佚闻趣事的时候,也有意无意地向我们传达出了诸行无常、诸受皆苦、因果业报等佛教义理。而志异小说多与佛教相关,这些作品或隐或现地向我们传达出了一些基本的佛教义理,给我们不少人生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伊斯兰教于公元七世纪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现有教徒五亿八千七百余万,主要分布在北非、南亚、西南亚、东南亚等地.就其创始年代而论,属第三世界性宗教;就其特色和影响而论,则是最具现实导向力量的入世性宗教.与佛教、基督教相比较,倡导宗教信仰与人生社会并重,以修为见之于作为的积极入世精神,是伊斯兰教最显著和最重要的特征.它反对人们弃绝现实生活去出家修行,反对通过  相似文献   

11.
白先勇的小说创作体现出深深的"乡愁情结",这一情结集中体现在短篇小说集《纽约客》、《台北人》中."乡愁情结"的具体内容是亲情、友情、怀乡之情以及所包含的今昔之感、故国之思,也有某些女性形象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扭曲和畸变.白先勇小说的乡愁,有甘美的丧失与精神病魔两种意义,这种意义通过空间、时间、历史、文化等多层面得以展示,其创作历程寓言式地指出了人类历史的沧桑以及随之产生的无常和苦谛.  相似文献   

12.
人的一生既是追求永恒价值的过程,更是企求消解困惑而又不能的迷茫历程。王国维力图从形而上的层面为人们开拓出精神的寄托与慰藉地,以平息躁动不安之心灵。但经历艰难的寻觅、反思,不但没有消除他心灵中的困惑,反而把他推向了更深的、不能自拔的"情感"与"理性"、"精神"与"功利"、"有限生命"与"无限欲望"的多重困惑之中。人有困惑,必求解脱。但王国维对宗教上的解脱存有疑虑,不得不从文学中、美学中寻求解脱。当种种解脱失效时,他最终选择了自沉昆明湖。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且颇具风采的一个时代。这一时期玄学盛行,崇尚精神解放,它以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以及崇尚自然、超然物外为风尚,形成了魏晋士人独有的哲学、自由的美学精神,形成了魏晋士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自然"人格。理想人生境界的确立,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风范,其影响是甚为深远的。  相似文献   

14.
岑参的一生是痛苦的,他一生追求功业理想、仕途通达,但还是以失望结束,其间还有归隐之幻,思乡之苦。这些痛苦的解脱方式主要包括进取、隐居、交友、醉酒、吟诗、游赏等。生于有唐一代,为传统儒家文化所浸润,深受佛道文化的影响,岑参的人生经历、痛苦和解脱方式是当时文人仕子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命运的不幸,史铁生为求思想上的解脱看了一些宗教类的书,也曾不断地谈佛说道谈信仰谈宗教。这期间,史铁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宗教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形成了独具精神个性的宗教观。主要内容是:佛(神)不是福报的源泉而是苦难里心魂的一条救路;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天堂在人追求信仰的过程中;宗教精神不等于宗教,宗教的要旨是靠神对人的拯救,宗教精神是人依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对自我的拯救。史铁生宗教观的实质是为自己为人类寻求灵魂的归宿。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俄国东正教信仰危机加剧,社会思想趋于激进化。一方面,转向天主教、重新解释东正教或主张无神论,都是与否定俄国现实、追求新的社会理想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即便在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中,也仍包含着潜在的宗教因素。俄国激进知识分子强烈的分裂精神源自俄国东正教分裂教派的传统,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受到积淀于俄罗斯民族心灵中的宗教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人类文化,宗教文化是人类自觉思维的产物,不同宗教文化的表述形式及表述内容都对其本民族的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基础,而被中国本土化了的佛教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精神意境和人生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本文就基督教与佛教不同的宗教理念,从生命意识、家庭伦理以及人际交往三个方面入手来此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探讨宗教对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叔本华既是意志哲学家,也是悲观主义哲学家。他关于人生哲学的问题带有很深的悲观主义色彩。他坚持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和无聊的;同时,他又如实地对这种痛苦、无聊的人生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解脱方式。他在大多数问题上的看法尽管让人难以接受,但却是深刻而尖锐的,因此值得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和反思。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古代,形而上学的宇宙观曾以不同的理论形式出现。唐代以前,主要以神学天命论和宗教哲学的形式出现;宋朝以后,它主要存在于道学的唯心主义流派之中。 东汉,佛教开始传入我国。佛教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宣传神鬼迷信的主要势力,也成为宣传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主要势力。南北朝时期著名的佛教理论家、佛经翻译家僧肇所写的《物不迁论》(下简称《物》,《物》的引文皆不注明出处)。正是一篇宣扬形而上学宇宙观的宗教哲学论文。《物》的宗旨是论证关于物质运动的观点不能成立,宣扬宇宙万法不迁徙变易,宇宙万法的实相是常恒不变的。以图破除人们朴素的唯物辩证观念,维护被当时唯物主义无神论者所批判的佛和佛法的权威。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三大宗教理论体系森严罗密,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佛教的伦理思想是佛教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可忽视的伦理思想资源,在世界伦理思想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代,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人们的精神和心灵却日益陷入到严重的危机中:虚无、自私、缺乏责任、信仰缺失、价值体系崩溃等等。佛教伦理思想中的基本义理、戒律、超越、平等、慈悲等伦理观念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社会人更具有缓解危机、警示自醒的作用,对当代人确立安身立命的伦理原则和增强责任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