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对构造地震的形成要素、成因机理、孕震机制、孕育发生的基本规律及地震预测预报进行了研究,对地震孕育发生的物理过程提出了全新的解释,从根本上揭示了构造地震孕育发生时空演化的机制与图像链是:从地壳差异构造运动牵制受阻-发生隆起-凹陷-剪切应变-形成"三向应变结构"孕震体-失稳破裂-发震-直到差异构造运动恢复正常的自然演化,对地震难题的破解取得了一系列实质性的重要进展。其"三向应变结构"是地震孕育发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应用"三向应变结构"理论观测研究地震,将直接促进地震物理预报的早日突破。  相似文献   

2.
王明振  李珊  高霖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19):7865-7869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自运行以来微震活动性相对较为频繁,对库区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不利影响。基于库区多年地震监测数据,统计分析了库区地震发生情况,并采用概率地震危险性方法对库区地震震级-频度关系模型、库区震级分布概率、库区地震发生次数概率等地震活动性规律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库区地震震级以微震及极微震为主,且地震类型以构造"触发型"水库地震为主。当采用泊松分布时,震级变化对地震发生次数概率计算的准确性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为库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防震减灾工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汶川"5.12"地震以后,四川地质构造活动进入活跃期,而芦山"4.20"地震后,雅安地区地质灾害进入高发期,严重地威胁了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4.20"地震后,宝兴地区S210省道沿线发生多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交通阻断,同时也制约了该区的经济发展。为此,研究地震后地质灾害分布及其发育特征尤为重要,选取雅安市宝兴地区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等研究发现,该区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泥石流、不稳定斜坡)特征与该区的岩性、结构、构造、地震及降雨条件密切相关,为研究区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4.
玉树"4·14"地震发生后,地质灾害发育密度明显递增。通过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及地质灾害基本特征分析研究,选取了历史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水文条件、植被条件、降雨量、地震、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因素,建立了相应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基于GIS技术平台,对玉树"4·14"地震震后地质灾害进行了易发程度划分。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砌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倒塌概率与人员疏散能力的关系,以一典型砌体结构居民楼为研究对象,采用增量动力分析(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IDA)方法,输入20条地震波对该结构进行分析,得到了地震作用下每层IDA曲线;同时采用FEMA 365评估标准估计该结构的抗震性能。根据砌体的最大层间允许位移及最大层间位移出现的时间,找出8度基本设防烈度地震和罕遇地震作用下各楼层的倒塌时间;并得出各楼层人员安全逃生的概率。分析结果表明:砌体结构首层倒塌概率最大,而顶层最小;当遭受8度罕遇地震作用时,无法满足"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首层最先发生倒塌,顶层最后倒塌;位于低楼层的人员相比于高楼层的人员具有更大的逃生机会。  相似文献   

6.
国际新闻地震前兆研究新进展地震预测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除了极少数地震伴有"前震"发生,可以作预报,对绝大多数地震,一直未能记录到实地的、可重复观测的震前物理和化学变化,也就是地震前兆。美国赖斯大学华人科学家钮凤林、  相似文献   

7.
贵州水库地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总结了贵州水库地震的成因类型、诱发因素和特点。贵州的水库地震主要是断层型,其次是混合型和气爆型,滑塌型相对较少。库容、水库水位、库区岩石类型和岩层结构、库区断裂构造是影响和控制水库诱发地震的主要因素。贵州发生明显水库地震的水库的基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大型以上水库才会诱发地震,水库地震的发生受水库水位影响明显,水库地震的强度受构造背景影响,水库地震震级相对较小、影响范围小,水库地震容易造成"小震大灾"。  相似文献   

8.
正北纬30度线贯穿四大文明古国,而北纬30度"神秘圈",主要是指北纬30度上下浮动5度所覆盖的范围,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让人捉摸不透的"超自然"现象,留下了不少未解之谜。研究发现,在北纬30度附近发生的地震都是灾难深重。不仅仅是地震,海难、  相似文献   

9.
地震反射是地层的响应,反射强度即振幅为地层界面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的褶积,反射系数是由上下岩层的阻抗差异所决定的,"亮点"形成正是由于上下地层存在较大阻抗差异。研究区目的层储层具有明显低阻抗特征,在地震上表现为"亮点"异常,为了减少"亮点"分析的多解性,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泥气界面反射能量最强,气水界面次之,水泥界面最弱的基本规律。结合研究区已钻井进行岩石物理分析,分析储层含气、含水后各个界面地震振幅能量特征及相对关系,并且通过实际及等效模型进行正演模拟分析,对有利目标进行分析论证,最终经钻井证实方法的有效性。再对其影响因素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最后结合研究区自身油气成藏特征,总结归纳出适合该地区油气勘探工作中切实有效的烃检手段——振幅比值法烃检技术,为本地区有利目标的油气勘探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0.
赵航 《科技潮》1998,(2):43-43
近年来,世界各地接连发生地震,给人类带来极大灾难。我们无法避免这一自然现象,但可以减少它所带来的灾难。日本人川田嘉男发明了"FM 地震预测法",使我们得以于地震发生前三天预测到它。日本山梨县的八岳南麓天文台,台长川田嘉男,最近开发出一种"FM电波地震预测法"。该预测法对3级(Magnitlde 震级)以上的地震,可以提前1周预测震源(直径约250公里以内),提前3日预测出发生日期(误差仅1日左右)及规模(M±0.5)。其准确率高达90%以上。记者曾对1996年发生在日本的多次地震与用"FM 电波地震预测法"得出的预报进行了比较,结果竟惊人地对应,作为发现者的川田嘉男也因此  相似文献   

11.
本文提出了地壳在大于一定速率的差异构造运中又遇到地壳整体性较好的"僵硬块体"发生牵制与矛盾时,所形成的"三向应变结构"是构造地震孕育、发生的共同物理机制.目前这一理论已得到了多方面地震实践的证实.如果能进一步证实地震孕育、发生的这一规律性,将会大大促进地震物理预报这一世界难题的早日突破.  相似文献   

12.
言论     
《世界博览》2014,(16):7-7
正云南鲁甸发生6.5级地震事件:北京时间8月3日16时30分许,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境内发生6.5级地震。此次地震是中国云南省14年来遭受的危害最严重的地震。截至8月7日19时,已造成615人死亡,114人失踪。5日刚刚离开地震重灾区的李克强总理对进一步做好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三个确保"的要求。一要尽最大努力减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中国高速铁路地震预警系统研发的迫切性,介绍了地震预警系统最新研究进展和试验验证情况,明确了地震预警系统的研究目标与预警方法,提出了地震预警系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是继"5.12"汶川地震之后相隔约5年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作者在收集了遥感、DEM、地面地质及芦山震区人工地震剖面基础上,对网上公布的芦山地震震中数据、地震机制解、余震分布数据和地震的地表破裂情况进行了分析,初步推断引发芦山地震的断裂是盆地内西南侧地腹隐伏断裂或新生断裂。将芦山地震与汶川地震进行了综合对比,认为2次地震均属构造地震,从构造动力学角度分析均与印度板块向北挤压碰撞有关;但2次地震发震断裂和发震构造单元特征是不同的,应属2次独立地震。  相似文献   

15.
内容简介     
《广东科技》2010,(Z1):6-6
<正>本论在汶川大地震和世界百年大震丰富的资料基础上,创立了地震爆裂动力学理论,揭示了地震的科学规律。建立了地震的力学条件,发现了地震包体和爆炸"烟囱"的存在,地震发生的四阶段(能量积聚、触发、爆发和沉寂);以冲击波理论为基础,在触发因子特别是月潮引发冲击波作用下,地震冲击压缩—卸载塌缩的链锁规律;  相似文献   

16.
针对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科技导报》近期将开设"地震问题研究"专栏,特向从事相关研究的专家学者征稿。征稿内容包括:  相似文献   

17.
既然不能预测,怎么又能辟谣说"近期不会发生地震"呢?地震专家们在2010年承受的压力,估计比地壳承受的还大。"全球并没有进入地震活跃期"和"全球可能要进入地震活跃时代"两句话出自同一个科学家之口,从2010年开始,伴随着玉树大地震以及全国、全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8.
刘丹 《青年科学》2008,(Z2):20-21
1966年苏联塔什干发生地震,一位工程师听到"发动机"隆隆的响声。同时闪现出耀眼的白光,晃得睁不开眼。持续了4.4秒种。接着地震采了,差点把他摔倒在地上。地震过后,光也暗了下来。地震伴有发光现象并非偶然。在我国近年就至少有二三十次地震伴有地光。地光的颜色很  相似文献   

19.
该文综合分析了断裂构造在地表的展布形态和在剖面上断面的产状、断层带内充填物、地震震源机制解、地下核爆炸地表破坏效应等基础上,提出了"断面凸破"地震成因物理模型假说。基于断面凸破模型,解释了发生在板块内部和板块俯冲带上大小地震的破裂特征,以及地震的孕育和发生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众多效应或现象。同时提出了需进一步验证此模型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1985~1998年间滇西重复重力测量网的重复测量,首次测定了该地区的非潮汐垂线偏差时变(PLV)和地面水准面变形(GLSD)。利用这些数据研究发生在附近的地震时发现了一个现象:地震前地震中心附近地面水准面隆起,震后下凹。以测定的地面水准面为主线,研究了这一区域的1985~1998年间8次大于4.6级的地震。用地面水准面隆起和下凹的时间变化,来描述地震发生的整个过程。测定了与地震发生有关的地面水准面形状变化,包括尺度、最大高度、最高点所在位置等等。GLSD与地震发生之间的这种巧合型,不仅展示了研究地震的一种新方法的应用,而且也验证了本地区非潮汐垂线偏差时变和大地水准面变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