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是由日本川崎富作1967年首次报导的一种以变态反应性全身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小儿急性发热性疾病.病因不明.我院1985~1995年收治4倒.  相似文献   

2.
3.
24例儿童川崎病的早期诊断及冠状动脉扩张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早期诊断线索及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KD患儿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血常规及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PL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及心脏彩超测量冠状动脉内径。结果:KD发病以3岁以下的男性患儿居多,发热、唇及口腔黏膜改变、皮疹、球结膜充血(非化脓性)、手足硬肿和颈淋巴结肿大的发生率高达100%、88%、83%、79%、21%、25%。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CRP升高,血小板计数,分别占87.5%、83.3%、82.6%、75%和83.3%。结论:发热患儿早期出现唇充血皲裂及口腔黏膜充血、皮疹、球结膜充血(无分泌物),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分类升高。血沉增快和CRP升高要高度怀疑KD的诊断,及早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扩张,以确定KD的诊断。3岁以下的男孩,ESR、CRP、肿计数明显升高是冠状动脉扩张(CAD)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11例川崎病(KD)的临床资料,观察其临床特征。方法:参照第三届国际KD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分析11例KD患儿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的时间及发生率。结果: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指(趾)末端脱皮、双球结膜充血、唇红皲裂的发生率分别为100%、64%、91%、91%、55%、91%。指(趾)末端脱皮出现在病程第10~15 d,肛周皮肤潮红在病程第13d出现,阴囊皮肤潮红在起病第7 d出现,病程4~9 d内发生心脏冠状动脉病变达45%。本病主要用阿司匹林和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结论:发热、淋巴结肿大、皮疹(包括出现卡癜红)、唇和口腔粘膜改变是川崎病的早期主要临床表现。肛周潮红及其脱皮、阴囊脱皮、血小板(PLT)增高、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ESR)升高有早期诊断的价值。疑似病例应尽早行二维超声(2DE)检查,心脏冠状动脉的病变可为该病确诊提供有力的佐证。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观察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预防川崎病(KD)动脉损害的疗效。方法对KD患者86例,A组应用单次大剂量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B组应用分次输注丙种球蛋白,C组单用阿斯匹林进行比较。结果A组病例12~24h退热达100%,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B、C组P〈0.01。结论单次大剂量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佐以阿斯匹林是目前理想的方法,应在急性期尽早使用。  相似文献   

7.
葛永玲  贺志莉 《甘肃科技》2010,26(2):164-164,160
近年来,不典型川崎病增多,尤其婴儿患者,不具备全部的诊断标准,只有持续发热,指(趾)端膜状脱皮,球结膜充血,唇干裂主要症状中之2~3项表现,但患儿烦躁明显,应于病程2~3周进行心脏超声检查,监测川崎病的典型症状。现将解放军第一医院院1990年4月~2009年5月收治的158例川畸病临床资料做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冠脉CTA诊断川崎病合并巨大冠状动脉瘤的个例分析,来讨论川崎病的主要病因及预后,以及早期使用螺旋CT诊断该疾病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川崎病(KD)为小于5岁以下小儿好发的全身系统性血管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瘤。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2g/Kg)+大剂量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是标准KD治疗方案,低剂量阿司匹林(3~5mg/kg/d)发挥抗血小板效应。阿司匹林是KD治疗的一线用药,小于12岁以下患儿过敏几率26.5%。报告一例KD婴儿在阿司匹林治疗中出现过敏反应并复习文献。  相似文献   

10.
Dieulafoy氏病是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少见病因,诊断较为困难,常易误诊,本文报告2例,并结合文献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11.
我们在临床送检的小鼠中,发现疑似泰泽氏菌病例,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检查,结果从肝细胞和回肠,盲肠,近端结肠检出泰泽氏菌,证实北京地区实验小鼠群中存在泰泽氏菌感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涂彬 《遵义科技》2003,31(3):43-43,60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血管炎。婴幼儿发病较多。其特征为发热、粘膜炎、皮疹、颈淋巴结肿大和肢端改变。我院于1998年1月-2002年7月共收治川崎病三十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疾病诊断通常有3种方法:临床诊断、血清诊断和生化诊断。这些都是根据症状来判断病因,属于表型诊断。表型改变有时不特异,有时出现较晚,常常造成不能确诊或延误时机的情况。因为表型是由基因型决定的,直接检测基因(DNA)或其转录物(mRNA)是否存在、是否有缺陷也可诊断疾病,这就是分子诊断(又称基因诊断)。分子诊断是当前诊断遗传病最精确的方法。除多基因病外,大多数遗传病的发病率都较低。但是遗传病种类繁多(已知单基因病4000多种,多基因病约750种,染色体病100多种),患者总数相当可观;而且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疾病…  相似文献   

14.
报告了—起雏鸡发生马立克氏病的诊断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早期诊断,以及早期进行冠状动脉病变的预防治疗,减少冠状动脉瘤的发生。方法:分析2001年5月至2007年10月收住院的小儿不完全川崎病22例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进行讨论。结果:全部病例在恢复期均出现指(趾)端脱皮,入院时22例患儿中9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2条诊断指标,8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3条诊断指标,5例具备包括持续发热在内的4条诊断指标及外周血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血小板升高,血沉增快;21例冠状动脉扩张、1例有冠状动脉瘤的形成。结论:小儿不完全川崎病因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应对持续发热〉5d、抗生素治疗无效的病例进行动态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CRP、血沉、WBC计数,作出早期诊断,减少冠状动脉病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34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PLT)(598±128)×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治疗后PLT较未并发冠状动脉组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34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PLT)(598±128)×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治疗后PLT较未并发冠状动脉组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34例川崎病患儿血小板参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川崎病患儿首次测定的血小板计数(PLT)(598±128)×109/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发现: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急性期血小板平均容积(MPV)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组(P<0.01),治疗后PLT较未并发冠状动脉组升高(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动态测定有助于对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判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依据、病理分型和手术方法。方法 :对 1987~ 2 0 0 3收治的 17例Mi rizzi综合征进行回顾性分析。 17例均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逆行胆囊切除胆道镜检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肝总管瘘口修补术、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结果 :17例术后均获满意效果 ,其中 8例在术前已有明确诊断 ;15例随访 3个月至 6年 ,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术前胆道B超检查和术中探查是主要的诊断依据 ,根据病理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 ,可以尽量避免胆道损伤  相似文献   

20.
作者对成都市近郊某鸡场暴发的一次鸡病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检查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血清学试验,确诊为鸡马立克氏病(MD)。典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侬据。据对省内部分县市送检鸡病理变化的初步观察诊断,作者认为鸡马立克氏病在四川省的存在可能范围较广,建议进行深入调查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