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8年12月6日上午,韶关市作家协会与韶关市文艺批评家协会联合举办李锋长篇小说<残血>研讨会.研讨会在新华宾馆会议厅举行,来自市区、始兴县、仁化县、乐昌市、曲江区和广州、深圳的作家、文艺批评家近30人出席,就李锋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等创作特色先后做了研讨发言.对于这位地方实力派作家,韶关的文学批评家有责任在全国范围内推荐、介绍他的作品.这里撷取其中的一些观点予以发表.  相似文献   

2.
李锋的长篇小说《残血》叙述的是文革时期的故事:一群“残血人”在畸形年代里争色夺权,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悲喜剧。小说写得很精彩。真可谓“画面光怪陆离,情节扑朔迷离,故事惊心动魄”,具有浓郁的传奇色彩。传奇的人物、传奇的爱情、传奇的事件,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叙事技巧上,作家插入许多神奇,怪诞的幻景,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虚虚实实、真假难辨的风格。即把现实投放到虚幻的环境和气氛中,给以客观、详尽的描绘,使现实披上一层光怪陆离的魔幻的外衣,  相似文献   

3.
在一段荒诞的历史面前,人大概都会如此表现:懦弱的更加软弱,丑陋的更加可耻!在风雨时代的洪流之中,人性黑暗和残暴的一面将苏醒和张扬,人性的失衡、变态、异化也将更加明显,但人性的光芒到底是无法熄灭的。一直非常勤恳和严谨的李锋在相继推出长篇小说《颠婚》、《情池》之后,又迅速地完成了这一部充满人性探讨的长篇小说《残血》:荒唐而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背景,惊险跌宕的故事叙述,五光十色的人物网络,畸形挣扎的心理波折,出人意料的结局,小说呈现的仍然是作家擅长的写作区域,  相似文献   

4.
读到韶关实力派作家李锋的长篇小说《残血》,十分欣喜。以“文革”为题材的小说在当代不在少数,但各有特色。《残血》以湖南某地发生的真人真事为原型,以近乎夸张的手法、浪漫的想象、浓郁的地方色彩描绘了一幅魑魅人生、魍魉世界图景,表达了作者对文革的本质的思考。小说有几个特点:一、情节离奇。小说的情节近乎民间传奇,很多情节的发展与转折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使整部小说充满了情节上的张力,引人人胜。二、手法多样。夸张的情节、浪漫的想象、魔幻般的情境。如果把小说比音乐,  相似文献   

5.
评价一个作品要有参照系,有比较才有鉴别。李锋的长篇小说《残血》,是写文革的“残血”之斗。文革题材的文学创作已经“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历炼。李锋,你还能炼出啥?李锋以魔幻现实主义和浪漫传奇的人物设置和故事包装,叙述一场跨越历史时空但重点发生在文革的“残血”之斗。作者三四次提及“残血兵团”的造反派们挑选女人来享乐时拿阿Q来类比.这透视出作者已意识到两者的相似性。笔者以为,《残血》的“得”主要的不在于该书封面封底广告语宣称的所谓人与魔、爱与欲、善与恶、  相似文献   

6.
隋琳的文学批评是观察大庆作家的眼睛。大庆的作家以生活为源泉,创作了富含本地特色的作品。作为大庆的文学批评家,隋琳通过以文本为特征的作家论、诗性思维与文学批评中的性别意识对大庆市主要作家进行解析,从而肯定了王清学的才学小说,杨利民的生活戏剧,潘永翔的风景诗和张爱华的小女人散文在文学创作上的成绩,并对他们进行了相应的风格定位。隋琳的文学批评有文本阅读和情感积淀的特征,这决定了她冷静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述相结合的批评特质。  相似文献   

7.
2009年6月14日,由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和河池学院中文系联合举办的班源泽长篇小说《市长秘书马苦龙》研讨会在南宁举行,黄德昌、容本镇、东西、鬼子、黄佩华、凡一平、陈学璞、黄伟林、张柱林、覃瑞强、范浩鸣、李约热、蒋锦璐、谭为宜、钟纪新、潘红日等来自广西文联、广西作家协会、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河池学院中文系、河池市文联的30多位领导、作家、  相似文献   

8.
张莉 《科技信息》2009,(24):I0107-I0107
本文通过展示、分析、比较美国自然主义作家德莱塞的小说《嘉丽妹妹》和我国颇有争议的“美女作家”九丹的《乌鸦》两部作品对人的自然属性的深层刻画,从新的角度研读作品及作家,致力于启发处于消费文化中的人们更深刻地思考人生和爱。  相似文献   

9.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作品《紫色》自1982年问世以来,许多批评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这部作品。至于这部作品是优是劣,学者们中说纷纭,意见不一。虽然多数批评家对这部作品持肯定态度,但也有人把它贬的一无是处。不少人认为沃克在这部作品中把黑人男子写成了邪恶的化身,但也有的批评家宣称作者对黑人男性和黑人女性的处理是公正的。不过,到目前为止很少有人对这部作品中这种颜色的含义及其与主题的关系做过系统的研究。由于沃克给这本书取名《紫色》,因此颜色在这部作品中肯定比较重要的意义。本文的目的是分析这部作品中颜色的作用,并阐明它们与作品主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心雕龙》一书广泛评论了历代作家、历代作品、学史以及历代批评家。刘勰的批评观是什么?一,他自以为是独立于作家的批评家;二,他要以学批评家的身份来实现“树德建言”的社会责任;三,他对学批评的重要意义有充分的认识;四,他正确区分了鉴赏与批评二;五,他具有批评家所应具有的自信;六,他具有批评家所应具有的职业素质;七,他具有批评家所应具有的职业道德。  相似文献   

11.
雷达是一个有着明确的批评观的批评家,他的批评观十分强调批评家的主体性。雷达的文学批评首先建立在自己真实的审美体验之上,使用的往往是一种散文随笔体,语言形象、生动、华彩。感悟式的批评并没有影响雷达批评的深度,借助其独特的文体,雷达对许多新时期的作家作品有十分独特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我校美术系副主任谢裕宣副教授为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韶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韶关国画研究会会长。为了推动和促进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韶关市旅游业的发展。让国人了解、认识韶关丰富多彩的人、自然景观,他运用在粤北30多年的生活素材和艺术积淀,厚积薄发,用一年多时间,创作了一系列颇具艺术风格、品味的素描作品,并结集为《粤北山川——谢裕宣风景素描集》。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各种文学艺术的研讨会召开了很多。但是,今天我们在广西的少数民族最高学府──广西民族学院却召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研讨会。之所以说它是别开生面的,是因为:1.这个研讨会不是具体研究某个作家,某篇作品的研讨会,而是研究一个群体,一批作品。2.这个研讨会不是就某个学术问题进行研讨,而是研究一种文学现象。3.这个研讨会,不是纯学术的研究,而是把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研究结合起来。4.这个研讨会是研究一批从普通的高校走出来的作家、艺术家或者是评论家。这种文学现象的研究在我们文坛上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4.
主持人话语:就在我们的先锋理论家批评家们热衷于炒作“文学边缘化”和“文学终结论”的时候,我们国家的文学生产力不仅没有如理论家批评家们所预言的那样走向萎缩或消亡,反而呈现空前高涨的态势,其中仅长篇小说就以每年出版一千部的速度递增。理论与现实的这种强烈反差提醒我们:批评与创作的疏离和隔膜确已成为当下文学批评的一个顽症。而要治疗这种病症,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要求我们的理论家批评家必须消除对作品的冷漠和拒绝,把注意的目光投向文学作品,并对之进行细读式的学术化的评论。惟其如此,我们的理论和批评才能打破目前封闭和僵化的局面而获得现实的生机和活力,也才能最终重建与文学创作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朱光潜认为文学批评须以欣赏为基础,领会作家创作时的所想所感,将作品还原,把作品在头脑中重现,以之体现欣赏者的创造力,故名之为“欣赏的创造的批评”。在欣赏作品之后对其进行理性的“反省”,即所谓“名理”,在批评家和读者之间建立一条可以传达理念的通道,以此达到批评家和读者的沟通。  相似文献   

16.
由河南省作家协会、河南省文学院、河南文艺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孙方友《陈州笔记》研讨会”于2015年3月28日下午在河南省文学院举行,会议由河南省文学院院长何弘主持,来自国内的知名作家、评论家及新闻媒体人士近40人出席。与会学者认为,孙方友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以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为写作源头和精神家园开创出的新笔记小说,营造出了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学世界,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价值和精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约翰.斯坦贝克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和社会批评家,是继海明威之后又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现实主义作家,《菊花》是展现其卓越文化艺术成就的伟大作品之一。这部短篇小说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男权和女权的斗争为矛盾核心,以菊花为主线,以女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和彷徨为暗线,揭示了男权主义压制下女性的真实生活处境和精神处境。  相似文献   

18.
正中俄青年作家双边研讨会于2015年11月28~29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隆重召开。会议由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主办,由俄罗斯作家协会、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译文出版社《外国文艺》编辑部协办。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圣彼得堡、鄂木斯克、摩尔曼斯克、伊尔库茨克等地的19名俄罗斯青年作家和学者,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的18名中国青年作家及23名译者和学者参加了大会。俄罗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研究新时期女性文学代表作家王安忆的两篇作品,指出作品中的男女性别“战争”中,男女之间既是相互对抗,又是相互依存的。笔者的结论是,人类生活要和平和宁静,就应不断对男权中心话语进行消解,从而达到男女地位的真正平等  相似文献   

20.
集学者、作家、批评家等各种身份于一身的葛红兵,近年来佳作频结,其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叙事情绪和叙事语调,在当下文坛引起强烈的震动,毁誉各半,成为“葛红兵”现象。对葛红兵这样一个生命里带着很多现代信息又沉潜了很多传统情感的作家进行例证分析,进而引发对文学领域里诸般冲突如经典与时尚、静候与炒作、上半身与下半身、繁荣与饥荒等问题的思考与论述,对确定当下文学方位和未来的文学发展方向,将起到一个积极的预示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