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71-80
针对现有钢筋混凝土构件损伤模型存在指标上下界不收敛、疲劳效应考虑不足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低周疲劳效应的Park-Ang损伤修正模型.按照非线性叠加规律,调整模型最大变形和滞回耗能效应的组合形式.考虑低周疲劳效应的影响,通过遗传算法确定滞回耗能损伤的最优函数.以钢筋混凝土柱为研究对象,采用该修正模型进行了损伤评估,并与6种经典的损伤模型的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修正的Park-Ang模型适用于单调加载、变幅循环加载和等幅循环加载等各种加载路径的损伤评估,并且在构件失效状态的损伤计算误差小于10%,可以更准确地评估钢筋混凝土构件在任意加载路径下的损伤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强烈地震作用下一般允许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客观地评价结构地震损伤水平是判定结构抗震性能和预计地震可能造成的损伤的关键环节之一.文章回顾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模型的发展历程,比较了各种损伤模型的优缺点,并对常用的模型提出了一些修正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结构的整体损伤指数能够有效量化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损伤程度,在地震工程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中基于构件层次的Park-Ang损伤模型,提出了考虑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滞回耗能共同作用的整体损伤模型。使用多次增量动力分析得到百分位曲线和能力曲线簇,并根据该曲线得到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限值和极限应变能。采用Sausage软件建立了237.6 m的60层带伸臂桁架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并通过一组主震及主余震地震动序列的动力时程结果,分析比较了本文整体损伤指数与基于层间位移角、Dipasquale损伤指数进行比较验证。结果表明:主震及主余震下Dipasquale的结构损伤指数仅为0.275和0.278,严重低估了结构的实际损伤。而本文建议的整体损伤指数主震下为0.82,与基于层间位移角的损伤指数模型得到的结果 0.78接近,且主余震下结构整体损伤指数为0.83,能够体现余震作用下的损伤增量,与结构弹塑性结果保持一致。因此,本文提出的整体损伤模型是准确有效的,能够为结构的损伤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钢筋混凝土(RC)结构裂缝损伤状态模型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基于弥散裂缝数值模型,采用ANSYS中APDL实体建模技术,通过调控单元应力应变关系矩阵来模拟裂缝开裂后的力学行为,建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含有稳定裂缝损伤情况下的状态模型.作为数值算例,分析了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在不同开裂状态、不同开裂位置和多种阻尼工况下的静动力特性.结果表明,混凝土首次开裂对结构静动力特性影响最大,已有裂缝的张开闭合对结构的影响较小.简支梁的不利开裂位置集中在荷载响应较大的支座和跨中附近,以支座处最为不利.阻尼削弱钢筋混凝土梁的动态响应,对结构影响机理复杂,非线性明显.上述分析验证了该裂缝损伤状态模型建模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在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影响下,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服役期间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原因产生不同的损伤。而既有混凝土结构的可靠性理论是结构可靠性理论的重要一部分,它主要研究既有结构在服役期间的可靠性问题。目前学者所研究的损伤下的混凝土结构都是在单一损伤情况下对混凝土结构可靠度的影响,还有大量对加固后混凝土结构可靠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的损伤扩展过程出发,在加载过程中动态计算并更新模型的损伤区长度,同时结合修正的2点Gauss Radau积分方案保证损伤区长度范围内仅包含1个积分点,避免了Scott和Fenves分段纤维梁柱模型的塑性区长度敏感性问题.钢筋混凝土悬臂柱的试验与数值对比分析表明,本文模型不仅具有较好的计算精度,而且能够模拟钢筋混凝土梁柱构件的损伤扩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参数识别方法,通过模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结构地震损伤后的抗震能力评定问题,提出了基于参数识别方法的损伤结构层间刚度及剩余强度计算方法;根据损伤力学理论建立损伤结构层间恢复力模型;提出损伤结构抗震能力估计方法。并通过模型振动台的主余震试验验该方法的可行性,为损伤结构的抗震能力估计及损伤结构的修复和加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钢筋混凝土结构锈蚀损伤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锈蚀损伤出发,阐述了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机理,进而分析了由钢筋锈蚀引起的结构粘结性能退化及受弯构件承载能力下降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10.
混凝土材料是土木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最主要的结构形式,被广泛应用在土木工程中。钢筋的锈蚀会导致混凝土结构耐久性降低,影响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钢筋混凝土锈蚀破坏形态主要是混凝土顺筋胀裂破坏。混凝土开裂过程总共分为四个阶段:裂缝产生阶段、自由膨胀阶段、裂缝扩展阶段、膨胀应力产生阶段。混凝土一般会发生两种形态的胀裂破坏:第一种是“层裂”,层裂是指开始隐藏于构件内部,是沿着沿着钢筋层面方向的胀裂。第二种是显示于表面的顺筋胀裂。该文主要站在改善和提高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角度,分析了预防和解决混凝土结构锈蚀损伤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在冻融疲劳作用下的损伤演变规律,建立一混凝土抗冻劣化的损伤演变数学模型,在试验的基础上回归出普通混凝土和层布式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冻融损伤演化方程.结果表明,LHFRC和OC的初劣点值相同,且在劣化初始阶段具有相同的损伤演变方程;在劣化扩展阶段,LHFRC和OC均具有幂函数形式的损伤演变方程,但LHFRF损伤变量小于同期的OC,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有效地抑制了其内部损伤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基于累积损伤的弯矩曲率强度退化滞回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建立了钢筋混凝土构件强度退化的一般数学表达式,提出了以损伤值为变量的强度退化函数的概念,指出了强度退化模型的本质就是确定强度退化函数。以Kawashima实验室1997年进行的1组试验为基础,通过考察不同加载路径对构件强度退化的影响,在弯矩-曲率层面上建立了强度退化函数的具体表达形式。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滞回模型能够反映强度退化现象,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用S.K.Kunnath等人1997年完成的另一组试验进行了验证,进一步说明了所建立强度退化滞回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阐述用断裂动力学的方法对混凝土平面框架结构进行破损评估,建立含裂缝单元的刚度矩阵,利用断裂动力特征方程,对损伤部位的裂缝高度进行识别,直观地评价损伤的严重程度。通过对钢筋混凝土框架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本文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用应变模态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损伤识别的研究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从理论上探讨了应变模态对混凝土结构进行损伤诊断的测试原理和方法,并通过混凝土框架试验结果分析,证明了应变模态较位移模态对结构的损伤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15.
巴松涛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5(4):105-108
有关资料表明,在建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事故在其全寿命过程结构质量事故中占有较大比例.为了寻求控制这种状况持续的有效方法,提出了在建结构构件和材料性能的动态质量控制方程式,将现行规范中给出的结构构件和材料性能质量控制方程式与该式配合使用,实现结构构件和材料性能的全过程完整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6.
混凝土的连续损伤模型和弥散裂缝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将经典的混凝土弥散裂缝模型应用到所建议的一类基于能量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的统一理论框架中 ,并推导了剪切模量和剪力保持因子与受剪损伤变量的关系式 .模型可以直接应用于多维应力状态下 ,避免了弥散裂缝模型中存在的参数经验取值问题 .最后 ,通过一个钢筋混凝土单向板的数值算例 ,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 相似文献
17.
采用梁柱纤维模型对型钢混凝土梁-角钢混凝土柱组合框架滞回全过程开展数值仿真研究,并与试验结果对比. 在大量参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此类组合框架滞回曲线特点,建立了单层单跨组合框架的荷载-位移恢复力模型,该模型可综合考虑轴压比和预应力度等的影响,能对此类组合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进行预测,其结果与试验及数值仿真结果一致. 相关研究可为简化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国内外应用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地介绍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总结了型钢混凝土在国内外的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发展过程,分析了国外建立型钢混凝土梁和柱的计算模型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型钢混凝土存在及应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19.
损伤对钢筋混凝土板非线性静动力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不可逆热力学原理,导出了一般各向异性弹脆性材料的损伤本构关系及损伤演化方程,根据Von Karman板理论,建立了双参数弹性地基上钢筋混凝土板的非线性动力控制方程.应用有限差分法和Newrnavk-β法将未知函数离散,然后对方程进行迭代求解.计算结果显示,损伤对结构的非线性静、动力响应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