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子足球起源于我国的东汉(公元25年—220年)时期。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河南省嵩山的中岳三阚里,少金阚和启母阚上就绘有女子踢足球的生动壁面,动作清晰,形象逼真。至今已有一千八百余年的历史。唐代(公元618年—907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关于女子足球已有详细的文字记载。据康骈著的《剧录谈》记载,唐代有一女子,当军中少年在街上蹴鞠(古代  相似文献   

2.
刘邦建立西汉王朝后,实行了休养生息与奖励农耕的政策,大大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的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文化,又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体育的振兴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据《史记·律书》记载:“文帝时,会天下新去汤火,人民乐业,……自年六、七十翁亦未尝至市井,游遨嬉戏如小儿状。”汉代是我国古代体育全面发展的黄金时代,尤其蹴鞠和养生导引,更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两颗瑰丽的明珠。  相似文献   

3.
我国球类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有了“足球舞”,战国时代有“蹴鞠”(一种古代足球),唐代有“抛球”游戏,后来又有“手鞠”、“毛弹”等。这诸多的球类活动中所使用的球,最初是以皮革作外壳、里面充填以毛发之类的东西,弹性不大。到了唐代,发明了一种“气球”,外壳用八片皮革缝制而成,里面装有充气的  相似文献   

4.
一、我国古代足球的起源我国古代足球起源于何时,尚无确切的考证。但根据殷墟出土文物推断,在我国殷代(公元前1988年至公元前1222年)就有了“足球舞”。在《殷墟文字类编》前编里有下面这样一条“卜辞”:“庚申卜,贞,乎(?)舞,从雨。”这条“卜辞”的大意是:“在夷申日占  相似文献   

5.
从蹴鞠和现代足球的起源演变谈两者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阐述了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的起源演变历程,对它们不同的命运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古代蹴鞠和现代足球的文化差异,提出扎根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里的蹴鞠演变为娱乐性质的运动是必然的.而在西方文化母体里孕育出的现代足球,继承了征服和竞争的价值观念,得以在现代社会蓬勃繁荣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孔雀东南飞》中的“得”字 据初步统计,《孔雀东南飞》中的“得”字,有十三处。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用法。 一、动词,当“获得”、“得到”讲,跟“失”相对,这是它的本义。“得”字当“获得”、“得到”的讲法在古代作品中有很多例证。如:《孙子兵法·军争》:“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孟子·告子》:“求则得也。”《荀子·正名》:“易者以一易一,人曰无得亦无丧也。”《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本诗中的“得”字,属此义者有三处: 1、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 2、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 3、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 二、动词,当“有”讲,这是“获得”、“得到”的引伸意义。因为当人们“获得”、“得到”某种东西时,他也就拥有这种东西。把“得”释为“有”这在古代作品中也有大量的例证。如: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史记·孔子世家》作“必得我师焉”。 《汉书·冯唐传》:“唐曰,陛下虽有廉颇、李牧,不能用也……由此言之、陛下虽得廉颇、李牧,不能用也。”前用虽有,后用虽得,是“有”犹“得”也。《史记·冯唐传》皆作“虽得”。 本诗中的“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的“得”,即“有”之意。 三、能愿动词,当“能”、“能够”讲,表示客观情况的允  相似文献   

7.
顾民杰 《科技信息》2011,(31):5-5,9
蹴鞠是中国古代足球的专有称谓。2300多年前它起源于山东淄博临淄。蹴鞠文化是齐文化的一支奇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传承齐文化的精髓与鲁文化融合后,铸成山东人独特的性格与山东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创新性地传承与弘扬蹴鞠文化,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扩大足球人口,选拔培养足球人才,提高足球水平,保持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典。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内经十八卷,外经三十七卷……”①,据《甲乙经》序:“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②。  相似文献   

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我国古代数学,在秦汉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据《隋书·经籍志》的记载,当时的数学书已达二十七种之多。魏晋时期的刘徽不仅用“析理以辞,解体用图”的科学方法,重新整理了我国古典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对我国古代数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从他所创立的“割园术”中,已经可以看到现代积分学思想的萌芽。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关于园周率的计算,有效数字已经达到七位,这是当时世界上的最高水平;他所得到的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识别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据文献记载,我国古代民族识别产生很早,夏商时期就已有民族区分的观念和称谓,如《竹书纪年》、《尚书》和《诗经》中就有“夷”、“西戎”、“蛮”、“狄”的记载。殷虚出土的甲骨文和商周时期的金文,也有同样的字眼,而且已具有族称的意义。周朝除夏族外,四方还有夷、狄、戎、蛮等民族集团,这在历史文献记载中是很多的。周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结果列国内乱,诸侯  相似文献   

11.
晓杨 《科技潮》2003,(1):45
二十四番花信风,简称“花信风”,也就是应花期而来的风,是我国古代对大自然中不同时节不同花期的一个概括。我国古籍《演繁露》中说:“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据古籍《蠡海集》记载:自“小寒”至“谷雨”,共四个月,八个节气,一百二十天。每五日为一候, 分为二十四候,每候以一花之风应之,谓之花信。其顺序如下:  相似文献   

12.
谚语,就是流传于民间的一种现成俗语。或者说,谚语就是俗语里一种义含一定道理的“套话”。《书经·无逸》中说:“俚语日谚”。《礼记·大学》中也说:“谚,俗语也。”可见,就一般而论,“谚”,就是一种现成的含理俗话。《说文解字》释“谚”为“传言也”。《广雅·释诂》说:“谚,传也。”《太平御览》载:“传言也,俗言曰谚。”唐代玄应《一切经音义》训为:“谚,传言也。谓传世常言也。”这就是说,“谚”是经过普遍流传、约定俗成,又有比较固定格式的一种言语。 我们今天研究的谚语,古代称之为“谚”。  相似文献   

13.
焦作地区气候温暖、水源充沛、土壤肥沃,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自然环境优越之地,有“小江南”的美称。在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尚书》中,焦作被称为“覃怀之域”,有“覃怀底绩,至于衡漳”的记载,因而其历史文化也被命名为“覃怀文化”。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昔唐人都河东,殷人都河内,周人都河南。  相似文献   

14.
马是“六畜”之首。《三字经》云:“马牛羊,鸡犬象。”也被我们祖先列入12生肖动物行列。马拉车,牛耕田,都是人类的朋友与助手。马在动物学上属哺乳纲、有蹄目、马科,是由野马驯化而成家马,历史当然很悠久,早在我们祖先进入猿人时代,便已出现“真马”,在真马之前有“始马”“牛马”“原马”“上新马”四个发展时期。我国距今约千年的龙山文化中有马的遗骨,说明当时山东地区居民已经开始马的役用。这个发现可以从《周易》上的“服牛乘马,引重致远”的说法相印证。从资料记载,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大量养马。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之前,或者说没有邮电之前,“驿马”是古代传送信息的重要工具,也是最快的。马在中国,生产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足球起源甚早,唐代开始的马球竞赛也曾盛极一时,球赛时球场上都有音乐伴奏,伴奏的乐器主要是鼓.鼓乐是古代的重要器乐,有振奋士气,激励进取的作用.古代许多具有军事性的体育竞赛,如拔河、龙舟竞渡、相扑,也都有鼓乐助威.汉代另一种表演性足球,伴奏的乐器除鼓之外还有吹奏乐,到了宋代便是鼓和笛.汉乐府中的鞠歌,是球场边的伴唱,唐宋时是七言诗,元曲中有套曲.《事林广记》中有一首《圆里圆》套曲,是以足球“隐语”写成,词意轻薄,只能在球场边唱给踢球子弟听.由古代球场音乐及伴唱可见古代体育场上的礼乐教化思想及其异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6.
足球回家     
第十三届亚洲杯足球赛7月17日在北京举行了开幕式,足球回“家”了。在那个夜晚,我们感受若足球历经2300年沧桑发生的巨变;在那个夜晚,我们为亚洲杯的开幕欢呼;在那个夜晚,我们为中国队冲出亚洲加油;在那个夜晚,我们祝福足球在自己的故乡发出更灿烂的光芒。此时此刻,真可谓感慨万千,“蹴鞠”成为了世界第一运动的起源。当赞叹中国古代人民聪明才智的时候,我们更感到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相似文献   

17.
《战国策·赵策·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这样一句话:“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其中“亦哀之矣”的“哀”,诸家选本或者不注,或者注为“哀怜”、“哀痛”、“悲哀”等。例如: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上册第一分册末注;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编《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末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古代散文选》,末注;新编初中《语文》第五册也末注。有的选本考虑到这是阅读或教学中不应忽视的一个问题,于是便作了译或注。如:  相似文献   

18.
《诗经·召南·野有死麇》是中国古代的一首真挚动人的爱情诗。诗的前两章曰:“野有死麇,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毛传:朴樕,小木也。纯束,犹包之也。)这两章是说一个青年猎人打了一头鹿,用白茅草包起来,送给一个姑娘,作为定婚礼物。按照《仪礼·士昏礼》的记载,古代男方送给女方的定婚礼物本来是雁(取其冬去春来守信之意)和币帛,这里却用白茅包鹿,究是何意?根据毛亨的说法,是因为遇到荒年,礼物就要减等了,故用打到的猎物鹿来代替;而用白茅包之,是因为白茅洁净。毛亨说是因为荒年,未免有点主观臆测。须知,诗中并没有透露出荒年的消  相似文献   

19.
“思无邪”本出自《诗·鲁颂·?》篇,而《论语·为政》第二则中记载孔子论诗的一句“《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到底指的是什么,历来说法甚多,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论述:一、“思无邪”并非《鲁颂·?》篇的本事本义,而是孔子断章取义,为我所用;二、“思无邪”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三、“思无邪”体现了孔子的一种达观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20.
美丽透明的水晶,是自然界万物中的一种,这几乎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古时候,人们对水晶的却有着种种神秘的看法。古代欧洲人认为水晶是冰的化石,是上帝用冰变成的。就连著名的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也这么认为。我国古代称水晶为水玉、水精等等。《山海经》这部书中记载,“堂庭之山多水玉”。郭璞注曰:“水玉即水精。”把它称为“精”,表现出一种神秘的色彩。其实,由于水晶分布较普遍、硬度大、不易风化、人类在石器时代时就已经开始利用水晶石了。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逐渐会用水晶加工成为工艺装饰品。据《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