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创造性思维发生机制探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旭升 《自然杂志》2001,23(5):289-306
由于创造性思维在整个人类科学发展中的巨大推动作用,多少世纪以来,无数哲学家、科学家与艺术家在经历突如其来的创造性思维的愉悦、享受创造性思维果实所带来的快乐的同时,也在竭力探索创造性思维发生的规律,以促使科学发现和艺术创作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显然,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是意识的高级活动;所以要揭示创造性思维发生的机制,得先了解人类意识的基本运行属性.  相似文献   

2.
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离开思维方式,包括科学研究在内的认识活动是无法进行的。思维方式可以促进或阻碍社会的发展。优化思维方式,常常是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的先导。鉴于思维方式问题的重要性,本刊特约请在这方面有深入系统研究的学者撰写系列文章,从本期起陆续发表,期望得到各方面读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1915年1月创刊的《科学》,开创了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纪元,也留下了不少超越先贤、启迪后学的文字。今天重温这些文字仍是颇受教益的。本刊特从中选择少量重新发表,作为迎接创刊百年献给读者的礼物。本期重新发表的是任鸿隽的《说中国无科学之原因》,原发表在《科学》创刊号上。任鸿隽是《科学》和中国科学社的主要创始人,他这篇文章提出的问题,学术界多称为"李约瑟问题",并时有讨论。由于任氏的这篇文章用文言写成,这次特别配发了文言的译文。还请译者专门撰文对这篇文字进行了解说.梳理了近现代中国学人探讨"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文明中产生"这一问题的脉络。任氏撰文时恐怕没有想到,后人会对"李约瑟问题"展开争论并把它叫做"难题",他自己的答案其实是清楚的。他行文时。也没有在"中国无科学之原因"上着墨太多。在创刊号上,他这篇文字最想表达的,是他们为什么要创办《科学》的心声。所以,他着重说了科学是什么,以及在中国传播科学最要紧的事是什么,并在最后强调:"要之科学之本质不在物质,而在方法","不然,虽尽贩他人之所有,亦所谓邯郸学步,终身为人厮隶,安能有独立进步之日耶"!不难发现,作者所说的"方法",不只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更多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联系到作者后来所撰的《科学精神论》,以及《科学》前辈作者的其他有关论述.他们当时用"方法"、"科学精神"、"科学种子"等字眼所指称的,其实就是"教人求得有系统之真知识的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科学思维方式"。抓住了科学思维方式的培育,就抓住了在中国发展科学的"种子"和传播普及科学的"渔"。不然尽贩他人之"鱼".怎么会有我们民族文化的独立进步!关于"科学思维方式",本刊近年来正组织思维方式: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科学思维方式:结构和生成》、《科学哲学视野中的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的本体论预设》等系列文章进行论述。读者可以参阅。  相似文献   

4.
正文化属于意识范畴。科学是探究事物的系统真知识和求得系统真知识的思维方式。在西方,从古希腊迈过漫长的中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科学和理性思维方式才成为了人们生活中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这种趋势不断在社会领域中扩大,科学就成为了一种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5.
正科学哲学家在探讨科学发展和科学进步问题时提出了"范式"、"科学研究纲领"、"研究传统"等概念。他们就此所作的说明,为理解和把握科学思维方式提供了基本的概念框架。科学思维方式从自然科学作为一个整体的意义上,概括了这些概念的共同特征,扩展了其哲学和文化意义。1962年,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T.Kuhn)出版《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提出今天人们耳熟能详的"范式"概念,推动科学哲学开始注重研究科学发展的实际历史和社会心理因素。此前,科学哲学只注重抽象的形式分析,很少研究科学理论的发生和科学知识的增长。科学认识主体、科学活动的主观方面、科学研究的过程等等,都被排除在研究主题之外。此后,科学哲学改变了  相似文献   

6.
魏铁华 《科学》2000,(11):53-55
仅具有科学知识并不等于创新力量。科学知识加科学思想再加科学方法,才等于创新力量。一切创新活动,不仅需要知识和经验,更需要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可以说,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灵魂。  相似文献   

7.
正科学先贤探求地球特性而做的一系列实验.体现了人类科学思维活动的精美。这其中包含理论结合实际、由简单推及复杂、从细微见诸宏大.表达了科学求真的美的内涵。地球的形状、大小、重量、运动方式及其在宇宙中的位置是人类在文明发展历程中一直关注的问题,对地球的认识和测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本文列举了2000多年来科学家认知地球的著名实验,以此来探讨科学实验的精美。  相似文献   

8.
综观科学发展史,每一次科学创新都导致科学理论体系的重建,使科学达到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大大推动了社会的变革与进步。那么,是什么推动了科学创新?除其他因索外,科学工作者的叛逆思维是一个最重要的内在因素。何谓叛逆思维?科学上的创新实践表明,叛逆思维是一种突破常规定型模式和超越传统理论框架,把思路指向新的领域和新的客体的思维方式。它不迷信原有的传统观念和经典信条,对既定事物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体现  相似文献   

9.
关于思维科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思维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一点是劳动,而“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恩格斯语).要制造工具就得思维,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讲,从人类一诞生起,就开始思维活动了.当然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思维活动越来越频繁,思维形式也就越趋复杂,以致可以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大类.现代的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就是这两类不同思维型的代表.当然这两类不同的思维,都可导致灵感思维的发.灵感思维也可以看成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升华.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同志根据这些人们习见的现象,提出了研究思维科学的必要性、意义、方法和步骤.文章居高临下,把人类当前的一切(!)社会实践,分为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军事科学、自然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等大类,然后从哲学、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四个层次予以分类,汇千头万绪、令人眼花缭乱的当代各种学科于一表,阐明其地位及联系,使人一目了然,一览无余!再从其中找出思维科学的地位,娓娓谈来,确是大手笔!值得细读.本文又是钱学森同志为纪念《自然杂志》创刊五周年举行的科学报告会的书面发言,老一辈科学家的支持,始终是我们办好刊物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科学的本体论预设最基本的是三个原理,即自然齐一性原理、实体原理和因果性原理。它们结合起来,认为实体的变化表现为有规则的因果关系。这三个原理在科学史上起着支配作用,决定了近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原则,是科学思维方式的观念成分。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定义、特性及科学系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现代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本身进行再认识.形成了一种新的科学系统观:它可以鸟瞰科学的"全景图",以多维度的视角,"透视"科学系统。  相似文献   

12.
研究活动、研究方法、知识体系是掌握科学的三个要素,这也是分析科学与社会的关联性的主要因素。然而,将这些因素统一起来而成为科学的,正是科学活动主体的科学家,即科学是科学家与研究者按照一定的方法创造新的价值的活动。所以,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科学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第一是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第二是由科学家所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第三是在科学家共有的价值观,使他们的行为方式合法化这一意  相似文献   

13.
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感官特点及思维方式,论证美术活动在儿童教育中对儿童主体性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玻尔原子模型的创立,改变了传统的物理学思维方式,开启了物理学的量子时代。在科学发展史上,1913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意气风发,获得博士学位才两年的丹麦物理学年轻学者玻尔(Niels Bohr,1885—1962)在英国著名科学期刊《哲学杂志》  相似文献   

15.
高俊卿 《科学之友》2007,(10):148-149
根据儿童心理特点、感官特点及思维方式,论证美术活动在儿童教育中对儿童主体性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系统科学作为现代的科学方法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工业产品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来研究。系统科学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产品系统进行剖析,对工业产品设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积极探索符合当前课改的作业形式,将直接影响科学教学的成果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作业内容的自主选择、作业形式的多样设计、作业批阅的多元方式等方面阐述初中科学作业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舒学优 《科学之友》2009,(12):83-84
在科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因此,积极探索符合当前课改的作业形式,将直接影响科学教学的成果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作业内容的自主选择、作业形式的多样设计、作业批阅的多元方式等方面阐述初中科学作业如何在教学中提高效率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系统科学作为现代的科学方法论,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工业产品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来研究.系统科学从不同的角度对工业产品系统进行剖析,对工业产品设计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5月26日北京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的事业.自17世纪的科学革命开启现代科学发展的历程以来,人类创造的科学知识体系,科学创造的巨大生产力,以及在科学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方法和规范,成为现代文明的基石之一.在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当代社会,卓越的科学是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的思想源头,是促进社会繁荣昌盛、引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学正处在走向卓越的新起点.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学习借鉴和艰苦探索,我国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现代科学体系.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