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丁颖是我国现代稻作科学的奠基人之一,高等农业教育的先驱,他"学农、爱农、务农"以及"科学救国"的思想情操,坚忍不拔、披荆斩棘、开拓创新的科研精神,值得弘扬;丁颖从事科学活动时所抱有的"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使吃亏不尽的农民和科学联系起来"的人文情怀,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2.
珠江水系沿南盘江顺流而下,流经广西境内的主流和支流附近,分布了许多含有"那"字的地名,水田在这一区域称为"那".自古以来,这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稻作方式和文化.文章通过文献史料、考古发掘、田野调查等方面对"那"文化圈的稻作与牛耕起源、演变作了阐释,指出稻作的起源在这一区域不算最早,但其稻作文明是独特的,牛耕的起源也推...  相似文献   

3.
从山水与人文的视角,对文山壮族稻作文化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梳理。认为文山独特的山水是孕育稻作文化的天然土壤和温床,这里的“那文化”是作为稻作文明历史遗迹的语言体现;具体分析了文山壮族稻作文化的几种表现形态:花街节、铜鼓、三种原始的祭祀方式、独特的干栏式建筑以及婚丧、禁忌、礼俗,解读了其背后所蕴涵的稻作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4.
阐述广西史前科技考古的最新成果:百色手斧动摇了统治学术界长达半个世纪的"莫维士理论";石器制作场的发现;最早的陶器制作;稻作农业的新发现.  相似文献   

5.
丁颖是我国著名的农学家,享有中国“谷神”之称.他出生在广东高州县,1924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获农学士,回国后出任中山大学教授。他在世界上首次把野生稻抵抗恶劣环境的种质成功地转移到栽培品种,育成“中山一号”。此后经过20多年含辛茹苦地研究,先后育成60多个水稻良种,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丁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出任  相似文献   

6.
游修龄先生是浙江大学退休教授,中国农史学家,尤以稻作史研究最为出色,他的《中国稻作史》是国内第一部稻作史通史著作,填补了国内关于稻作史学的空白.今年正值游先生90大寿之际,游门第3代弟子杜新豪对游先生进行了专访,从中了解一位农史学家的成长和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7.
寒地稻作区是指北纬43度以北、地处冻土带的黑龙江省稻作区.这是全国最北部的寒冷稻作区,也是世界最北部的稻作区之一,是适于光温钝感性早熟品种生育的特殊生态区.  相似文献   

8.
壮族的稻作文化和社会发展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壮族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水稻人工种植技术的民族之一。漫长的稻作农耕对壮族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民族性格和深层心理,都产生了深刻持久的影响。在长期的农业社会里,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格局中,稻作文化曾对壮族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稻作文化毕竟是自然经济时代的产物。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弊端日益显露。壮族社会发展的途径是寻求稻作文化与现代化的结合部,寻找稻作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接轨点,使壮族成为一个能够享受现代文明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正>2019年5月23日,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公布了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评审结果。经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和评审工作委员会审定,20名科技工作者从113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十五届广东省丁颖科技奖。其中,华南理工大学环境与能源学院万金泉教授、建筑学院孙一民教授、化学与化工学院李映伟教授榜上有名,华南理工大学成为全省获奖人数最多的高校之一。万金泉教授在造纸工业植物纤维高效利用及污染控制等方面取得了多项成果,阐明了植物纤维的微观结构与其循环利用性能的关系、造纸过程污染物的产生和消除机制,大大促进了现代造纸工业清洁生产技术的进步。孙一民教授长期从事建筑学科学研究、工程实践和教育工作,在体育建筑、大型公共建筑和城市设计等领域取得了独特创新成果。李映伟教授主  相似文献   

10.
关于壮族稻作农业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壮族是一个古老的稻作民族,稻作农业在壮族历史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壮族稻作农业史的研究,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1.
《壮族稻作农业史》序●游修龄/著关于中国和亚洲稻作的起源问题,开始的观点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是中国稻作的起源中心,继之有长江中下游是中国稻作起源的中心说。就稻作本身而言,有主张太湖流域出土的稻谷是籼粳尚未分化的混合体,随着水稻的传播而逐渐分化为籼和粳。...  相似文献   

12.
闽越的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铁制农具开始用于农耕,并与传统的“火耕水耨”耕作方法相结合,稻作农业在经济生活中占首要地位;与此同时,渔猎经济还占有一定的比重,仍是稻作农业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经济补充手段,所以人们的生活是“饭稻羹鱼”。这是闽越农业经济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周雪香 《龙岩师专学报》2001,19(1):52-53,76
闽越的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铁制农具开始用于农耕,并与传统的“火耕水耨”耕作方法相结合,稻作农业在经济生活中占首要地位;与此同时,渔猎经济还占有一定的比重,仍是稻作农业之外的一种重要的经济补充手段,所以人们的生活是“饭稻羹鱼”。这是闽越农业经济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李宗 《广东科技》2010,19(9):62-65
金大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我国著名的脊柱外科专家,曾留学于瑞士苏黎世大学;广东省"五个一"重点学科带头人,广东省丁颖科技奖获得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原任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病外科主任,现任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他在脊柱脊髓伤病救治、骨生物材料、脊柱功能重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并承担了国际合作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军队及省部级基金项目12项。先后获得解放军总后勤部"十五"重大科技进步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军队医疗成果奖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主编出版了《现代脊柱外科手术学》、《脊柱椎间关节成形术》等专著8部。个人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获解放军总后勤部通令嘉奖,获评为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相似文献   

15.
图表解读     
正关于稻谷稻谷,是指没有去除稻壳的子实,在植物学上属禾本科稻属普通栽培稻亚属中的普通稻亚种。人类共确认出22类稻谷,但唯一用于大宗贸易的是普通类稻谷。我国是稻作历史最悠久、水稻遗传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位于湖南道县寿雁镇玉蟾岩遗址出土的古栽培稻标本证实,中国的稻作栽培已有1.4万年以上的历史,是已知的世界栽培稻起源地。放眼我国近代稻谷种植史,袁隆平和他研发的"杂交水稻"起着无可比拟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类语言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有什么样的生产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四川悠久的稻作生产历史、巴蜀农人先进的稻作生产经验,反映在语言上便形成丰富多彩而独具特色的稻作词汇。文中搜罗了散见于巴蜀旧志中富有地方特色的稻作词语,分类诠释其意义及文化内涵,并着力于在更深层面上揭示四川稻作文化的特质和风格。  相似文献   

17.
壮族及其同源的布依、侗、水、仫佬、毛南等民族是华南珠江流域的原始居民。《麽经布洛陀》是壮族麽教经文,其内容涉及稻谷种子的来源、野生稻驯化成为栽培稻、骆田与骆人、野牛驯养、石犁的使用与牛耕的出现、采集农业向稻作农业过渡、水稻种植时令及耕作制度的形成、早期的稻作农业祭祀等远古时代华南珠江流域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的有关问题。文章认为,从神话学的意义说,黄帝是黄河流域以粟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炎帝是长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而布洛陀则是华南珠江流域以稻作农业为代表的农业神,中华民族农业文明的巨流,主要是由这三大农业文明汇集而成的。  相似文献   

18.
长江后浪推前浪。如果不是事先听人介绍过,真难以相信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位制糖博士、刚获国家授予的博士导师头衔的教授,是一位刚满40岁。给人以务实印象的年轻人——他就是第三届丁颖科技奖获得者华南理工大学轻化工研究所副所长高大维教授。在紧张的科研工作之余.高教授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  相似文献   

19.
生殖崇拜是稻作文化民族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白族是一个农耕历史悠久的稻作民族,在其稻作文化中,同样普遍存在着大量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女阴、男根生殖崇拜现象.本文通过对这些特殊的文化现象的概括论述,对这些现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实质试作探讨分析.冀望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文化现象研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水族斗角舞是水族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其产生发展与稻作农耕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文章分别从水族历史文化、斗角舞的表现内容和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分析其与稻作文化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