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宁乡青铜文化是在中原青铜文化的影响和刺激下发展起来的,但其青铜铸造技术并非直接来源于中原,而是来源于虎方.虎方青铜铸造技术直接来源于二里岗时期居住在湖北黄陂盘龙城的中原人.宁乡青铜文化起源于武丁时期,因武丁南征而兴起.古三苗国以宁乡炭河里为中心从殷墟二期开始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明.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人们以为宁乡出土青铜器的历史是从四羊方尊开始的,实际上宁乡出土青铜器历史至少可早至康熙九年(1670)。据相关资料记载,解放前宁乡出土的青铜器有十五件,其中晚商西周时期青铜器六件,除1938年黄材出土的四羊方尊外,还有道光十六年(1836)朱石桥出土的三件铜钟、道光二十四年(1844)沩山出土的周觚棱壶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毛公桥出土的“父乙”窝纹。  相似文献   

3.
辽宁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旧石器时代考古发现与研究在我国考古学研究中占有重要位置。迄今在辽宁境内发现了代表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初步建立了辽宁旧石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发展序列。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发现10余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为研究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生存和生活状况、人类文化的发展、传播和古人类的迁移、分布等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资料。根据这些材料探讨与旧石器晚期文化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4.
青铜时代是指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新阶段。安徽大量古矿冶遗址的发现,显示了古代其作为长江中下游主要矿区以及冶炼和铸造青铜器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瓦材的出现,使古代劳动人民长期以来用草料遮盖房屋的居住环境得到了改进,这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探索中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三峡地区古代劳动人民使用瓦材的历史可追溯到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时期,在西周时期遗址考古中发现有板瓦和筒瓦,但数量不多。历史从西周过渡到东周时期后,瓦材使用才逐渐普及和推广,东周时期的瓦材除了板瓦和筒瓦以外,另还发现了瓦当。三峡地区考古发现的瓦材由西周时期数量较少到东周时期数量逐渐增多,反映出该地区古先民们在生活中对瓦材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从考古发现的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大溪文化遗址、屈家岭文化遗址、石家河文化遗址等发掘的墓葬资料,可反映出三峡古人类的埋葬习俗(直肢葬、屈肢葬、能肢葬等),出土的随葬品可判断同时期人类生活、生产情况、以及宗教意识、母系氏族社会的社会形态等,对这些资料的整理研究,有助于人们更进一步真实地复原当时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7.
对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等地部分重要疑似具有天文观测与天象崇拜功能的考古遗址进了天文考古考察。遗址年代跨越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到1700年前的魏晋时代。这是在中国境内第一次大范围的考古天文调查。首先提出对史前文明中心遗址的"天文环境"进行测量和探讨,包括考察遗址周围有无适合观测某些特定季节日出的山峰轮廓,考察遗址在建筑朝向或布局上有无特定的天文意义。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子山遗址的结构表明当时已经用天文方法正南北。其石板上的北斗星象,反映了北斗星崇拜的悠久传统。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和东山嘴遗址发现的石块堆砌的圆丘,很可能具有宇宙图景的意义。东山嘴遗址地势高出,东面山廓明显,是理想的"地平历"观测系统。大汶口文化可能有春秋分日出天象崇拜,宗教图腾意义重大。大朱家村遗址的豆家岭,有可能就是大朱家村遗址的太阳观测祭祀台。山东龙山文化两城镇遗址和王湾三期文化(旧称河南龙山文化)王城岗遗址似乎都没有明显的"地平历"观测环境。我们的研究表明,陶寺文化兼有"地平历"和圭表测影系统。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早于陶寺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晚期和王湾三期文化大致与陶寺文化同时,这意味着中国史前天文观测技术经历了从观测日出方位向圭表测影的演变。中国考古天文学研究,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源流、中国远古文明的起源以及中国古代敬天崇拜的内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腰坑墓葬俗在我国肇起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地区的商和西周时期,这一葬俗文化极为流行,东周时期逐渐衰弱,战国以后消失。而在南方地区则相反,商和西周时期腰坑墓资料发现不是太多,东周时期数量大增,分布甚广。据考古发现资料获知:这一葬俗文化最先起源于南方湖北地区,尔后向北传播到了北方中原地区。再据民族学资料:在我国西南地区,直到解放后仍见有这种腰坑葬俗。这一葬俗文化从社会的另一层面向我们真实反映出了中国先秦时期社会制度的某些方面。  相似文献   

9.
《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居“郑”,西周青铜器铭文也有“王在郑”的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德公迁都雍城后居“大郑宫”,《说苑》载秦始皇“迁太后棫阳宫”。通过对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秦棫阳宫与周都西郑关系密切,地望相近,应同在秦雍城遗址附近,即今陕西凤翔一带;大郑宫和西郑应在凤翔雍城遗址附近的水沟周城遗址内,棫阳宫应在凤翔雍城遗址内。  相似文献   

10.
中国考古学九十年来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时期,即诞生期、迅速发展期、文化大革命期、改革开放期及走向公众期。笔者侧重遗址考古发掘的实践,展示各个时期的不同取向及特征,从而对中国地域遗址文化发掘的演进过程进行较为系统地描述。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文化种类多种多样。早在夏朝时期就出现了青铜器,并在随后的商、西周乃至春秋战国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艺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文化艺术的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商周青铜器作为我国古代青铜器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期的青铜器具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一直是青铜器研究界的研究重点,对其研究从来没有中断过。商周青铜器纹样发展经历了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这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出土地点相距较远的殷商青铜器具有相似的铅同住素组成特征,却与周代以后的青铜器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异常铅同位素组成的殷商青铜器,其资源产地却是一个谜。地质、地球化学与考古学的多学科综合研究,特别是铅同位素示踪方法的应用可能是解开这个谜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青铜器纹饰盛行于商周时期,其发展轨迹是商代为幻想动物纹,西周早期为写实动物纹,西周中晚期为几何纹。可见,西周中晚期青铜纹饰发生了较大转变,究其原因,应当受当时社会的礼制、文化等因素影响。而目前学界对于青铜纹饰与文化关系的研究尚浅,且对于纹饰发展演变的研究也相对薄弱。由此,从青铜纹饰研究着手,探讨西周礼制对青铜纹饰发展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青铜器艺术是至今可见到的中国奴隶制时期最突出的艺术创造。青铜器艺术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器物造型和纹饰方面。本文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入手,分析、论述商周青铜艺术表现出的不同特色及各自的成就,启示我们创造更加辉煌的现代艺术。  相似文献   

15.
夏商周断代工程解决西周王年 ,是采用多学科协同作战的方法 ,发挥历史学、考古学、C1 4 测年和天文学各自优势 ,经数十次专家会议协同讨论认可的结果。这个结果今后可能还会改进 ,但它已不是如以往研究西周王年那样是个人行为 ,因此它要周密得多。为了准确地判定灭商之年和晋侯苏墓的时间 ,已作出有针对性的考古发掘和第一次使用系统C1 4 测年 ,大大提高了精度。金文历谱在推算时严格地依据金文学家最新的铜器分期断代表。排定金文历谱和西周王年时 ,利用了新近发现的七个支点 ,具有较深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商代铁刃铜钺的发现是我国古代金属史上的一件大事。商代铜钺上铁刃的使用,表明铁已作为一种新的金属,正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出现。台西商代铁刃铜钺发现的意义在于,它把我国用铁的历史,从春秋时期提早到了商代中期。而商代铜钺上铁刃的使用,以“铁的证据”与“铁的事实”告诉世人:商代人已经开始用铁。  相似文献   

17.
"向上看"是指人把目光投向上方,在上古汉语中,人们用8个词项、三种结构模式来表达此义位。"向上看"概念场经过上古前期、上古中期、上古后期三个时期的历史演变,呈现出了各成员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的消长和更替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据调查,今湖南怀化、长沙,浙江余杭、绍兴、宁波等地的部分方言中仍然保留了早期古汉语“居”用为“蹲”的现象。而对其相关文化背景的研究显示,商代和商代以前,蹲居是中国古人放置和休息身体的主要方式之一。周代以后,由于更多坐具的出现,尤其是礼文化的流行,上层社会和书面语言秉持正统的礼仪观,将蹲居排斥在外。可是由于跟人身体行为相关的口语所具有的特殊的稳定性,同时作为一种非常容易实现的放置和休息身体的方式,即使周代以后在没有坐具和不太强调礼仪的场合,蹲居仍然会被采用。这就是“居”用为“蹲”能够在方言中保留至今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中山国乃北方少效民族白狄所建,曾经是一个“地方五百里”,兵车千乘,实力仅次于“七雄”的二等强国。但由于时代悬隔,先贤旧闻传之甚少,历史文献散佚严重,有关这一古国历史的诸多问题长期处于扑朔迷离的状态。河北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葬群和灵寿故城遗址的发掘为揭示其真实面貌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一号墓出土的方壶铭文“任”当释读为“士”,铭文印证了传世文献中有关中山国尊贤重士的记载,揭示出“士大夫”阶层当时不仅业已崛起于华夏诸国,而且开始活跃于夷狄之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