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叙述者之一杰生在价值观、道德观等原则上与作品的隐含作者有很大的分歧,被看作是不可靠的叙述者。然而叙述者的不可靠性是理解小说《喧哗与骚动》的关键之一。事实上,小说叙述者的可靠性和叙述风格极大地影响着读者对小说整体的反映。尽管杰生的不可靠叙述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它赋予了小说新的解读层面,引起了读者对小说文本和作者意图的极大关注,对于小说主题的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小说叙述者的视角看,作家马克·吐温借短篇小说《竞选州长》指出了小说作者并非小说叙述者,作者不直接专断地叙述故事,而是通过"隐含作者"将故事提供给文本叙述者,叙述者再将故事叙述呈现给读者。其间,作者以"隐含作者"的身份置身于作品中,站在高处统观全局;叙述者可以是个人物,也可以是个声音或者符号,他(它)充当着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媒介的同时,又不单是媒介,其叙述的可靠性取决于读者判断;真实读者不同于"隐含读者",付诸叙述者各种各样的期待。这种叙述视角以及非人物化叙述者在小说中的介入不仅为小说创作、阅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更增强了文本的可阐释性。  相似文献   

3.
安徒生童话中的叙述者的价值判断、道德取向明确且稳定,作品的叙述者与隐合作者的准则一致,具备了叙事学研究中的可靠叙述特征。其可靠叙述具有三个特点:第一,隐含作者怀有的基督教情结,这与真实作者、叙述者不谋而合;第二,叙述者有意避开政治因素,将问题的解决归于宗教,且真实作者、隐含作者也表现出同样的态度;第三,童话童趣盎然,隐含作者和叙述者两者在表达童心、童趣的意愿上与真实作者并无实质性的偏离。  相似文献   

4.
美国小说理论家布斯认为,小说隐含作者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而作品的叙述角度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环节。唯有把握了叙述角度,读者才有可能对隐含作者的意图、立场、观点、态度甚至价值观进行正确的推断。通过小说《丰乳肥臀》的叙述角度,论证其在建构小说的隐含作者过程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孙犁小说中隐含作的考察,发现作情感的介入愈加明显。充满残破的时代和人生使他愈加忧伤,残酷的战争给他深爱的农民带来物质的苦难和精神上的巨大伤痛,孤僻、敏感的性格使他对和谐人际关系过分在意。他执着地追求真善美,看到的却是美的毁灭,而自己又无能为力。正直、坦诚的性格使他表现真实的社会人生、无情地解剖自己。他小说中的隐含作和真实作一样至死也摆脱不了忧伤。  相似文献   

6.
“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是一对紧密相关的概念。“隐含作者”是作者的第二自我,是作者在写作时所戴的人格面具,它是隐藏在作品中的一套不同于作者本人的思想规范。“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的含义是相同的,只是两者立论的角度不同而已。文章在分析二个概念的含义与流变的基础上,又从对话的角度分析了它们形成的艺术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的小说《“锻炼锻炼”》是作者在当时的现实语境中为了执着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而有意识地采用反讽叙事策略创作出来的。从叙事学的视角揭示这一文本反讽式的内在景观:通过在叙述者声音中夹杂一些不协调的音符而突显事件声音,并在两种声音的碰撞与冲突中揭示出文本的反讽意义;“隐含作者”与理性作者之间的内在矛盾正是这一文本形成的外在语境。  相似文献   

9.
《献给艾米丽小姐的一朵玫瑰》是福克纳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福克纳小说中塑造的畸形变态的人物形象及离奇的故事情节深刻地展示了美国南方历史中的痛苦人生。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氛围及人物来研究小说所具有的哥特式元素,即该小说是一部哥特式小说,作者用哥特式手法为我们展现了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的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作者以其独特的创作题材和娴熟的叙述技巧确立了他在美国小说界中的地位。从顺序、时距、频率三部分对小说的叙事时间进行分析,从而更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钱平 《科技信息》2013,(21):235-236
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熊》是一个狩猎故事。小说集中倾诉了福克纳与生俱来的荒野情结,表达了他对人类文明、人类中心主义的困惑,并深刻地体现了他的生态意识及生态伦理观。本文从生态伦理角度对小说中人与荒野的关系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文学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一朵玫瑰》中的主人公爱米莉和我国著名小说家吴组缃先生《菉竹山房》中的主人公二姑姑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比较二者的家庭背景、爱情经历及命运结局,分析了她们的爱情悲剧及命运悲剧,深层次透析了在东西方不同文化中旧阶级、旧观念赋予的道德理念给广大妇女带来的毒害。  相似文献   

13.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最为著名的短篇小说。玫瑰既象征艾米莉对爱情的渴望,也预示其爱情、婚姻和人生的毁灭;福克纳借玫瑰表达其对艾米莉深切的怜悯之情和沉痛的缅怀之情,从而使这个短篇小说成为美国文学里一朵永远绽放的玫瑰。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八月之光》中,神话王国的缔造者-威廉·福克纳将两个孤寂的灵魂巧妙地安排在一起,使他们成为异乡异地的一对恋人。这种巧妙的安排并没有使两位主人公得到真正的爱情。他们的爱在人与人的冲突中自然零落,最终演绎出一段悲剧。文章借用萨特的“爱情观”来审视两位主人公的爱情悲剧,进而挖掘隐藏于其中的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梓 《科技信息》2007,(18):201-202
威廉·福克纳是美国文学史上久负盛名的小说家之一,他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深刻的社会内涵。其短篇小说名篇《献给爱米丽的玫瑰》通过爱米丽的爱情悲剧揭示了美国南北内战后社会历史的变迁。本文试图从时序颠倒、叙事视角、象征等方面简要分析福克纳在这篇小说中的创作特色,并由此来探讨该小说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性。  相似文献   

16.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作家。探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赫索格》中的主人公-赫索格摆脱异化的心路历程,意在启迪生活在赫索格式痛苦中的现代人要学会接受生活,热爱生活,并全身心地融入到有意义的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以故乡为背景来进行创作的,在作品中他描写了故乡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表现了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乡土情结"是他创作的支点,理解了他的"乡土观"就可以更好地解读作家本人及其作品.福克纳的乡土观包括"根"的观念、南方社区观念和和谐乡土的观念等.他的乡土观的形成源于美国南方的文化传统及南北战争南方失败的经历.作家以乡土观为武器来批判了北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罪恶,他对传统的态度对于我们所有的人都具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八月之光》在双线对照的叙事策略下,提出了爱与恨的母题,揭示了只有人伦之爱才能让人获得宁静和幸福。  相似文献   

19.
陈蕾 《皖西学院学报》2011,27(3):114-118
在文体学界,"隐含作者"这一概念享有广泛的影响。学者们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首先提出的。但任何概念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有其历史渊源。关于这一概念的溯源问题,前人(如曹禧修等)有所涉及,可惜尚不深入。从布斯所给的"隐含作者"定义出发,从中西文论史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溯源,明确了这一概念在文体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