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元朝、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继承了中国历代治国方略成功经验的同时,都根据所处的时代特点,在云南地区制定并实施了顺应历史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但其政治经营活动在一些做法、手段上亦有较大差异。比较分析元清两朝在云南地区的行政建制、宗王制度与藩王制度、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等重大措施,反映出元清统治者对云南边疆地区的认识程度,客观上体现出内地与边疆一体化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2.
元朝、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半期两个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继承了中国历代治国方略成功经验的同时,都根据所处的时代特点,在云南地区制定并实施了顺应历史发展的制度与政策。但其政治经营活动在一些做法、手段上亦有较大差异。比较分析元清两朝在云南地区的行政建制、宗王制度与藩王制度、土官制度与改土归流等重大措施,反映出元清统治者对云南边疆地区的认识程度,客观上体现出内地与边疆一体化进程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汉唐间河洛地区的渔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已渐趋下降,成为农业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此间该地区渔业生产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丰富的自然渔业资源和人工池塘养鱼,而后者则是渔业生产得以维继的根本保证。劳动人民在生产中也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殖理论。为了将渔业生产纳入有序化的轨道,政府在设置官吏管理的同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此外,适合鱼类生长的自然环境也为该地区渔业生产提供了又一便利条件。而渔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培育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龙明礼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6,(4):89-94
元朝对云南的治理,在指导思想上排出了"外夷狄内华夏"的观念,在云南组建了隶属于中央的大行政区,把云南真正纳入管辖范畴之内,在云南推行与内地相同的治策。明朝对于云南的治理政策则回归到"守在四边","守在四夷"的传统核心指导思想,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守备为本"的思想,并设置中央机构和地方机构。至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较少歧视,少有"内华夏外夷狄"一类的看法,但清前期诸帝依然有"守中治边""守在四夷"的传统意识,并在明朝的基础上,特设理藩院,作为统治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此外,作为羁糜治策的升级版本,元明清经历了土官、土司制度直至改土归流的变迁,并在具体实施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而元明清王朝在云南开通、维护、发展驿道和兴办教育,对于增强云南和外地实质性的交流以及促进经济、文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陈惠敏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22,(2):95-99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加速了民族地区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但由于民族地区欠发达等因素的影响,推进民族地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面临着治理人才缺失的瓶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民族地区治理现代化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必须形成多元化培养机制,培养和提高民族治理人才;必须多元化引进人才,鼓励和引进现代化治理人才;必须创新人才发展平台,全方位吸引人才;必须重用人才,培育民族干部。 相似文献
6.
两汉时期是云南地区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这时,早期松散的部落制被集权化的郡县制所取代,云南地区得以初步整合,滇池地区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赢得了早期云南行政中心的地位。滇池地区行政中心的确立同时又对早期云南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以及边疆的开拓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
从1942年至1945年3年时间,盟国在云南的活动包括前线抗战、新闻宣传、社会交往、政治布局、商业采购等,影响覆盖政治、军事、交通、经济、文化、宗教等各个层面,改变了云南民众对欧美列强的基本态度,推动了云南战时地下经济的畸形繁荣。 相似文献
8.
历代统治者对云南边疆地区的经营经历了由浅至深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明清时期云南地区得到了大规模开发,这首先是明清统治者对云南边疆地区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随之采取了比较有力的措施,如政治上加大内地化的力度,经济上积极开发,文化上重视儒学的教化作用,通过广泛设立各级学校使以儒学为核心的内地文化逐步向边疆民族地区渗透,从而把云南边疆地区与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当然,明清对云南地区的经营并不是雷同化的,而是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显著的阶段性、继承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红军长征两过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为实现革命的目标,党在这一时期灵活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民族政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为红军长征顺利通过云南奠定了基础,为长征的最后胜利做好了准备,同时也对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唐中叶,在诸多因缘的影响下,以乌蛮为主的南诏民族政权迅速崛起,并灭五诏,定都洱海,东平诸爨,进而促使了云南行政中心的新变迁;随着南诏、大理民族政权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对其疆域进行长达500余年的经营,云南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融合等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元代云南行省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汉唐古典舞以及敦煌舞蹈流派是在对古代文化资源的发掘以及对乐舞文化的反思和开拓下诞生的。近年来,这两个新生古典舞蹈流派在不断的磨合中日趋完善,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审美特性和训练特点。它们使中国大陆古典舞蹈的训练格局由以往的"一元独立"转为"三足鼎立"的文化盛态。在介绍两种新兴古典舞教学体系基本情况的同时,深入探析它们的研究途径和训练内容的编排。 相似文献
12.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民族与化是多样性色彩,战国至西汉武帝以前,多民族的云南地区,社会发展极不平衡,处于原始部落至奴隶制国家的各个阶段。武帝以前归属汉朝,至东汉时期,大部分民族与汉族融合,渐次进入封建社会,由青铜化发展至铁器化,说明武帝统一西南地区对经济社会进步产生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汉晋音乐赋的创作专事铺叙、体物写志、虚构夸张。语言绮丽,注重文采,讲求韵律。结构上追求"繁类以成艳"以造成气势,并运用铺陈、比喻、排比、夸饰、用典等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音乐之美,体现了繁花似锦的艺术特色,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与美学价值,从而使音乐赋成了赋体文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汉、唐两代,中国势力不同程度地深入中亚地区,该地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大量先进科学技术的传入,提高了中亚地区的生产力水平。比较汉唐两代,唐文化对中亚的影响远远大于汉,唐朝不仅在科学技术方面,而且在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对中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出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15.
汉唐间浙江丘陵农业生产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泽咸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38-43
浙江丘陵地区从先秦时的荒野未辟,经秦汉以至唐宋之际的千余年间,随着当地政权建制的日趋完备农业经济也在迅速发展。六朝长期立国江东,对江南地区经济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唐朝长期政局稳定,广大劳动者利用优越自然环境辛勤劳作,改进生产工具,丘陵大地生产后进的局面得以迅速改观。 相似文献
16.
罗运胜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11,(5):59-63
沅水流域的人口分布在先秦已经比较广泛,楚汉时期黔中、武陵郡及其属县的广泛设置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汉代的著籍人口已达二三十万。三国至隋唐时期,沅水流域的人口继续增长,其分布由下游向上游递减。宋朝进一步加大了沅水流域的开发力度,不仅鼎州,而且辰、沅、靖三州人口数量增幅也很大,崇宁年间达到大约五十万人,宋代人口增幅变为由下游向上游逐渐加大。元代,该流域的人口数量增至最高峰。元代以前长时期的户口增长为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经济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潘明娟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2,(3):43-47
汉唐时期的荒政思想有一个发展的历程。荒政思想主要包括积贮备荒思想、重农思想和赈济思想。汉代充分探讨了积贮备荒的重要性,建立了常平仓;唐代不再争论积贮备荒重要与否的问题,而是更加关注积贮备荒的措施与手段,同时完善了专门救灾备荒的义仓制度。在重农思想方面,汉代强调,天下之本在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之一在于救灾备荒;唐代则出现了"食为民本——民为国本——国为君本"的思想,在强调农本的同时,发展出民本思想。赈济思想方面,汉代出现了因灾赈济、首要赈粮、赈以土地的做法;唐代更加关注赈济的措施与手段,同时,出现了宗教力量参与到救灾过程中,反映了社会普遍救助思想。 相似文献
18.
李和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5(2):39-44
文山地区是当今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之一。先秦至唐宋时期文山地区的开发进程虽然比全国先进地区滞后很多,但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过贡献。回顾文山地区的开发历史,不仅在于了解过去,更重要的是深化对这一地区的认识,为这一地区的经济开发提供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19.
音乐赋是一种描写音乐、舞蹈等内容的文学作品。汉晋音乐赋在描写音乐、舞蹈等内容的同时,也担负着政治教化与娱乐两大社会功用。汉晋音乐赋的政治教化功用常与"移风易俗"的伦理说教联系在一起,并试图通过音乐、舞蹈等内容的描写,来净化人心,从而有助于立身、立国。同时,汉晋音乐赋也注重追求音乐的娱乐功用,描写乐舞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在汉晋阶段,音乐赋的这两种功用常常交织在一起。到了六朝,音乐赋的娱乐功用渐渐取代了政教功用而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