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由广西少数民族古藉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派员搜集、翻译和注释,并将以科学版本公开出版的《那坡彝族开路经》(简称《开路经》),是我国少数民族古籍中,一份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同滇、川、黔三省彝族聚区的《指路经》一样,集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为一体,内容包罗百科知识,是研究彝族古代社会风貌、习俗、历史和先民哲学观念、思想意识及其宗教信仰的重要资料,也是一都反映彝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史诗.本文就《开路经》的文化价值问题,略述已见,以祈赐教.  相似文献   

2.
贵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近三千三百万人口中,汉族人口有二千一百余万,少数民族人口有一千一百余万。这里居住着苗、布依、侗、水、仡佬、彝、土家、壮、瑶、回、满、毛难、羌等十多个民族。在祖国56个民族大家庭中,苗、布依、水、侗、花佬等民族主要聚居在贵州。贵州高原民族的发展史,始终影响着贵州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对贵州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以后第二次民族大迁徙、大融合的时期,此时,居住在贵州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的催人、夷人、…  相似文献   

3.
广西族彝支系问题,目前尚未发现何种文字记载,但根据各地风俗习惯、民间传说、衣着服饰和语言差别,可分为黑彝、白彝和红彝三种。居住在隆林、西林县(自治县)的彝族,基本上是黑彝。他们的风俗习惯、语言和装束,与四川大凉山、贵州黔西北和云南楚雄、大理等地区的彝族相同或相近。其装束,上下一身黑,男人头上有一条布片卷成  相似文献   

4.
彝族文字渊源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彝族文字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几百代人的艰辛努力,逐渐创制而成的.因为有了这种文字,几千年来,彝民族的哲学、文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彝族社会才越光辉灿烂,丰富多彩.文章通过对彝文古籍、民族文字学家马达仁先生手抄孤本《阿诺史色与彝族文字》一书,以及汉文古籍上和彝族民间有关彝族文字起源问题的记载与传说,进行反复对比研究,最新彝学界有关彝族文字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彝族文字的创制时间应是"阿诺史色"时代,即母系氏族社会后期,距今约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5.
彝族字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生长斗争、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几百代人的艰辛努力,逐渐创制而成的。因为有了这种字,几千年来,彝民族的哲学、化、科技和历史才得以记载和流传至今,彝族社会才越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章通过彝古籍、民族字学家马达仁先生手孤本《阿诺史色与彝族字》一书,以及汉古籍上和彝族民间有关彝族字起源问题的记载与传说,进行反复对比研究,最新彝学界有关彝族字研究成果的分析认为,彝族字的创制时间应是“阿诺史色”时代,即母系氏族社会后期,距今约有七千多年的历史较为可信。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我们到了地处滇桂交界地区的广西那坡县的两个彝族聚居村寨和曾有“彝族千家寨”之称的云南富宁县板仑公社龙羊彝寨,对彝族的风俗习惯作了一次调查,并亲身参加了当地彝族同胞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跳公节。我们发现,这一带的彝族习俗与其他民族和居住在其他地区的彝族习俗都颇有不同,很有自己的特性,其中尤以跳公节的特点最为显著。它与这个地区彝族的整个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文化特点都有密切关系,而且对今天的  相似文献   

7.
蒋新红 《科技信息》2011,(22):I0015-I0015
澜沧江是一条国际河流,也是民族居住和迁徙的走廊,在省内流经迪庆州、怒江州、大理州、保山地区、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西双版纳等地州。从先秦的时候开始,这里就居住着彝族等各族人民。两汉时期,对澜沧江流域的彝族地区设郡置县,并实行移民垦殖,彝族地区被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管理体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攀枝花米易境内的尼罗人,虽然与彝族杂居在一起,风俗与生活方式也有相近之处,历史上尼罗人却从不与彝族通婚,语言也不相通,尼罗人本身也坚决否认他们是彝族人。但在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时,他们被识别为彝族。这种政府的强制行为,使尼罗人的民族身份发生了变化,也是尼罗人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由于人口少,逐渐被单向同化,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建筑文化体现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的脉络,从而更直观的展现民族文化本质。本文以凉山彝族民居建筑文化为例进行分析,对其地域性建筑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脉络进行浅析,从而做到以点带面的研究大小凉山地区彝族的民居建筑,重点包括了村寨院落和居住建筑以及他们所体现的建筑文化现象,分析了彝族传统民居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其成因、彝族村寨的空间布局、彝族民居的色彩搭配特色,最后从空间形态和美学价值上认知当今彝族村寨中的建筑。通过对其分析,提出学习传统民居自然张力与环境融合的生态观念的倡导,应用在设计中就是要因地制宜,注重与周围环境的结合。  相似文献   

10.
田阳县那坡镇粤语应属粤语邕浔片,使用群体集中在那坡街上的汉族,使用人口约700多人,260多户。那坡镇的语言使用较具地方特色,即以粤语为主、兼用多语、粤语使用代际差异突出等。  相似文献   

11.
印第安人是秘鲁最多的人种,约有940余万人,占全国约2300万人口的41%。由于社会的、历史的原因,他们多数居住在山区、高原和热带林区。中国援秘打井专家组所在的普诺省是印第安人的聚居地之一,打井项目秘方组长巴耶霍斯先生雇用的一名司机就是印第安盖丘亚族人。  相似文献   

12.
居住在滇桂交界的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与其他地区彝族文化有较大区别,跳宫节是其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承载着宗教祭祀、金竹崇拜、铜鼓文化、葫芦笙文化、民间歌谣等丰富的文化因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文章对跳宫节进行了细致的民俗志写作,以期引起更多的关注,吸引更多的人来研究和保护高裤脚白彝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罗文富  丁先琼  李婷娜  罗文军 《科技信息》2010,(30):I0296-I0297
云南彝族有着悠久的、灿烂的、多彩的历史民族文化。在彝族民间流传着种类繁多,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传统的体育活动。云南彝族民间传统习俗活动中都孕育着许多传统体育,这种传统习俗活动富有奇异的民俗特征和厚重的文化内涵。本文通过对临沧彝族传统婚丧习俗的考察,探讨云南彝族传统婚丧习俗中的民族体育文化,以探索民间习俗体育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彝族是开发中国西部的先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华民族五千年明史上看,彝族在民族大家庭中交融性,持续性和独立性是十分明显的,在其生存发展中毕摩化起到关键性作用,几千年来,毕摩能抵御外来宗教影响,佛教、道教,基督教对它起不到任何作用,同一历史时期的埃及人早消失在外来民族;之中,而凉山彝族直到1956年“民主改革”前仍保持着奴隶社会制度和保存完整的古代毕摩化,这是世界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凉山彝族的奴隶社会是一种奇特的奴隶制社会,它既不同于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又区别于古代西方的奴隶制,在商彝周鼎秦汉碑,唐宋元明清翰墨和毕摩的史诗经中均有不同记载,凉山彝族用优秀传统化勤劳,智慧和明的习惯法开发了中国西部。  相似文献   

15.
彝族漆器是彝族人民生活、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彝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晶莹的明珠。它是彝族人民通过几千年的辛勤劳动、生活实践创造出以黑、红、黄、为主体的,独特的、丰富多彩的、传统的民族工艺。它对研究人类学、民族学以及其它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较高的参考、佐证的史历价值。这一独特的传统民族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传承与创新,使这朵绚丽的彝族民族工艺之花绽放出永恒的芬芳。  相似文献   

16.
在四川与甘肃交界的摩天岭两侧7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支2万余人口的族群--白马藏族。白马藏族居住在高寒山区河谷地带,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这支藏族支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但作为生活于汉藏两大民族之间的一个族群,其在  相似文献   

17.
姚安县前场镇彝族在历史的长河中,通过长期的生活实践,发展出了优秀的刺绣文化,沉淀出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刺绣品牌。它巧妙地将彝族先民流传下来的民族特色与多民族文化糅合在一起,使其丰厚壮大,为我们研究彝族服饰、刺绣提供了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既是一种文化,又是其它文化的载体和传递手段。因此,一个民族的思维特点和行为方式必然在其语言中保留下来;一个民族的语言与该民族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试用语言文化学的方法,对彝族历史文化中的自亲文化与姻亲文化进行分析,以提供彝族历史文化交叉研究的一些实例。  相似文献   

19.
彝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其历史发展和演变过程中创造出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笔者通过对彝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分类,使我们更为全面、准确地认识彝族传统体育,为彝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与发展提供一个可供操作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广西百色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隆林的苗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探究,认为隆林苗族传统体育具有节庆习俗、地域性、民族交融性、传统性的特征,同时具有传承民族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丰富大众娱乐生活、促进民族团结等功能。应当最大程度地开发和利用隆林苗族传统体育资源,使其在该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