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南大学水产养殖学科是海南省首批批准设立的省级重点学科,具有热带水产养殖动物苗种繁育技术研究、热带水产养殖动物种质改良技术研究、热带水产养殖动物病害防治技术研究3个重点研究方向,设有硕士点.本学科主要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具有鲜明热带特色的海南优势水产养殖产品为主的重要经济海洋生物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种质改良和苗种繁育技术,增养  相似文献   

2.
者重阐述丁生物技术在水产生物优良品种选育,水生生物种质资源鉴定、保存与利用,水产养殖生物病害防治与快速诊断及新型饲料造白源与促生长饲料添加剂的研制与开发等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水产养殖病害流行态势剖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2008年9月浙江省水产养殖病害测报数据,分析了近期水产养殖病害流行的特点及原因,并根据其病害流行趋势,提出了相对有效的病害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有益微生物群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病害一直是影响水产养殖发展的重要原因,多年来,人们主要采用药物来防治病害,但药物防治带来一系列严重后果,主要是产生耐药性,造成水体二次污染.因此探索新的病害防治途径势在必行.以有益微生物群来防治水产养殖动物病害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它以无毒、无副作用和无污染等优点而显示出广阔的前景.从有益微生物群的应用现状、种类及应用几个方面综述有益微生物群的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水产养殖完全成本模型的理论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传统成本效益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利用系统分析方法和环境经济学理论 ,根据水产养殖的产业特点 ,构建了水产养殖完全成本理论模型 .该模型主要包括 :直接成本模块 ,水质变化模块 ,水资源价值损失模块 ,污染造成的社会、环境外部费用模块和完全成本模块 5大部分 .该模型基本上综合、动态地表达了水产养殖的真正完全成本 .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养殖在宁波市发展很快,但由于集约化、高密度养殖,以及不当的病害防治技术,南美白对虾病害频发,已对该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在对近几年宁波市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病害进行监测的基础上,分析了宁波市南美白对虾养殖主要病害的流行特征及其发病原因,并结合宁波市南美白对虾养殖实际状况,寻求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杂色鲍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养殖种,但近年来因种质退化等原因导致暴发性病害频发,杂色鲍的遗传改良研究对于杂色鲍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综合厦门大学贝类遗传育种课题组近10年的研究成果,评述了近年来杂色鲍的生物学特征、选择育种、杂交育种、雌核发育、DNA分子标记开发和利用、遗传图谱构建和QTL定位、功能基因及转基因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杂色鲍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水产行业的不断发展,养殖密度不断加大,智能化养殖成为趋势.针对水产养殖的特点,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STM32的智能水产养殖系统.使用微处理器STM32103RCT6实现信号处理,采用pH值传感器、水浑浊度传感器和TDS传感器进行参数采集,采用两个直流电机与一个步进电机模拟对水质环境的净化、增氧和对鱼饲料的投放.微处理器对数据进行处理并上传服务器端,当检测超过设定的阈值时,系统可以实现自行的换水和增氧等操作.使用WIFI通讯技术,通过WIFI模块连接云服务器并将数据打包上传服务器和实现指令接受.利用微信小程序,养殖人员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访问互联网随时查看水产养殖环境的参数,并且实现指令下发,大大减少人工成本.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智能水产养殖生态信息监测系统,描述了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各主要部分组成,详细阐述了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智能水产养殖信息检测的工作原理及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0.
东风螺是我国南方重要的海水经济养殖贝类,近20年东风螺的养殖规模和养殖产量不断增加,目前仅海南与福建两省的年产量已达2万余吨;但近年来因种质退化等出现生长、抗逆等性能明显下降,养殖过程中暴发性病害频发等问题.因此,在东风螺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东风螺的遗传改良研究对于东风螺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本文综合作者团队30余年的研究成果,从东风螺的分类与进化、生物学特征、营养价值与需求、选择育种、杂交育种、DNA分子标记开发和利用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论述,并提出今后东风螺遗传育种研究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为了进一步推进水产养殖监控手段,以已有的水产养殖系统平台为基础,并充分利用养殖户已有的智能Android设备基础上,将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水产养殖中,设计了能运行在Android平台上的水产参数远程监控系统,并介绍了水产养殖客户端在线监测和远程控制功能的实现方法和步骤,完成客户端软件的设计与开发.它不仅大大便利了水产养殖人员的工作强度,而且还可以对水产养殖异常情况进行预警,从而为养殖渔业的健康生产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建立于1950年,是全国最早从事水产养殖专业技术研究的研究所。本所主要从事海洋经济动植物增养殖技术研究和开发,包括经济鱼类、虾类、贝类、藻类和海珍品的苗种培育、增养殖技术、病害防治、新品种引种繁育等应用开发研究。开发投入市场的主要产品有各种海洋经济动植物的苗种、水产育苗期系列药物、养成期系列药物、生物制品及多种水产养殖辅助剂,以及水产加工产品等。  相似文献   

13.
张谨华 《山西科技》2007,(6):120-121
近年来,细菌病一直是水产养殖的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文章主要对养殖鱼类病原菌的种类、检测及防治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罗非鱼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非鱼是世界性的养殖鱼类,同时也是我国水产业重要养殖品种.我国罗非鱼产业发展迅速,罗非鱼养殖产量、产值和出口额均居世界第一位.但由于引种时间较长,我国罗非鱼繁殖也较普遍的存在种质退化的问题.针对罗非鱼育种研究,从选择育种、杂交育种、细胞工程育种及分子辅助育种几个方面对其育种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希望较全面的反应国内外罗非鱼育种研究的进展和动态,并对今后科研工作者开展罗非鱼良种繁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西是我国的水产养殖大省,近年来广西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病害暴发、养殖环境恶化、抗病功能产品研发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严峻,严重威胁着广西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当前应着力推进广西水产重大疫病防控与高质化生态养殖技术的创新研究,构建广西水产疫病防控与高质化生态养殖技术体系,为广西水产养殖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6.
基于联盟区块链的水产养殖品质量追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产养殖品作为人体所需动物蛋白的重要来源,其食品安全一直广受人们关注。以水产养殖品为研究对象,采用GS1—128条形码标准、PBFT共识算法及hyperledger智能合约链码,设计开发了分层次多用户的水产养殖品质量追溯系统,利用Linux环境予以部署实现。系统提供了质量信息上链、追溯查询等功能,有效解决了食品质量信息的不透明和信息可篡改的问题。使消费者能够信任食品信息,同时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时能够快速溯源追责,保障水产养殖品食用安全。  相似文献   

17.
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扩大,传统水产养殖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渔业生产的需求。现有的现代化水产养殖系统主要对水质数据进行检测,尚缺少对水下鱼群异常行为的监测。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智能视觉物联网的水产养殖监测系统。该系统与其它水产养殖系统相比,增加对视觉标签的支持,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完成了鱼群异常行为的自动化监测,实现了智能化水产养殖。系统测试表明,该系统对池塘溶解氧、池塘温度、池塘p H值的测量精度高,对鱼群健康参数监测的准确度和实时性高,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正我国居民消费的水产品70%来自于水产养殖,而世界水产养殖总量的70%来自中国,我国的水产养殖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产养殖空间受到严重挤压,而且水产养殖密度过大导致病害频发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当前水产研究的重点任务是推动渔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  相似文献   

19.
刘启强  陈岚 《广东科技》2022,(10):38-41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实现渔业振兴就要推进水产养殖现代化、强化科技支撑。作为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的巩华坚持深入田间地头、养殖一线,以实际生产需要和技术需求为依托,发挥在水产健康养殖方面的技术优势,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丰收,展现了新时代下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新担当、新作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凉山州解放以来玉米生产情况、主要品种种质以及杂种利用模式的分析,认为凉山州主要玉米种质源于我国4大种质类群及部分综合种选亚群;主要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有7种。凉山州大面积应用的玉米品种遗传基础比较狭窄,但本地玉米种质资源丰富,可利用价值高。因此,需要加大本地区玉米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扩增、改良和创新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