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开始发展高层建筑工程。高层建筑在现代城市建筑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人类科技的进步促进了高层建筑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的层数较多,工程施工量大,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安全风险问题需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贾群  李朋飞 《河南科技》2013,(11):144-145
公路建设与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本文通过深入调查,分析了公路建设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现状;在安康至汉中高速公路设计过程中对路线、路基、桥隧、取弃土场进行优化设计,对节约土地数量进行定量分析,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复垦方案,提出了一系列节约土地的措施;最后,对政府在公路建设中的土地资源保护应采取的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土地的过程中必须相应地采取必要的保护和治理措施,长期的生产实践经验教训已经证明了这一论断是正确的。其实,土地资源保护与土地治理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往往在土地保护措施中,就包含着土地治理的性质;而有些治理土地的措施也起到了保护土地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生态系统是人类各项福祉的物质基础,二者关系的研究已成为近期生态经济学领域的新热点.从理论上分析了我国现阶段农地非农流转的发生过程机制,构建了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框架.结果表明:(1)人类生态福祉与农地生态系统密切相关,农地非农流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生态效益损失巨大;(2)单纯的市场机制没有考虑农地非农流转的生态福祉损失,无法实现土地最佳配置,流转规模偏大;(3)征地生态补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具体补偿可采取政府主导型模式,以失地农民及周边一定区域范围内居民为对象,考虑建立健全有效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孙晓超  张进 《河南科技》2012,(13):84-85
<正>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设计行业迅猛发展,各种建筑设计理论也随之发展,然而过快的发展导致建筑设计缺乏核心理念,趋同化现象严重,设计过程中大都忽视了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重要因素的影响。本文,笔者以郑州城市规划展览馆的方案设计为例,探讨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一、设计思路分析设计选址于新旧郑州交界处的城市环形绿化带之中,周边视野开阔,绿地、水体等景观资源丰富,与南侧圆形公园一起保持着中心地带的文脉延续,使得基地周边的自然环境在设计中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建筑设计的需要以及提高建筑楼层,电梯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安装设备,可是在电梯使用过程中维护保养不到位、运行状态监控不及时以及缺乏安全预警和应急措施等原因,电梯事故屡有发生,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政府和社会对电梯运行安全性越来越关注,电梯安全监控预警系统的设计具有实际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彬 《河南科技》2013,(12):158
在传统的建筑师设计中,都是将建筑的功能性和经济性作为主要元素考虑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建筑设计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就需要更多的在其中融入人文元素。本文介绍了人文元素的概念和人文元素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探讨了人文元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地上空间越来越拥挤,人们逐渐开始对城市进行立体开发。地铁的发展对解决城市交通运输拥挤问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贯穿城市的大动脉,对城市空间的规划使用有较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车站设计的实际情况,探讨地铁建筑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从狭义的土地资源安全方面入手,选取建设用地安全指数和粮食安全指数作为土地资源安全的评价指标,采用城镇化率和非城镇化率为两指标的动态权重,构建土地资源安全评价模型,并在Arc GIS软件技术支持下,对福州市2012年的土地资源安全指数进行了计算.研究结果表明,福州市13个区县中,土地资源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以上的区县有7个,占国土面积的93.18%,但其中处于临界安全状态的区县就占了4个,占61.13%;处于不安全和极不安全状态的区县有2个,占6.82%.说明福州市土地资源安全整体上处于安全状态,但超过60%的面积处于临界状态,近期仍需采取积极措施保证和提高土地资源的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10.
<正> 土地是自然一种综合体。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生物和浅层岩石圈等多种自然因素。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是在深入研究土地这种自然综合体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利用目的,对土地的质和量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土地利用方向和保护措施,以供有关部门应用。地质地貌条件的研究在土地资源调查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质地貌是土地形态的骨架,是所有土地的发生发展基础,不仅一切土地都在一定的地质基础和地貌部位上,  相似文献   

11.
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既能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建设用地的供给瓶颈.该研究从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等角度出发,选取10个评价指标,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对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划分为适宜、比较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建设4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龙马潭区现有低丘缓坡土地资源18 552.51 hm~2,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55.69%;其中适宜建设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龙马潭区南面的极少部分区域,占龙马潭区适宜、比较适宜和勉强适宜建设的低丘缓坡土地资源总面积的32.43%;比较适宜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宜建区域的周边地区,所占面积比例为50.30%;勉强适宜区域则零散分布在中部区域、与泸县接壤的西部区域以及与江阳区接壤的东南区域,所占面积比例为17.27%,其余部分均为不适宜区域.该评价结果可为龙马潭区低丘缓坡土地资源作为建设用地的潜在资源进行开发提供科学合理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 四、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荷兰农业的成功,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十分注重科学有序地利用国土资源,实行农业的高度集约化经营。荷兰又称“低洼之国”,土地资源极为珍贵,为了科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该国先后通过了4个土地开发方案,具体规定了土地开发的法律程序和监督机制,有效地保证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和电子信息存储已经成为提高办公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政府土地资源的信息化管理中,更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使土地资源的政务管理和社会服务水平得到一定提升。当前,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在我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建设和推广。要使土地资源管理适应信息化需要,将电子技术应用与土地资源管理相结合,研究构筑数字土地,探讨推进我国土地资源政务管理信息化进程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桂林  孙凌帆 《河南科技》2011,(15):80-81
<正>目前,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及土地资源的短缺,绝大部分住宅建筑都采用了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住宅。同时为保护耕地、节约能源及保护环境,已禁止使用黏土砖,目前在高层建筑中已基本采用水泥空心砖及轻质砖等新型材料。这些新型材料具有重量轻,隔热、隔音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正>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立国的基本要素之一。土地调查,是全面查清我国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权属及利用状况等,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实现土地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基础;是贯彻落  相似文献   

16.
以江苏省典型的农业大县——沭阳县为研究单元,分别以江苏省、宿迁市为参照区域,对沭阳县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并以沭阳县为参照区域,探讨了37个乡镇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域差异.研究表明,沭阳县综合承载力小于实际人口,呈超载状态;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在50%以上,而经济资源承载能力有待加强;相对资源承载力呈现一定的空间差异特征,35%的乡镇相对超载,65%的乡镇相对富余.  相似文献   

17.
<正> 土壤和土地都是重要的农业自然资源。前者是单项资源,后者是综合资源。在农业自然资源调查中,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认真探求土壤和土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搞好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福州市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区域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有明显差别,土地利用特点也有很大差异.根据全市土地资源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选取八项反映土地利用情况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分析进行调整,形成4类土地利用功能分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禁止开发区、制开发区;并针对分区的土地资源特点,提出了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向和调控措施,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土地利用状况日益复杂,掌握真实可靠的土地资源基础数据,成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的关键。作为河南省城镇地籍更新调查工作的组成部分,行业用地调查具有重要作用。行业用地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农村公路水毁现场状况和河道水流对高、低路基受力分析,提出了在北方山区农村公路建设中选择修建低路基的理论。降低路基高度,能够减小洪水对路基的冲击,提高边坡稳定性,降低建设难度,减少建设成本,缩短工期,节省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实现了公路建设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